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七十八

作者:宋濂、王禕等

◎良吏一

自古國家上有寬厚之君,然後為政者得以盡其愛民之術,而良吏興焉。班固有曰:“漢興,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以寬厚清靜為天下先,故文、景以後,循吏輩出。”其言蓋識當時之治體矣。

元初風氣質實,與漢初相似。世祖始立各道勸農使,又用五事課守令,以勸農系其銜。故當是時,良吏班班可見,亦寬厚之效也。然自中世以後,循良之政,史氏缺於紀載。今據其事跡之可取者,作《良吏傳》。

譚澄,字彥清,德興懷來人。父資榮,金末為交城令。國兵下河朔,乃以縣來附,賜金符,為元帥左都監,仍兼交城令。未幾,賜虎符,行元帥府事,從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舉弟資用自代。資用卒,澄襲職。澄幼穎敏,為交城令時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陽郭帥專其利而堰之,訟者累歲,莫能直,澄折以理,令決水,均其利於民。豪民有持吏短長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歲乙未,籍民戶,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賦,逃竄殆盡,官為稱貸,積息數倍,民無以償。澄入覲,因中書耶律楚材,面陳其害,太宗惻然,為免其逋,其私負者,年雖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歸者,復三年。詔下,公私便之。壬子,復大籍其民,澄盡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賦以時集。

甲寅,世祖還自大理,澄進見,留藩府,凡遣使,必以澄偕,而以其弟山阜為交城令。時世祖以皇弟開藩京兆,總天下兵。歲丁巳,有間之者,憲宗疑之,遂解兵柄。遣阿藍答兒往京兆,大集官吏,置計局百四十二條以考核之,罪者甚眾,世祖每遣左丞闊闊與澄周鏇其間,以彌縫其缺,及親入朝,事乃釋。中統元年,世祖即位,擢懷孟路總管,俄賜金符,換金虎符。歲旱,令民鑿唐溫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飢。教之種植,地無遺利。至元二年,遷河南路總管,改平灤路總管。七年,入為司農少卿,俄出為京兆總管。居一年,改陝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宜令民年四十無子聽取妾,以為宗祀計。”朝廷從之,遂著為令。

四川僉省嚴忠范守成都,為宋將昝萬壽所敗,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則葬暴骸,修焚室,賑饑貧,集逋亡,民心稍安。會西南夷羅羅斯內附,帝以撫新國宜擇文武全才,遂以澄為副都元帥,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世祖嘗與太保劉秉忠論一時牧守,秉忠曰:“若邢之張耕,懷之譚澄,何憂不治哉!”游顯宣撫大名,嘗為諸路總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書辭曰:“皇上不識譚澄耶?乃為顯所舉!”中書特為去之。其介如此。

子克修,歷湖北、河南、陝西三道提刑按察使。

許維禎,字周卿,遂州人。至元十五年,為淮安總管府判官。屬縣鹽城及丁溪場,有二虎為害,維禎默禱於神祠,一虎去,一虎死祠前。境內旱蝗,維禎禱而雨,蝗亦息。是年冬,無雪,父老言於維禎曰:“冬無雪,民多疾,奈何!”維禎曰;“吾當為爾禱。”已而雪深三尺。朝廷聞其事,方欲用之而卒,年四十四。子殷。

許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從元裕學,年十五,以儒生中詞賦選,河東宣撫司又舉楫賢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師,平章王文統命為中書省掾,以不任簿書辭,改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許衡深器重之。一日,從省臣立殿下,世祖見其美髯魁偉,問曰:“汝秀才耶?”楫頓首曰:“臣學秀才耳,未敢自謂秀才也。”帝善其對,授中書省架閣庫管勾,兼承發司事。未幾,立大司農司,以楫為勸農副使。時商挺為安西王相,遇於途,楫因言:“京兆之西,荒野數千頃,宋、金皆嘗置屯,如募民立屯田,歲可得谷,給王府之需。”挺以其言入奏,從之。三年,屯成,果獲其利。尋佩金符,為陝西道勸農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憲行中書於荊南府,以楫為左右司員外郎。荊南父老輿金帛求見,楫曰:“汝等已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撫字汝輩,奚用金帛以求見!”明年,擢嶺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岡富民有毆死出征軍人者,陰以家財之半誘其佃者,代己款伏。楫審得其情,釋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改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討郭昂討叛賊董旗,兵士俘掠甚眾,楫詢究得良民六百口,遣還鄉里。

