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長亭送別

元代王實甫

(夫人、長老上雲)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 、紅同上)(旦雲)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紅雲)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雲)你那知我的心裡呵!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搵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淒悽惶惶的寄。

(做到)(見夫人科)(夫人云)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將酒來。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不要迴避。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末雲)小生托夫人餘蔭,憑著胸中之才,視官如拾芥耳。(潔雲)夫人主見不差,張生不是落後的人。(把酒了,坐)(旦長吁科)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

[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吁氣,推整素羅衣。

[麼篇]雖然久後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夫人云)小姐把盞者!(紅遞酒,旦把盞長吁科,雲)請吃酒!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比別離情更增十倍。

[麼篇]年少呵輕遠別,情薄呵易棄擲。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夫人云)紅娘把盞者!(紅把酒了)(旦唱)

[滿庭芳]供食太急,須臾對面,頃刻別離。若不是酒席間子母們當迴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雖然是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裡,險化做望夫石。

(紅雲)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旦雲)紅娘,甚么湯水咽得下!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

(夫人云)輛起車兒,俺先回去,小姐隨後和紅娘來。(下)(末辭潔科)(潔雲)此一行別無話兒,貧僧準備買登科錄看,做親的茶飯少不得貧僧的。先生在意,鞍馬上保重者!“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下)(旦唱)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藉,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裡?有夢也難尋覓。

(旦雲)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來。(末雲)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旦雲)君行別無所贈,口占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末雲)小姐之意差矣,張珙更敢憐誰?謹賡一絕,以剖寸心:“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旦唱)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五煞]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裡,最難調護,最要扶持。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里,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末雲)有甚言語囑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訊息!我這裡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末雲)再誰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么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紅雲)夫人去好一會,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旦、紅下)(末雲)仆童趕早行一程兒,早尋個宿處。淚隨流水急,愁逐野雲飛。(下)

譯文及注釋

(夫人、長老上場,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在這十里長亭,準備了送別酒宴;我和長老先行動身來到了長亭,只是還沒見張生和小姐到來。(鶯鶯、張生、紅娘一同上場)(鶯鶯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本就是使離別的人傷感,何況又碰上這深秋季節,多么煩惱人呀!“悲歡離合都在這一杯酒,從此就要各分東西相隔萬里。”

【正宮】【端正好】碧藍的天空,開滿了菊花的大地,西風猛烈吹,大雁從北往南飛。清晨,是誰把經霜的楓林染紅了?那總是離人的眼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太遲,怨離別得太快。柳絲雖長,卻難系住遠行人的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掛住那斜陽。張生的馬慢慢地走 我和車緊緊地跟隨,剛剛結束了相思之苦,卻又早開始了別離之愁。聽他說“要走了”,人頓時消瘦下來;遠遠地望見十里長亭,人更消瘦了:這離愁別恨有誰能理解?

(紅娘說)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鶯鶯說)你哪裡知道我的心裡呵!(鶯鶯唱)

【叨叨令】看見準備著離去的車和馬,不由得我難過生氣;還有什麼心情去插花兒、貼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嫵媚;準備好被子、枕頭,只要昏昏沉沉地悶睡,從今後,那衫兒、袖兒,只會揩滿流不斷的淚。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從今往後,張生你要書信給我趕緊寄。

(到達長亭,拜見夫人)(夫人說)張生跟長老坐,小姐這邊坐,紅娘拿酒來。張生,你也上前來,都是自家的親眷,不要迴避。我今天把鶯鶯許配給了你,到了京城後不要辱沒了我孩兒,努力爭取一個狀元回來。(張生說)小生我托夫人洪福,憑著胸中的才氣,把考個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樣。(長老說)夫人的見識不會錯,張生不是個落後的人。(斟酒後,坐下)(鶯鶯長嘆)

【脫布衫】西風吹來,黃葉亂飛,染上了寒霜之後的枯草滿地都是。酒席上斜偏著身子坐的張生,緊鎖著愁眉,沒精打采,呆呆發愣。

【小梁州】我看見他強忍著淚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發覺;猛然間又看見他把頭低下,長長地吁氣,假裝著整理著自己素色的綢衣。

【麼篇】雖然久後終成美好姻緣,無奈眼前這個時候,怎么不讓人傷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從昨夜到今天,細腰兒更加瘦減。

(夫人說)小姐斟酒!(紅娘遞酒壺,鶯鶯端著酒杯長吁嘆,說)請喝酒!

