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一百三十

作者:脫脫、阿魯圖等

白時中 徐處仁 馮澥 王倫 宇文虛中 湯思退

白時中,字蒙亨,壽春人。登進士第,累官為吏部侍郎。坐事,降秩知鄆州,已而復召用。政和六年,拜尚書右丞、中書門下侍郎。宣和六年,除特進、太宰兼門下,封崇國公,進慶國。

始,時中嘗為春官,詔令編類天下所奏祥瑞,其有非文字所能盡者,圖繪以進。時中進《政和瑞應記》及《贊》。及為太宰,表賀翔鶴、霞光等事。圜丘禮成,上言休氣充應,前所未有,乞宣付秘書省。時燕山日告危急,而時中恬不為慮。金人入攻,京城修守備,時中謂宇文粹中曰:"萬事須是涉歷,非公嘗目擊守城之事,吾輩豈知首尾邪?"

欽宗即位,召大臣決策守京師,問誰可將者。李綱言:"朝廷高爵厚祿蓄養大臣,蓋將用之有事之日。時中輩雖書生,然撫將士以抗敵鋒,乃其職也。"時中勃然曰:"李綱莫能將兵出戰乎?"綱曰:"陛下儻使臣,當以死報。"於是以綱為右丞,充守御使。時中尋罷為觀文殿學士、中太一宮使。御中劾時中孱懦不才,詔落職。未幾,卒。

徐處仁,字擇之,應天府谷熟縣人。中進士甲科,為永州東安縣令。蠻人叛,處仁入峒,開示恩信,蠻感泣,誓不復反。知濟州金鄉縣。以薦者召見,徽宗問京東歲事,處仁以旱蝗對。問:"邑有盜賊乎?"曰:"有之。"上謂處仁不欺,除宗正寺丞、太常博士。

時初置算學,議所祖,或以孔子贊《易》知數。處仁言:"仲尼之道無所不備,非專門比。黃帝迎日推策,數之始也,祖黃帝為宜。"擢監察御史,遷殿中、右正言、給事中。攝開封府,裁決如流,囚系常空。進戶部尚書,繼拜中大夫、尚書右丞。丁母憂,免喪,以資政殿學士知青州,徙知永興軍。

童貫使陝西,欲平物價,處仁議不合,曰:"此令一傳,則商賈弗行,而積藏者弗出,名為平價,適以增之。"轉運使阿貫意,劾其格德音,倡異論,侵辱使者。詔處仁赴闕。尋改知河陽,落職知蘄州。久之,以顯謨閣直學士知潁昌府。民有得罪宮掖者,雖赦不原,處仁為奏上。童貫乘是擠之,奪職,提舉鴻慶宮。復延康殿學士、知汝州,再奉鴻慶祠、知徐州,召為醴泉觀使。

徽宗訪以天下事,處仁對曰:"天下大勢在兵與民,今水旱之餘,賦役繁重,公私凋弊,兵民皆困,不及今謀之,後將有不勝圖者。"上曰:"非卿不聞此言。"明日,除侍讀。進讀罷,理前語,處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國用,於歲之杪,宜會朝廷一歲財用之數,量入為出,節浮費,罷橫斂,百姓既足,軍儲必豐。"上稱善詔置裕民局討論振兵裕民之法。蔡京不悅,言者謂:"今設局曰'裕民',豈平日為不裕民哉?"乃罷局,出處仁知揚州。未幾,以疾奉祠歸南都。

方臘為亂,處仁亟見留守薛昂,為畫守戰之策。因語昂曰:"睢陽蔽遮江、淮,乃國家受命之地,脫有非常,吾助君死守。"語聞於朝,起為應天尹。河北盜起,徙大名尹。前尹王革慘而怯,盜無輕重悉抵死,小有警,輒閉城以兵自衛。處仁至,即大開城門,徹牙內甲兵,人情遂安。

徽宗賜手詔曰:"金人雖約和,然狼子野心,易扇以變,有當行事以聞。"處仁上《備邊御戎》十策。進觀文殿學士,召為寶籙宮使,特升大學士。舊制,大觀文非宰相不除,前二府得除,自處仁始。

欽宗即位,金人犯京師,處仁儲糧列備,合銳兵萬人勤王;奏乞下詔親征,以張國威。奏至,朝廷適下親征詔書,以李綱為行營使。即移書綱,言備御方略。金人請和而歸,處仁奏宜伏兵浚、滑,擊其半濟,必可成功。召為中書侍郎。入見,欽宗問割三鎮,處仁言:"國不競亦陵,且定武陛下之潛藩,不當棄。"與吳敏議合。敏薦處仁可相,拜太宰兼門下侍郎。

