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三十二

作者:酈道元

漻水出江夏平春縣西,漻水北出大義山,南至厲鄉西,賜水入焉。水源東出大紫山,分為二水,一水西徑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眾水動,井今堙塞,遺蹟仿佛存焉。亦云賴鄉,故賴國也,有神農社。賜水西南流入於漻,即厲水也,賜、厲聲相近,宜為厲水矣。一水出義鄉西南入隨,又注漻。漻水又南徑隨縣注安陸也。南過安陸入於溳。

薪水出江夏蘄春縣北山,山即蘄柳也。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歷蘄山,出蠻中,故以此蠻為五水蠻。五水謂已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蘄水其一焉。蠻左憑居,阻藉山川,世為抄暴。宋世沈慶之於西陽上下,誅代蠻夷,即五水蠻也。

南過其縣西,晉改為蘄陽縣,縣徙江洲,置大陽戍,後齊齊昌郡移治於此也。又南至蘄口南,入於江。

蘄水南對蘄陽洲,入於大江,謂之蘄口。洲上有蘄陽縣徙。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俗謂之為檀公峴,蓋大別之異名也。其水歷山委注而絡其縣矣。

北過其縣東,縣故吳也。《春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是也。《晉書地道記》云:在安豐縣之西南,即其界也。故《地理志》曰,決水出雩婁。

又北過安豐縣東,決水自雩婁縣北,徑雞各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吳敗諸侯之師於雞父者也。安豐縣故城,今邊城郡治也。王莽之美豐也。世祖建武八年,封大將軍、涼州牧竇融為侯國,晉立安豐郡。決水自縣西北流,徑寥縣故城東,又徑其北,漢高帝六年,封孔藂為侯國,世謂之史水。決水又西北,灌水注之,其水導源廬江金蘭縣西北東陵鄉大蘇山,即淮水也。許慎曰:出雩婁縣。俗謂之澮水。褚先生所謂神龜出於江、灌之間,嘉林之中,蓋謂此水也。灌水東北徑蓼縣故城西,而北注決水,故《地理志》曰:決水北至蓼入淮,灌水亦至蓼入決。《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滅舒蓼。臧文仲聞之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德之不逮,民之無援,哀哉!決水又北,右會陽泉水,水受決水,東北流徑陽泉縣故城東,故陽泉鄉也。漢獻帝中,封太尉黃琬為侯國。又西北流,左入決水,謂之陽泉口也。

又北入於淮。

俗謂之法口,非也,斯決、灌之口矣。余往因公至於淮津,舟車所屆,次於決水,訪其民宰,與古名全違。脈水尋經,方知決口。蓋灌、澮聲相倫,習俗害真耳。

砒水出廬江灊縣西南,霍山東北,灊者,山、水名也。《開山圖》灊山圍繞大山為霍山。郭景純曰:灊水出焉。縣即其稱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吳因楚喪,圍灊是也。《地理志》曰:批水出灊山,不言霍山,灊,字或作淠。淠水又東北徑博安縣,泄水出焉。東北過六縣東,淠水東北,右會灊鼓川水,水出東南灊鼓川,西北流,左注淠水。淠水又西北徑馬亨城西,又西北徑六安縣故城西,縣故皋陶國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縣都陂中有大冢,民傳曰公琴者,即皋陶累也。楚人謂冢為琴矣。漢高帝元年,別為衡山國,五年屬淮南,文帝十六年,復為衡山國。武帝元狩二年,別為六安國,王莽之安風也,《漢書》所謂以舒屠六。晉太康三年廬江郡治。淠水又西北,分為二水,芍陂出焉。又北徑五門亭西,西北流徑安豐縣故城西。《晉書地道記》:安豐郡之屬縣也,俗名之曰安城矣。

又北會濡水,亂流西北注也。

北入於淮。

水之決會,謂之沘口也。

泄水出博安縣,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鄉縣也,王莽以為揚陸矣。泄水自縣,上承沘水於麻步川,西北出,歷濡溪,謂之濡水也。北過芍陂,西與沘水合,泄水自濡溪徑安豐縣,北流注於淠,亦謂之濡須口。西北入於淮。

亂流同歸也。

肥水出九江成德縣廣陽鄉西,呂忱《字林》曰:肥水出良余山,俗謂之連枷山,亦或以為獨山也。北流分為二水,施水出焉。肥水又北徑獲城東,又北徑獲丘東,右會施水枝津,水首受施水於合肥縣城東,西流徑成德縣,注於肥水也。

北過其縣西,北入芍陂。

肥水自荻丘,北徑成德縣故城西,王莽更之曰平阿也。又北徑芍陂東,又北徑死虎塘東,芍陂瀆上承井門,與芍陂更相通注,故《經》言入芍陂矣。肥水又北,右合閻澗,水上承施水於合肥縣,北流徑浚遒縣西,水積為陽湖,陽湖水自塘西北徑死虎亭南,夾橫塘西注。宋泰始初,豫州司馬劉順帥眾八千,據其城地。以拒劉勔,趙叔寶以精兵五千,送糧死虎,劉勔破之此塘。水分為二,洛澗出焉,閻漿水注之。水受芍陂,陂水上承澗水於五門亭南,別為斷神水,又東北徑五門亭東,亭為二水之會也。斷神水又東北徑神跡亭東,又北,謂之豪水,雖廣異名,事實一水,又東北徑白芍亭東,積而為湖,謂之芍陂。陂周百二十許里,在壽春縣南八十里,言楚相孫叔敖所造,魏太尉玉淩與吳將張休戰於芍陂,即此處也。陂有五門,吐納川流,西北為香門陂,陂水北徑孫叔敖祠下,謂之芍陂讀。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注黎漿水,黎漿水東徑黎漿亭南。文欽之叛,吳軍北入,諸葛緒拒之於黎漿。即此水也。東注肥水,謂之黎漿水口。