【上小樓】團圓歡聚沒多久,離情別緒相跟而來。想著我前天晚上私下訂情,昨天晚上結為夫妻,今日卻要分開。

我深切休會了這幾天相思的滋味,卻原來比別離的愁苦還要深十倍。

【麼篇】青春年少呵,把別離看得很輕,情意淡薄呵,容易遺棄對方。全不想過去腿兒相挨,臉兒相依,手兒相攜的情形與甜蜜。你給我崔相國家做女婿,算得上妻榮夫貴,只求像並蒂蓮似的永不分離,遠勝過狀元及第。

(夫人說)紅娘倒酒吧!(紅娘倒酒)(鶯鶯唱)

【滿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對片刻,馬上又要分離。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間需要迴避,真想和他敘敘夫妻之情。雖然只能相守得一時半會兒,也算是我們夫妻同桌共食了。眼裡空留著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點化成望夫石。

(紅娘說)姐姐不曾吃過早飯,就喝一口湯吧。(鶯鶯說)紅娘,什麼湯兒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來的酒和食,吃著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氣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樣,這裡邊多半是相思的淚水。眼面前的茶飯難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滿了腸胃。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虛名小利”,卻把一對夫妻拆開在兩處。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裡,一聲接著一聲長長地嘆氣。

(夫人說)套上車兒,我先回去,小姐隨後和紅娘一起回來。(夫人下場)(張生和長老辭別)(長老說)你這一走我沒有別的話要說,我準備買科舉後的錄取名冊看,你結婚酒的茶飯還少不得我的。先生當心,一路上多保重!從今往後我無心誦習佛經,專聽你高中狀元的捷報。(長老下場)(鶯蔦唱)

【四邊靜】一會兒送別的筵席已經結束,我的車往東,張生的馬兒向西,兩情依依難別離,夕陽的餘輝照在綠色的山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裡?即使在夢中也難尋覓。

(鶯鶯說)張生,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來。(張生說)我這一去一定不費力地考取一個狀元。正是“青天有路終會到,金榜無名誓不回。”(鶯鶯說)你這一次赴考我沒有什麼相送,吟一首,為你送行:“拋棄我的人現在何處?想當初對我那么親熱。現在又用原來對我的情意,去愛憐眼前的新人。”(張生說)小姐的想法錯了,我張珙怎么敢去愛憐新人?我續上一首絕句詩,來表達我的真心:“人生難免有遠別,我跟誰更親密?如果不是遇上知音你,又有誰可憐我張生呢?”(鶯鶯唱)

【耍孩兒】濕淋淋的衣袖上沾滿眼淚,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濕。伯勞鳥向東飛去燕子向西飛,還沒有啟程倒先問歸期。雖然眼前人要遠別千里,姑且先幹了面前的這一杯酒。沒有喝酒心卻先醉,眼裡流血,內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適應水土,及時趕路,節制飲食,順應時節,保重自己的身體。荒村野店應早點休息,風霜雨雪天氣應起得遲!在秋風中遠行,身體最難調護,也就最要照顧好自己。

【四煞】這憂愁向誰去訴說?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裡明白,老天爺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淚水使九曲黃河都泛濫起來,怨恨能將華岳三峰都壓低。到黃昏獨自悶倚西樓,只見那夕陽古道,依依楊柳,千里長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來,哭啼啼獨自回。回家後若是入羅幃,昨夜繡花被裡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裡繡被冰冷難成夢。留戀你不為別的,只是見你攀鞍上馬,忍不住淚水橫流,緊鎖眉頭。

(張生說)有什麼話要囑咐我嗎?(鶯鶯唱)

【二煞】你不要擔心“有文才而沒有福氣”,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無音訊”!我這裡有信經常寄給你,你千萬不要“考不中就堅決不回來”。這一點你必須記住:如果遇上那他鄉女子,不要像在這裡似的逗留迷戀。

(張生說)還有誰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會產生這種念頭。(鶯鶯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擋住我目光,淡淡炊煙和那傍晚的霧氣相互掩映。殘陽斜照的古道沒有人聲,秋風吹過莊稼傳來馬的嘶鳴。我為什麼懶得上車呢,來的時候多么急切,別離獨回卻又多么遲緩?

(紅娘說)夫人回去好一會兒了,姐姐,咱們回家去!(鶯鶯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馬遠去殘陽里。整個人間的煩惱都填在我胸中,估量這樣大的小車子怎么能載得起呢?

