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楓橋寺
宋代:張鎡
妙絕吾宗有舊題,趁晴逕過敢留詩。
只消記取今朝景,不是烏啼月落時。
張鎡
張鎡(1153—1221?)原字時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號約齋。南宋文學家,先世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寓居臨安(現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顯赫,為宋南渡名將張俊曾孫,劉光世外孫。他又是宋末著名詩詞家張炎的曾祖,是張氏家族由武功轉向文階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隆興二年(1164),為大理司直。淳熙年間直秘閣通判婺州。慶元初為司農寺主簿,遷司農寺丞。開禧三年(1207)與謀誅韓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彌遠,事泄,於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編管,卒於是年後。► 1039篇詩文
新詩
宋代:張鎡
飛雪年年似故人,相逢真味一番新。
別來莫問塵寰事,鬢色幾如雪色勻。
戲效樂天體
宋代:張鎡
去日不可再,來日焉可虛。
直待百事足,漫把四大拘。
黃河幾曾清,白髮莫鏇烏。
全福貴安然,真樂難強圖。
樸直自許我,才能不如渠。
已盟方寸心,免苦六尺軀。
登台值明時,擊壤容匹夫。
輕車歷野寺,小船泛晴湖。
金鯽池內觀,白猿洞前呼。
孤山未學林,
去日不可再,來日焉可虛。
直待百事足,漫把四大拘。
黃河幾曾清,白髮莫鏇烏。
全福貴安然,真樂難強圖。
樸直自許我,才能不如渠。
已盟方寸心,免苦六尺軀。
登台值明時,擊壤容匹夫。
輕車歷野寺,小船泛晴湖。
金鯽池內觀,白猿洞前呼。
孤山未學林,長堤且懷蘇。
珍實不滿器,醇醪只攜壺。
更帶兩耳鐺,鏇煮四腮魚。
意均飽暖適,跡或升沉殊。
達人曠大觀,萬象歸一途。
凡鼎雞變化,佛性狗有無。
快答此話頭,擬議計即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