又北過壽春縣東,肥水自黎漿北徑壽春縣故城東為長瀨津,津側有謝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陸舟車,是焉萃止。又西北,右合東溪,溪水引瀆北出,西南流徑導公寺西。寺側因溪,建剎五層,屋字間敞,崇虛掏覺也。又西南流注於肥,肥水又西徑東台下,台即壽春外郭,東北隅阿之榭也。東側有一湖,三春九夏,紅荷覆水,引讀城隍,水積成潭,謂之東台湖,亦肥南播也。肥水西徑壽春縣故城北,右合北溪,水導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頹隍,水上長林插天,高柯負日,出於山林精舍右,山淵寺左。道俗嬉遊,多萃其下。內外引汲,泉同七淨。溪水沿注西南,徑陸道士解南。精廬臨側川溪,大不為廣,小足閒居,亦勝境也。溪水西南注於肥水。北入於淮。

肥水又西分為二水,右即肥之故讀,遏為船官湖,以置舟艦也。肥水左瀆,又西徑石橋門北,亦曰草市門,外有石樑。渡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三面阻水,佛堂設三像,真容妙相,相服精煒。是蕭武帝所立也。寺西即船官坊,蒼兕、都水,是營是作。湖北對八公山,山無樹木,惟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劉安是漢高帝之孫,厲王長子也。折節下士,篤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十人,皆為俊異焉。多神仙秘法鴻寶之道。忽有八公,皆鬚眉皓素,詣門希見。門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住衰之術,未敢相聞。八公鹹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並能鍊金化丹,出入無間,乃與安登山,薶金於地,白日升天。余藥在器,雞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之處。踐石皆陷,人馬跡存焉。故山即以八公為目,余登其上,人馬之跡無聞矣,惟廟像存焉,廟中圖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帳如平生,被服纖麗,鹹羽扇裙彼,中壺枕物,一如常居。廟前有碑,齊永明十年所建也。山有隱室石井,皆崔琰所謂餘下壽春,登北嶺淮甫之道室,八公石井在焉。亦云:左吳與王春、傅生等尋安,伺詣玄洲,還為著記,號曰《八公記》,都不列其雞犬升空之事矣。按《漢書》,安反,伏誅,葛洪明其得道,事備《抱朴子》及《神仙傳》。肥水又左納芍陂瀆。瀆水自黎漿分水,引瀆壽春城北,徑芍陂門右,北入城。昔巨鹿時苗為縣長,是其留犢處也。瀆東有東都街,街之左道北,有宋司空劉勔廟。宋元徽二年,建於東鄉孝義里。廟前有碑,時年碑功方創,齊永明元年方立。沈約《宋書》言泰始元年,豫州刺史殷琰反,明帝假勔輔國將軍,討之,琰降。不犯秋毫,百姓來蘇,生為立碑,文過其實。建元四年,故吏顏幼明為其廟銘,故佐龐珽為廟贊,夏侯敬友為廟頌,並附刊於碑側。瀆水又北徑相國城東,劉武帝伐長安所築也,堂字廳館仍故,以相國為名。又北出城,注肥水。又西徑金城北,又西,左合羊頭溪水。水受芍陂,西北歷羊頭溪,謂之羊頭澗水。北徑熨湖,左會烽水瀆,瀆受淮於烽村南,下注羊頭溪,側徑壽春城西,又北曆象門,自沙門北出金城西門逍遙樓下,北注肥瀆。肥水北注舊瀆之橫塘,為玄康南路馳道,左通船官坊也。肥水徑玄康城西北流,北出,水際有曲水堂,亦嬉遊所集也。又西北流,昔在晉世,謝玄北御苻堅,祈八公山,及置陣於肥水之濱,堅望山上草木,威為人狀,此即堅戰敗處。非八公之靈有助,蓋荷氏將亡之惑也。肥水又西北注於淮,是曰肥口也。施水亦從廣陽鄉肥水別,東南入於湖。

施水受肥於廣陽鄉,東南流徑合肥縣。應劭曰:夏水出城父東南,至此與肥合,故曰合肥。闞駰亦言出沛國城父東,至此合為肥。余按川殊派別。無沿注之理,方知應、闞二說,非實證也。蓋夏水暴長,施合於肥,故曰合肥也。非謂夏水、施水自成德東徑合肥縣城南。城居四水中,又東有逍遙津,水上舊有梁。孫權之攻合肥也,張遼敗之於津北,橋不撤者兩版。權與甘寧蹴馬趨津,谷利自後著鞭助勢,遂得渡梁。凌統被鎧落水,後到追亡,流涕津渚。施水又東,分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陽淵。施水又東徑湖口戍,東注巢湖,謂之施口也。

沮水出漢中房陵縣淮水,東南過臨沮縣界,沮水出東汶陽郡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荊山首也。高峰霞舉,峻棘層雲。