(鶯鶯、紅娘下場)(張生說)仆童趁早趕一路程,早些找個住處。淚水隨著流水更加多了,憂愁追逐著野雲四處飄飛。(張生下場)

語言特色

《西廂記》包含豐富的修辭技巧,有人做了統計,全劇運用的積極修辭手法達到三十四種之多,可以說是集我國古代修辭之大成,成為我國古代戲曲修辭手法運用的理想範本。

作者採用古典詞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詩詞語言的精華,又提煉、融會生動的民間口語,加重文章的斑斕色彩,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力,使這部作品辭藻紛呈,艷麗典雅。在博取眾長的基礎上,熔鑄冶煉,形成自身華麗秀美的語言特色。這種特色是形成全劇“花間美人”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沒有語言上這種五色繽紛的艷麗姿采,“花間美人”就要黯然失色。

……其文采燦然的語言特點,絕不是堆砌詞藻,雕字琢句得來的,它和形式主義的專門搞文字藻繪的作品毫無共同之處。全劇雖然華美,文采璀璨,卻自然、流利、通暢,絕無滯澀、雕琢、造作的毛病。因此明代戲曲評論家何元朗認為:“王實甫才情富麗,真辭家之雄。”(《四友齋從說》)王世貞云:“北曲故當以《西廂》壓卷。”(《曲藻》)

(吳文)

作者不僅善於熔煉方言口語入曲,而且更善於熔煉古典詩詞入曲,甚至把口語和古典詩詞雜糅在一起而絲毫不顯生硬牽強。俗話說“量體裁衣”,《西廂記》很多地方是“量體借衣”,借用前人的現成語句和意境而不顯“借”的痕跡。……當我們讀到“碧雲天,黃花地”,“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等句時,也會很自然地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而“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用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典故是無須說的了。由於原材料都來自詩中的句篇、精華,於是據以熔煉而成的新產品當然是精品了。但是話說回來,好材料遇到拙劣的工匠,就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這裡便有所謂化工和畫工、神似和形似的區別。一個好的詞語,一種好的意境或一種好的表現方法,高明的巧匠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借鑑,按自己的需要加以創新。例如《西廂記》中《送別》一折有“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寫離愁之重,小小車兒載不動。這個意思並不是王實甫創造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就有“驢鞭半裊,吟肩雙聳,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馱也馱不動”。只因王實甫是寫鶯鶯的離愁別恨,因此必須易馬為車,不能照搬董解元的原話,但是寫離愁之重卻是一樣的。董解元用馬形容離愁,也不是董解元的創造,宋人石孝友《玉樓春》詞已有“春愁離恨重於山,不信馬兒馱得動”的比喻。李清照的《武陵春》:“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可見古詩詞中載愁的工具多得很,騎馬、乘車、坐船悉聽尊便,但總的說必須符合人物所處的現實環境,必須有助於人物刻畫。能融會貫通臻於至境的是高手,否則照葫蘆畫瓢,生搬硬套,即或很像,也是別人的東西。

總之,《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是傑出的。由於王實甫既能熟練地駕馭民間語言,又善於吸取古典詩詞中的精華為己所用,兩者奇妙的結合,便形成既典雅又質樸,既有文采又不廢本色的獨特的藝術風格。而濃郁的詩情畫意,瀰漫在字裡行間,這卻是《西廂記》獲得文采派代表作的主要標誌。

(王文)

鑑賞

【滾繡球】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赴長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為線索來抒情寫意,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主人公複雜的內心世界。

“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玉驄”是指張生騎的青白色的馬;“倩”,是請的意思;“斜暉”,指斜照的陽光。鶯鶯看到長長的柳絲就想到它系不住張生騎的馬兒;看到疏朗的樹林就想請它們掛住流逝的陽光,讓時間走得慢一點。“馬兒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就是慢慢的意思。張生騎馬在前,鶯鶯坐車在後,鶯鶯要馬兒慢慢地走,車兒快快地跟上,好讓自己同張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點的時間呆在一起。“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這兩句是說,剛逃過了情人之間的相思之苦,才開始在一起又要很快地分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金釧”就是帶在手腕上的金鐲子;“長亭”是古代設立在大道旁邊為送別餞行而用的亭子,古語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的說法,所以叫“十里長亭”。這三句是說,鶯鶯剛聽見一聲張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鐲子就松下來了;遠遠看見送別的十里長亭,人馬上就瘦下來了。這種離愁別恨有誰能知道啊?這裡作者運用了高度誇張的表現手法,來形容當時鶯鶯和張生纏綿欲絕的離別之情。

這段曲詞和前面那段【端正好】相比,在情景的鋪設上是不大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採用因景生情的手法,以淒涼的暮秋景象來引出鶯鶯的離愁別恨。【滾繡球】這段曲詞,比較多地採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絲系馬兒、疏林掛斜暉、馬慢走車快行、松金釧減玉肌等等所有這些描寫,無不都是由鶯鶯對張生的依戀惜別之情引發出來的。

對鶯鶯內心活動的刻畫,不是依仗蒼白空泛的言詞,而是藉助鮮明生動的形象。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車馬首飾統統拿來,賦予豐富的聯想和誇張,作為表情達意的手段。這就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現得十分具體真實,細膩動人。

