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牆如畫。

出自清代項鴻祚的《清平樂·池上納涼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牆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靜涼爽氣息,庭院中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納涼消夏。門帘高卷清風搖動著室內的蠟燭,竹影婆娑映照牆上就像一幅美麗的寫竹圖畫。
醉後躺臥桃笙竹製成的竹簟上,輕羅紈扇微微煽動涼氣徐發。荷塘里驟雨一下子就過去了,明天一定會是秋風蕭殺。

注釋
清平樂(yuè):詞牌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兩個樂調命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韻,下片三平韻。
清話:清新美好的意思。
銷夏:消除暑氣,即納涼。銷一作“消”。
蠟炬:蠟燭。
桃笙:竹簟。據陳鼎《竹譜》載,四川閬中產桃笙竹,節高皮軟,製成竹蓆,暑月寢之無汗,故人呼竹簟為桃笙。
熟羅:絲織物輕軟而有疏孔的叫羅。織羅的絲或練或不練,故有熟羅、生羅之別。
一霎:一會兒。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於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項鴻祚自幼天資聰援,善於著文。他填詞很講究音律,雖內容大都是傷春悲秋之作,然卻以古艷哀怨的詞風著稱於世,在寫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可取之處。這首詞作是詞人借描寫夏夜在庭院納涼的情景,抒發出幾分對人生的哀怨。

賞析

詞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二句,勾畫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描寫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無聲,只有詞人在池畔乘涼。“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牆如畫”,是寫在庭院乘涼的詞人所看到的室內的情景。根據下片詞首句“醉來”二字判斷,詞人此時是在以酒銷夏,邊飲酒邊觀賞院中的景色,夜風吹來,室內的蠟燭光炬被風吹得搖晃不定,門帘也隨風搖動;室外,月光將竹林映照在牆壁上,竹影依風搖曳,發出輕微的聲響。在這裡,詞人是以動寫靜,那被風吹動的燭光,飄乎不定的門帘和那半牆如畫的竹影,更顯出夏夜的寧靜,雖不一字月,卻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優美的夏夜圖便可在眼前浮現。

詞的下片著意描寫詞人乘涼時的心情。“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二句,是寫人的動作。詞人醉酒後扶牆走到床邊,躺在竹蓆上,手執熟羅扇,輕輕的扇風雖使人略感清涼,但卻難解詞人的醉意,在朦朧的醉意中,詞人由涼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眼前池塘正是蓮葉碧青,荷花爭奇之時,然而瞬間雨過,一夜間便花凋葉殘,明朝醒來,庭院裡便是一片秋聲。最後兩句著似寫景,實則是借寫醉意中的幻覺,寄託詞人自己對人生的感慨。

全詞勾勒出一幅常見的池邊消夏圖,傳遞了一種閒適、安逸、祥和的氣息。水天清話,夜深入靜,是小令的基調,但不時有風中燭曳、牆上竹動、席上人晃、手中扇搖、水中波興,來打破這種靜謐。以動襯靜,對比分明。項鴻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觸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憂情苦緒。這首詞就是詞人以傳神的筆墨,抓住剎那間的愁情描繪出的如畫的境界。

項鴻祚

項鴻祚

項鴻祚(1798~1835)清代詞人。原名繼章,後改名廷紀,字蓮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兩應進士試不第,窮愁而卒,年僅三十八歲。家世業鹽筴,巨富,至君漸落。鴻祚一生,大似納蘭性德。他與龔自珍同時為“西湖雙傑”。其詞多表現抑鬱、感傷之情,著有《憶雲詞甲乙丙丁稿》4卷,《補遺》1卷,有光緒癸巳錢塘榆園叢刻本。► 10篇詩文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