童貫部勝捷軍衛徽宗東巡,貫既貶,軍士有惡言。徽宗將還,都人洶懼,或請為備。處仁曰:"陛下仁孝,思奉晨昏,屬車西還,天下大慶,宜郊迎稱賀。軍士妄言,臣請身任之。"乃以處仁為扈駕禮儀使,統禁旅從出郊,迄二聖還宮,部伍肅然。

初,處仁為右丞,言:"六曹長貳,皆異時執政之選,而部中事一無所可否,悉稟命朝廷。夫人才力不容頓異,豈有前不能決一職而後可共政者乎?乞詔自今尚書、侍郎不得輒以事諉上,有條以條決之,有例以例決之,無條例者酌情裁決;不能決,乃申尚書省。"會處仁以憂去,不果行,及當國,卒奏行之。

聶山為戶部尚書兼開封尹,庫有美珠,山密語寧德宮宦者,用特旨取之。處仁奏:"陛下鑒近患,事必由三省。今以珠為道君太上皇后壽,誠細故,且美事;然此端一開,則前日應奉之徒復縱,臣為陛下惜之。"乃抵主藏吏罪。

處仁言論,初與吳敏、李綱合,尋亦有異議。嘗與敏爭事,擲筆中敏面,鼻額為黑。唐恪、耿南仲、聶山欲排去二人而代之位,諷言者論之,與敏俱罷,處仁以觀文殿大學士為中太一宮使。尋知東平府,提舉崇福宮。高宗即位,起為大名尹、北道都總管,卒於郡。

處仁在宣和間,數請寬民力以弭盜賊。尹大名,以剛廉稱。及為首相,無大建明,方進言以金人出境,社稷再安,皆由聖德儉勤,致有天人之助。仲師道請合諸道兵屯河陽諸州,為防秋計,處仁謂金人豈能復來,不宜先自擾以示弱。南都受圍時,處仁在圍城中,都人指為奸細,殺其長子庚。幼子度,吏部侍郎。

馮澥字長源,普州安岳人。父山,熙寧末,為秘書丞、通判梓州,鄧綰薦為台官,不就,退居二十年,范祖禹薦於朝,官終祠部郎中。澥登進士第,歷官入朝,以言事再謫。

靖康元年,澥為左諫議大夫。金人圍太原,朝廷命李綱宣撫兩河,澥奏罷之。金人要割三鎮,高宗自康邸出使,除澥知樞密院事,充副使,不果行,尋除尚書左丞。金人犯闕,詔宗室郡王為報謝使,澥與曹輔以樞密為副,留金營三日歸,詔暫權門下侍郎。欽宗詣金營,澥扈從。張邦昌僣位,與澥有舊,取之歸,以澥康邸舊臣,命為奉迎使,為總領迎駕儀物使。建炎初,除資政殿學士、知潼川府。言者論澥嘗污偽命,奪職,已而復官。紹興三年,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卒。

澥為文師蘇軾,論西事與蔡京忤。郡人張庭堅以言事斥象州死,妻子流離,澥力振其家,及入諫省,奏官其一子。然議論主熙、豐、紹聖,而排鄒浩、李綱、楊時,君子少之。

王倫,字正道,莘縣人,文正公旦弟勖玄孫也。家貧無行,為任俠,往來京、洛間,數犯法,倖免。汴京失守,欽宗御宣德門,都人喧呼不已,倫乘勢徑造御前曰:"臣能彈壓之。"欽宗解所佩夏國寶劍以賜,倫曰:"臣未有官,豈能彈壓?"道自薦其才。欽宗取片紙書曰:"王倫可除兵部侍郎。"倫下樓,挾惡少數人,傳旨撫定,都人乃息。宰相何{鹵木}以倫小人無功,除命太峻,奏補修職郎,斥不用。

建炎元年,選能專對者使金,問兩宮起居,遷朝奉郎,假刑部侍郎。充大金通問使,閣門舍人朱弁副之,見金左副元帥宗維議事,金留不遣。

有商人陳忠,密告倫二帝在黃龍府,倫遂與弁及洪皓以金遺忠往黃龍府潛通意,由是兩宮始知高宗已即位矣。久之,粘罕使烏陵思謀即驛見倫,語及契丹時事。倫曰:"海上之盟,兩國約為兄弟,萬世無變。雲中之役,我實饋師,贊成厥功。上國之臣,嘗欲稱兵南來,先大聖惠顧盟好,不許。厥後舉兵以禍吾國,果先大聖意乎?況亘古自分南北,主上恭勤,英俊並用,期必復古。盍思久遠之謀,歸我二帝、太母,復我土疆,使南北赤子無致塗炭,亦足以慰先大聖之靈,幸執事者贊之。"思謀沉思曰:"君言是也,歸當盡達之。"已而粘罕至,曰:"比上國遣使來,問其意指,多不能對。思謀傳侍郎語欲議和,決非江南情實,特侍郎自為此言耳。"倫曰:"使事有指,不然來何為哉?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惟元帥察之。"粘罕不答。是後,宇文虛中、魏行可、洪皓、崔縱、張邵相繼入使,皆拘之。

