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

出自先秦莊周的《逍遙遊(節選)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搶榆枋 一作:槍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雲彩。這隻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

《齊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繞著鏇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像野馬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活動著的生物都因為風吹而運動。天空蒼蒼茫茫的,難道就是它本來的顏色嗎?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一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風不夠強大的話,那么負載一個巨大的翅膀也就沒有力量了。因此,鵬在九萬里的高空飛行,風就在它的身下了,憑藉著風力,背負著青天毫無阻擋,然後才開始朝南飛。

蟬和小斑鳩譏笑鵬說:“我們奮力而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止,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飛九萬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帶當天吃的三餐糧食,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乾糧;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積三個月的糧食。蟬和小斑鳩這兩隻小蟲、鳥又知道什麼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長壽。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就是短命。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可是活了七百來歲的彭祖如今還因長壽而特別聞名,眾人都想與他相比,豈不可悲!

商湯問棘,談的也是這件事。湯問棘說:“上下四方有極限嗎?”棘說:“無極之外,又是無極!在草木不生的極遠的北方,有個大海,就是天池。裡面有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里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隻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雲;借著鏇風盤鏇而上九萬里,超越雲層,背負青天,然後向南飛翔,將要飛到南海去。小澤里的麻雀譏笑鵬說:‘它要飛到哪裡去呢?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鏇,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而它還要飛到哪裡去呢?’”這是大和小的分別。

所以,那些才智慧型勝任一官的職守,行為能夠庇護一鄉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個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他們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說的那隻小鳥一樣。而宋榮子對這種人加以嘲笑。宋榮子這個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讚他,他並不因此就特別奮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並不因此就感到沮喪。他認定了對自己和對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就覺得不過如此罷了。他對待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拚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還是有未達到的境界。

