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上書諫吳王

枚乘 〔兩漢〕

臣聞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無立錐之地,以有天下;禹無十戶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土不過百里,上不絕三光之明,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術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事無遺策,功流萬世。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之。系絕於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髮。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極天命之上壽,弊無窮之極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陰而止,影滅跡絕。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湯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不絕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養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楊葉百步,百發百中。楊葉之大,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內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

泰山之霤穿石,殫極之綆斷乾。水非石之鑽,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夫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夫十圍之木,始生如櫱,足可搔而絕,手可擢而抓,據其未生,先其未形。礱蹐底厲,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畜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臣原大王熟計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古詩文網 APP客戶端 立即打開

創作背景

適時吳王劉濞為漢高祖劉邦兄劉仲之子。初為沛侯,因破黥布有功,封吳王。孝文帝時,吳太子人見,侍奉於皇太子,後被殺。吳王“由是怨恨,稍失藩臣禮,稱疾不朝”,並有謀反之心。當時,作者正為吳王郎中,了解這些情況,反對吳王謀逆,於是寫下這篇文章。

枚乘

枚乘

枚乘(?~前140),字叔,西漢辭賦家。漢族,秦建治時古淮陰人。枚乘因再七國叛亂前後兩次上諫吳王而顯名。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辭賦,《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 1篇詩文 ► 157條名句佳句

猜您喜歡

野田黃雀行

曹植〔兩漢〕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贈毋丘荊州詩

杜摯〔兩漢〕

鵠飛舉萬里,一飛翀昊蒼。翔高志難得,離鴻失所望。

鳳頌

薛綜〔兩漢〕

猗與石磬,金聲玉振。先王搏拊,以正五音。百獸翔感,儀鳳舞麟。

在昔堯舜,斯磬乃臻。宗廟致敬,乃肯來顧。讚揚聖德,上下受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