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余鐘磬音。(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版本四)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注釋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竹徑:一作“曲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後禪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聞”。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鑑賞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後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裡,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後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後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後禪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和後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讚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後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嚮往和執著追求。“曲徑通幽”之美學在中國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頸聯和尾聯在意念上緊承頷聯,頷聯寫詩人的發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盪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雲、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淨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淨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頸聯寫山光物態,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淨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這與王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鐘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徵意義,這是來自佛門聖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淨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迴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禮讚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秘境界。
賞析二
首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這天的清晨走進古寺,初升的太陽光照耀著松林。此聯中表明了詩人此作的時間和地點。佛家經常把僧徒聚集的處所當做是叢林,所以這裡所說的高林頗有稱頌禪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
頷聯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聯的“幽”“深”二字尤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處,禪房前後花木繽紛。幽靜的竹林,小徑,繁茂的花草樹木共同構成了優雅的意境。幽靜的竹林里,一條小路通向深處,禪房前後花木茂盛。此聯主要描寫靜景。“幽”字著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靜,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因為此聯中還有一個“深”字,這兩個字互相映襯。繁茂的花木和幽靜的竹林互相映襯,再加上一條通往深處的僻靜的小路。可以想像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多么詩意的境界呀!
頸聯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悅”“空”二字給大自然賦予了某種特性,明媚的山間陽光使飛鳥更加歡悅,清澈的潭水讓人神清氣爽。悅、空二字在這裡是使動用法,意為使·······歡悅,使·······空。這裡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里,小鳥到處亂飛,潭水本來就是清澈的。這些本來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但是作者卻敏銳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細節,給山光和潭水賦予了某種特性,使它們能夠讓飛鳥歡悅,能夠蕩滌人們心目中的污垢,使人們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就使得這整幅畫面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美麗。動靜結合的境界讓人嘖嘖稱奇。
尾聯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頸聯中明明寫了小鳥到處飛的動景,然而到了尾聯卻說此時此刻萬物俱沉默寂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作者到底想寫什麼呢?最後半句話,但余鐘磬音。鐘磬,指的是佛教召集眾僧的時候所敲打的一種樂器。尾聯中,作者聽到了鐘磬的聲音,於是他閉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著仿佛周圍都是寂靜的,唯有那象徵空門的鐘磬之聲能夠像潭水一樣使作者的心靈的污垢得到蕩滌,使之更加清淨。原來作者是想借著此情此景寄託其遁世無門的情懷。
意境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聖地的嚮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迴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都”,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於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賞析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淨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於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讚賞,主要由於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讚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嶽英靈集》)精闢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於構思巧妙,善於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後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後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於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於詩人著力於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閒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遊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閒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捨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後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淨,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鑑賞二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樹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著彎彎小路,來到禪房,更是覺得幽靜。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裊裊的鐘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
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
首聯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簡直如同平白說話,毫無詩意。但卻簡單地交待了時間地點。緩之又緩,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瀉千里,仿佛輕鬆愉悅地步入山陰道上。繼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飾的句子,卻在眼前鋪開了幅“山林晨景圖”。樹密,但不是密不透風;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樹林伴著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紅,紅又間黃,從樹縫、樹頭間漏下道道光柱,裊娜著林間微微的霧氣,氤氳著別樣的輕柔。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結舌、嘖嘖稱讚。步出高林是一叢翠竹,翠桿碧葉下是仄仄的小徑,竹影微搖,小徑隱現,前路深幽,不可輕現。隱隱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處,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禪房、曲徑、竹林仿佛已融為一體,渾然天成。既點題,又顯意,無怪乎令人嘆賞至今。
頸聯兩句對仗工整,比興巧妙。一個“悅”字,高雅了“鳥性”,寫活了“山光”。鳥竟猶人,可識、可賞、可悅這山光。一個“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無一物,人心無所求無所欲,空空中而異常的滿足。
尾聯巧妙的把全詩化為一曲淡雅的樂章。起先有絲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節,萬籟俱寂,只在那鐘磬上一擊,餘音裊裊,不絕如縷。如縷的金玉聲縈繞在禪院上空,與那日光相融,與那紫煙相繚,仿佛梵音入耳,滌盪盡胸間塵垢,悠遠悠長,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