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七問 其三 問津
明代:成鷲
古道接桑麻,仙源入望賒。避秦人去後,無複種桃花。
岐路傷萍梗,逢溪問釣槎。隔江何處所,或恐是吾家。
成鷲
成鷲(1637-1722),清朝初年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僧。又名光鷲,字跡刪,號東樵山人。俗姓方,名覬愷,字麟趾,番禺(今屬廣東省)人。出身書香仕宦世家。年四十一,從本師西來離幻即石洞和尚披剃。繼法於碩堂禪師,系憨山大師徒孫。與陶環、何絳等南明抗清志士為生死之交。與屈大均、梁佩蘭唱酬,粵中士人多從教游。先後主持澳門普濟寺、肇慶慶雲寺、廣州大通寺,終於大通。其為人豪放倜儻,詩文亦卓厲痛快,盡去雕飾,頗有似莊子處。沈德潛譽為詩僧第一。作品有《楞嚴直說》十卷、《鼎湖山志》八卷、《鹹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剛直說》一卷、《老子直說》二卷、《莊子內篇注》一卷等。► 1篇詩文
贈李徵君
明代:成鷲
暮紫峰頭別有春,百花開處接芳鄰。金鐏盡醉登龍客,世味寧消嚼蠟人。
竹杖看雲容散誕,鬢毛添雪更精神。願君得似松間鶴,長伴閒僧作主賓。
芙蓉溪避暑贈歐陽偉人
明代:成鷲
千家雨過巷人稀,近竹開門見翠微。靜處有風消烈暑,病中無日釋寒衣。
溪翁坐對吳牛喘,山鳥低同野馬飛。辛苦西歸老詞客,不知曾否憶漁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