二十三年,授中議大夫、徽州總管。桑哥立尚書,會計天下錢糧,參知政事忻都、戶部尚書王巨濟,倚勢刻剝,遣吏征徽州民鈔,多輸二千錠,巨濟怒其少,欲更益千錠,楫詣巨濟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雖萬錠可征也。”巨濟怒解,徽州賴以免。楫考滿去。徽之績溪、歙縣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歲飢阻險為寇。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七月,乃使人諭之。三八等曰:“但得許總管來,我等皆降矣。”行省為驛召楫至,命往招之。楫單騎趨賊壘,眾見楫來,皆拜曰:“我公既來,請署榜以付我。”楫白教化,請退軍一舍,聽其來降。不聽。會以參政高興代教化,楫復以前言告之,興從其計,賊果降。

二十四年,授太中大夫、東平總管,謝事二年卒,壽七十。十一子:餘慶,重慶,崇慶,余失其名。

田滋,字榮甫,開封人。至元二年,由汴梁路總管府知事入為御史台掾。十二年,拜監察御史。十三年,宋平,滋建言:“江南新附,民情未安,加以官吏侵漁,宜立行御史台以鎮之。”詔從其言。遂超拜行御史台侍御史。歷兩淮鹽運使、河南路總管。大德二年,遷浙西廉訪使。有縣尹張彧者,被誣以贓,獄成,滋審之,但俯首泣而不語。滋以為疑,明日齋沐,詣城隍祠禱曰:“張彧坐事有冤狀,願神相滋,明其誣。”守廟道士進曰:“曩有王成等五人,同持誓狀到祠焚禱,火未盡而去之,燼中得其遺稿,今藏於壁間,豈其人耶?”視之,果然。明日,詣憲司詰成等,不服。因出所得火中誓狀示之,皆驚愕伏辜,張彧得釋。十年,改濟南路總管,尋拜陝西行省參知政事。時陝西不雨三年,道過西嶽,因禱曰:“滋奉命來參省事,而安西不雨者三年,民飢而死,滋將何歸!願神降甘澤,以福黎庶。”到官,果大雨。滋即開倉,以麥五千餘石給小民之無種者,俾來歲收成以償官,民大悅。未幾,以疾卒於位。贈通奉大夫、河南行省參知政事,追封開封郡公,謚莊肅。

卜天璋,字君璋,洛陽人。父世昌,仕金為河南孔目官。憲宗南征,率眾款附,授鎮撫,統民兵二千戶,升真定路管民萬戶。憲宗六年,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餘人,俾專領之,遂家汴。天璋幼穎悟,長負直氣,讀書史,識成敗大體。至元中,為南京府史。時河北饑民數萬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詔令民復業,勿渡,眾洶洶不肯還。天璋慮其生變,勸總管張國寶聽其渡,國寶從之,遂以無事。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其賢,闢為憲史,聲聞益著。後為中台掾,有侍御史倚勢貪財,御史發其贓,天璋主文牘,未及奏,顧為所譖,俱拘內廷,御史對食悲哽,天璋問故,御史曰:“吾老,唯一女,心憐之,聞吾系,不食數日矣,是以悲耳。”天璋曰:“死職,義也,奈何為兒女子泣耶!”御史慚謝。俄見原免。丞相順德王當國,擢掾中書,為提控,事有可否,必力辯,他相怒,天璋言不置,王竟從其議,且曰:“掾能如是,吾復何憂!”

大德四年,為工部主事。蔚州有劉帥者,豪奪民產,吏不敢決,省檄天璋往訊之,帥服,田竟歸民。大德五年,以樞密大臣暗伯薦,授都事,贊其府。引見,賜錦衣、鞍轡、弓刀。後以扈從勞,加奉訓大夫,賜侍燕服二襲。秩滿當代,樞密臣奏留之,特以其代為增員。武宗時,遷宗正府郎中。尚書省立,遷刑部郎中。適盜賊充斥,時議犯者並家屬鹹服青衣巾,以別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弊也,尚足法耶!”相悟而止。有告諸侯王謀不軌者,敕天璋訊正之,賞賚優渥。尚書省臣得罪,仁宗召天璋入見,時興聖太后在座,帝指曰:“此不貪賄卜天璋也。”因問今何官,天璋對曰:“臣待罪刑部郎中。”復問誰所薦者,對曰:“臣不才,誤蒙擢用。”帝曰:“先朝以謝仲和為尚書,卿為郎中,皆朕親薦也。汝宜奉職勿怠!”即以中書刑部印章付之。既視事,入覲,賜酒隆福宮,及錦衣三襲。後被命治反獄,帝顧左右曰:“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天璋承命,獄賴不冤。