【叨叨令】這段曲詞,先是說鶯鶯看見送行的車馬,心中非常難過、悶氣;進而又說無心梳妝打扮,從今後只能用昏睡和哭泣來熬度時光。緊接著,是無可奈何的悲嘆:“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就是怎么不的意思;“也么哥”是曲詞中的襯字,沒有實在的含義。這兩句疊句是說:怎么不煩悶死人啊?怎么不煩悶死人啊?然而煩悶和悲嘆也無法挽回她和張生的離別,所以最後只好叮囑張生:“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惶惶的寄。”這裡的“索”,是必須、應該的意思;“惶惶”,匆忙、趕緊的意思。這兩句是囑咐張生分別後趕緊寄書信回來。

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環紅娘面前盡情傾訴離別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寫上與前面【端正好】和【滾繡球】委婉含蓄的內心獨白不一樣,整段曲詞無遮無攔,直抒胸臆,用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口語,如車兒馬兒、花兒靨兒、被兒枕兒、衫兒袖兒、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作者把這些日常的口語巧妙地組合起來,用一連串的排比、重疊,造成音節和聲韻的迴環流轉,產生“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

當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會見後,送別的酒宴開始了。當著嚴厲無情的老夫人,鶯鶯不能盡情表露自己的感情,她只能感嘆、悲傷。酒宴完畢以後,老夫人先走了。這個時候,鶯鶯和張生能談談知心話了。這裡,安排了一支名叫【耍孩兒】的曲子。……

這段曲詞的開頭,作者借用典故來極力渲染鶯鶯內心的悲戚。“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紅淚”,古代傳說,曾經有一個少女被選入皇宮,在同她的父母分別時,哭得很傷心,用玉壺接下她的眼淚,玉壺都染成紅色的了。後來把女子非常悲傷時流的眼淚叫“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是融化了唐代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中最後兩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江州司馬”是白居易當時擔任的官名,指的是白居易。這兩句是說,鶯鶯為離別之苦而流的眼淚濕透了衣衫,比當年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時流的眼淚還要多。接下來作者又以比喻的手法進一步抒寫鶯鶯的心緒:“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伯勞”是一種鳥。這兩句是說,伯勞和燕子就要一個飛東一個飛西了,還沒有起飛分開就問今後相會的日子。經過這些鋪張描寫,人物的感情已成奔騰之勢向高潮發展。這時候,作者卻避過潮頭,另敷新筆:“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樽前酒一杯。”縱然馬上就要相別千里,姑且在聚合時再飲一杯送行酒吧。這是由極度悲哀轉向無可奈何時的一句寬慰話。這一筆,雖在意想之外,卻在情理之中。它使得整段曲詞錯落有致,人物的內心活動也顯得波瀾起伏。經過這樣的跌宕迴旋,作者才放縱筆墨把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未飲心先醉”,是宋代詞人柳永【訴衷情近】詞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飲心如醉”。王實甫把它改成“未飲心先醉”,語意就更加沉重。這三句是說,哪裡還要飲什麼送行酒啊,還沒飲酒,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淚流盡繼之以血,這顆心早已被折磨得像死灰一樣了。這同上面“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樽前酒一杯”相對照,是感情上的一個突變,由一剎那間的寬慰,轉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實際上,前兩句是後三句的映襯對比,可以說這是一種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手法。

賞析

主題、情節結構和人物形象

這一折寫張生赴京趕考,鶯鶯送別的情景,刻畫了鶯鶯離別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表現了張生和鶯鶯之間的真摯愛情,突出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強化了全劇歌頌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主題。全折一共可以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長亭路上的場面,寫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端正好】一曲,情景交融,寫深秋景象勾起她的離情別緒。【滾繡球】一曲,主要以途中的景物為線索來抒發離別的怨恨。【叨叨令】以豐富的情態描寫,補述鶯鶯動身前已經產生和未來將要產生的愁緒。

第二部分(“做到見夫人科”至“專聽春雷第一聲”),是長亭餞別的場面,主要刻畫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態、心理,突出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表明了鶯鶯對赴試的態度,顯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第三部分(【四邊靜】至“小生又生此念”),是臨別叮囑的場面,主要表現鶯鶯對張生的關心和擔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又擔心他考中後“停妻再娶妻”。這種心態不僅表現了鶯鶯對功名利祿的輕視,而且表明了她對二人前途的深深的憂慮。

第四部分(【一煞】至結尾),是分手後的場面,描寫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捨的情景和離別後的痛苦。

這一折突出地刻畫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不是愛情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臨別時不忘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與老夫人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她也有深深的憂慮,明確地告訴張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是有現實基礎的。鶯鶯的態度突出地表現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對愛情的執著。鶯鶯的離愁別恨,是她對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只限於“兒女情長”。她的離愁別恨中閃耀著重愛情輕功名、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光輝。

