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聲詩 其十 舂聲
明代:成鷲
飢來心計詘,靜極耳塵空。何處頻相杵,鄰家事宿舂。
腰間留片石,廡下寄高蹤。寂寂千秋後,聞聲懷此公。
成鷲
成鷲(1637-1722),清朝初年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僧。又名光鷲,字跡刪,號東樵山人。俗姓方,名覬愷,字麟趾,番禺(今屬廣東省)人。出身書香仕宦世家。年四十一,從本師西來離幻即石洞和尚披剃。繼法於碩堂禪師,系憨山大師徒孫。與陶環、何絳等南明抗清志士為生死之交。與屈大均、梁佩蘭唱酬,粵中士人多從教游。先後主持澳門普濟寺、肇慶慶雲寺、廣州大通寺,終於大通。其為人豪放倜儻,詩文亦卓厲痛快,盡去雕飾,頗有似莊子處。沈德潛譽為詩僧第一。作品有《楞嚴直說》十卷、《鼎湖山志》八卷、《鹹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剛直說》一卷、《老子直說》二卷、《莊子內篇注》一卷等。► 1728篇詩文
半閒兄弟雙壽
明代:成鷲
沉醉東風羨二難,參差黃髮映酡顏。相看八十與七十,應是大山還小山。
華萼樓邊春草碧,紫荊材下舞衣斑。一門已得同居樂,百歲寧分各半閒。
寓錦石岩寄丹霞諸子 其二
明代:成鷲
一度移居一度新,寒梅花發錦岩春。卻緣久住成欣厭,不敢重來問主賓。
雲水與君同浪跡,虛空嫌我著纖塵。近來學得安身法,只對青山不見人。
詩詞秀
關注教你賞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