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譯文
在春風中,枝頭招展的碧綠宮柳,多情地拂試著紅色宮牆;畫樓深殿空寂無人,漫長的春日在悄然而艱難地流逝。樑上舊燕歸來,依舊忙著飛進飛出,經營舊窠。回想起君王來,明月撥開黃昏的帷幕,國破家亡,流落異鄉,人們一想就難過得斷腸。
注釋
憶君王:即詞牌名《憶王孫》
賞析
詞人親眼看到金人南侵,君主被擄,在國家和民族的危機中,寫下了這首忠憤填膺的詞,其淒涼怨慕之音,纏綿悱惻之感,溢於字裡行間,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作品。
全詞不言國破君擄,巢復卵毀,而言宮柳依依,樓殿寂寂,一種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躍然紙上。“春晝長”一語,把客觀的景物
創作背景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攻陷汴京,次年正月趙佶和趙桓父子被迫赴城外金營求和被拘。當時開封軍民得知徽、欽二帝被扣留後,成群結隊自發地聚集在南熏門外和御路兩旁,冒著風雪,忍著饑寒,引領翹望,等待“車駕歸來”。正月二十八日,詞人含淚寫了這首詞。猜您喜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