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寫情是中國古典詞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國古典戲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見。以《西廂記》為例,曲詞中就有景物描寫的唱詞。雖然不多,但卻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景一:十里長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這支曲詞是歷來公認的寫景名句佳句。相傳王實甫寫完此句後”思慮殫盡,撲地而死“(暈厥)。曲子寫的是秋景,傳統觀點一般認為是通過蕭瑟的景物烘託了人物悲涼的心情,這值得商榷。我認為這幅秋景的基調不是悲涼蕭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蘇幕遮》詞為“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裡,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的美麗畫面。最能代表秋之蕭瑟的“黃葉”在范仲淹的筆下尚且不悲,何況是色彩更加絢麗的“黃花”呢?因此,“碧雲天,黃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紅葉,真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一幅由藍、黃、紅構成的立體感極強的絢爛秋光圖。

那么,怎樣理解此處景物在表現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實,范仲淹的詞上闋的景物雖然色彩斑斕,但還是為了表現的悲涼的思緒,這是以樂景寫哀情。此手法在古典詩歌中是很常見的。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抒發了傷感的思鄉之情,而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這是以樂景寫哀情。“端正好”曲詞用的也是這種手法。曲詞中的一個“曉”字告訴我們,長亭送別是從早晨開始的。“碧雲天,黃花地,雁南飛,霜林醉”正是剛走出家門的崔鶯鶯去長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坐在車裡,看到這大好的秋光,鶯鶯無限惆悵。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從此都不會屬於她。“北雁南飛”,那南飛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溫暖的家的,而她崔鶯鶯的家呢,那是一個沒有自由、講求門第、熱衷功名的深宅府第。況且此時她是客居途中,喪父的悲傷尚在。和張生“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的溫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許寬慰,沒想到……她甚至更會想到,假如張生此時不是上京趕考,而是與她去郊外遊玩,那該是何等的愜意和幸福啊!沒想到母親卻對張生說:“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應去。”“母親啊,你為什麼要逼張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們為什麼重利輕情?”這是此時此刻崔鶯鶯在心裡的吶喊。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楓林自然就灑滿了離人的紅淚。這幅畫面,色彩熱烈。熱烈的色彩下,一對兒戀人躑躅於即將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與人物心境形成強大的反差,這是以美的意境營造悲的氣氛。

景二:短暫餞行宴,有言難表明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

這是第二幅畫面:西風,黃葉,寒煙,衰草。夕陽西下,西風漸緊,“黃葉紛飛”,葉子落得又多又急,不是“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的溫柔狀態,而是肅殺的,是秋風掃落葉,一股冷嗖嗖的感覺襲上身來。再籠以寒煙、綴以衰草,一動一靜,愈覺淒冷。餞行之宴就在這樣一個冷風冷色的場景中開始了。

這是通過鶯鶯眼看到的秋景。這是一場沉默的晚餐,除了幾個人物應酬性的對話外。在即將分別的筵席上,二人有多少知心寬慰的話要向對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剩下兩個人的嘆息聲。這沉默和嘆息埋藏著鶯鶯心中無限的“怨”。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風、黃葉、寒煙和衰草,鶯鶯的怨情滾滾湧出。

“麼篇”曲詞怨張生“輕別離”“情薄”,甚至不希望他進京趕考。“滿庭芳”曲詞怨母親“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暫的餞行宴上居然還不肯迴避,弄得鶯鶯和張生不能溫存話別,只能“暗送秋波”。“朝天子”曲詞中鶯鶯痛斥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態,充分表現了她珍視愛情、鄙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極目是黃葉紛飛,眼前老夫人面沉似水。西風瑟瑟之中一片沉寂。“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這恰恰是鶯鶯怨極產生的幻覺。

“霎時間”言筵席時間很短,可是讀者卻同曲中二人一樣感到這場沉默的餞行宴是那樣地漫長。而他們在赴長亭的路上,走了一天卻顯得時間那么短,這也許就是情人心中的時間辨證法。

景三:把酒相告別,情殷意切切

[四邊靜]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

[四煞]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宴席結束,餘人散去,唯有一對戀人和紅娘。“兩意徘徊”言二人依戀難捨,但“落日山橫翠”,又不得不分手了。看到眼前的橫山,又心裡不禁一沉,因為沒有山的阻擋,分手之後,還能以目相送片刻,使思念之情得到慰藉。