紹興二年,粘罕忽自至館中與倫議和,縱之歸報。是秋,倫至臨安,入對,言金人情偽甚悉,帝優獎之。除右文殿修撰,主管萬壽觀,官其二弟一侄。時方用兵討劉豫,和議中格。三年,韓肖胄使金還,金遣李永壽、王詡繼至。二人驕倨,以倫充伴使,倫與道雲中舊故,驕倨少損,遂拜詔。訖事,倫復請祠。劉光世求倫參議軍事,辭。宰相趙鼎請召倫赴都堂稟議,倫陳進取之策,不合,復請祠。

七年春,徽宗及寧德後訃至,復以倫為徽猷閣待制,假直學士,充迎奉梓宮使,以朝請郎高公繪副之。入辭,帝使倫謂金左副元帥昌曰:"河南地,上國既不有,與其付劉豫,曷若見歸?"倫奉詔以行,因附進太后、欽宗黃金各二百兩,仍以金帛賜宇文虛中、朱弁、孫傅、張叔夜家屬之在金國者。

倫至睢陽,劉豫館之,疑有他謀,移文取國書。倫報曰:"國書須見金主面納,若所銜命,則祈請梓宮也。"豫肋取不已。會迓者至,渡河見撻懶於涿州,具言豫邀索國書無狀,且謂:"豫忍背本朝,他日安保其不背大國。"

是年冬,豫廢。倫及高公繪還,左副元帥昌送倫等曰:"好報江南,自今道塗無壅,和議可以平達。"倫入對,言金人許還梓宮及太后,又許歸河南地,且言廢豫之謀由己發之。帝大喜,賜予特異。

初,倫既見昌,昌遣使偕倫入燕見金主亶,首謝廢豫,次致使指。金主始密與群臣定議許和,遂遣倫還,且命太原少尹烏陵思謀、太常少卿石慶來議事。至行在,倫往來館中計事。八年秋,以端明殿學士再使金國,知閣門事藍公佐為之副,申問諱日,期還梓宮。倫辭,引至都堂授使指二十餘事。既至金國,金主亶為設宴三日,遣簽書宣徽院事蕭哲、左司郎中張通古為江南詔諭使,偕倫來。

朝論以金使肆嫚,抗論甚喧,多歸罪倫。十一月,倫至行在,引疾請祠,不許,趣赴內殿奏事。時哲等驕倨,受書之禮未定。御史中丞勾龍如淵詣都堂與秦檜議,召倫責曰:"公為使通兩國好,凡事當於彼中反覆論定,安有同使至而後議者?"倫泣曰:"倫涉萬死一生,往來虎口者數四,今日中丞乃責倫如此。"檜等共解之曰:"中丞無他,亦欲激公了此事耳。"倫曰:"此則不敢不勉。"倫見通古,以一二策動之。通古恐,遂議以檜見金使於其館,受書以歸。金許歸梓宮、太母及河南地。

九年春,賜倫同進士出身、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充迎梓宮、奉還兩宮、交割地界使,既又以倫為東京留守兼開封尹。倫至東京,見金右副元帥兀朮,交割地界,兀朮還燕。五月,倫自汴京赴金國議事。初,兀朮還,密言於金主曰:"河南地本撻懶、宗磐主謀割之與宋,二人必陰結彼國。今使已至汴,勿令逾境。"倫有雲中故吏隸兀朮者潛告倫,倫即遣介具言於朝,乞為備。兀朮遂命中山府拘倫,殺宗磐及撻懶。

十月,倫始見金主於御子林,致使指。金主悉無所答,令其翰林待制耶律紹文為宣勘官,問倫:"知撻懶罪否?"倫對:"不知。"又問:"無一言及歲幣,反來割地,汝但知有元帥,豈知有上國邪?"倫曰:"比蕭哲以國書來,許歸梓宮、太母及河南地,天下皆知上國尋海上之盟,與民休息,使人奉命通好兩國耳。"既就館,金主復遣紹文諭倫曰:"卿留雲中已無還期,及貸之還,曾無以報,反間貳我君臣耶?"乃遣藍公佐先歸,論歲貢、正朔、誓表、冊命等事,拘倫以俟報;已而遷之河間,遂不復遣。

