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一枕新愁,殘夜花香月滿樓。

出自清代項鴻祚的《減字木蘭花·春夜聞隔牆歌吹聲

闌珊心緒,醉倚綠琴相伴住。一枕新愁,殘夜花香月滿樓。
繁笙脆管,吹得錦屏春夢遠。只有垂楊,不放鞦韆影過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心情惆悵心緒低落,醉後倚靠著綠綺之琴獨自愁苦。滿枕新愁無處傾訴,長夜將盡花香襲人月光照遍小樓。
隔壁不知是誰吹奏出急促的笙歌,把我這錦屏美夢相思之情吹走。只有這綠蔭匝地的垂楊啊,不放鞦韆的影子越過牆頭。

注釋
①減字木蘭花:詞牌名,唐教坊曲,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平仄韻互換。歌吹:歌唱和吹奏。詞中偏指吹奏。
②闌珊:紛亂的樣子。此處形容人物情緒。
③綠琴:綠綺琴,傳說司馬相如作《玉如意賦》,梁王悅之,賜以綠綺琴。後即用以指琴。
④殘夜:夜將盡。
⑤繁笙(shēng):謂笙聲繁密。脆管:清脆的笛聲。
⑥錦屏:鮮艷華美的屏風。李益《長干行》:“鴛鴦綠浦上,翡翠錦屏中。”此處代指華貴的臥房。
⑦“只有垂楊”二句:指垂楊擋住了隔壁鞦韆的影子。張先《青門引》:“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此處反用其意。鞦韆:一種體育活動用具。此處代指盪鞦韆的女子。

賞析

作者家世巨富,而天生情種。但這首詞中流露出來的愁緒,並非如晏殊《珠玉詞》一般的閒愁、輕愁,而是沉摯的深愁。這是生命意識覺醒的標誌,唯有真正熱愛生命,真正認真生活的人,才會感覺到如此深重的愁情。他們太依戀春天的美好,也太擔心春天的逝去,所以他們比平常人感受著更多的愁苦。

上片,作者從闌珊的春意寫起,為讀者描繪了—幅春夜愁思圖。開頭兩句寫作者感到春意闌珊,心緒惆倀。在酒醉後漫倚綠琴,四周一片寂寥,只有綠琴相伴。作者首先交待了時間、地點。時間已到了春末夏初時節,春花開始凋落,面對闌珊的春意,作者內心不禁湧起萬般惆悵。項鴻祚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作者,正如他自己在自序中說的“生幼有愁癬”。故“其情艷而苦,其感於物也郁而深。”因此,在這樣一個寂寥寧靜的春夜,作者萬般的愁緒無處排遣,只好借酒澆愁。但醉後的心境更是寂寥,於是只好以琴為伴,暫且用琴聲慰藉一下孤寂的心情。這裡的“相伴住”,形象地寫出了作者想以琴排憂,卻又心緒皆無的情景。“一枕新愁”二句,寫作者夜深難眠,滿腹愁緒。“殘夜’’正是人們熟睡之際,而作者卻嗅著庭院花香,看見滿樓月色。這“殘夜花香月滿樓”句,暗示了作者難以成眠,使讀者好像看到作者睜眼不寐沉思憂鬱的形象。“一枕”句也生動地勾出作者愁緒綿綿,輾轉反側之狀。“新愁”到底是什麼,這裡沒有說,作者在下片才以含蓄的筆法暗示出來。

下片作者用含蓄的筆墨道出了這種“新愁"的由來。“繁重絕管,吹得錦屏春夢遠”,終於道出了是隔牆鄰居家繁雜的管弦樂聲,把自己難成的春夢吹向了遙遠的地方。從句子表面來看,似乎是比鄰的弦管樂聲攪得自己難以入睡,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作者的託詞而已。真正的原因,是作者對隔牆佳人的思戀,才使得他臥不安席。這一點在結尾一句中含蓄地表現了出來。

“只有垂楊,不放鞦韆影過牆。”打鞦韆的女子,這才是作者為之輾轉反側而產生“一枕新愁”的根源。夜深人靜,作者因相思而產生的種種愁緒卻無法傳遞紿對方。因此,只好把這種哀怨發泄到了庭院中的垂楊上,仿佛那靜靜的垂楊也不解人意,偏偏擋住了作者的視線,從而使他連盪鞦韆的女子的影子也看不到。表達了作者對佳人深深的愛戀,卻又無法向對方表達的惆悵與哀怨。

總之,這首詞以其清新幽怨的風格,纏綿委婉的筆調,以情寫景,景中寄情,抒發了作者內心真實的思想感情,讀來令人感到真摯自然。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年代不詳。這首詞收於《憶雲詞》甲稿,是項鴻祚二十五歲前所寫,為夜聞隔牆歌吹聲有感而作之詞。
項鴻祚

項鴻祚

項鴻祚(1798~1835)清代詞人。原名繼章,後改名廷紀,字蓮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兩應進士試不第,窮愁而卒,年僅三十八歲。家世業鹽筴,巨富,至君漸落。鴻祚一生,大似納蘭性德。他與龔自珍同時為“西湖雙傑”。其詞多表現抑鬱、感傷之情,著有《憶雲詞甲乙丙丁稿》4卷,《補遺》1卷,有光緒癸巳錢塘榆園叢刻本。► 10篇詩文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