《山海經》云: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導。故《淮南子》曰:沮出荊山。高誘云:荊山在左馮翊懷德縣,蓋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謬證耳。杜預云:水出新城郡之西南發阿山,蓋山異名也。沮水東南流,徑沮陽縣東南,縣有潼水,東徑其縣南,下入沮水。沮水又東南徑汶陽郡北,即高安縣界。郡治錫城,縣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義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沮水南徑臨沮縣西,青溪水注之。水出縣西青山,山之東有濫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徑數丈,其深不測,其泉甚靈潔。至於炎陽有亢,陰雨無時,以穢物投之,輒能暴雨。其水導源東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溪為名。尋源浮溪,奇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樓傾崖,恆有落勢,風泉傳響於青林之下,岩猿流聲於白雲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給賞。是以林徒棲托,雲客宅心,泉側多結道士精廬焉。青溪又東流入於沮水。沮水又屈徑其縣南。晉鹹和中,為沮陽郡治也。沮水又東南,徑當陽縣故城北。城因岡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東百四十里,謂之東城,在綠林長坂南,長坂即張翼德橫矛處也。沮水又東南徑驢城西,磨城東,又南徑麥城西,昔關雲長詐降處,自此遂叛。《傳》云:子胥造驢、磨二城以攻麥邑,即諺所云東驢西磨,麥城自破者也。沮水又南徑楚昭王墓。東對麥城,故王仲宣之賦《登樓》雲西接昭丘是也。沮水又南與漳水合焉。又東南過枝江縣,東南人於江。沮水又東南徑長城東,又東南流注於江,謂之詛口也。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東南過蓼亭,又東過章鄉南,荊山在景山東百餘里,新城沶鄉縣界。雖群峰競舉,而荊山獨秀。漳水東南流,又屈西南,徑編縣南,縣舊城之東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陽城,移治許茂故城,城南臨漳水。又南歷臨沮縣之章鄉南。昔關羽保麥城,詐降而遁,潘璋斬之於此。漳水又南徑當陽縣,又南徑麥城東,王仲宣登其東南隅,臨漳水而賦之曰:夾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長洲是也。漳水又南,沶水注之。《山海經》曰:沶水出東北宜諸之山,南流注於漳水。

又南至枝江縣北烏扶邑,入於沮。

《地理志》曰:《禹貢》南條荊山,在臨沮縣之東北,漳水所出,東至江陵入陽水,注於沔。非也。今漳水於當陽縣之東南百餘里而右會沮水也。夏水出江津,於江陵縣東南,江津豫章口東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謂過夏首而西浮,顧龍門而不見也。龍門即郢城之東門也。

又東過華容縣南,縣故容城矣。《春秋》魯定公四年,許遷於容城是也。北臨中夏水,自縣東北,徑成都郡故城南,晉永嘉中,西蜀阻亂,割華容諸城為成都王穎國。夏水又徑交趾太守胡寵墓北。漢太傅廣身陪陵,而此墓側有廣碑,故世謂廣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辭。歷范西戎墓南。王隱《晉書地道記》曰:陶朱冢在華容縣,樹碑雲是越之范蠡。《晉太康地記》、盛弘之《荊州記》、劉澄之《記》,並言在縣之西南。

郭仲產言在縣東十里,檢其碑題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詳其人,稱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觀其所述,最為究悉,以親徑其地,故違眾說,從而正之。夏水又東,徑監利縣南。晉武帝太康五年立。縣土卑下,澤多陂池,西南自州陵東界,徑於雲杜沌陽,為雲夢之藪矣。韋昭曰:雲夢在華容縣。按《春秋》魯昭公三年,鄭伯如楚,子產備田具,以田江南之夢。郭景純言華容縣東南巴丘湖,是也。杜預云:枝江縣、安陸縣有雲夢。蓋跨川亘隰,兼苞勢廣矣。夏水又東,夏楊水注之。水上承楊水於竟陵縣之柘口,東南流與中夏水合,謂之夏楊水。又東北徑江夏惠懷縣北,而東北注。

又東至江夏雲杜縣,入乾沔。

應劭《十三州記》曰:江別入沔為夏水,源夫夏之為名,始於分江,冬竭夏流,故納厥稱,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當其決入之所,謂之堵口焉。鄭玄注《尚書》,滄浪之水,言今謂之夏水,來同,故世變名焉。劉澄之著《永初山川記》云:夏水,古文以為滄浪,漁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應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勢西南,非《尚書》又東之文,余亦以為非也。自堵口下沔水,通兼夏目,而會於江,謂之夏汭也。故《春秋左傳》稱吳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頂曰:漢水曲入江,即夏口矣。

羌水出羌中參狼谷,彼俗謂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出隴西羌道。東南流徑宕昌城東,西北去天池五百餘里。羌水又東南,徑宕婆川城東而東南注。昔姜維之寇隴右也,聞鍾會入漢中,引還,知雍州刺史諸葛緒屯橋頭,從孔函谷將出北道。緒邀之此路,維更從北道渡橋頭,入劍閣,緒追之不及。羌水又東南,陽部水注之。水發東北陽部溪,西南徑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東南徑武街城西南,又東南徑葭蘆城西,羊湯水入焉。水出西北陰平北界湯溪,東南徑北部城北,又東南徑五部城南,東南右合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發也。羌水又徑葭蘆城南,徑余城南,又東南,左會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為一水,屈而東南注羌水。羌水又東南流至橋頭,合白水,東南去白水縣故城九十里。

又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與漢水合,又東南過巴郡閬中縣,又南至墊江縣,東南入於江。

涪水出廣魏涪縣西北,涪水出廣漢屬國剛氐道徼外,東南流徑涪縣西,王莽之統睦矣。臧宮進破涪城,斬公孫恢於涪,自此水上。縣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銀礦,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銀。潺水歷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東南徑綿竹縣北。臧宮溯涪至於陽,公孫述將王元降,遂拔綿竹。涪水又東南,與建始水合,水發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東南流,人於涪。涪水又東南徑江油戍北。鄧艾自陰平景谷步道,懸兵束馬人蜀,徑江油廣漢者也。涪水又東南,徑南安郡南,又南與金堂水會,水出廣漢新都縣,東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徑廣漢五城縣,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於江。