十年,金渝盟,兀朮等復取河南。倫居河間六載,至十四年,金欲以倫為平灤三路都轉運使,倫曰:"奉命而來,非降也。"金益脅以威,遣使來趣,倫拒益力。金杖其使,俾縊殺之。倫厚賂使少緩,遂冠帶南向,再拜慟哭曰:"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輔相兩朝,天下所知。臣今將命被留,欲污以偽職,臣敢愛一死以辱命!"遂就死,年六十一。於是河間地震,雨雹三日不止,人皆哀之。詔贈通議大夫,賜其家金千兩、帛千匹。子述與從兄遵間入金境,至河間,得倫骨以歸,官給葬事。後謚愍節。

宇文虛中,字叔通,成都華陽人。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歷官州縣,入為起居舍人、國史編修官、同知貢舉,遷中書舍人。

宣和間,承平日久,兵將驕惰,蔡攸、童貫貪功開邊,將興燕雲之役,引女直夾攻契丹,以虛中為參議官。虛中以廟謨失策,主帥非人,將有納侮自焚之禍,上書言:"用兵之策,必先計強弱,策虛實,知彼知己,當圖萬全。今邊圉無應敵之具,府庫無數月之儲,安危存亡,系茲一舉,豈可輕議?且中國與契丹講和,今逾百年,自遭女真侵削以來,嚮慕本朝,一切恭順。今舍恭順之契丹,不羈縻封殖,為我蕃籬,而遠逾海外,引強悍之女真以為鄰域。女真藉百勝之勢,虛喝驕矜,不可以禮義服,不可以言說誘,持卞莊兩斗之計,引兵逾境。以百年怠惰之兵,當新銳難抗之敵;以寡謀安逸之將,角逐於血肉之林。臣恐中國之禍未有寧息之期也。"王黼大怒,降集英殿修撰,督戰益急。虛中建十一策,上二十議,皆不報。

斡離不、粘罕分道入侵,童貫聞之,憂懣不知所為,即與虛中及范訥等謀,以赴闕稟議為遁歸之計,以九月至汴京。是日,報粘罕迫太原,帝顧虛中曰:"王黼不用卿言,今金人兩路並進,事勢若此,奈何?"虛中奏:"今日宜先降詔罪己,更革弊端,俾人心悅,天意回,則備御之事,將帥可以任之。"即命虛中草詔,略曰:"言路壅蔽,面諛日聞,恩幸持權,貪饕得志,上天震怒而朕不悟,百姓怨懟而朕不知。"又言出宮人、罷應奉等事。帝覽詔曰:"今日不吝改過,可便施行。"虛中再拜泣下。

時守御難其人,欲召熙河帥姚古與秦鳳帥种師道,令以本路兵會鄭、洛,外援河陽,內衛京城。帝顧謂虛中曰:"卿與姚古、師道如兄弟,宜以一使名護其軍。"遂以虛中為資政殿大學士、軍前宣諭使。虛中檄趣姚古、師道兵馬,令直赴汴京應援。金騎至城下,放兵掠至鄭州,為馬忠所敗,遂收斂為一。西路稍通,師道、姚古及其他西兵並得達汴京。虛中亦馳歸,收合散卒,得東南兵二萬餘人。以便宜起致仕官李邈,令統領於汴河上從門外駐兵。

會姚平仲劫金營失利,西兵俱潰,金人復引兵逼城下,虛中縋而入。欽宗欲遣人奉使,辨劫營非朝廷意,乃姚平仲擅興兵,大臣皆不肯行。虛中承命即往都亭驛,見金使王汭,因持書複議和。渡濠橋,道逢甲騎如水,雲梯、鵝洞蔽地,冒鋒刃而進。既至敵營,露坐風埃,自巳至申,金人注矢露刃,周匝圍繞,久乃得見康王于軍中。次日,侍王至金幕,見二太子者語不遜,禮節倨傲。抵暮,遣人隨虛中入城,要越王、李邦彥、吳敏、李綱、曹晟及金銀、騾馬之類,又欲御筆書定三鎮界至,方退軍。

令虛中再往,必請康王歸。虛中再出,明日,從康王還,除簽書樞密院事。自是又三往,金人固要三鎮,虛中泣下不言,金帥變色,虛中曰:"太宗殿在太原,上皇祖陵在保州,詎忍割棄。"諸酋曰:"樞密不稍空,我亦不稍空。"如中國人稱"脫空",遂解兵北去。言者劾以議和之罪,罷知青州,尋落職奉祠。建炎元年,竄韶州。