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後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事,沒有拚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藉的。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注釋
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北冥”,北海。下文“南冥”,指南海。傳說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
鯤(kūn):傳說中的大魚。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其:表推測。
鵬:本為古“鳳”字,這裡指傳說中的大鳥。
怒:奮起的樣子,這裡指鼓起翅膀。
垂:同“陲”,邊際。
海運:海動。古有“六月海動”之說。海運之時必有大風,因此大鵬可以乘風南行。徙:遷移。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齊諧》:書名。出於齊國,多載詼諧怪異之事,故名“齊諧”。一說人名。
志怪:記載怪異的事物。志,記載。
水擊:指鵬鳥的翅膀拍擊水面。擊:拍打。
摶(tuán):迴旋而上。一作“搏”(bó),拍。扶搖:一種鏇風,又名飆,由地面急劇盤鏇而上的暴風。九,表虛數,不是實指。
去:離,這裡指離開北海。“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鵬飛行六個月才止息於南冥。一說息為大風,大鵬乘著六月間的大風飛往南冥。以:憑藉。息:風。
野馬:指遊動的霧氣。古人認為:春天萬物生機萌發,大地之上游氣奔涌如野馬一般。
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碎的塵粒叫“埃”。
生物:概指各種有生命的東西。息:這裡指有生命的東西呼吸所產生的氣息。 相:互相。吹:吹拂。
蒼蒼:深藍。其正色邪:或許是上天真正的顏色?其,抑,或許。正色,真正的顏色。邪,同“耶”,疑問語氣詞。極:盡。 下:向下。亦:也。是:這樣。已:罷了。
覆:傾倒。坳(ào):凹陷不平,“坳堂”指堂中低凹處。
芥:小草。置杯焉則膠:將杯子放於其中則膠著擱淺。置,放。焉,於此。膠,指著地。
斯:則,就。
而後乃今:“今而後乃”的倒文,意為“這樣,然後才……”。培:憑。
莫之夭閼(yāo è):無所滯礙。夭,挫折。閼,遏制,阻止。“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的倒裝。 圖南:計畫向南飛。
蜩(tiáo):蟬。學鳩:斑鳩之類的小鳥名。
決(xuè):疾速的樣子。
搶(qiāng):觸,碰,著落。“搶”也作“槍”。榆枋:兩種樹名。榆,榆樹。枋,檀木。
 控:投,落下。
 奚以:何以。之:去到。為:句末語氣詞,表反問,相當於“呢”。南:名詞作動詞,向南(飛行)。“奚以……為”,即“哪裡用得著.......呢”。
 適:去,往。莽蒼:色彩朦朧,遙遠不可辨析,本指郊野的顏色,這裡引申為近郊。
三餐:指一日。意思是只需一日之糧。反:同“返”,返回。
猶:還。果然:吃飽的樣子。
宿:這裡指一夜。 宿舂糧:即舂宿糧,舂搗一宿的糧食。
之:此,這。二蟲:指蜩與學鳩。蟲:有動物之意,可譯為小動物
知(zhì):通“智”,智慧。
朝菌:一種大芝,朝生暮死的菌類植物。晦朔: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一說“晦”指月末,“朔”指月初。
蟪蛄(huì gū):寒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冥靈:大樹名。一說為大龜名。
根據前後用語結構的特點,此句之下當有“此中年也”一句,但傳統本子均無此句。
 大椿:傳說中的大樹名。一說為巨大的香椿。
彭祖:傳說中堯的臣子,名鏗,封於彭,活了約八百歲。乃今:而今。以,憑。特,獨。聞,聞名於世。
眾人:一般人。匹:配,比。
湯:商湯。棘:湯時的賢大夫,《列子湯問》篇作“夏革(jí)”。已:矣。
窮髮:傳說中極荒遠的不生草木之地。發,指草木植被。
修:長。
泰山:在今山東泰安北。
羊角:一種鏇風,迴旋向上如羊角狀。
絕:穿過。
斥鴳(yàn):池沼中的小雀。斥,池,小澤。
仞:古代長度單位,周制為八尺,漢制為七尺;這裡應從周制。
至:極點。
小大之辯:小和大的區別。辯,同“辨”,分辨,分別。
效:效力,盡力。官:官職。
行(xíng):品行。比:合。
合:使...滿意。而:通“能”,能夠。征:征服。
宋榮子:一名宋鈃(jiān),宋國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猶然:喜笑的樣子;猶,通“繇”,喜。
舉:全。勸:勉勵。
非:責難,批評。沮(jǔ):沮喪。
定:認清。內外:這裡分別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莊子看來,自主的精神是內在的,榮譽和非難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貴的。
境:界。
數數(shuò)然:汲汲然,指急迫用世、謀求名利、拚命追求的樣子。
列子:鄭國人,名叫列禦寇,戰國時代思想家。御:駕馭。
泠(líng)然:輕妙飄然的樣子。善:美好的。
旬:十天。有:通“又”,用於連線整數與零數。
致福:求福。
雖:雖然。待:憑藉,依靠。
乘:遵循,憑藉。天地:這裡指萬物,指整個自然界。正:本;這裡指自然的本性。
御六氣之辯:駕馭六氣的變化。御,駕馭、把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辯:通“變”,變化的意思。
彼:他。且:將要。惡(wū):何,什麼。
至人:莊子認為修養最高的人。下文“神人”“聖人”義相近。 無己:清除外物與自我的界限,達到忘掉自己的境界。即物我不分。
神人:這裡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脫於物外的人。無功:無作為,故無功利。
聖人:這裡指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人。無名:不追求名譽地位,不立名。