皇慶初,天璋為歸德知府,劭農興學,復河渠,河患遂弭。時群盜據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數人,悉磔以徇,盜為止息。升浙西道廉訪副使,到任閱月,以更田制,改授饒州路總管。天璋既至,聽民自實,事無苛擾,民大悅,版籍為清。時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縣爭賂之,覬免譴,饒獨無有。省臣銜之,將中以危法,求其罪無所得。縣以飢告,天璋即發廩賑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飢如是,必俟得請而後賑,民且死矣。失申之責,吾獨任之,不以累諸君也。”竟發藏以賑之,民賴全活。其臨事無所顧慮若此。火延饒之東門,天璋具衣冠,向火拜,勢遂熄。鳴山有虎為暴,天璋移文山神,立捕獲之。以治行第一聞。升廣東廉訪使。先是,豪民瀕海堰,專商舶以射利,累政以賂置不問,天璋至,發卒決去之。嶺南地素無冰,天璋至,始有冰,人謂天璋政化所致雲。尋乞致事。

天曆二年,蜀兵起,荊楚大震,復拜山南廉訪使。人謂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國步方艱,吾年八十,恆懼弗獲死所耳,敢避難乎!”遂行。至則厲風紀,清吏治,州郡肅然。是時,谷價翔踴,乃下令勿損谷價,聽民自便,於是舟車爭集,米價頓減。復止憲司贓罰庫緡錢不輸於台,留用賑饑,御史至,民遮道稱頌。會詔三品官言時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萬餘言,目之曰《中興濟治策》,皆中時病。因自引去。既歸汴,以余祿施其族黨,家無甔儲,天璋處之,晏如也。至順二年卒。贈通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河南郡侯,謚正獻。

部分譯文

譚澄字彥清,德興懷來人。其父譚資榮,金末時任交城縣令,蒙古軍攻河朔時,資榮獻城投降,賜予金符,任命為元帥左都監,仍兼交城縣令。不久,又賜虎符,掌管元帥府事。隨從元帥攻汴梁立功。四十歲時因病離職,乃薦其弟資用代行其職,資用去世,澄仍襲其職。

澄幼年聰明穎慧,十九歲時即任交城縣令。有文谷之水,灌溉交城縣農田,文水之南,郭帥卻霸占其利,堵水為堰,百姓常年為此而訴訟於官府,都不能得到公正處理。澄據理判決,下令決堤,使百姓都能獲利。有些豪民,利用官吏中的某些不良行為而作惡,澄了解了他們主子的姓名之後,而繩之以法。太宗七年(1235),登記戶口,有司以客居人口入為本籍,但到徵收田賦之時,客居之戶都逃之夭夭,地方官則要百姓借貸交稅,利息增加了幾倍,百姓無力償還。澄晉見皇上、中書耶律楚材,面述了此種做法的害處,太宗表示同情,為避免百姓逃亡,免去增息。三年後,逃亡的百姓都已返鄉。

憲宗四年(1254),世祖自大理返京,澄進見,被留於藩府,凡有遣使任務,都讓澄陪同,而讓其弟山阜為交城縣令。當時世祖作為皇弟分封於京兆,統帥天下兵馬。七年,有人從中離間,憲宗生疑,於是解除了世祖的兵權。派阿藍答兒前往京兆,召集各地官吏,提出一百四十二個問題進行考核,獲罪者很多,世祖經常派左丞相闊闊和譚澄前往調解,以緩和其中的矛盾,並親自入朝,疑問才得到澄清。

中統元年(1260),世祖即位,提拔譚澄為懷孟路總管,不久又賜予金符,後又換金虎符。這年大旱,令百姓開鑿唐溫渠,引沁水灌溉農田,使百姓免於饑荒。教百姓種植,地能盡其利。至元二年(1265)遷職河南路總管,又改任平灤路總管。至元七年進京任司農少卿,不久又出任京兆總管。一年後,改任陝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澄建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應該下令百姓四十無子者可娶妾,以能傳宗接代。”朝廷接受了這一建議,並定為法令。

四川僉省嚴忠范守成都,被宋將昝萬壽擊敗,退保子城,世祖命澄前往接任。澄至成都,掩埋屍體,修理被焚的房屋,賑濟饑民,收容逃亡的百姓,民心稍安。適逢西南夷羅羅斯歸順元朝,皇帝以為安撫新征之地應選擇文武全才之人,就以澄為副都元帥、同知宣慰使之職,後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八歲。

