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石之死
明代:劉基
若石居冥山之陰,有虎恆窺其藩。若石帥家人晝夜警:日出而殷鉦,日入而舉輝,築牆掘坎以守。卒歲虎不能有獲。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為虎死無毒己者矣。於是弛其憊,牆壞而不葺。無何,有貙聞其牛羊豕之聲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為貙也,斥之不走。貙人立而爪之斃。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若石隱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經常蹲在他的籬笆外窺視。若石率領他的家人日夜警惕。日出的時候敲響金屬,日落的時候就點起篝火,築牆、挖坑來防守。一年結束了,老虎不能有所捕獲。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很開心,自己認為老虎死了就沒有對自己形成危害的動物了。從此,他放鬆了警惕和防備,牆壞了不補,籬笆壞了也不修。忽然有一天,有一隻貙聽到他家的牛羊豬的聲音就進去並吃它們。若石不知道它是貙, 趕它走,但貙並不離開;貙像人一樣站立起來用爪子抓死了他。有人說:若石只知道其中一個而不知道另一個,他死了也活該。
注釋
陰:山的北面。
恆:常常,經常。
窺:窺視,偷看。
藩:籬笆。
帥:同“率”,率領。
警:警惕。
卒:終,完畢,結束。
歲:年 。
毒:危害。
弛:放鬆,放下 。
葺(qì):修補。
無何:不久。
貙(chū):一種體小兇猛的野獸。
豕(shǐ):豬。
斥:呵斥。
走:跑。
以:用 。
人立:像人一樣站立。
但:只。
宜:應該,應當。
備:防備。
殷鉦:敲響金屬。
舉輝:點起篝火。
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台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612篇詩文
韓琦大度
未知:佚名
韓魏公在大名日,有人獻玉盞二隻,雲耕者入壞冢而得,表里無纖瑕可指,真絕寶也。公以百金答之,尤為寶玩。乃開醇召漕使顯官,特設一卓,覆以繡衣,致玉盞其上,且將用之酌酒,遍勸坐客。俄為吏將誤觸台倒,玉盞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將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動,笑謂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時。”謂吏將曰:“汝誤也,非故也
韓魏公在大名日,有人獻玉盞二隻,雲耕者入壞冢而得,表里無纖瑕可指,真絕寶也。公以百金答之,尤為寶玩。乃開醇召漕使顯官,特設一卓,覆以繡衣,致玉盞其上,且將用之酌酒,遍勸坐客。俄為吏將誤觸台倒,玉盞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將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動,笑謂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時。”謂吏將曰:“汝誤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寬大重厚如此。
▲孫泰
未知:佚名
孫泰,山陽人也,少師皇甫穎,操守頗有古賢之風。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為托,曰:“其長損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詰之,泰曰: “其人有廢疾,非泰不可適。”
眾皆伏泰之義。嘗於都市遇鐵燈台,市之,而命洗刷,卻銀也。泰亟往還之。
孫泰,山陽人也,少師皇甫穎,操守頗有古賢之風。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為托,曰:“其長損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詰之,泰曰: “其人有廢疾,非泰不可適。”
眾皆伏泰之義。嘗於都市遇鐵燈台,市之,而命洗刷,卻銀也。泰亟往還之。
中和中,將家於義興,置一別墅,用緡錢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吳興郡,約回日當詣所止。居兩月,泰回,停舟徒步,復以余資授之,俾其人他徙。於時睹一老嫗,長慟數聲。泰驚悸,召詰之,嫗曰:“老婦嘗事翁姑於此,子孫不肖,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憮然久之,因紿曰:“吾適得京書,已別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爾子掌之。”言訖,解維而逝,不復返矣。▲
滿井遊記
明代: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侷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