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宋代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吳地的青少年在江上競賽著小龍船,遊春少女們成對地盪著竹鞦韆。有的在水邊採集花草天晚依舊留連。秀美郊野上踏青的人往來牽如蟻線。
游女們走了遠山逐漸昏暗,音樂停下庭院顯得寂靜一片。滿院子裡月光清朗朗的,只有無數的柳絮飄過得無影也無羈絆。

注釋
1、乙卯:指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
2、吳興:即今浙江湖州市。
3、寒食:即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二日,古人常在此節日掃墓、春遊。
4、舴艋(zé měng):形狀如蚱蜢似的小船。
5、吳兒:吳地的青少年。
6、競:指賽龍舟。
7、筍柱:竹竿做的柱子。
8、並:並排。
9、拾翠:古代春遊。婦女們常採集百草,叫做拾翠。
10、秀野:景色秀麗的郊野。
11、踏青:寒食、清明時出遊郊野。
12、來不定:指往來不絕。
13、行云:指如雲的游女。
14、放:停止。
15、中庭:庭院中。
16、楊花:柳絮。

賞析

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遊春與賞月的詞。

上片通過一組春遊嬉戲的鏡頭,生動地反映出古代寒食佳節的熱鬧場面。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這裡有吳地青年的龍舟競渡的場景,有游女成雙成對笑玩鞦韆的畫面。詞一開頭,不但寫出了人數之眾多,而且渲染了氣氛之熱烈。歡聲笑語,隱約可聞。著一“競”字既寫出了划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這裡有芳洲採花、盡興忘歸的剪影,有秀野踏青,來往不絕的景象。以上四句,句句寫景,句句寫人,景中有人,人為景樂。這種濃墨重彩、翠曳紅搖的筆墨,平添了許多旖旎春光,洋溢著節日的歡樂氣息。

下片以工巧的畫筆,描繪出春天月夜的幽雅、恬靜的景色。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游女散後,遠山漸漸昏暗下來;音樂停止,花園顯得異常幽靜。前句中著一“暝”字,突出遠山色彩的暗淡,襯托出遊人去後、夜幕降臨的情景。後句中著一“靜”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無人的氣氛。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時已深夜,萬籟俱寂,院中的月色正是清新明亮的時候,無數的柳絮飄浮空中,沒有留下一絲兒倩影。寫楊花在月下飄浮無影,既極言其小,更極言其輕。這裡寫“無影”是虛,寫無聲是實。這種無影有靜的寫法,令人玩味。月色清明,兩句還寓情於景,反映出作者遊樂一天之後,心情恬淡而又舒暢。詞人雖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愛遊春的熱鬧場面,又愛月夜的幽靜景色。他白晝,與鄉民同樂,是一種情趣;夜晚,獨坐中庭,欣賞春宵月色,又是一種情趣。

詞里表現作者喜愛白天遊春的熱鬧場面,也欣賞夜深:人散後的幽靜景色。反映出作者生命的活力仍然很旺盛,生活興趣還是很高。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有生活情趣。下片“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是傳誦的名句佳句,後人認為是在“三影”名句佳句之上。

創作背景

這首詞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歲次乙卯,退居故鄉吳興的張先度過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個寒食節,寫下了這首詞。
張先

張先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聖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游。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 353篇詩文

猜您喜歡

唐多令·寒食

明代陳子龍

時聞先朝陵寢,有不忍言者。

碧草帶芳林,寒塘漲水深。五更風雨斷遙岑。雨下飛花花上淚,吹不去,兩難禁。
雙縷繡盤金,平沙油壁侵。宮人斜外柳陰陰。回首西陵松柏路,腸斷也,結同心。

訴衷情·寒食

宋代仲殊

涌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三千粉黛,十二闌乾,一片雲頭。

小寒食舟中作

唐代杜甫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几蕭條戴鶡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雲白山青萬餘里,愁看直北是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