許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年受教於元裕,十五歲時以善於詞賦入選。河東宣撫司又推舉他為賢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城後,被平章王文統任命為中書省下屬官員,楫拒絕接任文簿官,而改任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許衡對楫甚為器重。一天,楫隨省臣立於殿下,元世祖見他美髯魁偉,問:“你是秀才么?”楫躬身回答說“:臣在學做秀才,不敢自認為秀才。”皇帝因他善於答問,任命他為中書省架閣庫管勾,併兼承發司事。

不久,朝中設立大司農司,楫被任命為勸農副使。當時商挺任安西王相,途中與楫相遇,楫對商挺說:“京兆之西,有數千頃荒地,宋、金之時曾經屯墾過,如果召募百姓去屯田,一年可收穫穀物,供王府之需。”商挺將此話奏於皇上,並被朝廷接納。三年後,屯墾完成,果然獲利。不久,楫被授予金符,並被任命為陝西道勸農使。

至元十三年(1276)宋朝被平定,皇上命平章廉希憲行中書之職於荊南府,以楫為左右司員外郎。荊南的父老抬著金帛來求見,楫對他們說:“你們成為大元的百姓,現在設立官吏來撫育你們,何必要用金帛來求見?”第二年,提升楫為嶺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岡有一富民打死了出征的軍人,暗中許以家產的一半讓其佃戶代為服刑,楫獲知此情後,釋放了佃戶,逮捕了富民,人們都很佩服他英明。後來楫改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下令郭昂討伐叛賊董旗,俘獲了很多士兵,經楫查問後發現有良民六百多人,皆遣返還鄉。

至元二十三年,被授以中議大夫、徽州總管。桑哥設立尚書,總管全國錢糧,參知政事忻都、戶部尚書王巨濟,仗勢刻剝百姓,派遣官吏多征徽州人民的錢二千錠,王巨濟還怒其少,要再加千錠。楫至巨濟處對他說:“閣下是要百姓死,還是生?如果置其死,即使萬錠也可以征斂。”巨濟消除了怒氣,徽州倖免征賦。楫任期滿,政績考核合格便離去。徽州之績溪、歙縣民眾柯三八、汪千十等,因饑荒為盜寇,行省右丞教化用兵去捕,雙方相持七個月,派人前往說服,三八等人說“:只要許總管來,我們就投降。”行省立即召楫來此,命他前往招降。楫一人騎馬前往寇處。眾人見楫到來,皆拜曰:“公既來,請給我們張榜。”楫告知教化,請退兵十里,讓他們自己來降。教化不聽其言。正逢朝廷以參政高興代替教化,楫再以原來的話告知,高興聽從其計,為盜寇的民眾果然投降。

至元二十四年,授予太中大夫、東平總管,楫謝事後二年逝世,終年七十歲。

田滋字榮甫,開封人。至元二年(1265)由汴梁路總管府知事,轉任御史台屬官。十二年,拜監察御史。十三年,宋被平定,滋建議:“江南剛剛征服,民情尚未安定,加上官吏掠奪百姓財物,應建立御史台予以鎮守。”皇上接納其建議。並越級提升他為御史台侍御史。歷任兩淮鹽運使、河南路總管。

大德二年(1298),任浙西廉訪使。縣尹張..,被誣為賊下獄,滋審問他,張..只是哭泣而不語。滋疑惑不解,次日前往城隍廟禱告說:“張..入獄有冤,求神助滋,弄清其冤。”守廟的道士告訴他:“以前有王成等五人一同持誓詞前來禱告,誓詞還未燒盡就走了,從焚灰中得其餘稿,藏於牆壁中,是否就是這些人。”看其稿後,果真如此。次日,讓憲司訊問王成等人,王成等不服。憲司出示其誓詞,王成等大驚服罪,張..被釋放。

十年,改任濟南路總管,不久又任命為陝西行省參知政事。當時陝西三年無雨,田滋路過西嶽,向上天禱告說“:滋奉命來參省事,而安西已三年無雨,民因飢而死,滋將到哪裡去?希望神能降雨,造福民眾。”滋到任後果然降大雨。滋隨即開放糧倉,以五千石小麥發放給無種的農民,以便明年有了收成後再歸還,百姓皆大歡喜。不久,因病逝世。皇上贈通奉大夫、河南行省參知政事,追封為開封郡公,諡號莊肅。

卜天璋字君璋,洛陽人。其父世昌,金代為河南孔目官。憲宗南征時,世昌率領眾人歸降,被授予鎮撫官,統帥民兵二千戶;後升真定路管萬戶民眾。憲宗六年,將河北百姓三千多人遷於河南,讓他去領導,從此家遷汴。

