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
鑑賞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間。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叛軍,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亂”。就在這一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鏇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於這一時期。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074篇詩文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