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東岡失子
明代:王鏊
生子秀而文,燦然瓊樹枝。豈獨立門戶,且欲承裘箕。
一朝忽摧折,天也真難期。縱使鐵石腸,誰能不哀斯。
哀之倘可生,哀也理亦宜。號天天不聞,扣地地不知。
肝腸為爾裂,齒髮為爾衰。死者竟不返,生者空自隳。
兩傷復何益,不悟真成痴。我有一藥方,授之竺乾師。
能治迷罔疾,願君試服之。茫茫大化中,萬物皆寄而。
賢愚與貴賤,趨死同一岐。雖有壽與夭,同盡無等衰。
彭聃安在哉,孔孟亦若茲。況區區所立,畢竟何足施。
譬如空中華,妄作喜與悲。倏然還變滅,豈足仍追惟。
所以東門吳,無兒如有兒。眾生纏愛賊,有如雀黏黐。
卓哉古達人,棄去如唾洟。愛河苟不乾,苦海終無涯。
天道有翻覆,人事多參差。自古每如此,吁嗟奈何其。
顏淵仁且夭,不聞路也羸。子夏泣喪明,但為後人嗤。
追亡建負鼓,嗟哉空爾為。勸君急返棹,收淚舉一卮。
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學家。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學者稱震澤先生,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十六歲時國子監諸生即傳誦其文,成化十一年進士。授編修,弘治時歷侍講學士,充講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博學有識鑒,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 857篇詩文
送東陽馬生序
明代: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出郊
明代:楊慎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
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