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玉錫歌
清代:弘曆
阿玉錫者伊何人,準噶爾屬司牧臣。其法獲罪應剉臂,何不即斬犯厥尊。
徒步萬里來向化,育之塞外先朝恩。薩拉爾來述其事,雲即彼中勇絕倫。
持銃迎面未及發,直進手奪無逡巡。召見賜銀擢侍衛,即命先驅清漠塵。
我師直入定伊犁,達瓦齊聚近萬軍。鼓其螳臂欲借一,依山據淖為營屯。
我兩將軍重咨議,以此眾戰玉石焚。廟謨本欲安絕域,撻伐毋乃違皇仁。
健卒掄選二十二,曰阿玉錫統其群。曰巴圖濟爾噶爾,及察哈什副以進。
阿玉錫喜曰固當,廿五人氣摩青旻。銜枚夜襲覘賊向,如萬祖父臨兒孫。
大聲策馬入敵壘,厥角披靡相躪奔。降者六千五百騎,阿玉錫手大纛搴。
達瓦齊攜近千騎,駾走喙息嗟難存。荊軻孟賁一夫勇,徒以藉甚人稱論。
神勇有如阿玉錫,知方亦復知報恩。今我作歌壯生色,千秋以後斯人聞。
別老母
清代: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問說
清代: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也。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並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問且先於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於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聖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於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苟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於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於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於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於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於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並不見其有可恥也,後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後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