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與歌者何戡

唐代劉禹錫

二十餘年別帝京,重聞天樂不勝情。
舊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離別京城已經二十多載,今日重聞宮中舊曲,心中無限感慨。
當年老相識就只剩下何戡一個,他又殷勤地把《渭城曲》唱起來。

注釋
何戡:元和、長慶年間一位著名的歌手。
帝京:帝都,京都。
天樂:指宮中演奏的音樂。不勝情:感情無法抑制。
更:再。渭城:樂府曲名。亦名“陽關”。

賞析

“二十餘年別帝京,重聞天樂不勝情”。兩句所指自然是大和二年(828年)詩人回到長安的事與情,但這話同時也就告訴了讀者“二十餘年”前,詩人曾在帝京,並且聽過“天樂”。這表明詩人當年並非長安一布衣。一別多年,帝京重返,且又聽到熟悉的“天樂”,此時此地,直教詩人情難自已。這“情”的內涵是喜,還是悲,是傷,抑是慨,並沒有明確說出,要知道答案,就必須了解詩人“二十餘年”前在長安的情況,而後又是怎樣“別帝京”的,“別”後這二十多年又是怎么度過的,還有與他一樣告“別帝京”的朋友們,又有著怎樣的遭遇。這些問題,事實上就是一段“永貞革新”的興起和失敗的歷史,保守勢力對革新派殘酷迫害的歷史,這裡有包括詩人在內的“二王八司馬”的悲劇,還有這些悲劇人物之間的相互激勵、相濡以沫的動人的篇章。只有思索回味了這些,讀者才能體會到“二十餘年別帝京,重聞天樂不勝情”的深沉的內涵,和無限的悲慨。對此,詩人有時也表現得比較明快直率,比如“昔年意氣結群英,幾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盡,兩人相見洛陽城”(《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這是頭一年(827年)回長安途中在洛陽遇到韓泰時寫的,可見這種悲憤之情,久已鬱積於胸,“洛中逢韓七”,“重聞天樂”,都不過是遇事則動、借題發揮而已。

一二兩句由今而入昔,思緒萬端,言簡意豐,情溢於詞,而對於全詩來說還只是開始,它給與何戡重逢創造了環境和心理的背景。第三句折轉入正題,妙以何戡之在,點出“舊人”之不在,如此情景,則“在”亦悲,“不在”亦悲,無限悲痛,隱於字背。況且唯有的一位舊人何戡,又偏不忘舊事,又為他唱起了當年送別的離歌《渭城曲》——“西出陽關無故人”——可沒有人能想到重入長安無故人。何戡一曲,往日的“別帝京”,此時的耆舊凋零,更是齊襲心頭,千層浪,萬重波。滔滔難平。有人說藝術貴在引人思索,此詩之妙,大概也在於此。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817篇詩文

猜您喜歡

上山采蘼蕪

兩漢佚名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別滁

宋代歐陽修

花光濃爛柳輕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唐代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