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回想小的時候,能夠張大眼睛對著太陽,能看清最細微的東西。我看見細小的東西,一定會去仔細地觀察它的紋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叫聲像打雷一樣,我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裡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仙鶴了;我抬著頭看它們,脖頸
漢語知識
通假字
強:通“僵”,僵硬。項為之強:脖子看得都酸了。
多音字
蝦:通“蛤”há蝦蟆蛤蟆xiā對蝦
詞類活用
名詞用作動詞:
鞭數十(“鞭”,鞭子,這裡活用名詞作動詞,“鞭打”的意思。)
果然鶴也(“鶴”,白鶴,
特殊語句翻譯
倒裝句式
(1)“徐噴以煙”等於“以煙徐噴”。譯為:用煙慢慢地噴(它們)。
(2)“留蚊於素帳中” 等於“於素帳中留蚊”。 譯為:又在未染色的帳子裡留幾隻蚊子。
(3)“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等於“私擬作群鶴於空中舞”。譯為:我暗自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
古今異義解釋
方:古義:正在; 今義:方形或:古義:有時,有的人; 今義:或許
余:古義:我; 今義:剩下
蓋:古義:發語詞,相當於“原來是”。 今義:動詞,建築;名詞,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觀:古義:景象 今義:看
私:古義:私下 今義:自私
賞析
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段為第一部分,總寫童年視覺敏銳,喜歡細緻地觀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樂趣。第二段至篇末為第二部分,具體寫童年觀察景物的奇趣。這篇散文表現了作者兒時富於想像、幻想的一段趣事,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語言生動。
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童年視覺敏銳,喜歡
所涉成語
明察秋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東西。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形容眼裡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也指視力很好。龐然大物:極大極大地東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夏蚊成雷:夏夜裡蚊群嗡嗡的叫聲像悶雷
簡介
《浮生六記》是他的一部自傳體作品,書共六篇,卷一 《閨房記樂》 卷二 《閒情記趣》 卷三 《坎坷記愁》 卷四 《浪遊記快》 卷五 《中山記歷》 卷六 《養生記道》.故名“六記”。今已佚其二,書中記閨房之樂,見琴瑟相和、繾綣情深;記閒情雅趣,見貧士心性、喜惡愛憎;記人生坎坷,見困頓離合、人情
整體把握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這同時也是本文畫龍點睛之語。“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於物的結果,也可以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眼力極好,然後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
創作背景
《童趣》節選自《浮生六記》,是沈復的一部自傳體散文作品,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寫作此文時作者已46歲。
表現手法
觀察仔細、想像奇特。文中很注意觀察的描寫,對藐小微物“細察”其紋理;對叢草、蟲蟻、土礫“定目細視”;對二蟲相鬥,觀之“出神”。這樣的觀察,實際上是“觀”與“察”同時進行的。“察”這個動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觀察促進了想像和聯想。觀察越細緻,聯想就越豐富,想像就越奇特。例如,把飛舞的
教案建議
本文可用兩節課教讀。
由於本文是學生國中入學後所學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時間不超過20分鐘。要點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
問題研究
沈復《浮生六記》中“閒情記趣”一章,主要記作者長大後對花木的喜愛和婚後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圍環境的瑣事;記童年趣事的只有開頭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描寫兒童觀物的心理過程上頗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於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想;再想到
欣賞分析
本文選自清代文學家沈復的《浮生六記》之《閒情記趣》,該書原有六記,現存前四記,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主要體
沈復(1763年—1832年),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傑出的文學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流轉於全國各地。後到蘇州從事酒業。他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情況不明。著有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六卷(後佚兩卷),影響甚大。1936年,林語堂曾將這部作品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 1篇詩文
陳遺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收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時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及歸家,遂攜而從軍。與孫恩戰,敗,軍人潰散,遁入山澤,無以為糧,有飢餒而死者。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至孝之報也。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