文言現象

一. 虛詞
1. 之
(1)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助詞,的)
(3)其翼若垂天之雲(助詞,的)
(4)鵬之徙於南冥也(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天之蒼蒼,其正色邪(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且夫水之積也不厚(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8)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助詞,的)
(9)則芥為之舟(代詞,小草的)
(10)而莫之夭閼者(代詞,它)
(1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動詞,到,往)
(12)之二蟲又何知(代詞,此)
(13)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代詞,他,指宋榮子)
(1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詞,他,指彭祖)
(15)窮髮之北(結構助詞,的)
(16)湯之問棘也是已(結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 而
(1)怒而飛(連詞,表修飾)
(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連詞,表修飾)
(3)決起而飛(連詞,表順承)
(4)控於地而已矣(連詞,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連詞,表並列)
(6)而宋榮子猶然笑之(連詞,錶轉折)
(7)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連詞,錶轉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連詞,錶轉折)
3. 則
(1)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連詞,就)
(2)時則不至(連詞,或者)
(3)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連詞,那么)
4.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詞,這樣)
(2)雖然,猶有未樹也(代詞,這樣)
(3)未數數然也(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5. 以
(1)以五百歲為春(介詞,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
(4)去以六月息者也(憑藉,用)
(5)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介詞,因為)
6. 且
(1)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連詞,而且)
(2)彼且惡乎待哉(連詞,還)
(3)且適南冥也(副詞,將要)
7. 於
(1)彼其於世(介詞,對於)
(2)覆杯水於坳堂之上(介詞,在)
8. 其
(1)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表選擇,是……還是……)
(2)其名為鵬(代詞,它的)
(3)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它,指水)
(4)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代詞,他們)

二. 實詞
1.通假字
1.北冥有魚 冥:通“溟”,海色深黑。
2.適莽蒼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智慧。
4.旬有五日而後反 有:通“又”,用於連線整數與零數。 反:通“返”。
5.而御六氣之辯 辯:通“變”,變化。
6.此小大之辯也 辯:通“辨”,區別。
7.而征一國 而:通“耐”,才能。
8.知效一鄉 知:通“智”,智慧。
9.猶然笑之 猶:通“繇”,喜。
10.而後乃今培風 培:通“憑”,憑藉。

2.古今異義
(1)雖然,猶有未樹也。
古義:雖然這樣
今義:轉折連詞,用於上一個分句,今多用於雖然···但是···
(2)眾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
今義:多數人,大家
(3)腹猶果然
古義:食飽之狀
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連詞,假設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4)之二蟲又何知
古義:泛指動物
今義:蟲子
(5)窮髮之北
古義:毛,草木
今義:頭髮
(6)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短的
今義:農曆臘月;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舊俗就在這天祭灶。
古義:壽命長的
今義:豐收年;農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節
(7)而征一國者
古義:取信
今義:遠行或用武力制裁
(8)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古義:海動
今義:泛指海上運輸
(9)南冥者,天池也
古義:天然形成的水池
今義:高山湖泊名
(10)蟪蛄不知春秋
古義:指四季
今義:春天和秋天
(11)神人無功
古義:無功利
今義:無功勞

3.一詞多義

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而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
聖人無名(名詞,聲名)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裡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代詞,代指風)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
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代詞,他們)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以八千歲為春(介詞,把)
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介詞,因為)

4.詞類活用
(1)彼於致福者(使動用法,使……到來)
(2)而後乃今將圖南(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3)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4)德合一君(使動用法,使……滿意)
(5)而征一國者(使動用法,使……信任)
(6)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名詞用作動詞 稱讚)
三.文言句式
1. 判斷句
(1)此小大之辯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2)《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3)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2. 省略句
(1)翱翔(於)蓬蒿之間(省略介詞“於”)
(2)且舉世譽之而(宋榮子)不加勸(省略主語“宋榮子”)
(3)眾人匹(於)之(省略介詞“於”)
(4)眾人匹之,(眾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語“眾人”)
3. 疑問句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表示疑問語氣)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問語氣)
(3)彼且奚適也(“奚”,表示疑問語氣)
4. 變式句
(1)而莫之夭閼者(夭閼之,賓語前置)
(2)彼且奚適也(適奚,賓語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賓語前置)
(4)覆杯水於坳堂之上(於坳堂之上覆杯水,介賓短語後置)
(5)翱翔蓬蒿之間(<於>蓬蒿之間翱翔,介賓短語後置)
(6)之二蟲又何知(知何,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待惡乎,賓語前置)

