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列傳·卷二十三

作者:魏徵等

○明克讓

明克讓,字弘道,平原鬲人也。父山賓,梁侍中。克讓少好儒雅,善談論,博 涉書史,所覽將萬卷。《三禮》禮論,尤所研精,龜策曆象,鹹得其妙。年十四, 釋褐湘東王法曹參軍。時舍人硃異在儀賢堂講《老子》,克讓預焉。堂邊有修竹, 異令克讓詠之。克讓攬筆輒成,其卒章曰:“非君多愛賞,誰貴此貞心。”異甚奇 之。仕歷司徒祭酒、尚書都官郎中、散騎侍郎,兼國子博士、中書侍郎。梁滅,歸 於長安,周明帝引為麟趾殿學士,俄授著作上士,轉外史下大夫,出為衛王友,歷 漢東、南陳二郡守。武帝即位,復征為露門學士,令與太史官屬正定新曆。拜儀同 三司,累遷司調大夫,賜爵歷城縣伯,邑五百戶。高祖受禪,拜太子內舍人,轉率 更令,進爵為侯。太子以師道處之,恩禮甚厚。每有四方珍味,輒以賜之。於時東 宮盛征天下才學之士,至於博物洽聞,皆出其下。詔與太常牛弘等修禮議樂,當朝 典故多所裁正。開皇十四年,以疾去官,加通直散騎常侍。卒,年七十。上甚傷惜 焉,賻物五百段,米三百石。太子又贈絹布二千匹,錢十萬,朝服一具,給棺槨。 著《孝經義疏》一部,《古今帝代記》一卷,《文類》四卷,《續名僧記》一卷, 集二十卷。

子餘慶,官至司門郎。越王侗稱制,為國子祭酒。

○魏澹

魏澹,字彥深,巨鹿下曲陽人也。祖鸞,魏光州刺史。父季景,齊大司農卿, 稱為著姓,世以文學自業。澹年十五而孤,專精好學,博涉經史,善屬文,詞采贍 逸。齊博陵王濟聞其名,引為記室。及琅邪王儼為京畿大都督,以澹為鎧曹參軍, 轉殿中侍御史。尋與尚書左僕射魏收、吏部尚書陽休之、國子博士熊安生同修《五 禮》。又與諸學士撰《御覽》,書成,除殿中郎中、中書舍人。復與李德林俱修國 史。周武帝平齊,授納言中士。及高祖受禪,出為行台禮部侍郎。尋為散騎常侍、 聘陳主使。還除太子舍人。廢太子勇深禮遇之,屢加優錫,令注《庾信集》,復撰 《笑苑》、《詞林集》,世稱其博物。數年,遷著作郎,仍為太子學士。

高祖以魏收所撰書褒貶失實,平繪為《中興書》事不倫序,詔澹別成《魏史》。 澹自道武下及恭帝,為十二紀,七十八傳,別為史論及例一卷,並《目錄》合九十 二卷。澹之義例與魏收多所不同:

其一曰,臣聞天子者,繼天立極,終始絕名。故《穀梁傳》曰:“太上不名。” 《曲禮》曰:“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諸侯尚不生名,況天子乎!若為太子, 必須書名。良由子者對父生稱,父前子名,禮之意也。是以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 同生,《傳》曰:“舉以太子之禮。”杜預注云:“桓公子莊公也。”十二公唯子 同是嫡夫人之長子,備用太子之禮,故史書之於策。即位之日,尊成君而不名, 《春秋》之義,聖人之微旨也。至如馬遷,周之太子並皆言名,漢之儲兩俱沒其諱, 以尊漢卑周,臣子之意也。竊謂雖立此理,恐非其義。何者?《春秋》、《禮記》, 太子必書名,天王不言出。此仲尼之褒貶,皇王之稱謂,非當時與異代遂為優劣也。 班固、范曄、陳壽、王隱、沈約參差不同,尊卑失序。至於魏收,諱儲君之名,書 天子之字,過又甚焉。今所撰史,諱皇帝名,書太子字,欲以尊君卑臣,依《春秋》 之義也。