二年,詔求使絕域者,虛中應詔,復資政殿大學士,為祈請使,楊可輔副之。尋又以劉誨為通問使,王貺為副。明年春,金人並遣歸,虛中曰:"奉命北來祈請二帝,二帝未還,虛中不可歸。"於是獨留。虛中有才藝,金人加以官爵,即受之,與韓昉輩俱掌詞命。明年,洪皓至上京,見而甚鄙之。累官翰林學士、知制誥兼太常卿,封河內郡開國公,書金太祖《睿德神功碑》,進階金紫光祿大夫,金人號為"國師"。然因是而知東北之士皆憤恨陷北,遂密以信義結約,金人不覺也。

金人每欲南侵,虛中以費財勞人,遠征江南荒僻,得之不足以富國。王倫歸,言:"虛中奉使日久,守節不屈。"遂詔福州存恤其家,仍命其子師瑗添差本路轉運判官。檜慮虛中沮和議,悉遣其家往金國以牽制之。金皇統四年,轉承旨,加特進,遷禮部尚書,承旨如故。

虛中恃才輕肆,好譏訕,凡見女真人,輒以"礦鹵"目之,貴人達官,往往積不平。虛中嘗撰宮殿榜署,本皆嘉美之名,惡之者摘其字以為謗訕,由是媒櫱成其罪,遂告虛中謀反。鞫治無狀,乃羅織虛中家圖書為反具。虛中曰:"死自吾分。至於圖籍,南來士大夫家家有之,高士談圖書尤多於我家,豈亦反邪?"有司承順風旨,並殺士談。虛中與老幼百口同日受焚死,天為之晝晦。淳熙間,贈開府儀同三司,謚肅愍,賜廟仁勇,且為置後,是為紹節,官至簽書樞密院事。開禧初,加贈少保,賜姓趙氏。有文集行於世。

湯思退,字進之,處州人。紹興十五年,以右從政郎授建州政和縣令,試博學宏詞科,除秘書省正字。自是登郎曹,貳中秘,秉史筆。

二十五年,由禮部侍郎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未幾參大政。先是,秦檜當國,惡直醜正,必不異和議,不摘己過,始久於用。時思退名位日進,檜病篤,招參知政事董德元及思退至臥內,屬以後事,各贈黃金千兩。德元慮其以我為自外,不敢辭,思退慮其以我期其死,不敢受。高宗聞之,以思退不受金,非檜黨,信用之。二十六年,除知樞密院事。明年,拜尚書右僕射;又二年,進左僕射。明年,侍御史陳俊卿論其"挾巧詐之心,濟傾邪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父子恩也。"遂罷,以觀文殿大學士奉祠。

隆興元年,符離師潰,召思退復相。諫議大夫王大寶上章論之,不報。金帥紇石烈志寧遺書三省、樞密院,索海、泗、唐、鄧四郡。思退欲與和,遣淮西安撫司幹辦公事盧仲賢加樞密院計議、編修官,持報書以往。既行,上戒勿許四郡。仲賢至宿州,仆散忠義懼之以威,仲賢皇恐,言歸當稟命,遂以忠義為三省、樞密院書來。上猶欲止割海、泗,思退遽奏以吏部侍郎王之望為通問使,知閣門事龍大淵副之,將割棄四州。張浚在揚州聞之,遣其子栻入奏仲賢辱國無狀。上怒,會侍御周操論仲賢不應擅許四郡,下大理究問,召浚赴行在。十二月,拜思退左僕射,浚右僕射。

二年,浚以金未可與和,請上幸建康,圖進兵。上手批王之望等並一行禮物並回,詔荊、襄、川、陝嚴邊備,竄仲賢郴州。思退恐,奏請以宗社大計,奏稟上皇而後從事。上批示三省曰:"金無禮如此,卿猶欲言和。今日敵勢,非秦檜時比,卿議論秦檜不若。"思退大駭,陰謀去浚,遂令之望、大淵驛疏兵少糧乏,樓櫓、器械未備,人言委四萬眾以守泗州,非計。上頗惑之,乃命浚行邊,還兵罷招納。浚力乞罷政,許之。上命思退作書,許金四郡。

既而金專事殺戮,上意中悔,思退復密令孫造諭敵以重兵脅和。上聞有敵兵,命建康都統王彥等御之,仍命思退督江、淮軍,辭不行。仆散忠義自清河口渡淮,言者極論思退急和撤備之罪,遂罷相,尋責居永州。於是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論思退、王之望、尹穡等奸邪誤國,招致敵人,請斬之。思退憂悸死。

思退始終與張浚不合,浚以雪恥復仇為志,思退每借保境息民為口實,更勝迭負,思退之計迄行,然終以不免。敵既得海、泗、唐、鄧,又索商、秦,皆思退力也。

論曰:以白時中之孱佞,徐處仁之奸細,馮澥之邪枉,湯思退之巧詐,而排楊時,誤李綱,異張浚,其識趣可見矣,雖有小善,何足算哉。王倫雖以無行應使,往來虎口,屢被拘留,及金人脅之以官,竟不受,見迫而死,悲夫!較之虛中即受其命,為之定官制、草赦文、享富貴者,大有間矣。卒以輕肆譏諷,覆其家族,真不知義命者哉。雖雲冤死,亦自取焉。律以豫讓之言,益可愧哉。

