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蘄縣尹二首 其一
朱晞顏 〔宋代〕
漸老難為別,江亭首重回。風塵頭共白,湖海氣全灰。
我豈千金帚,君非百里才。試將遮日手,一棹載詩來。
朱晞顏
朱晞顏(1132~1200年),字子淵、子囝,休寧(今屬安徽)人,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曾知靖州永平縣,政績頗好,當地為他立了生祠。隆興元年調當陽尉。歷知永平、廣濟縣,通判閬州,知興國軍、吉州,廣南西路、京西路轉運判官。光宗紹熙四年,除知靜江府。寧宗慶元二年除太府少卿,總領淮東軍馬錢糧。四年,遷權工部侍郎,俄兼實錄院同修撰。五年,兼知臨安府。六年卒,年六十六。著作已佚,僅《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一七存《桂巖吟藁》一卷。事見《新安文獻志》卷八二宋談鑰《朱公行狀》。► 224篇詩文 ► 8條名句佳句
放鶴亭記
蘇軾〔宋代〕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bēi)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閒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擊。獨終日於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屨,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豐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記 《放鶴亭記》。 ▲
山行
葉茵〔宋代〕
青山不識我姓字,我亦不識青山名。
飛來白鳥似相識,對我對山三兩聲。
明妃曲二首·其一
王安石〔宋代〕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角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幾曾有 一作:未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角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幾曾有 一作:未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