南至小廣魏,與梓潼水合。

小廣魏即廣漢縣地,王莽更名曰廣信也。

梓潼水出其縣北界,西南人於涪。

故廣漢郡,公孫述改為梓潼郡。劉備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廣漢以北,別為梓潼郡,以峻為守。縣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見大蛇入山穴,五丁引之,山崩,壓五丁及五女,因氏山為五婦山,又曰五婦候,馳水所出。一曰五婦水,亦曰潼水也。其水導源山中,南徑梓潼縣。王莽改曰子同矣。自縣南徑涪城東,又南入於涪水,謂之五婦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廣魏南,入於墊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漢水,亦謂之為內水也。北徑墊江。昔岑彭與臧宮自江州從涪水上。公孫述令延岑盛兵於瀋水。宮左步右騎,夾船而進,勢動山谷,大破岑軍,斬首溺水者萬餘人,水為濁流。瀋水出廣漢縣,下入涪水也。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旱山,北至安陽縣,南入於沔。涔水即黃水也,東北流,徑成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韓信始立,或言張良創築,未知定所制矣。義熙九年,索遐為果州刺史,自成固治此,故謂之南城。城周七里,衿澗帶谷,絕壁百尋,北谷口造城東門,傍山尋澗,五里有餘,盤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舊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趙軍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成固縣治也。黃水右岸有悅歸館,涔水歷其北,北至安陽左入沔,為涔水口也。

譯文

漻水發源於江夏郡平春縣西邊。漻水發源於北方的大義山,南流到厲鄉西邊,有賜水注入。賜水源出東方的大紫山,分為兩條。一條往西流經厲鄉南邊,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個洞穴,據父老們相傳,都說這是神農出生的地方,所以《 禮》 稱他為烈山氏。水北有九口井,子書中說,神農出生後,九井不藉人力而自然穿通,說的就是這條水。又說在一口井中汲水,諸井的水也都會動盪起來。現在井已埋塞,但遺蹟仍依稀可辨。又說賴鄉就是古時的賴國,有神農社。賜水就是厲水,往西南流,注入謬水。賜、厲音近,無怪賜水成為厲水’了。另一條從義鄉西邊流出,南流進入隨縣,又注入漻水。漻水又南經隨縣,往安陸流去。

往南流過安陸縣,注人溳水。

蘄水發源於江夏郡薪春縣的北山,北山也就是蘄柳山。蘄水上流承接希水的支流,往西南流經蘄山,從蠻中流出,所以把這個地區的蠻族稱為五水蠻。五水指的是巴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薪水也是其中之一。蠻族惡徒恃著他們居處山川的險阻,世世代代幹著搶劫的勾當。宋時沈慶之在西陽一帶討伐蠻夷,就是這五水蠻。

往南流過縣西,晉時改蘄春縣為蘄陽縣,把縣治遷到江洲,並設定大陽戍。後來齊時齊昌郡的郡治也遷到這裡。

又往南流到蘄口,往南注人江水。蘄水南對薪陽洲,流入大江,匯流處叫蘄口。洲上有遷過來的蘄陽縣。

決水發源於廬江郡零婁縣南方的大別山,大別山俗稱檀公峴,是大別山的異名。決水經大別山流出,在雩婁縣兜了一個大彎。往北流過縣東,雩婁縣古時是吳國地方。《 春秋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前547 ) ,楚子、秦人入侵吳國,到了雩婁,聽說吳已作好準備,就退了回去。《 晉書• 地道記》 說:零婁在安豐縣西南,與安豐接境。所以《 地理志》 說:決水發源於零婁。

又往北流過安豐縣東邊,決水從零婁縣往北流經雞備亭。《 春秋》 :昭公二十三年(前519 ) ,吳在雞父打敗諸侯軍隊,指的就是雞備亭。安豐縣老城,現在是邊城郡的治所,就是王莽的美豐。世祖建武八年(32 ) ,把安豐封給大將軍涼州牧竇融,立為侯國;晉時設立安豐郡。決水從該縣往西北流,經過寥縣老城東邊,又流經老城北邊。漢高帝六年(前201 ) ,把寥縣封給孔蒙,立為侯國,人們稱為史水縣。決水又往西北流,匯合了灌水。灌水發源於廬江金蘭縣西北的東陵鄉大蘇山,也就是淮水。許慎說:灌水發源於零婁縣,俗稱澮水。褚先生所謂神龜出產於江、灌之間,嘉林之中,就是指這條水。灌水往東北流經寥縣老城西邊,然後北流注入決水。所以《 地理志》 說:決水北流,到寥縣注入淮水。灌水也是到寥縣注入決水的。《 春秋》 :宣公八年(601 )冬,楚公子滅舒寥。減文仲聽到這個訊息時說:對皋陶、庭堅不去祭祀,完全加以忽視,恩惠沒有施及於百姓,使他們無援無助,這多么可悲呀!決水又往北流,在右邊匯合了陽泉水。陽泉水上流承接決水,往東北流經陽泉縣老城東邊。陽泉縣就是舊時的陽泉鄉,漢獻帝時,封給太尉黃碗,立為侯國。又往西北流,在左邊注入決水,匯流處叫陽泉口。

又往北注人淮水。決水入淮處,俗稱繪口;這不對,這是決水、灌水的入口。從前我曾因公到過淮水,舟車到後,就在決水邊歇宿。我走訪老百姓和地方官,地名與古名全不一致;探究水脈,查考《 水經》 ,才知道這是決口。只因灌、澮讀音相同,民間沿用慣了,反而把真名埋沒罷了。

沘水發源於廬江郡灊縣西南、霍山東北,灊是山名和水名。據《 開山圖》 ,灊山圍繞的大山是霍山。郭景純說:灊水發源於此,縣也按水命名。《 春秋》 :昭公二十七年(前515 ) ,吳國乘楚國有喪事而包圍了灊。《 地理志》 說:沘水發源於沘山,而不說霍山;沘字也有寫作淠字的。淠水又往東北流經博安縣,泄水發源在這裡。

