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玿赴成都府廣都縣尉以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為
宋代:李廌
蜀山如鳥道,劍閣郁嵯峨。
嗟君正朱顏,奈此艱險何。
秋雨峨眉道,春風濯錦波。
青山一羸馬,古今應更多。
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陝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 436篇詩文
秋夜讀書示謙
宋代:廖行之
常記吾公誨語存,豈唯撫育念深恩。
要將禮義扶門戶,常把詩書訓子孫。
眾耳尚聞垂絕語,爾曹無負起家原。
殷勤事業能無忝,何羨於公駟馬門。
天柱雉兒行
宋代:利書記
當年江上揚風舲,淮山望極排空青。
今登天柱賞潛皖,元是吾家翡翠屏。
禪業一室因棲寄,選勝尋幽產真偽。
虛廊揩蘚讀殘碑,三百年前刊異事。
此山開闢至唐初,乾元中作金仙居。
彭門大師日崇惠,裁基創始成茅廬。
牛頭道化將雄鎮,浮世勞生未知信。
乘開石上誦蓮文,非謂
當年江上揚風舲,淮山望極排空青。
今登天柱賞潛皖,元是吾家翡翠屏。
禪業一室因棲寄,選勝尋幽產真偽。
虛廊揩蘚讀殘碑,三百年前刊異事。
此山開闢至唐初,乾元中作金仙居。
彭門大師日崇惠,裁基創始成茅廬。
牛頭道化將雄鎮,浮世勞生未知信。
乘開石上誦蓮文,非謂疏慵效精進。
空山白盡接清宵,壞衲披肩度寂蓼。
玲瓏宛轉斷人虜,七軸圓音震海潮。
奇哉有物名緣會,錦繡毛衣勝彩繪。
常伴山難興鷓鴣,優遊飲啄煙霞外。
山樑疇昔嘆時哉,此日祗園應世來。
昂頭斂翼傍禪石,下風側聽忘驚猜。
醍醐灑盡燒心火,暮去朝還無不可。
宜成永向佛菩提,春燕秋鴻豈知我。
俄聞荒草蛻其身,夢魂夜告生為人。
幽奇溪石驗端的,右胥遺翎跡尚新。
妙齡自厭居民俗,祝髮依師隱林麓。
他經雖授難遽通,唯有芬陀利精熟。
師因嘆息省前緣,法種慈薰豈偶然。
立名定骨標殊特,靈休表示為佳傅。
閒行宴坐何超脫,古鑒無麋罷揮拂。
登高臨遠快幽情,滿目風光舊時物。
幾席巾瓶侍服勤,半首孜孜十九春。
西原危坐順圓寂,武珠數粒輝香新。
真源始覺初無礙,月轉祭空水歸海。
千聖徒中孰後生,一片靈台長不昧。
回觀輪裹漫周啾,暖日和風戲未休。
恩冤追逐盪不返,六道三途豈自由。
君不見潘安夸射賦,洞爾胸兮穿爾嗉。
又不見退之詠獵詩,馬前五色隨離彼。
雲間哮聲懼鷹隼,草中窟伏尤狐狸。
魯恭去後無訊息,更有仁恩沾動植。
桑下馴游哺影時,未必兒童能隱惻。
浮屠窣堵鎮盤罔,累聞繼夕勝禪光。
聖賢田地亦如此,方寸凡情未可量。
蜀川鸚鵡持經法,舍利精熒滿金匣。
至今憶日慘嚴滋,群類悲鳴繞層塔。
近幾濡須釋子家,松枝雀化皆稱嗟。
織毫不動幾寒暑,鄱然只恐臨蒼霞。
賢王國士稱奇絕,巨石豈碑爭頌說。
妙墨高文璨斗星,陵遷谷變相磨減。
也知靈識盡超冥,證出斯禽事顧相。
寄言嗜欲沈迷者,請看天柱雉兒行。
▲次韻酬宋伯潛三首
宋代:廖行之
老懶渠能更倔強,鄰牆可戀瓮頭香。
卷舒自我聊全璧,非笑從人亦大方。
日永遊絲隨望遠,春深乳燕趁晴忙。
閒來不入邯鄲夢,未厭區區白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