部分譯文

王倫字正道,莘縣人,文正公王旦弟王勖的玄孫。家境貧寒沒有品行,放任遊蕩,往來京城洛陽之間,多次犯法,僥倖逃脫。汴京失守時,欽宗來到宣德門,城中民眾喧囂呼叫不斷,王倫乘機徑直來到欽宗跟前說“:我能彈壓他們。”欽宗解下自身佩帶的夏國寶劍賜給他,王倫說“:臣沒有任何官職,怎么能彈壓他們?”於是自己推薦自己的才能。欽宗取出一張小紙在上面寫著“:王倫可任命為兵部侍郎。”王倫下樓,率領數名品行惡劣的年輕人,傳告聖旨安撫眾人,民眾才平息下來。宰相何..因為王倫是小人沒有功勞,任命太快,奏請補任修職郎,欽宗拒絕採納他的意見。

建炎元年(1127),朝廷選拔能夠善長應對的人出使金朝,探問徽宗、欽宗日常生活,遷任朝奉郎,假借刑部侍郎,充任大金通問使,..門舍人朱弁為副使,會見金左副元帥宗維協商議事,金朝留下不遣返。

有一位商人陳忠,向王倫密報兩位皇帝在黃龍府,王倫於是同朱弁以及洪皓送給陳忠金錢讓他到黃龍府暗中傳遞訊息,徽、欽宗至此才知道高宗已經即位了。過了很久,粘罕派烏陵思謀到驛館會見王倫,說到契丹時事。王倫說:“海上之盟時,宋金兩國約為兄弟,萬世不變。雲中之戰,我朝曾犒勞貴軍,贊助貴軍成功。貴國大臣,曾想興兵南下,但貴國先朝皇帝為保持雙方盟好,沒有允許。此後貴國舉兵禍害我國,這難道是貴國先朝皇帝的本意么?況且自古自分為南北,皇上恭謹勤奮,英雄豪傑並用,目的在於一定要復古。為何不考慮長久遠大的謀畫,歸還我朝二帝、太后,恢復我朝疆土,使南北民眾不遭塗炭,也足以安慰貴朝先帝在天之靈,希望執事的人能夠贊成。”烏陵思謀沉思很久說:“你說得對,回去後我會全部轉達。”不久粘罕來到,說:“近來貴國遣使前來,詢問他們的意圖,多不能回答。烏陵思謀傳達你說準備議和,這決不是貴朝的實際意願,不過是你自己這樣說罷了。”王倫說“:出使前來當然有所使命,不然來此乾什麼呢?人定勝天,天定也能勝人,希望元帥考察這一點。”粘罕沒有回答。此後,宇文虛中、魏行可、洪皓、崔縱、張邵相繼出使來到金朝,都被扣留。

紹興二年(1132),粘罕突然來到驛館同王倫議和,放他回朝報告。這年秋天,王倫到臨安,入朝應對,述說金朝情況十分詳盡,高宗給予優厚獎勵。任命他為右文殿修撰,主管萬壽觀,並任命他兩位弟弟一位侄兒為官。當時正興兵討伐劉豫,和議因此中止。紹興三年,韓肖胄出使金朝回來,金朝派李永壽、王詡接著來到南宋。兩人驕橫倨傲,朝廷以王倫充任陪伴使,王倫同他們說起雲中故事,他們驕橫倨傲之氣稍微有所收斂,於是拜受詔書。事畢,王倫請求立祠。劉光世請求讓王論參議軍事,王倫推辭了。宰相趙鼎召王倫到都堂議事,王倫陳述攻守之策,與趙鼎意見不合,再次請求奉祠。

紹興七年(1137)春,徽宗和寧德皇后的訃告傳來,朝廷又任命王倫為徽猷閣待制、假直學士、充任迎奉梓宮使,以朝請郎高公繪為副使。王倫入朝辭行,高宗讓王倫對金左副元帥完顏昌說“:河南土地,貴國既不占有,與其交給劉豫,還不如歸還我朝。”王倫奉詔前往,並附帶上進獻給太后、欽宗兩人黃金各二百兩,並將金帛賜給宇文虛中、朱弁、孫傅、張叔夜等人在金朝的家屬。

