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 其十八
兩漢:嵇康
流俗難悟。逐物不還。至人遠鑒。歸之自然。萬物為一。四海同宅。與彼共之。予何所惜。生若浮寄。暫見忽終。世故紛紜。棄之八戎。
澤雉雖飢。不願園林。安能服御。勞形苦心。身貴名賤。榮辱何在。貴得肆志。縱心無悔。
嵇康
嵇康(224-263,一說223-262),字叔夜,漢族,三國時期魏國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曾娶曹操曾孫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鍾會,為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 66篇詩文
宿餘杭法喜寺寺後綠野亭望吳興諸山懷孫莘老
宋代:蘇軾
徙倚秋原上,淒涼晚照中。
水流天不盡,人遠思何窮。
問諜知秦過,看山識禹功。
(餘杭,始皇所舍舟也。
西北舟杭山,堯時洪水,繫舟山上。
)稻涼初吠蛤,柳老半書蟲。
荷背風翻白,蓮腮雨退紅。
追游慰遲暮,覓句效兒童。
北望苕溪轉,遙憐震澤通。
烹魚
徙倚秋原上,淒涼晚照中。
水流天不盡,人遠思何窮。
問諜知秦過,看山識禹功。
(餘杭,始皇所舍舟也。
西北舟杭山,堯時洪水,繫舟山上。
)稻涼初吠蛤,柳老半書蟲。
荷背風翻白,蓮腮雨退紅。
追游慰遲暮,覓句效兒童。
北望苕溪轉,遙憐震澤通。
烹魚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