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朱二亭
清代:姚鼐
吾年垂七十,四海故人少。東望每思君,如立雲霞表。
往昔朱子潁,豪才起燕趙。向我道君才,五言幾謝朓。
子潁貧無食,子亦家集蓼。相從邗溝曲,吟和觴清醥。
我時隔京師,想見姣人僚。丙申至江都,遂得訪窈窱。
其時子潁貴,冠蓋頗叢繞。君顧無所乾,陋巷閉門悄。
扣闔就談詩,但覺風裊裊。舟乏仲舉同,書絕巨源嬲。
獨荷時見阿,累投珠玉皛。惜哉近子舍,攝提僅三肇。
我歸子潁罷,舊跡如逝鳥。一別二十年,中未脫塵擾。
澄懷實愧君,高與秋旻杳。子出諒不能,吾游尚可紹。
行當一相就,帆掛橫江淼。昨得郎君書,已設韜練旐。
豈但悲友生,問道苦不了。君疾正月初,一榻兒女繞。
呼與告逝期,屈指七日劋。屆時一笑亡,何嘗貳壽夭。
銜哀遠吊君,諒為君所小。那復弄毫翰,繁詞報劉沼。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後主講於揚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鐘山等地書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727篇詩文
一字詩
清代:陳沆
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登泰山記
清代: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