王倫到達睢陽,劉豫設館招待,懷疑宋金之間有其他計謀,寫信求取國書。王倫回報說“:國書必須見到金國主當面交納,至於我的使命,就是祈請徽宗棺槨回朝。”劉豫仍不斷脅迫他交出。恰逢歡迎的使者來到,王倫渡河到涿州會見撻懶,詳細說明劉豫要求索取國書的情況,並說“:劉豫能忍心背叛本朝,他日怎能擔保他不背叛貴國。”這年冬天,劉豫被廢黜。王倫和高公繪回朝,左副元帥為王倫等人送行說:“好好回報南朝,自今以後道路無阻,和議可以達成。”

王倫入朝見高宗,說金朝答應歸還徽宗棺槨和太后,又答應歸還河南土地,且說廢黜劉豫的計謀是由自己發起的。高宗大喜,給予特別優厚的賞賜。

當初,王倫見到完顏昌後,完顏昌派使者陪同王倫到燕京拜金帝完顏..,王倫首先感謝廢黜劉豫,然後說明自己此行的使命。金帝開始秘密同群臣商定準許講和,於是將王倫遣回,並命令太原少尹烏陵思謀、太常少卿石慶來到南宋商議和議事宜。到達南宋朝廷後,王倫往來驛館同他們磋商計議。紹興八年(1138)秋,王倫以端明殿學士的身份再次出使金朝,知..門事藍公佐作為他的副手。王倫辭行,來到都堂接受任務二十多項。來到金國後,金帝完顏..為他設宴三天,派遣簽書宣徽院事蕭哲、左司郎中張通古為江南詔諭使,隨從王倫來到宋廷。

朝廷議論由於金朝使者傲慢無禮,大聲爭論,大多歸罪於王倫。十一月,王倫到朝廷,以生病為由請求辭職,朝廷不許,催促他到內殿奏事。當時蕭哲等人倨傲驕橫,接受金帝詔書的禮儀沒有定下來。御史中丞勾龍如淵到都堂同秦檜商議,召王倫前來責備他說:“你為使節溝通兩國和好,所有事情都應當在金朝那裡反覆議定,怎么能同使者來到後再商議呢?”王倫哭著說:“王倫九死一生,在虎口中來往四次,今天中丞竟像這樣責備我。”秦檜等人一起勸解他說“:御史中丞沒有別的意思,也是想激勵你了斷此事。”王倫說“:這樣我不敢不努力。”王倫會見張通古,反覆勸說他,張通古害怕,於是決定讓秦檜到驛館會見金使,接受詔書後歸去。金朝答應歸還徽宗棺槨、太后及河南地區。

紹興九年(1139)春,朝廷賜王倫同進士出身、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充任迎棺槨、奉還兩宮、交割地界使,接著又任命王倫為東京留守兼開封尹。王倫到達東京,會見金右副元帥兀..,交割地界,兀..返回燕京。五月,王倫從汴京到金朝議事。當初,兀..回來,秘密對金帝說“:河南地區本是撻懶、宗磐主謀割讓給宋,兩人必定暗中勾結宋朝。今天使者已到汴京,不要讓他越境。”王倫原在雲中時的一位官屬隸屬兀..,這時悄悄告訴王倫,王倫立即派人全部報告給朝廷,請求預為防備。兀..於是命令中山府拘留王倫,殺死宗磐和撻懶。

十月,王倫才在御子林見到金朝皇帝,陳述自己的使命。金帝全部不做回答,並下令翰林待制耶律紹文為宣勘官,訊問王倫“:你知道撻懶的罪行嗎?”王倫回答“:不知道。”又問“:沒有一句話說到歲幣,反來割取土地,你只知道我朝有元帥,難道不知道我朝有皇帝嗎?”王倫說:“近來蕭哲持國書來,答應歸還棺槨、太后及河南地區,天下人都知道是貴國遵循海上之盟的約定,與民休息,使人奉命通好兩國。”到驛館後,金帝又派耶律紹文對王倫說“:你當年滯留雲中已沒有回去的希望,等到放你回去,你不僅沒有回報,反而離間我朝君臣關係嗎?”於是讓藍公佐先歸朝,討論歲貢、正朔、誓表、冊命等事宜,拘留王倫等候回報;後來把王倫遷到河間,於是不再遣回。

紹興十年(1140),金朝毀棄盟約,兀..等再次奪取河南地區。王倫居住在河間六年時間,到紹興十四年,金朝打算讓王倫任平灤三路都轉運使,王倫說:“我是奉命出使而來,不是前來投降。”金朝再三威脅,並派使者前來催促,王倫拒絕更加堅決。金鞭打使者,讓他縊殺王倫。王倫用重金賄賂使者拖延一點時間,然後穿戴齊整面向南方,再三下拜痛哭說:“先祖文正公以正直公道擔任兩朝輔相,天下所共知,我今天身負使命被扣留,想以偽職污辱我,我怎敢愛惜自己一條性命而有辱使命!”於是就義,時年六十一歲。這時河間地震,雨雹連下三天不止,人人都為他悲哀。詔令贈予通議大夫,賜給家屬金一百兩、帛一千匹。兒子王述同堂兄王遵潛入金境,到河間,得到王倫遺骨歸來,朝廷按官禮安葬,後謚為“愍節”。

