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7 / 23頁
《司馬法》是我國古代重要兵書之一。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司馬法》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亡佚很多,現僅殘存五篇。但就在這殘存的五篇中,也還記載著從殷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古代作戰原則和方法,對我們研究那個時期的軍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1條名句佳句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5條名句佳句
《三略》原稱《黃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漢族軍事著作,屬於道家兵書,與《六韜》齊名。 此書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不同於其他兵書。它是一部糅合了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專論戰略的兵書。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被當時武學必讀書《武經七書》編入。目前,該書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將領必讀的書籍之一。► 5條名句佳句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水滸傳》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24條名句佳句
《容齋隨筆》共《五筆》,74卷,1220則。其中,《容齋隨筆》16卷,329則;《容齋續筆》16卷,249則;《容齋三筆》16卷,248則;《容齋四筆》16卷,259則;《容齋五筆》10卷,135則。據作者宋朝洪邁自述,《容齋隨筆》寫作時間逾經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覽群書、經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本頁面僅包含《容齋隨筆》16卷內容。
《難經》是戰國時期成書,作者是扁鵲 ,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古代中醫學著作之一,傳說為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
《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與《混元陽符經》相配,論涉養生要旨、氣功、房中等方面。關於成書有人說黃帝,有人說是戰國時的蘇秦,近代學者多認為其成書於南北朝。作為一部高度精煉的道教經書,《黃帝陰符經》正如其他許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學者所撰之作品一樣,不是簡單因襲易學義理派的言辭,而是運用其義理思維,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愚者不查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如道教《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因此李筌、張果老、朱熹等人曾先後為《陰符經》作注。朱熹雖然認為其偽但認為“非深於道者不能作”。《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所以也叫做《黃帝陰符經》。因而有題稱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等註解。這一說,最不合理。宋黃庭堅說:“《陰符經》出於唐李筌。熟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諸賢訓注,尤可笑。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擊也”。好事者說黃帝撰經,並且假託太公、張良等作注,這些都是顯明的依託古人說法,不可置信。自唐李筌為《陰符經》作注,以後累朝均不乏好事者步其後塵,迨至晚清,《陰符經》註解本已不下百餘種,今僅存於明《正統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種。註解雖多,但眾說紛紜,見解蕪雜。► 12條名句佳句
抱朴子,書名。晉葛洪撰。抱朴([bào pǔ])是一個道教術語。源見於《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抱朴子內外篇凡八卷,內篇論神仙吐納符篆勉治之術,純為道家之言;外篇則論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詞旨辨博,饒有名理,要皆以黃老為宗,世以為道書之一 。► 9條名句佳句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634字,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24條名句佳句
《公孫龍子》是中國先秦時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孫龍的重要著作。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公孫龍子》原有14篇,後來多數散失。《隋書。經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論》。現存的《公孫龍子》一書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該書流傳情況複雜,宋代以後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認為今本《公孫龍子》是晉朝人根據零碎材料編纂起來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孫龍子》的本來面目。該書是研究公孫龍哲學觀點和邏輯思想的重要史料。► 7條名句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