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晨登衡岳祝融峰

譚嗣同譚嗣同〔清代〕

身高殊不覺,四顧乃無峰。
但有浮雲度,時時一盪胸。
地沉星盡沒,天躍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龍。
古文島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置身於祝融峰頂,一點也感覺不到它的高,環視四周,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巒。
在高入雲霄的絕頂之上,只有白雲飄過。浮雲動盪在自己心胸之前,頓覺胸臆開張。
大地沉入雲海之中,星星也隱沒在雲霧中。初出的太陽就像剛剛冶煉過的火球,霎時光焰萬丈,染紅了天際。

創作背景

譚嗣同幼年喪母,十一歲開始隨父赴任,曾幾次往來於河北、陝西、甘肅、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蘇等地,“合數都八萬餘里,引而長之,堪繞地球一周”(《三十自紀》)。詩人所見,深感“風景不殊,山河頓開,城都猶是,人民緩非”。光緒十七年(1891)秋天,年僅二十六歲的譚嗣同自安徽“歸湖南,抵長沙,

賞析

祝融峰是南嶽衡山的主峰,七十二峰之最高者。峰巔有上封寺,寺東有望日台,乃觀賞日出美景的絕佳之地。本首詩描繪了作者登衡山祝融峰所見的景象。首先,傾力展示祝融峰高峻雄偉之姿;接著,抒發登頂之際黑夜消逝、晨曦初露的美景。最後,筆觸落於山巔,遠眺洞庭湖,湖面猶如半勺水,細膩而神奇。整首詩氣勢磅礴,

譚嗣同

譚嗣同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省長沙府瀏陽縣(今湖南省瀏陽市)人,生於順天府(今北京市),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9篇詩文 ► 20條名句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