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人年少時不明白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為吟賦新詞而勉強說愁。
現在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道:“好個涼爽的秋天呀!”
注釋
醜奴兒:詞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
賞析二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帶湖閒居時的作品。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路的痛苦,也是對南宋朝廷的諷刺與不滿。
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說愁,是詩詞中常見的文人習氣。下片寫而今歷盡艱辛,“識盡愁滋味”。“而今”二字
賞析三
全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上片說,少年時代思想單純,沒有經歷過人世艱辛,喜歡登上高樓(層樓),賞玩景致,本來沒有愁苦可言,但是“為賦新詞”,只好裝出一副斯文樣子,勉強寫一些“愁苦”
創作背景
此詞創作時間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他無心賞玩。眼看國是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916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