往東北流過六縣東邊,淠水往東北流,在右邊匯合了蹹鼓川水。此水發源於東南方的蹹鼓川,往西北流,在左邊注入渒水。渒水又往西北流經馬亨城西邊,又往西北流經六安縣老城西邊。六安縣就是舊時的皋陶國。夏禹把這地方封給他的小兒子,料理對他的祭祀。現在破塘中有一座大墓,楚人稱墳墓為琴,民間相傳叫公琴的,就是皋陶墓。漢高帝元年(前206 ) ,把六安劃出來立為衡山國,五年(前202 )改屬淮南;文帝十六年(前164 )又恢復衡山國;武帝元狩二年(前121 )立為六安國。就是王莽的安風。《 漢書》 中說的以舒人屠殺六人,六即指六安。晉太康三年(282 ) ,這裡是廬江郡的治所。淠水又往西北流,分為兩條,芍破就由此分出。又往北流經五門亭西邊,往西北流經安豐縣老城西邊。按《 晉書• 地道記》 ,安豐縣是安豐郡的屬縣,俗稱安城。又往北流,匯合了濡水,然後亂流向西北奔去。往北注人淮水。沘水與淮水匯合的地方,叫沘口。

泄水發源於博安縣,博安縣就是《 地理志》 里的博鄉縣,王莽稱為揚陸。泄水上流在博安縣麻步川承接沘水,往西北流出去,經過濡溪,稱為濡水。

往北流過芍破,西流與沘水匯合。泄水從濡溪流經安豐縣,北流注入淠水,匯流處也叫濡口。

往西北注人淮水。此後水就分散亂流,一齊注入淮水。

肥水發源於九江郡成德縣廣陽鄉西邊,呂忱《 字林》 說:肥水發源於良余山,俗稱連枷山,也有人叫獨山。北流分為兩條,施水就從這裡分出。肥水又往北流經荻城東邊,又往北流經荻丘東,在右邊匯合了施水的支流。此水上口在合肥縣東邊承接施水,往西流經成德縣,注入肥水。

往北流過縣西,北流注人芍陂,肥水從荻丘往北流,經過成德縣老城西邊,王莽改名為平阿;又往北流經芍陂東邊,又往北流經死虎塘東邊。芍陂湊上流承接井門,與芍陂水流往來相通,所以《 水經》 說,注入芍陂。肥水又往北流,在右邊匯合了閻澗水。閻澗水上流在合肥縣承接施水,往北流經浚遒縣西邊,水流蓄積成為陽湖。陽湖水從堤塘西北流經死虎亭南邊,在橫塘之間向西流注。宋泰始(465 一471 ) 初,豫州司馬劉順率兵八千占據了縣城和周圍一帶地方,抗拒劉酌;趙叔寶帶了五千精兵,送糧到死虎,被劉酌打得大敗。塘水分成兩條,洛澗就由此流出,有黎漿水注入。黎漿水來自芍陂。破水上流在五門亭南面承接澗水,分出斷神水;又往東北流經五門亭東面一一五門亭在兩水的匯合處。斷神水又往東北流經神跡亭東面,又往北流,稱為豪水,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一條水。又往東北流經白芍亭東面,蓄積成湖,稱為芍陂。芍陂周圍約一百二十里,在壽春縣南八十里,據說是楚國宰相孫叔敖所造。魏太尉王凌與吳將張休在芍陂作戰,就是這地方。芍陂有五道閘門,以調節水流;西北有香門破,破水往北流經孫叔敖祠下,叫芍陂瀆;又往北流,分成兩條,一條東流注入黎漿水。黎漿水往東流經黎漿亭南面。文欽反叛,吳軍北進,諸葛緒在黎漿據守抗拒,說的就是此水。黎漿水往東注入肥水,匯流處叫黎漿水口。又往北流過壽春縣東邊,

肥水從黎漿北流,經過壽春縣老城東邊,就到長獺津。旁邊有謝堂北亭,迎賓送友都要來到這裡;無論是水路陸路,過往舟車都要聚集在這裡歇息。肥水又往西北流,在右邊匯合了東溪。溪水向北分出一條水渠,往西南流經導公寺西邊。寺旁臨溪建塔,高五層;寺院屋宇閒靜寬敞,溪邊丘岡高峻陡峭,溪水又往西南流,注入肥水。肥水又往西流經東台下,此台就是壽春外城東北角的水榭。東邊有湖,夏日裡紅艷的荷花蓋滿湖面。流水經溝渠引入護城河,積成水潭,叫東台湖,也是肥水南流形成的。肥水往西流經壽春縣老城北邊,在右邊匯合了北溪。溪水發源於北山,泉水從山上奔瀉而下,沖刷著溪石,流瀉于山澗中。山澗上面,密林插天,高枝上掛著太陽。澗水流出山林,流過僧舍的右邊、山淵寺的左邊,僧道和世俗男女常聚集在那邊嬉遊;寺內寺外的人都從溪里汲水,泉水十分清淨。溪水往西南流,陸道士的解南精廬就建在溪旁。廬舍雖不大,但平日閒居,盡夠容身了,也是一處勝境。溪水往西南流,注入肥水。