鶯鶯再也無法沉默了,剛才筵席上被壓抑的情感此時一下子釋放了出來——用淚。鶯鶯“把酒”向張生告別。她有太多的話想說,卻又不能在這即將分別的瞬間全部傾吐出來,一時語塞的鶯鶯有的就是淚。一個“哭”字確實勝過千言萬語。“哭”中甚至有些絕望的成分,“知他今宵宿在那裡?有夢也難尋覓。”鶯鶯覺得自己剩下的只有夢,她寄希望在夢中與張生相見。果然,下一折戲(第四折)就寫了鶯鶯做夢追張生到草橋店要與其一起上京的情節。然而,一貫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對即將遠行的丈夫,確實是不能“一個'哭'字了得”,如此豈不太“低俗”了。所以當鶯鶯心情平靜下來時便有殷殷的囑託。尤其“五煞”曲詞的囑託,說得多么一往情深!情意切切,讓人不忍卒讀。此時的鶯鶯,她是那么地軟弱、孤獨、無助、溫柔又傷感,讓人揮之不去。

而當她鶯鶯連夢也沒有的時候,或曰夢也不能圓她見張生一面的時候,她就只有望眼欲穿了。於是便有了“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的描寫。這個場景說不上新穎別致,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可用在這裡卻化腐朽為神奇,十分真切地表現了鶯鶯的孤獨思念之情,這是鶯鶯的大痛苦和大悲涼,也是中國古代婦女的大痛苦和大悲涼。

一個女子,西樓獨倚,悵望古道衰柳,心上人遲遲不歸。這個形象很使人想起古代的棄婦。從而自然帶出“二煞”曲詞中鶯鶯對張生些許的請求,或曰乞求。鶯鶯害怕自己傾心的愛全部付出後被玩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出身名門的崔鶯鶯未必不懂得這個道理,張崔的“兩情”,在鶯鶯看來,就怕不是“久長時”,那么她就更要在乎朝朝暮暮。中國古代婦女的命運悲劇可見一斑。

景四:獨自長徘徊,心愁車難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這是後兩隻曲子。這個場景寫鶯鶯送別張生後,遲遲不肯歸去,悵然若失、徘徊反側的情景。精彩之處是情景交融,細膩地刻畫了鶯鶯幾起幾伏的思念之情。

“青山”三句寫鶯鶯剛剛送走張生後,始終目送他漸行漸遠。直到張生轉過一片山,山、樹和暮藹淹沒了張生。此時鶯鶯轉過眼睛,西風之下,她看到的是夕陽古道,只剩自己孤獨地站著。“無人語”有二說,一是古道無人,寂靜荒涼;一說張生已去,再無人與鶯鶯知心相談(另外可以認為崔鶯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送行的痛苦、不捨,讓崔鶯鶯無暇顧及其他)。總之,這句是寫鶯鶯思念的心情開始漸漸平緩下去了,就要回家了。可就在這時,她卻突然聽到了一聲“馬嘶”。這馬嘶無疑告訴鶯鶯她的心上人此時就在路上,這使她已經平靜了的心驟然又涌動起離別的悲苦之情。她又不忍心馬上回家了,這才有了“懶上車兒”的想法。這是“一伏一起”。

隨著馬嘶聲的漸漸遠去,鶯鶯的心情又開始慢慢平靜下來。再加上紅娘在一旁的催促,鶯鶯要動身走了。當她就要抬腳登上車子時,下意識地再一次環顧四周,也許她在尋找什麼,而她看到的只是四面暮靄沉沉的青山。她也下意識地望了一下張生離去的遠方,那裡是一輪如血的殘陽即將沒入山巔。而突然間,“一鞭殘照里”,這是鶯鶯萬萬想不到的。殘陽的餘暉中瞬間出現了一個黑色的起馬人的剪影。他正躍馬揚鞭,他是誰?是張生。鶯鶯兩度平靜下去的心情再一次空前地激盪不已。這是“再伏再起”。本已相思之極的她此時真是“遍人間煩惱填胸臆”,眼前的車子是如何也載不起的了。

《長亭送別》中的景物描寫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共同構成一個整體——這就是秋景。從時間上說是從“曉來”之晨到“疏林掛著斜暉”,再到“落日”,最後至“殘照”;就空間而言是起於“長亭路”,繼而是長亭外的近景,然後是亭外遠山、古道、田野,最後終於“殘照”的天邊。正因為景物之間具有縱的和橫的關聯,所以既獨立又作為整體一部分的幾幅清秋圖便構成了秋的整體意境,又兼過渡、引起情節的作用。

《長亭送別》中的景物描寫,又圍繞著一個“情”字展開,以景造境,情境交輝,反覆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動細膩地刻畫了崔張二人尤其是鶯鶯依戀、哀傷、悲苦、關切、憂慮、孤獨等複雜的心理。這折戲把男女之情寫到了極致,崔張二人就是在長亭這樣的意境時空下“話別”,從而演繹了一曲“兩情若是久長時,也在朝朝暮暮”的情愛戀歌。(參考文獻:《兩情若是久長時,也在朝朝暮暮》李殿林著 《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2006年第12期)

