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閣記
清代:錢謙益
閣于山與湖之間,山圍如屏,湖繞如帶,山與湖交相襲也。虞山,嶞山也。蜿蜒西屬,至是則如密如防,環拱而不忍去。西湖連延數里,繚如周牆。湖之為陂為寖 者,彌望如江流。山與湖之形,經斯地也,若胥變焉。閣屹起平田之中,無垣屋之蔽,無藩離之限,背負雲氣,胸盪煙水,陰陽晦明,開斂變怪,皆不得遁去豪末。
閣于山與湖之間,山圍如屏,湖繞如帶,山與湖交相襲也。虞山,嶞山也。蜿蜒西屬,至是則如密如防,環拱而不忍去。西湖連延數里,繚如周牆。湖之為陂為寖 者,彌望如江流。山與湖之形,經斯地也,若胥變焉。閣屹起平田之中,無垣屋之蔽,無藩離之限,背負雲氣,胸盪煙水,陰陽晦明,開斂變怪,皆不得遁去豪末。
閣既成,主人與客,登而樂之,謀所以名其閣者。
主人復於客曰:“客亦知河伯之自多於水乎?今吾與子亦猶是也。嘗試與子直前楹而望,陽山箭缺,累如重甗。吳王拜郊之 台,已為黍離荊棘矣。邐迤而西,江上諸山,參錯如眉黛,吳海國、康蘄國之壁壘,亦已盪為江流矣。下上千百年,英雄戰爭割據,杳然不可以復跡,而況於斯閣 歟?又況於吾與子以眇然之軀,寄於斯閣者歟?吾與子登斯閣也,欣然騁望,舉酒相屬,已不免啞然自笑,而何怪於人世之還而相笑與?”
客曰:“不然。於天地之間有山與湖,于山與湖之間有斯閣,於斯閣之中有吾與子。吾與子相與晞朝陽而浴夕月,釣清流而弋高風,其視人世之區區以井蛙相跨峙而以腐鼠相嚇也為何如哉?吾聞之,萬物莫不然,莫不非。因其所非而非之,是以小河伯而大海若,少仲尼而輕伯夷,因其所然而然之,則夫夔蚿之相憐,鯈魚之出遊,皆動乎天機而無所待也。吾與子之相樂也,人世之相笑也,皆彼是之兩行也,而又何間焉?”
主人曰:“善哉!吾不能辯也。”姑以秋水名閣,而書之以為記。崇禎四年三月初五日。▲
秋水
宋代:徐積
水與秋月色,清無一點瑕。有情山共遠,無限日初斜。
鷺下沈寒葦,雁空遺暖沙。鏇將堤畔木,學泛斗邊槎。
秋水嘆
明代:鄭岳
黃河橫溢縣成渠,人家半在水中居。水邊漁父持空網,吁嗟無稻復無魚。
鄰居相望隔河汜,借貸無從飢欲死。樓船伐鼓晨夜過,怒向縣官索夫米。
秋水軒,為陳惟真賦
元代:張昱
鏡湖一曲越城邊,溢岸秋波若可憐。雪點荷塘看鷺下,煙銷沙渚見鷗眠。
賦成騎省從斑鬢,酒在稽山信畫船。何在望洋奔海若,軒中自足管流年。
秋水軒
元代:張昱
鏡水當軒景最新,翔鷗棲鷺總比鄰。風驚幃箔螢流扇,露濕闌乾月近人。
深院暑收聞搗練,前溪波小見垂綸。莫言蕭瑟秋光里,還見文章賦楚臣。
秋水清無底
宋代:林希逸
倚杖臨秋水,微茫一派平。極深不知底,獨照有餘清。
一色兼天淨,千尋似鑒明。誰能冰下語,為探地中行。
月動無移石,雲飛落止泓。滄浪佳興動,可以濯吾纓。
秋水
清代:羅秀惠
西風吹夢逗黃村,采采伊人醉客魂。簾幕波回迷落雁,荷池秋冷怯眠鴛。
澄神洛水空無色,清影瀟湘月有痕。願托微詞通海誓,婆娑靜話雨初昏。
秋水鴛鴦
明代:王恭
宮瓦凌秋飛早霜,繡衾遙夜度餘香。自然影落空潭水,不管人間更斷腸。
秋水
明代:李應蘭
百川隨地涌,一色接天清。壑冷魚龍蟄,波浮日月明。
南連湘浦遠,東注海門平。望望美人隔,扁舟無限情。
秋水
明代:釋今音
湛湛浮霜葉,悠悠泛石磯。鑒形虛欲盡,觸物氣先微。
鴻雁難留影,芙蓉易解衣。扁舟何處子,寒棹夜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