北流注人淮水。肥水又往西流,分為兩條:右邊的一條就是肥水的舊河道,截流蓄水,形成船官湖,用以停泊大小船隻;左邊的一條繼續西流,經過石橋門北邊。石橋門又叫草市門,外面有石橋通向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院三面臨水;佛殿里有三尊佛像,容貌逼真,神態莊嚴,衣服華美艷麗,是蕭武帝所造。寺院西邊就是船官坊,掌管舟揖的蒼兌和管理水利的都水等官,都在那裡營造製作。此湖北對八公山,這是一座林木不生的光山,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劉安是漢高帝的孫子,厲王的長子,禮賢下士,十分愛好儒家之學。他招致了幾十個擅長方術的人,個個都是出眾的英才,有奇能異術,掌握著許多神仙秘法和道術寶典。一天忽然來了八位鬚眉皆白的老者,到門前求見。守門人說:我們大王喜歡長生,現在各位先生並沒有防止衰老的秘術,我們也不敢去享報。八位老者就都變成童子,淮南王十分敬重他們。八位術士都能鍊金化丹,他們出入都和劉安一起,十分親密;於是和他一同登山,把黃金埋在地里,白日升天而去。器皿里還留下仙藥,雞犬舔過的,也都升天了。在他們升天的地方,踏過的岩石都下陷了,留下人馬的足跡,所以這座山就得了八公山的名稱。我曾攀登到山上,但人馬的足跡已沒有了,只有廟裡的塑像還在。廟中塑了劉安和八位術士的像,都坐在掛了帷慢的坐榻上,就同他們在時一樣;被服都非常華麗,手執羽毛扇,身穿衣裙,手巾、水壺、枕頭等什物,都同寺院裡所見一樣。廟前有碑,是齊永明十年(492 )所立。山上有暗室和石並,崔淡說:我到壽春,登臨北嶺淮南主修道的靜室,八公石井還在,就指這些遺蹟。又說:左吳和王春、傅生等去尋找劉安,一同來到玄洲。崔淡回來後寫了一篇記,題目叫《 八公記》 ,其中都沒有提到雞犬升天的事。按《 漢書》 ,劉安是謀反被殺的,葛洪卻說他得道,在《 抱朴宇》 和《 神仙傳》 中都有詳細的記載。肥水又在左邊接納了芍陂瀆,渠水自黎漿分出,引水流向壽春城北邊,經過芍陂門右側,北流入城。從前巨鹿時苗當縣官,這裡就是他留下小牛的地方。芍陂瀆東邊有東都街,大街左邊一條路北面,有宋司空劉耐廟,是宋元徽二年(474 )在東鄉孝義里修建的。廟前有碑,那年開始刻碑,但直到齊永明元年(483 )方才把它立在廟前。沈約《 宋書》 說:泰始元年(465 )豫州刺史殷淡造反,明帝授予劉酌以輔國將軍的封號,前去討伐。殷淡只得投降。劉耐軍令嚴明,秋毫無犯,百姓得到休養生息,他生時就為他立碑,碑文美化他言過其實。建元四年(482 ) ,原屬吏顏幼明作廟銘,原僚佐龐挺作廟贊,夏侯敬友作廟頌,都附刻在石碑側面。芍陂瀆水又往北流經相國城東面,相國城是劉武帝攻長安時所築。廳堂館舍,仍舊以相國為名。瀆水北流出城,注入肥水。肥水繼續西流,經過金城北面,又往西流,在左邊匯合了羊頭溪水。羊頭溪水上口由芍陂給水,往西北流經羊頭溪,稱為羊頭澗水。北經熨湖,在左邊匯合了烽水皮。烽水瀆在烽村南面承接淮水,往下注入羊頭溪。溪水旁經壽春城西面,又北流經象門,從沙門往北流出,經過金城西門逍遙樓下面,往北注入肥水。肥水北流注入舊渠的橫塘,這條堤塘是玄康南路的馳道,左通船官坊。肥水經玄康城往西北流,從北邊流出,水邊有個曲水堂,是遊人紛集的地方。又往西北流,從前晉時,謝玄抗擊符堅南侵,在八公山祈禱,在肥水之濱布置戰陣。符堅遙望山上草木,仿佛都成人形,這裡就是符堅戰敗的地方。這不是什麼八公的神靈在保佑晉軍,實際是符堅將亡,神志迷亂之故。肥水繼續往西北流,注入淮水,匯流處叫肥口。

施水也從廣陽鄉肥水分出,往東南注人湖中。施水在廣陽鄉引入肥水,往東南流經合肥縣。應肋說:夏水發源於城父東南,到這裡與肥水匯合,所以地名叫合肥。闡胭也說:夏水發源於沛國城父東邊,到這裡匯合了肥水。我按這兩條水的水脈、流向完全不同,夏水決無注入肥水的道理。可知應、闡二人的說法都不是確實的證據。原來夏月諸水暴漲,於是施水匯合於肥水,所以地名叫合肥,並不是說夏水匯合肥水。施水自成德東流,經過合肥縣城南,縣城四面環水,又東有逍遙津,從前水上原來有橋。孫權攻合肥時,張遼在橋北打敗他,木橋橋板只留著兩截沒有拆去,孫權和甘寧踢馬奔向橋頭,谷利在後面揚鞭助勢,於是才衝過橋樑。凌統身披愷甲,掉到水裡,他好久才趕到,悼念陣亡的親從,在渡頭水邊痛哭流涕。施水繼續往東流,分為兩條,支流向北分出,注入陽淵。施水又往東流經湖口戍,往東注入巢湖,匯流處叫施口。