其二曰,五帝之聖,三代之英,積德累功,乃文乃武,賢聖相承,莫過周室, 名器不及后稷,追謚止於三王,此即前代之茂實,後人之龜鏡也。魏氏平文以前, 部落之君長耳。太祖遠追二十八帝,並極崇高,違堯舜憲章,越周公典禮。但道武 出自結繩,未師典誥,當須南、董直筆,裁而正之。反更飾非,言是觀過,所謂決 渤澥之水,復去堤防,襄陵之災,未可免也。但力微天女所誕,靈異絕世,尊為始 祖,得禮之宜。平文、昭成雄據塞表,英風漸盛,圖南之業,基自此始。長孫斤之 亂也,兵交御坐,太子授命,昭成獲免。道武此時,後緡方娠,宗廟復存,社稷有 主,大功大孝,實在獻明。此之三世,稱謚可也。自茲以外,未之敢聞。

其三曰,臣以為南巢桀亡,牧野紂滅,斬以黃鉞,懸首白旗,幽王死於驪山, 厲王出奔於彘,未嘗隱諱,直筆書之,欲以勸善懲惡,貽誡將來者也。而太武、獻 文並皆非命,前史立紀,不異天年,言論之間,頗露首尾。殺主害君,莫知名姓, 逆臣賊子,何所懼哉!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圓首方足,孰不瞻仰?況復兵交御 坐,矢及王屋,而可隱沒者乎!今所撰史,分明直書,不敢迴避。且隱、桓之死, 閔、昭殺逐,丘明據實敘於經下,況復懸隔異代而致依違哉!

其四曰,周道陵遲,不勝其敝,楚子親問九鼎,吳人來征百牢,無君之心,實 彰行路,夫子刊經,皆書曰卒。自晉德不競,宇宙分崩,或帝或王,各自署置。當 其生日,聘使往來,略如敵國,及其終也,書之日死,便同庶人。存沒頓殊,能無 懷愧!今所撰史,諸國凡處華夏之地者,皆書曰卒,同之吳、楚。

其五曰,壺遂發問,馬遷答之,義已盡矣。後之述者,仍未領悟。董仲舒、司 馬遷之意,本雲《尚書》者,隆平之典,《春秋》者,撥亂之法,興衰理異,製作 亦殊。治定則直敘欽明,世亂則辭兼顯晦,分路命家,不相依放。故云“周道廢, 《春秋》作焉,堯、舜盛,《尚書》載之”是也。“漢興以來,改正朔,易服色, 臣力誦聖德,仍不能盡,余所謂述故事,而君比之《春秋》,謬哉”。然則紀傳之 體出自《尚書》,不學《春秋》,明矣。而范曄云:“《春秋》者,文既總略,好 失事形,今之擬作,所以為短。紀傳者,史、班之所變也,網羅一代,事義周悉, 適之後學,此焉為優,故繼而述之。”觀曄此言,豈直非聖人之無法,又失馬遷之 意旨。孫盛自謂鑽仰具體而放之。魏收云:“魯史既修,達者貽則,子長自拘紀傳, 不存師表,蓋泉源所由,地非企及。”雖復遜辭畏聖,亦未思紀傳所由來也。

澹又以為司馬遷創立紀傳以來,述者非一,人無善惡,皆為立論。計在身行跡, 具在正書,事既無奇,不足懲勸。再述乍同銘頌,重敘唯覺繁文。案丘明亞聖之才, 發揚聖旨,言“君子曰”者,無非甚泰,其間尋常,直書而已。今所撰史,竊有慕 焉,可為勸戒者,論其得失,其無損益者,所不論也。

澹所著《魏書》,甚簡要,大矯收、繪之失。上覽而善之。未幾,卒,時年六 十五。有《文集》三十卷行於世。子信言,頗知名。

澹弟彥玄,有文學,歷揚州總管府記室、洧州司馬。有子滿行。

○陸爽侯白

陸爽,字開明,魏郡臨漳人也。祖順宗,魏南青州刺史。父概之,齊霍州刺史。 爽少聰敏,年九歲就學,日誦二千餘言。齊尚書僕射楊遵彥見而異之,曰:“陸氏 代有人焉。”年十七,齊司州牧、清河王岳召為主簿。擢殿中侍御史,俄兼治書, 累轉中書侍郎。及齊滅,周武帝聞其名,與陽休之、袁叔德等十餘人俱征入關。諸 人多將輜重,爽獨載書數千卷。至長安,授宣納上士。高祖受禪,轉太子內直監, 尋遷太子洗馬。與左庶子宇文愷等撰《東宮典記》七十卷。朝廷以其博學有口辯, 陳人至境,常令迎勞。開皇十一年,卒官,時年五十三,贈上儀同、宣州刺史,賜 帛百匹。