富於文采的戲曲語言

王實甫的戲曲語言以富於文採為特色,曲詞之美,與劇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諧統一。這在《長亭送別》一折中尤為突出。

①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人物的心理

全折運用了比喻、誇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覆、疊音、設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巧用誇張,並與比喻、用典、對比等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例如,“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誇張地表現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嶽低”都是誇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用了“紅淚”和“青衫淚”兩個典故,是誇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誇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愁苦至極。作品中的誇張描寫,大都將人物感情寄附於客觀事物,藉助鮮明生動的形象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叨叨令】一曲,將“車、馬,花、靨,被、枕,衫、袖,書、信”這些常用詞帶上“兒”字,加上一些疊音形容詞,如熬熬煎煎、嬌嬌滴滴、昏昏沉沉之類,用排比句巧妙組合銜接,並間以反覆的感嘆,造成音韻的迴環往復,產生一唱三嘆、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鶯鶯那種如泣如訴、嗚嗚咽咽的聲氣口吻,宛然在側。

②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

作者善於把典雅凝練的古代詩詞與通俗流暢的民間口語融為一體,從而形成清麗華美、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詩詞的語句,其特有的語義、情味和表達效果與劇中語境相契合,增添了語言的文采和表現力。例如,【端正好】中的“碧雲天,黃花地”,化用范仲淹《蘇幕遮》詞中“碧雲天,黃葉地”語句,並取其秋景淒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淒冷氛圍;【朝天子】中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引用蘇軾《滿庭芳》詞原句,形象地表現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耍孩兒】中“未飲心先醉”,化用柳永《訴衷情近》詞中“未飲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誇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了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作品不僅大量運用民間口語,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詞和俗語、成語,而且善於將民間口語加工為富於文采的文學語言。例如【滾繡球】一曲的語彙、語句都具有民間口語的風格,可以說是口語的韻律化,通俗自然、生動活潑而又富於文采。

思想內容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上更趨深刻。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裡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訊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症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教學建議

【朝天子】【二煞】兩曲集中表現了全折的戲劇衝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這兩支曲子作簡要分析,提綱挈領地了解劇情,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

要重視誦讀。開頭三曲、結尾兩曲應要求背熟,還可要求選背其他一些曲子。不但要背一些單支曲子,還要注意整體誦讀。在誦讀時,讓學生注意把握全折哀怨的抒情基調,讀出感情起伏的變化。

要重視曲詞鑑賞。曲詞鑑賞不必太多,可根據鑑賞重點進行選擇。例如,【叨叨令】一曲運用排比和反覆的修辭方法,【耍孩兒】一曲有多處借用古代詞的語句,可著重從語言特色的角度來鑑賞;【朝天子】【二煞】兩曲,可著重從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方面鑑賞;【端正好】【一煞】兩曲,則可著重鑑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鑑賞曲詞時,注意在學生不易覺察的關鍵之處進行點撥。

鑑賞富於文采的戲曲語言,不要搞成修辭方法的辨析或語句出處的考查,而要結合課文的語境,揣摩語義、情味,體會修辭方法和古代詩詞的語句的表達效果。

如有條件,可讓學生閱讀《西廂記》劇本,或欣賞戲曲《西廂記》的音像資料。

戲劇衝突

“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這是鶯鶯對張生赴考所持的態度。歷經多少辛酸痛苦才獲取的愛情,剛剛得到承認,馬上又要分開。“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鶯鶯的內心愈是痛苦,愈是說明封建家長的冷酷無情。鶯鶯雖然無力反抗老夫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但她斬釘截鐵地表明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她認為“蓮開並蒂”比“狀元及第”好得多。這些描寫,使《西廂記》擺脫了表現才子佳人離愁別緒的老套,升華到否定世俗傳統偏見的高度,使藝術形象迸發出閃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吁氣。”不要忘記這些話是當著老夫人的面說的,它顯示了鶯鶯倔強的反抗性格。《長亭送別》歷來為人們所激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在思想上有新意,它不僅表現了愛情和封建家長的矛盾,而且對讀書追求功名利祿那一套世俗觀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在老夫人和長老相繼離去後,鶯鶯面對即將赴考的張生,百感交集,肝腸痛斷。她首先叮囑張生的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又一次表現了她在功名利祿問題上與老夫人截然不同的態度。面對即將遠去的愛人,鶯鶯千叮嚀,萬囑咐,“順時自保揣身體”,“鞍馬秋風裡,最難調護,最要扶持”。這些體貼入微的話,寫出鶯鶯對張生的纏綿深情,表現了她溫柔嫻慧的性格。