沮水發源於漢中郡房陵縣的景山,往東南流過臨沮縣境,沮水發源於東墳陽郡沮陽縣西北的景山,就是荊山的前緣。景山峰巒峻峭高聳,上接層雲。《 山海經》 說:這裡出產金玉,也是沮水的發源地。所以《 淮南子》 說:沮水發源於荊山。高誘說:荊山在左馮詡懷德縣,這是因為洛水有漆沮一名的緣故。這裡的引證卻是錯誤的。杜預說:沮水發源於新城郡西南的發阿山,這是山的異名,沮水往東南流經沮陽縣東南,縣裡有一條漳水,往東流經縣南,注入沮水。沮水又往東南流,經過泣陽郡北邊,接近高安縣邊界。墳陽郡治所在錫城,高安縣治所在郡治下,城即舊時新城郡的下邑。墳陽郡是義熙 (405-418 )初年分新城郡而設定。郡城西邊都是重沓的山嶺。沮水南經臨沮縣西,有青溪水注入。溪水發源於縣西的青山,青山東邊有濫泉,就是青溪的源頭。源頭口徑數丈,深不可測,泉水潔淨而靈異,一到盛夏驕陽如火,久旱無雨時,如以穢物投入,就會降下暴雨。水自源頭東流,因發源於青山,所以叫青溪。盪著輕舟溯流尋源,溪谷幽深峻峭,景色奇麗。盛弘之說:兩旁林木茂密,枝葉凌空相接,懸崖峭壁上建造危樓,看去常有搖搖欲墜之勢。風聲水聲迴蕩於青林底下,岩上猿鳴流漾於白雲上面。遊人常感目不暇接,來不及欣賞。所以山林隱逸之士喜歡在這裡棲身,水邊修建了不少道士的廬舍。青溪又往東流,注入沮水;沮水又轉彎流經臨沮縣南邊。晉鹹和年欲間( 326 - 334 ) ,這裡是陽沮郡的治所。沮水又往東南流,經過當陽縣老城北邊。老城利用山岡的險阻之勢而築,北瀕沮水,老城在東面一百四十里,所以叫東城,在綠林長坂以南― 長坂,就是張翼德橫矛卻敵的地方。沮水又往東南流經驢城西邊、磨城東邊,又往南流經麥城西邊,這就是從前關雲長詐降的地方,接著又在這裡反叛了。《 左傳》 說:伍子青築驢、磨二城來進攻麥城,就是諺語所說的:東驢西磨,麥城自破。沮水又往南流經楚昭王墓,陵墓東對麥城,所以王仲宣《 登樓賦》 說:西接昭丘。沮水繼續往南流,與漳水匯合。

又往東南流過枝江縣東邊,南流人江。

沮水又往東南流經長城東邊;又往東南流,注入大江,匯流處叫沮口。

漳水發源於臨沮縣東邊的荊山,往東南流過蓼亭,又往東流過章鄉南邊。荊山在景山東邊百餘里新城郡泳鄉縣邊界上。雖然群峰競相高舉,但荊山卻獨出眾峰之上。漳水往東南流,又折向西南,流經編縣城南,城在舊縣城東北一百四十里。西南有高陽城,後來把治所遷移到許茂舊城,城南瀕臨漳水。漳水又往南流經臨沮縣章鄉南邊。從前關羽為保麥城,詐降而逃,潘璋就在這裡殺了他。

漳水又往南流經當陽縣,又往南流經麥城東邊。王仲宣在東南角登樓,面對漳水作賦,寫道:傍著澄清的漳水水口,憑依彎曲的沮水長洲。漳水繼續往南流,匯合了詭水。《 山海經》 說:詭水發源於東北的宜諸之山,南流注入漳水。

又往南流到枝江縣北邊的烏扶邑,注人沮水。《 地理志》 說:按《 禹貢》 ,南條荊山在臨沮縣東北,漳水就發源在這裡,往東到江陵,流進陽水,注入河水。這不對虧現在漳水在當陽縣東南百餘里處,在右邊匯合入沮水。

夏水在江陵縣東南從江津分出,江津豫章口東邊有中夏口,這是從江水分出的夏水的.上口。屈原說:經過夏首向西航行,回望卻看不見龍門。龍門也就是那城的東門。

又往東流過華容縣南邊,華容縣就是舊時睡容城。《 春秋》 魯定公四年(前506 ) ,許人遷移到容城,就是此城。容城北瀕中夏水,水從華容縣東北流經成都郡舊城南邊。晉永嘉年間(307 一313 ) ,西蜀因變亂與外界阻絕,把華容諸城劃為成都王穎的封國。夏水又流經交趾太守胡寵墓北。漢太傅胡廣是陪葬於皇陵的,但此墓旁卻有一塊胡廣碑,所以世人就以為是他的墓了,但實際上不是。碑文據說是蔡伯喈寫的。夏水流經范西戎墓南。王隱《 晉書• 地道記》 說:陶朱公墓在華容縣,立碑稱,這是越國范氫的墳墓。晉《 太康地記》 、盛弘之《 荊州記》 、劉澄之《 永初山川記》 ,都說墓在華容縣西南,郭仲產說在縣東十里。細看墓碑,所題的字說:已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已剝蝕殘缺,無法了解其人的生平了,只說范蠢是他的祖先。墓碑立於永嘉二年(308 ) ,我曾親自到過那裡,看過碑文中的記述,了解得也最清楚,所以這裡應對諸說的錯誤加以糾正。夏水又往東流經監利縣南邊。監利縣在晉武帝太康五年(284 )立縣,那裡地勢低洼,破塘池沼很多。西南從州陵東部邊界經雲杜、沌陽,就是雲夢澤地帶。韋昭說:雲夢在華容縣,按《 春秋》 ,魯昭公三年(前539 ) ,鄭伯赴楚,子產準備了農具來耕耘江南的雲夢。郭景純說:雲夢就是華容縣東莆的巴丘湖。杜預說:枝江縣、安陸縣有雲夢,連片的窪地跨於江河兩岸,所包括的地區十分寬廣。夏水又往東流,有夏楊水注入。夏楊水上流在竟陵縣的拓口承接楊水,往東南流,與中夏水匯合,稱為夏楊水;又往東北流經江夏惠懷縣北邊,向東北流去。