湯思退字進之,處州人。紹興十五年(1145)以右從政郎的身份被授予建州政和縣令,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任秘書省正字。從此位登郎曹,兩任中秘,把持史筆。

紹興二十五年(1155),由禮部侍郎擔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不久參預朝廷大政。早先秦檜當政時,厭惡正直,對方必須不反對和議,不鞭撻自己的過錯,才能長期被任用。當時湯思退名聲地位日益提高,秦檜病重,召參知政事董德元和湯思退到臥室內,囑託後事,各贈給黃金一千兩。董德元害怕秦檜以為自己站在他的對立面,不敢推辭;湯思退害怕秦檜以為自己希望他死去,不敢接受。高宗聽說,以為湯思退不接受黃金,不是秦檜黨羽,信任並使用他。紹興二十六年(1156),任知樞密院事。次年,官拜尚書右僕射;又過了兩年,進為左僕射,第二年,侍御史陳俊卿彈劾他“挾持奸詐取巧之心,加上傾軋邪惡的權術,觀察他的行為,大多仿效秦檜,大概湯思退得官,都是秦檜父子的恩惠”。於是被罷免,以觀文殿大學士的身份任宮觀官。

隆興元年(1163),宋軍在符離潰敗,召湯思退復任丞相,諫議大夫王大寶上章論爭,孝宗沒有回答。金軍將領紇石烈志寧送信到三省、樞密院,索取海、泗、唐、鄧四郡。湯思退打算同金講和,派遣淮西安撫司幹辦公事盧仲賢以樞密院計議、編修官的身份,拿著回信前往。臨行時,孝宗告誡不要答應割讓四郡。盧仲賢到宿州,仆散忠義以武力威脅他,盧仲賢惶恐不安,說回去後當上報朝廷,於是持仆散忠義寫給三省、樞密院的書信回來。孝宗依然想阻止割讓海、泗二郡,湯思退急忙上奏以吏部侍郎王之望為通問使,知..門事龍大淵為副使,準備割棄四州。張浚在揚州聽說這件事,派遣兒子張木式入朝上奏盧仲賢無能辱國。孝宗大怒,恰逢侍御史周操彈劾盧仲賢不應擅自答應割讓四郡,下大理寺追查訊問,召張浚到朝廷。十二月,任命湯思退為左僕射,張浚為右僕射。

隆興二年(1164),張俊認為不能同金講和,請求孝宗前往建康,圖謀進兵。孝宗親自批准王之望等人和所帶禮物一起撤回,詔令荊、襄、川、陝等邊防地區加強戒備,把盧仲賢流放到郴州。湯思退害怕恐懼,上奏請求將這關係到國家安危存亡的大事,上報太上皇高宗而後再行動。孝宗批示到三省說“:金朝這樣無禮,你還打算講和。今天敵人的形勢,不能同秦檜時相比,你的議論不如秦檜。”湯思退十分驚駭,陰謀驅逐張浚出朝,於是命令王之望、龍大淵急忙上奏兵少糧缺,樓船、兵械沒有準備,人們都議論用四萬人馬守衛泗州,不是好的計策,孝宗對此很感疑惑,於是命令張浚巡視邊境,撤兵罷免招納士兵。張浚極力乞求罷免自己的職務,孝宗答應了他。孝宗讓湯思退寫信給金,答應把四郡割讓給金朝。

隨後金軍專門從事殺戮搶劫,孝宗中途後悔,湯思退又暗中命令孫造告訴敵人用重兵脅迫講和。孝宗聽說有敵兵,命令建康都統王彥等人率兵抵禦,並命令湯思退前去監督江、淮地區軍隊,湯思退推辭不去。金仆散忠義從清河口渡過淮河,議論者極力彈劾湯思退急於求和撤去防備的罪行,於是被罷免丞相職務,不久謫居永州。於是太學士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彈劾湯思退、王之望、尹穡等人奸邪誤國,招致敵人前來,請求把他斬首。湯思退憂慮害怕而死。

湯思退始終同張浚不和,張浚以雪恥復仇恢復中原為己任,湯思退總是借保境息民作為求和的口實,雙方不斷交鋒,湯思退的主張終於得到推行,但最終以此獲罪,金朝得海、泗、唐、鄧四州,又索取了商、秦,都是湯思退出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