子法言,敏學有家風,釋褐承奉郎。初,爽之為洗馬,嘗奏高祖云:“皇太子 諸子未有嘉名,請依《春秋》之義,更立名字。”上從之。及太子廢,上追怒爽云: “我孫制名,寧不自解?陸爽乃爾多事!扇惑於勇,亦由此人。其身雖故,子孫並 宜屏黜,終身不齒。”法言竟坐除名。

爽同郡侯白,字君素,好學有捷才,性滑稽,尤辯俊。舉秀才,為儒林郎。通 侻不恃威儀,好為誹諧雜說,人多愛狎之,所在之處,觀者如市。楊素甚狎之。素 嘗與牛弘退朝,白謂素曰:“日之夕矣。”素大笑曰:“以我為牛羊下來邪?”高 祖聞其名,召與語,甚悅之,令於秘書修國史。每將擢之,高祖輒曰:“侯白不勝 官”而止。後給五品食,月餘而死,時人傷其薄命。著《旌異記》十五卷,行於世。

○杜台卿

杜台卿,字少山,博陵曲陽人也。父弼,齊衛尉卿。台卿少好學,博覽書記, 解屬文。仕齊奉朝請,歷司空西閤祭酒、司徒戶曹、著作郎、中書黃門侍郎。性儒 素,每以雅道自居。及周武帝平齊,歸於鄉里,以《禮記》、《春秋》講授子弟。 開皇初,被征入朝。台卿嘗采《月令》,觸類而廣之,為書名《玉燭寶典》十二卷。 至是奏之,賜絹二百匹。台卿患聾,不堪吏職,請修國史。上許之,拜著作郎。十 四年,上表請致仕,敕以本官還第。數載,終於家。有集十五卷,撰《齊記》二十 卷,並行於世。無子。

有兄蕤,學業不如台卿,而乾局過之。仕至開州刺史。子公贍,少好學,有家 風,卒於安陽令。公贍子之松,大業中,為起居舍人。

○辛德源

辛德源,字孝基,隴西狄道人也。祖穆,魏平原太守。父子馥,尚書右丞。德 源沉靜好學,年十四,解屬文。及長,博覽書記,少有重名。齊尚書僕射楊遵彥、 殿中尚書辛術皆一時名士,見德源,並虛襟禮敬,因同薦之於文宣帝。起家奉朝請, 後為兼員外散騎侍郎,聘梁使副。後歷馮翊、華山二王記室。中書侍郎劉逖上表薦 德源曰:“弱齡好古,晚節逾厲,枕藉六經,漁獵百氏。文章綺艷,體調清華,恭 慎表於閨門,謙捴著於朋執。實後進之辭人,當今之雅器。必能效節一官,騁足千 里。”由是除員外散騎侍郎,累遷比部郎中,復兼通直散騎常侍。聘於陳,及還, 待詔文林館,除尚書考功郎中,轉中書舍人。及齊滅,仕周為宣納上士。因取急詣 相州,會尉迥作亂,以為中郎。德源辭不獲免,遂亡去。高祖受禪,不得調者久之, 隱於林慮山,鬱郁不得志,著《幽居賦》以自寄,文多不載。德源素與武陽太守盧 思道友善,時相往來。魏州刺史崔彥武奏德源潛為交結,恐其有奸計。由是謫令從 軍討南寧,歲餘而還。秘書監牛弘以德源才學顯著,奏與著作郎王劭同修國史。德 源每於務隙撰《集注春秋三傳》三十卷,注揚子《法言》二十三卷。蜀王秀聞其名 而引之,居數歲,奏以為掾。後轉諮議參軍,卒官。有集二十卷,又撰《政訓》、 《內訓》各二十卷。有子素臣、正臣,並學涉有文義。