又往東流到江夏郡雲杜縣,注人沔水。

應韻《 十三州記》 說:從江水分支流入河水的是夏水的水源,夏水一名,是由分江而來的。冬天水涸斷流,到了夏天又有水流通了,所以有夏水之稱。此水既有中夏的稱呼,也就包含了大夏一名了。水流注入處,稱為堵口。鄭玄注《 尚書》 ,釋滄浪之水時說,現在叫夏水,來源相同,只是年代久遠,名稱也變了。劉澄之著《 永初山川記》 說,夏水,古文以為就是滄浪,《 漁父》 歌中曾唱到它。照此說來,夏水應當是從河水流過來的。但現在看來,夏水是江水分支流入河水,而不是從河水注入夏水的。若是河水注入夏水,那么就勢必往西南流,不會有《 尚書》 中又往東流的說法了。我也以為不是如此。從堵口以下起,河水統兼夏水之名,與江水匯合,稱為夏油。《 春秋左傳》 說,吳攻楚,沈尹射逃到夏納。杜預說:漢水曲折長流入江,匯流處就是夏口。

羌水發源於羌中縣參狼谷。

羌水俗稱天池白水。《 地理志》 說:發源於隴西羌道,往東南流經宕昌城東邊,宕昌城西北距天池五百餘里。羌水又往東南流經宕婆川城東邊,向東南流去。從前姜維進犯隴右,聽說鍾會已進入漢中,就領兵退回。他知道雍州刺史諸葛緒駐兵於橋頭,從孔函谷將往北路走,諸葛緒在這條路上攔截他,但姜維卻改走北路。他渡過橋頭,進入劍閣,諸葛緒去追,卻沒有追上。羌水又往東南流,陽部水注入,陽部水發源於東北的陽部溪,往西南流經安民戍,又往西南注入羌水。羌水又往東南流經武街城西南,又往東南流經蔑蘆城西邊,羊湯水注入。羊湯水發源於西北方陰平北境的湯溪,往東南流經北部城北邊,又往東南流經五部城南.邊,往東南流,在右邊匯合了妾水。妾水從西南流來,水源所出處不遠。羌水又流經葭蘆城南,流經余城南,又往東南流,在左邊匯合了五部水。五部水有兩個源頭,出自南五部溪和北五部溪,往西南流,合成一條,然後轉向東南,注入羌水。羌水又往東南流,到橋頭匯合了白水。橋頭東南距白水老城九十里。

又往東南流,到廣魏郡白水縣與漢水匯合。又往東南流過巴郡闔中縣,又往南到墊江縣東邊,南流人江。

涪水發源於廣魏郡涪縣西北。

涪水發源於廣漢屬國剛氏道的徼外,往東南流經涪縣西邊。涪縣就是王莽的統睦減宮進軍攻破涪城,就在這裡殺了公孫恢。從這裡溯流而上,縣境內有潺水,潺水發源於潺山,水源有金銀礦。用水來淘取礦砂,用火來熔冶,就可以製成金銀。潺水流經潺亭,注入涪水。涪水又往東南流經綿竹縣北邊。減宮從涪江逆流而上,直到平陽,公孫述的部將王元投降,於是攻取了綿竹。涪水又往東南流,與建始水匯合。建始水發源於平洛郡的西溪,先往西南流,然後轉向東南,注入涪水。涪水繼續往東南流,經過江油戍北邊。鄧艾從陰平景谷小路跋山歷險奇襲蜀國,就是經過江油、廣漢的。涪水又往東南流經南安郡南邊,又南流與金堂水匯合。金堂水發源於廣漢新都縣,往東南流,注入涪水。涪水又往南流,分出一條支水,西經廣漢五城縣,叫五城水,又西流到成都,注入江水。

往南到小廣魏,與梓漁水匯合。

小廣魏,是廣漢縣地區,王莽改名為廣信。

梓潼水發源於該縣北界,往西南注人涪水。

小廣魏,就是舊時的廣漢郡,公孫述改名為梓潼郡。劉備嘉獎霍峻守霞萌有功,又劃廣漢北部另立梓漁郡,派霍峻當太守。縣裡有五位姑娘,蜀王派遣五個兵丁去迎她們,到了這裡,看見一條大蛇爬進山洞,五個兵丁去拖它,拉崩了山,五個兵丁和五位姑娘都被壓在下面,因此稱此山為五婦山,又叫五婦候。馳水就發源在這裡,又名五婦水,也叫潼水。這條水發源於山中,往南流經梓潼縣,王莽改名為子同。水從縣南流經涪城東邊,又往南注入涪水,匯流處叫五婦水口。

又往西南流,到小廣魏以南注人墊江。

也有人說,涪水到這裡注入漢水,又稱內水。往北流經墊江。從前岑彭和減宮從江州出發循涪水而上,公孫述命令延岑在瀋水部署強大的兵力。藏宮左翼為步兵,右翼為騎兵,在兩邊擁著船前進,聲勢震動整個山谷,大敗延岑軍,斬首和落水淹死的多達萬餘廣,把整條江水都弄渾濁了。瀋水發源於廣漢縣,下注於涪水。

涔水發源於漢中郡南鄭縣東南的旱山,往北流到安陽縣,往南注人沔水。

涔水就是鬵水,往東北流經成固南城北邊。城在山上,有人說是韓信開始修築,也有人說是張良創建,不知到底是誰造的。義熙九年(413 ) ,索遐當果州刺史,身在成固而設治於此,所以叫南城。城周長七里,前臨山澗,四周山谷環繞,懸崖絕壁高達百丈。從北邊谷口到城東門,沿山邊循著溪澗走,從盤鏇曲折的山路登山,約五里余,才到城裡。城北水上舊時有浮橋,可通滓水北岸。水北有趙軍城,城北又有一道浮橋跨過酒水,可到北城;這座城就是大成固縣的治所。鬵水右岸有悅歸館,涔水流經館北,北流到安陽,在左邊注入沔水,匯流處叫三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