“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長亭送別》的末尾,鶯鶯終於把藏在心底的話說出。這話來得如此突兀,分量驚人的重。“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鶯鶯明白,她和張生的愛情正達到一個危險地帶,張生得中與否都是對他們的愛情的巨大考驗。張生得中的話,他將成為高門大族的擇婿對象;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認這個白衣女婿。巨大的陰影籠罩著鶯鶯。在這裡,我們窺見了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的壓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裡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如果劇中的張生不是一位忠厚志誠的君子的話,鶯鶯的棄婦的命運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吳國欽《〈西廂記〉藝術談》,以下稱“吳文”,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藝術風格

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

(朱權《太和正音譜》)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關、王二人藝術的不同之點的話,這就是:關漢卿戲劇屬陽剛之美,而王實甫戲劇屬陰柔之美。借用清代姚鼐的話來說,前者“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鐵”;後者則“如初升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寥廓。”(《復魯挈非書》)

《西廂記》的崔張故事乃千古佳傳,人物也很美,無論是張生鍾情之美,鶯鶯深情之美,紅娘熱情之美,皆清麗夭矯,沁人心脾,為“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奠下很好的基礎。

藝術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者駕馭語言的獨特性。劇本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也是語言的藝術。運用什麼樣的語言就有什麼樣的藝術風格,這幾乎是不言而喻的。王實甫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收了當時民間生動活潑的口語,繼承了唐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融化百家,創造了文采斑斕的元曲語彙,成為我國戲曲史上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西廂記》“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是和全劇到處都有美不勝收的綺詞麗語分不開的。……

藝術風格還表現在意境的創造方面。王實甫是釀造氣氛、描摹環境的聖手。全劇處處有詩的意境,洋溢著詩情畫意的氣氛。……在個別悲劇性的場子裡,也依然籠罩著詩的氣氛。如《送別》一折,並不著重去渲染主人公摧肝裂膽的痛苦,而是藉助古典詩詞描寫愁恨時特有的一些表現手法,以景寫人,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裡沒有呼天搶地,沒有抱頭痛哭,有的是“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那種詩意的迷惘和濃濃的哀愁,依然是一片詩情畫意的動人色調,與全劇優美的風格和諧統一。

《西廂記》是一部迷人的詩劇,全劇從頭到尾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愛情詩,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劇的節奏,有“詞句警人,滿口余香”的藝術語言,有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環境氛圍,所有這一切,匯合成一種獨特的風貌和格調,形成了非常優美的“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

(吳文)

另外一些人的評論,如明初戲劇評論家何元朗“王實甫才情富麗,真辭家之雄”(《四有齋叢說》),“若《西廂》,才華富瞻”,“為情詞之宗”,為“麗曲之最勝者”等等,談的主要也是文采。過去論曲,以文采、本色劃分派別,用以說明一個作家的語言風格,王實甫被認為是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實真正有成就的作家大多是不拘一格的。就以“花間美人”為喻,這個美人是珠光寶氣、濃妝艷抹的呢?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呢?意見便不盡一致。一種意見是前者,說“《西廂》全帶脂粉”,“王詞濃而蕪”(何良俊《曲論》),就是說打扮過分,著意修飾而喪失本色;另一種意見恰相反,認為華麗濃艷並不是《西廂》的神髓所在,若“語其神,則字字當行,言言本色,可為南北之冠”(徐復祚《曲論》),比它如清水芙蓉,可說是天下第一美人。明代文論家李贄稱《西廂》為化工而非畫工,其中也有稱讚它不待修飾自然美好的意思。以上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認為《西廂》的語言風格是華麗濃艷,一則認為本色自然。這不過是評論者各取所好,偏執一詞的說法。真正的美人是集本色、文采於一身,若說王實甫比較注重於文采,那是對的;但因此認為他不擅長本色,就不一定對。因為《西廂記》中確有許多本色、當行的語言對塑造人物起到很好的作用。李漁就曾指出:“填詞中方言之多,莫過於《西廂》一種。”方言即指一地的日常生活用語,對於元劇來說,最稱本色。

王實甫

王實甫

王實甫,字德信,元朝雜劇作家,定興(今定興縣)人。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19篇詩文

猜您喜歡

荊州歌

唐代李白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
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
撥穀飛鳴奈妾何。

詠王大娘戴竿

唐代劉晏

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
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千秋歲·半身屏外

宋代惠洪

半身屏外。睡覺唇紅退。春思亂,芳心碎。空餘簪髻玉,不見流蘇帶。試與問,今人秀整誰宜對。湘浦曾同會。手搴輕羅蓋。疑是夢,今猶在。十分春易盡,一點情難改。多少事,卻隨恨遠連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