○柳{巧言}

柳{巧言},字顧言,本河東人也,永嘉之亂,徙家襄陽。祖惔,梁侍中。父暉, 都官尚書。抃少聰敏,解屬文,好讀書,所覽將萬卷。仕梁,釋褐著作佐郎。後蕭 詧據荊州,以為侍中,領國子祭酒、吏部尚書。及梁國廢,拜開府、通直散騎常侍, 尋遷內史侍郎。以無吏乾去職,轉晉王諮議參軍。王好文雅,招引才學之士諸葛潁、 虞世南、王胄、硃瑒等百餘人以充學士,而抃為之冠。王以師友處之,每有文什, 必令其潤色,然後示人。嘗朝京師還,作《歸籓賦》,命抃為序,詞甚典麗。初, 王屬文,為庾信體,及見抃已後,文體遂變。仁壽初,引抃為東宮學士,加通直散 騎常侍,檢校洗馬,甚見親待。每召入臥內,與之宴謔。抃尤俊辯,多在侍從,有 所顧問,應答如響。性又嗜酒,言雜誹諧,由是彌為太子之所親狎。以其好內典, 令撰《法華玄宗》,為二十卷,奏之。太子覽而大悅,賞賜優洽,儕輩莫與為比。 煬帝嗣位,拜秘書監,封漢南縣公。帝退朝之後,便命入閣,言宴諷讀,終日而罷。 帝每與嬪後對酒,時逢興會,輒遣命之至,與同榻共席,恩若友朋。帝猶恨不能夜 召,於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機關,能坐起拜伏,以像於抃。帝每在月下對酒,輒令 宮人置之於座,與相酬酢,而為歡笑。從幸揚州,遇疾卒,年六十九。帝傷惜者久 之,贈大將軍,謚曰康。撰《晉王北伐記》十五卷,有集十卷,行於世。

○許善心

許善心,字務本,高陽北新城人也。祖懋,梁太子中庶子,始平、天門二郡守、 散騎常侍。父亨,仕梁至給事黃門侍郎,在陳歷羽林監、太中大夫、衛尉卿,領大 著作。善心九歲而孤,為母範氏所鞠養。幼聰明有思理,所聞輒能誦記,多聞默識, 為當世所稱。家有舊書萬餘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屬文,箋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謂人曰:“才調極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太子詹事江總舉秀才,對 策高第,授度支郎中,轉侍郎,補撰史學士。禎明二年,加通直散騎常侍,聘於隋。 遇高祖伐陳,禮成而不獲反命,累表請辭。上不許,留縶賓館。及陳亡,高祖遣使 告之。善心衰服號哭於西階之下,藉草東向,經三日。敕書唁焉。明日,有詔就館, 拜通直散騎常侍。賜衣一襲。善心哭盡哀,入房改服,復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詔。 明日乃朝,伏泣於殿下,悲不能興。上顧左右曰:“我平陳國,唯獲此人。既能懷 其舊君,即是我誠臣也。”敕以本官直門下省,賜物千段,皁馬二十匹。從幸太山, 還授虞部侍郎。

十六年,有神雀降於含章闥,高祖召百官賜宴,告以此瑞。善心於座請紙筆, 制《神雀頌》,其詞曰:

