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兵智部·周亞夫

作者:馮夢龍

【原文】

吳、楚反,景帝拜周亞夫太尉擊之。既發,至霸上,趙涉遮說之曰:“吳王懷輯死士久矣,此知將軍且行,必置人於殽、澠阨陋之間。且兵事尚神密,將軍何不從此右去,走藍田,出武關,抵洛陽,間不過差一二日,直入武庫,擊鳴鼓,諸侯聞之,以為將軍從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計,至洛陽,使殽、澠間,果得伏兵。

太尉會兵滎陽,堅壁不出。吳方攻梁急,梁請救,太尉守便宜,欲以梁委吳,不肯往。梁王上書自言,帝使使詔救梁,太尉亦不奉詔,而使輕騎兵絕吳、楚後,吳兵求戰不得,餓而走。太尉出精兵擊破之。

〔評〕吳王之初發也,其大將田祿伯曰:“兵屯聚而西,無他奇道,難以立功,臣願得五萬人,別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邊批:魏延子午谷之計相似。)吳太子諫曰:“王以反為名,若借人兵,亦且反王。”(邊批:何不諫他勿反。)於是吳王不許。少將桓將軍說王曰:“吳多步兵,利險;漢多車騎,利平地。願大王所過城不下,直去疾西,據洛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無入關,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漢軍車騎至,馳入梁、楚之郊,事敗矣。”吳老將皆言:“此少年摧鋒可耳,安知大慮。”吳王於是亦不許。假令二計得行,亞夫未遽得志也。

亞夫之功,涉與吳王分半,而後世第功亞夫,竟無理田、桓二將軍之言者,悲夫!

李牧、周亞夫,皆不萬全不戰者,故一戰而功成;趙括以輕戰而敗,夫差以累戰而敗。君知不可戰而不禁之,子玉之敗是也;將知不可戰而迫使之,楊無敵之敗是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漢景帝時期,吳、楚等國謀反,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率兵平定叛亂。大軍出發,來到霸上,趙涉攔住周亞夫的馬進言說:“吳王以懷柔政策招撫了很多的敢死之士,這次他已經知道將軍會率兵而來,一定會在殽、澠等狹隘的山道間埋伏狙擊、作戰,打仗最關鍵的是出其不意,將軍為什麼不從此地朝右進發,經過藍田、武關到洛陽,其間不過相差一兩天的路程,將軍直接率軍進入軍械庫。諸侯們聽到將軍部隊的軍鼓聲,會認為將軍是從天而降的。”周亞夫接納了趙涉的意見,等到了洛陽之後,就派人到殽、澠等山間四處搜查,果然發現了吳王的伏兵。

太尉在滎陽會兵,堅守不出,恰好遇到吳國攻擊梁國,情勢非常的危急。梁國好幾次派使者向周亞夫求救,太尉在外可以便宜行事,想要用梁國吸引吳兵,不肯出兵相救。梁國向皇帝上書,景帝派使者持詔書讓周亞夫出兵救援,周亞夫卻沒有接受詔命,只是派人率領一支輕簡的騎兵,將吳、楚軍隊的後路給斷絕了。吳兵求戰不得,由於飢餓而撤退,這時周亞夫才出動精兵追擊,大破吳、楚軍隊。

評譯

吳王在剛開始發兵的時候,他的大將田祿伯建議說:“將大軍屯聚在一起向西推進,如果沒有好的戰略,就很難獲得成功。臣願意率領五萬士卒,沿著江、淮上游前進,攻下淮南、長沙,進入武關,再和大王的軍隊會合,這也可以算是一支奇兵呢。”(邊批:這與三國魏延出子午谷的計謀類似)吳太子勸阻他說:“父王出兵已經有謀反的罪名,在這種情形之下不能輕易地將軍隊交給他人,因為別人也有謀反父王的可能。(邊批:為何不勸諫吳王不要謀反)於是吳王沒有答應田祿伯的要求。吳少將桓將軍遊說吳王說:“吳國有很多步兵,步兵擅長在險地作戰;漢多的是車兵和騎兵,擅長在平地作戰。希望大王不要進攻沿途所經過的城市,直接向西攻占洛陽的軍械庫,奪取敖倉的糧食,憑恃山河的險阻來號令諸侯,這樣雖然還沒有入關,但是已經能完全掌握天下的形勢了。如果大王緩慢前進,攻打城市,漢軍的車兵和騎兵一到,進入梁、楚的郊野,那就會大事不妙了。”吳王的老將們都說:“這些年輕人衝鋒陷陣可以,哪裡知道該如何考慮大局呢?”於是吳王也沒有採納。假如當初吳王能夠接受田祿伯以及桓將軍所提出的看法,或許周亞夫也就不會那樣順利地將叛亂平定了。

周亞夫平亂的事功,嚴格說來,趙涉和吳王都要占一半的功勞,但是後世僅只推崇周亞夫,卻遺漏了田祿伯和桓將軍的諫言,令人感覺遺憾,真是可悲啊!

李牧和周亞夫都是那種沒有十足的把握制勝不輕言出戰的人,因此他們的戰鬥才能一次取得勝利。趙括因輕敵而敗,戰國時期吳王夫才因為長期征戰而滅亡。君王明明知道不能取得勝利的戰爭,卻仍然要打,這是當年楚國大將子玉失敗的原因;為將之人,明知道不可以作戰,強行出征,楊無敵的失敗,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注釋
①周亞夫:周勃之子,漢文帝時為將軍屯細柳營,軍容嚴整,文帝譽為“真將軍”。後以太尉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拜丞相。後為景帝所忌,因事下獄,絕食而死。
②懷輯死士:招納取斂敢死之士。
③阨陋:險隘的山谷。
④守便宜:持在外可便宜行事之權。
⑤絕吳、楚後:斷絕吳、楚運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