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裡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台里的墨汁都結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鬆讀書。抄寫完畢後,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於是我能夠遍觀群書。
文言現象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作動詞,這裡指掛在腰間,佩戴。)
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作動詞,動手。)
戴朱纓寶飾之帽。(寶:名詞作狀語,用珠寶;朱纓,名詞作狀語,用紅纓)
主人日再食。(日:名詞作狀語,每天。再:這裡作數詞,兩
重點句
1、統領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的句子:余幼時即嗜學。2、最能表現作者幼時抄書艱苦的句子: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老師發怒,自己以謙和的態度虛心請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
4、
啟示
1.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具有恆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主觀是否努力,與客觀學習生活條件關係不大。在學習中我們要有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應該要好好珍惜我們現有的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努力學習。
文章中心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艱難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歷,勸勉當時的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成。問題研究
1.對比作用
用太多學生們學習條件的優越和作者自己學習條件低劣形成對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從對比中得出結論,說明學業能否有成就,取決於主觀努力,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並且在對比中使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
2.作者寫本文的意圖是什麼?
創作背景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自《宋學士文集》,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浦江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講析
這篇文章意在勉勵當時的太學生要刻苦讀書,說理透徹,文字樸素,很有感動人心的力量。現分幾段來談。
第1段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經歷,一共有三層。
第一層寫少年時代讀書的刻苦勤奮。文章一開始就揭示了“嗜學”和“家貧”的尖銳矛盾。“嗜學”就是喜歡讀書,家
體裁介紹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贈序。“序”是一種文體,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序”有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於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賞析
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浦江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於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 184篇詩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