臣聞觀象則天,乾元合其德,觀法審地,域大表其尊。雨施雲行,四時所以生 殺,川流岳立,萬物於是裁成。出震乘離之君,紀雁司鳳之後,玉錘玉斗而降,金 版金縢以傳。並陶冶性靈,含煦動植,眇玄珠於赤水,寂明鏡乎虛堂。莫不景福氤 氳,嘉貺’集,馳聲南董,越響《雲》《韶》。粵我皇帝之君臨,闡大方,抗太極, 負鳳邸,據龍圖。不言行焉,攝提建指,不肅清焉,喉鈴啟閉。括地復夏,截海翦 商,就望體其尊,登鹹昌其會。綿區浹宇,遐至邇安,騰實飛聲,直暢傍施。無體 之禮,威儀布政之宮,無聲之樂,綴兆總章之觀。上庠養老,躬問百年,下土字民, 心為百姓。月棲日浴,熱坂寒門,吹鱗沒羽之荒,赤蛇青馬之裔,解辮請吏,削衽 承風。豈止呼韓北場,頫勒狼居之岫,熄慎南境,近表不耐之城。故使天弗愛道, 地寧吝寶,川岳展異,幽明效靈。狎素游赬,團膏漱醴,半景青赤,孳歷虧盈。足 足懷仁,般般擾義,祥祐之來若此,升隆之化如彼。而登封盛典,雲亭佇白檢之儀, 致治成功,柴燎靡玄珪之告。雖奉常定禮,武騎草文,天子抑而未行,推而不有。 允恭克讓,其在斯乎?七十二君,信蔑如也!故神禽顯賁,玄應特昭,白爵主鐵豸 之奇,赤爵銜丹書之貴。班固《神爵》之頌,履武戴文,曹植《嘉爵》之篇,棲庭 集牖。未若于飛武帳,來賀文棕,刷采青蒲,將翱赤罽。玉幾朝御,取玩軒楯之間, 金門旦開,兼留暈翟之鑑。終古曠世,未或前聞,福召冥徵,得之茲日。歲次上章, 律諧大呂,玄枵會節,玄英統時。至尊未明求衣,晨興於含章之殿。爰有瑞爵,翱 翔而下。載行載止,當扆寧而徐前,來集來儀,承軒墀而顧步。夫瑞者符也,明主 之休徵;雀者爵也,聖人之大寶。謹案《考異郵》云:“軒轅有黃爵赤頭,立日傍。” 占云:“土精之應。”又《禮稽命徵》云:“祭祀合其宜,則黃爵集。”昔漢集泰 畤之殿,魏下文昌之宮,一見雍丘之祠,三入平東之府,並旁觀回矚,事陋人微, 奚足稱矣。抑又聞之,不刳胎剖卵,則鸞鳳馴鳴;不漉浸焚原,則螭龍盤蜿。是知 陛下止殺,故飛走宅心,皇慈好生,而浮潛育德。臣面奉綸綍,垂示休祥,預承嘉 宴,不勝藻躍。李虔僻處西土,陸機少長東隅,微臣慚於往賢,逢時盛乎曩代,輒 竭庸瑣,敢獻頌云:

太素式肇,大德資生,功玄不器,道要無名。質文鼎革,沿習因成,祥圖瑞史, 赫赫明明。天保大定,於鑠我君,武義乃武,文教惟文。橫塞宇宙,旁凝射、汾, 軒物重造,姚風再薰。煥發王策,昭彰帝道,御地七神,飛天五老。山祗吐秘,河 靈孕寶,黑羽升壇,青鱗伏皁。丹烏流火,白雉從風,棲阿德劭,鳴岐祚隆。未如 神爵,近賀王宮,五靈何有,百福攸同。孔圖獻赤,荀文表白,節節奇音,行行瑞 跡。化玉黼扆,銜環陛戟,上天之命,明神所格。綏應在旃,伊臣預焉,永緝韋素, 方流管弦。頌歌不足,蹈儛無宣,臣拜稽首,億萬斯年。

頌成,奏之,高祖甚悅,曰:“我見神雀,共皇后觀之。今旦召公等入,適述 此事,善心於座始知,即能成頌,文不加點,筆不停毫,常聞此言,今見其事。” 因賜物二百段。十七年,除秘書丞。於時秘藏圖籍尚多淆亂,善心放阮孝緒《七錄》, 更制《七林》,各為總敘,冠於篇首。又於部錄之下,明作者之意,區分其類例焉。 又奏追李文博、陸從典等學者十許人,正定經史錯謬。仁壽元年,攝黃門侍郎。二 年,加攝太常少卿,與牛弘等議定禮樂,秘書丞、黃門,並如故。四年,留守京師。 高祖崩於仁壽宮,煬帝秘喪不發,先易留守官人,出除岩州刺史。逢漢王諒反,不 之官。