譯文二

北方的海里有一條大魚,名字叫鯤。鯤很大,其體積有幾千里;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也有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雲垂天邊。這隻鵬鳥隨著海潮的漲落會遷徙到南方的海。南方的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時,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急驟的盤鏇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此一飛在六個月後方才停歇下來”。高空下望,蒸騰猶如奔馬的霧氣,沸沸揚揚的塵埃,仿佛是由生物氣息吹拂。我們所見湛藍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顏色嗎?它是無邊無際的嗎?鵬鳥所見,大概也是這個樣子吧。

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處,可以用芥草作船,而擱個杯子當船就會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便無法托負巨大的翅膀。所以,鵬鳥飛到九萬里高空,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後方能憑藉風力飛行,背負青天而沒有任何阻遏,這樣就能飛到南方了。寒蟬與小灰雀對此覺得很奇怪,它說:“我猛地起飛,力圖到達榆樹和檀樹的樹枝,有時飛不到,也就落在地上而已,為什麼要到九萬里的高空再而向南飛呢?”如果到郊外去,晚餐前就可以返回,肚子還沒餓,不需要乾糧;到百里之外去,晚上就要準備第二天的乾糧;到千里之外去,就需要三個月的時間來準備糧食。寒蟬和灰雀這兩個小東西當然不懂得這些道理,小不點理解不了大塊頭,壽命短的理解不了壽命長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蟬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這是活的短的。楚國南邊有一種叫冥靈的大龜,對它來說,五百年為春,五百年為秋;上古有一種叫大椿的樹,八千年為春,八千年為秋,這是活的長的。八百歲的彭祖是一直以來所傳聞的壽星,人們若是和他比壽命,豈不可悲嗎?

商湯和棘也有過前面所講的談話:“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裡有一種魚,寬有好幾千里,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有一種鳥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鵬鳥奮起而飛,鏇轉扶搖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背負青天,然後向南飛,去往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說:‘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起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盤鏇於蓬蒿叢中,這已是我飛的最遠的地方了。它這是要飛到哪裡去?’”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同樣地,那些才智勝任一個官職、能力在一鄉中優秀出眾、德行符合當一國之君、為國人所讚頌的人,他們看待自己時其實也像斥鴳的見識,所以宋榮子就譏笑他們。宋榮子是那種世上的人們都讚譽他也不會讓他感到鼓舞,世上的人們都批評他也不會讓他感到沮喪,清楚地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那種人。這應該說已是境界很高的了,這種人世上不多吧。雖然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行走,輕盈美好,十五天后方才回到地面上,有他這樣福氣的人也不多吧。但他雖然可免於行走的勞苦,卻還是要有所依賴。人如果能夠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等宇宙萬物的規律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那他還需要仰賴什麼嗎?因此說,“至人”沒有利己心,“神人”沒有功績心,“聖人”沒有名望心。

題解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餘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遊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滿奇特的想像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遊”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裡,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本文寫法

(1)運用大量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中
(2)想像豐富,意境開闊
(3)運用誇張、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內容分析

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筆變化多端,富於浪漫主義色彩,莊子所宣揚的主張是清靜無為、以養天年。他對於世間的大小、貴賤、壽夭、是非、得失、榮辱等的解釋是相對主義的。他對待社會和人生的思想態度,無論是消極的還是富有啟發性的,對後世均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厭惡那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社會,拒絕與統治者合作,鄙視富貴利祿,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那種妄想逃避現實,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這種思想無論在當時或現在,都是—種消極的、不可能實現的絕對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莊周

莊周

莊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漢族,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牆寺村)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莊子祖上系出楚國公族,後因吳起變法楚國發生內亂,先人避夷宗之罪遷至宋國蒙地。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品為《莊子》以及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3篇詩文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