天璋幼年聰明,有抱負,讀書學史,能分辨成敗的原因。至元中,任南京府史。當時河北有饑民數萬人,集結於河上準備南遷,皇上下詔命民眾回歸鄉里,勿要南渡,眾人吵吵嚷嚷不肯回去。天璋擔心會發生事變,勸總管張國寶不要阻擋民眾南渡,國寶聽從其言,因而未發生什麼事。河南按察副史程思廉發現天璋的才幹,召為憲史,名聲也更大了。以後又升為中台屬官。當時有一侍御史仗勢貪財,被御史發現其贓物,天璋起草彈劾奏章,還未來得及上奏,他們被誣陷,都被拘捕。御史對著飲食悲哽,天璋問他為何如此,御史說:“我僅有一女,甚是可憐,知我入獄,已絕食數日,所以很是悲痛。”天璋說“:死於職守,屬於大義,為何要為兒女哭泣!”御史聽此,深感慚愧。不久,被免罪。丞相順德王主持國政時,提拔天璋為中書省官員,對於應辦或不應辦的事,天璋總要激烈爭辯,順德王深有感慨地說:“中書的官員都能如此,我還有什麼需要擔心的呢?”

大德四年(1300),天璋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個名叫劉帥的人,強奪民產,官吏不敢判決,天璋前往審訊,劉帥信服,將田產歸還與民。大德五年,因樞密大臣..伯之薦,天璋升為都事,又被引見皇上,賜錦衣、鞍轡、弓刀。後又加封奉訓大夫,賜侍燕服二套。武宗時,升任宗正府郎中,尚書省成立後,又升為刑部郎中。當時正巧盜賊很多,有人提議凡犯盜賊罪者及其家屬一律只準穿青衣,以與民眾相區別。天璋說:“罪犯堵路,是秦時的弊端,還能效法嗎?”有人密告諸侯王圖謀不軌,皇上命天璋迅速前去調查核實。尚書省有一官員獲罪,仁宗召見天璋,當時興聖太后也在座,帝指著他說“:這就是不貪賄的卜天璋。”問他現任何官,天璋說:“臣待罪刑部郎中。”又問是誰舉薦的,天璋回答說:“臣無才,誤蒙提升重用。”帝說:“前朝以謝仲和為尚書,你為郎中,都是我親自推薦。你應替職不懈!”就將中書刑部印給他。天璋既就任,入宮見皇帝,帝在隆福宮賜酒,並贈錦衣三套。後來命他去治理獄中平反冤案之事,帝對周圍的人說:“天璋是廉潔謹慎之人,一定會獲得其中真情。”天璋承命辦理,獄中未出現冤案。

皇慶初年(1312),天璋為歸德知府,勸農興學、修復河渠、消除水患。當時群盜占據交通要道,商客不能通行,天璋抓獲百餘人,皆處以重刑,盜賊從此被平。天璋升浙西廉訪副使,到任只一月,就變更田制,後又改任饒州路總管。天璋就任後,讓民眾自報田畝,各種事情都不苛擾百姓,百姓甚為高興,田畝、戶籍都得到清理。當時饒州發生饑荒,天璋主張開倉賑濟,僚屬們堅持不可,天璋說“:百姓飢餓得這樣,等請示以後再賑濟,他們都已餓死了。不先請示的責任由我一人承擔,決不連累各位。”於是開倉放糧,百姓得以活命。天璋處理事情無所顧忌。他的政績卓著。升廣東廉訪使。開始時,豪民臨海築堤停商船以獲利,以往的官員都因賄賂而不過問,天璋到任後,派兵前往取締。嶺南向來無冰,天璋到後,開始有冰,有人說是天璋推行政治、教化的結果。

天曆二年(1329),蜀地兵亂,荊楚之地大為震驚,朝廷授天璋為山南廉訪使,有人對他說您已年老,不能再去任職了。天璋說“:國家有難,我年八十,總是怕死而不得其所,豈能去逃避困難呢?”於是去就任了。到任後整飭風紀,清理吏治,州郡官員都很恭敬他。當時谷價飛漲,他下令不要平抑物價,聽百姓自便,於是糧商爭相來此,米價立即下落,他又讓憲司將罰得的贓款不交納於府台,而留作賑濟,御史來到後,百姓都俯伏於途頌揚他。皇上下詔召集三品以上的官員議論時政的得失,因此,他上書列舉二十條,共萬餘言,題為《中興濟治策》,條條皆言中時弊。隨即引退,回汴之後,將其俸祿,盡施與同族。家中無一點存儲,天璋對此處之泰然。至順二年(1331)逝世。贈通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河南郡侯,諡號正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