大業元年,轉禮部侍郎,奏薦儒者徐文遠為國子博士,包愷、陸德明、褚徽、 魯世達之輩並加品秩,授為學官。其年,副納言楊達為冀州道大使,以稱旨,賜物 五百段。左衛大將軍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數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罷。攝御史大 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餘人皆稱被役。經二十餘日,法官 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滿日,其數雖多,不合通計,縱令有實,亦當無罪。諸兵士聞 之,更雲初不被役。上欲釋之,付議虛實,百僚鹹議為虛。善心以為述於仗衛之所 抽兵私役,雖不滿日,闕於宿衛,與常役所部,情狀乃殊。又兵多下番,散還本府, 分道追至,不謀同辭。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狀分明,此何可舍。蘇威、楊汪等 二十餘人,同善心之議。其餘皆議免罪。煬帝可免罪之奏。後數月,述譖善心曰: “陳叔寶卒,善心與周羅、虞世基、袁充、蔡徵等同往送葬。善心為祭文,謂為 陛下,敢於今日加叔寶尊號。”召問有實,自援古例,事得釋,而帝甚惡之。又太 史奏帝即位之年,與堯時符合,善心議,以國哀甫爾,不宜稱賀。述諷御史劾之, 左遷給事郎,降品二等。四年,撰《方物志》奏之。七年,從至涿郡,帝方自御戎 以東討,善心上封事忤旨,免官。其年復征為守給事郎。九年,攝左翊衛長史,從 渡遼,授建節尉。帝嘗言及高祖受命之符,因問鬼神之事,敕善心與崔祖濬撰《靈 異記》十卷。

初,善心父撰著《梁史》,未就而歿。善心述成父志,修續家書,其《序傳》 末,述製作之意曰:

謹案太素將萌,洪荒初判,乾儀資始,辰象所以正時,巛載厚生,品物於焉播 氣。參三才而育德,肖二統而降靈。有人民焉,樹之君長,有貴賤矣,為其宗極。 保上天之眷命,膺下土之樂推,莫不執大方,振長策,感召風雲,驅馳英俊。干戈 揖讓,取之也殊功,鼎玉龜符,成之也一致。革命創製,竹素之道稍彰,紀事記言, 筆墨之官漸著。炎農以往,存其名而漏其跡,黃軒以來,晦其文而顯其用。登丘納 麓,具訓誥及典謨,貫昴入房,傳夏正與殷祀。洎辨方正位,論時訓功,南北左右, 兼四名之別,檮杌乘車,擅一家之稱。國惡雖諱,君舉必書,故賊子亂臣,天下大 懼,元龜明鏡,昭然可察。及三郊遞襲,五勝相沿,俱稱百穀之主,並以四海自任, 重光累德,何世無哉!

逮有梁之君臨天下,江左建國,莫斯為盛。受命在於一君,繼統傳乎四主,克 昌四十八載,餘祚五十六年。武皇帝出自諸生,爰升寶曆,拯百王之弊,救萬姓之 危,反澆季之末流,登上皇之獨道。朝多君子,野無遺賢,禮樂必備,憲章鹹舉。 弘深慈於不殺,濟大忍於無刑,蕩蕩巍巍,可為稱首。屬陰戎入潁,羯胡侵洛,沸 騰磣黷,三季所未聞,掃地滔天,一元之巨厄。廊廟有序,翦成狐兔之場,珪帛有 儀,碎夫犬羊之手。福善積而身禍,仁義在而國亡。豈天道歟?豈人事歟?嘗別論 之,在《序論》之卷。

先君昔在前代,早懷述作,凡撰《齊書》為五十卷;《梁書》紀傳,隨事勒成, 及闕而未就者,《目錄》注為一百八卷。梁室交喪,墳籍銷盡。冢壁皆殘,不準無 所盜,帷囊同毀,陳農何以求!秦儒既坑,先王之道將墜,漢臣徒請,口授之文亦 絕。所撰之書,一時亡散。有陳初建,詔為史官,補闕拾遺,心識口誦。依舊目錄, 更加修撰,且成百卷,已有六帙五十八卷,上秘閣訖。

善心早嬰荼蓼,弗荷薪構,太建之末,頻抗表聞,至德之初,蒙授史任。方願 油素採訪,門庭記錄,俯勵弱才,仰成先志;而單宗少強近,虛室類原、顏,退屏 無所交遊,棲遲不求進益。假班嗣之書,徒聞其語,給王隱之筆,未見其人。加以 庸瑣涼能,孤陋末學,忝職郎署,兼撰《陳史》,致此書延時,未即成續。禎明二 年,以台郎入聘,值本邑淪覆,他鄉播遷,行人失時,將命不復。望都亭而長慟, 遷別館而懸壺。家史舊書,在後焚盪。今止有六十八卷在,又並缺落失次。自入京 已來,隨見補葺,略成七十卷。《四帝紀》八卷,《后妃》一卷,《三太子錄》一 卷,為一帙十卷。《宗室王侯列傳》一帙十卷。《具臣列傳》二帙二十卷。《外戚 傳》一卷,《孝德傳》一卷,《誠臣傳》一卷,《文苑傳》二卷,《儒林傳》二卷, 《逸民傳》一卷,《數術傳》一卷,《籓臣傳》一卷,合一帙十卷。《止足傳》一 卷,《列女傳》一卷,《權幸傳》一卷,《羯賊傳》二卷,《逆臣傳》二卷,《叛 臣傳》二卷,《敘傳論述》一卷,合一帙十卷。凡稱史臣者,皆先君所言,下稱名 案者,並善心補闕。別為《敘論》一篇,托於《敘傳》之末。

十年,又從至懷遠鎮,加授朝散大夫。突厥圍雁門,攝左親衛武賁郎將,領江 南兵宿衛殿省。駕幸江都郡,追敘前勛,授通議大夫。詔還本品,行給事郎。十四 年,化及殺逆之日,隋官盡詣朝堂謁賀,善心獨不至。許弘仁馳告之曰:“天子已 崩,宇文將軍攝政,合朝文武莫不鹹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終,何預於叔而低徊若 此!”善心怒之,不肯隨去。弘仁反走上馬,泣而言曰:“將軍於叔全無惡意,忽 自求死,豈不痛哉!”還告唐奉義,以狀白化及,遣人就宅執至朝堂。化及令釋之, 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負氣。”命捉將來,罵云:“我好欲放 你,敢如此不遜!”其黨輒牽曳,因遂害之,時年六十一。及越王稱制,贈左光祿 大夫、高陽縣公,謚曰文節。

善心母範氏,梁太子中舍人孝才之女,少寡養孤,博學有高節。高祖知之,敕 尚食每獻時新,常遣分賜。嘗詔范入內,侍皇后講讀,封永樂郡君。及善心遇禍, 范年九十有二,臨喪不哭,撫柩曰:“能死國難,我有兒矣。”因臥不食,後十餘 日亦終。

○李文博

博陵李文博,性貞介鯁直,好學不倦,至於教義名理,特所留心。每讀書至治 亂得失,忠臣列士,未嘗不反覆吟玩。開皇中,為羽騎尉,特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 知,恆令在聽事帷中披檢書史,並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記錄,如選用 疏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語,莫不欣然從之。後直秘書內省,典校墳籍,守 道居貧,晏如也。雖衣食乏絕,而清操逾厲,不妄通賓客,恆以禮法自處,儕輩莫 不敬憚焉。道衡知其貧,每延於家,給以資費。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諸 掌,然無吏乾。稍遷校書郎。後出為縣丞,遂得下考,數歲不調。道衡為司隸大夫, 遇之於東都尚書省,甚嗟愍之,遂奏為從事。因為齊王司馬李綱曰:“今日遂遇文 博,得奏用之。”以為歡笑。其見賞知音如此。在洛下,曾詣房玄齡,相送於衢路。 玄齡謂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為從事,故應有會素心。比來激濁 揚清,所為多少?”文博遂奮臂厲聲曰:“夫清其流者必潔其源,正其末者須端其 本。今治源混亂,雖日免十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惡,不知忌諱,皆此類 也。於時朝政浸壞,人多贓賄,唯文博不改其操,論者以此貴之。遭離亂播遷,不 知所終。

初,文博在內校書,虞世基子亦在其內,盛飾容服,而未有所卻。文博因從容 問之年紀,答云:“十八。”文博乃謂之曰:“昔賈誼當此之年,議論何事?君今 徒事儀容,故何為者!”又秦孝王妃生男,高祖大喜,頒賜群官各有差。文博家道 屢空,人謂其悅,乃云:“賞罰之設,功過所歸,今王妃生男,於群官何事,乃妄 受賞也!”其循名責實,錄過計功,必使賞罰不濫,功過無隱者皆爾。文博本為經 學,後讀史書,於諸子及論尤所該洽。性長議論,亦善屬文,著《治道集》十卷, 大行於世。

史臣曰:明克讓、魏澹等,或博學洽聞,詞藻贍逸,既稱燕趙之俊,實曰東南 之美。所在見寶,鹹取祿位,雖無往非命,蓋亦道有存焉。澹之《魏書》,時稱簡 正,條例詳密,足傳於後。此外諸子,各有記述,雖道或小大,皆志在立言,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