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作者:酈道元
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口,沔水一名沮水。闞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縣亦受名焉。
導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縣,東南流,入沮縣;會於沔。沔水又東南,徑沮水戍而東南流,注漢,曰沮口。所謂沔漢者也。《尚書》曰:.冢導漾,東流為漢。《山海經》所謂漢出鮒嵎山也。東北流,得獻水口。庾仲雍云:是水南至關城,合西漢水。漢水又東北,合沮口,同為漢水之源也。故如淳曰:此方人謂漢水為沔水。孔安國曰:漾水東流為沔,蓋與沔合也。至漢中為漢水,是互相通稱矣。沔水又東徑白馬戍南、濜水入焉。水北發武都氏中,南徑張魯城東。魯,沛國張陵孫。陵學道於蜀鶴鳴山,傳業衡,衡傳於魯。魯至,行寬惠,百姓親附,烘道之費,米限五斗,故世號五斗米道。初平中,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谷道,用遠城治,因即崤嶺,周回五里,東臨濬谷,杳然百尋。西北二面,連峰接崖,莫究其極。從南為盤道,登陟二里有餘。濜水又南徑張魯治東,水西山上,有張天師堂,於今民事之。庾仲雍謂山為白馬塞,堂為張魯治。東對白馬城,一名陽平關。濜水南流入沔,謂之濜口。其城西帶濜水,南面沔川,城側二水之交,故亦曰濜口城矣。沔水又東徑武侯壘南,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壘,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難解。沔水又東,徑沔陽縣故城南。城,舊言漢祖在漢中,蕭何所築也。漢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並劉璋,北定漢中,始立壇,即漢中王位於此。其城南臨漢水,北帶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觀其遺略,厥狀時傳。南對定軍山,曹公南征漢中,張魯降,乃命夏侯淵等守之。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遂斬淵首,保有漢中,諸葛亮之死也,遺令葬於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惟深松茂柏,攢蔚川阜,莫知墓塋所在。山東名高平,是亮宿營處,有亮廟。亮薨,百姓野祭。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共表云:臣聞周人思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越王懷范蠡之功,鑄金以存其像。亮德軌遐邇,勛蓋來世,王室之不壞,實賴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黷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臣謂宜近其墓,立之沔陽,斷其私祀,以崇正禮。始聽立祀,斯廟蓋所啟置也。鍾士季征蜀,枉駕設祠塋東,即八陣圖也。遺基略在,崩褫難識。沔水又東徑西樂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險固。城側有谷,謂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諸葛亮築以防遏。梁州刺史楊亮以即險之固,保而居之,力苻堅所敗。後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守此城。城東容裘,溪水注之,俗謂之洛水也。水南導巴嶺山,東北流。水左有故城,憑山即險,四面阻絕。昔先主遣黃忠據之,以拒曹公。溪水又北徑西樂城東,而北流注於漢。漢水又左得度口水,出陽平北山。水有二源,一曰清檢,出佳鱯;一曰濁檢,出好鮒,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度水南徑陽平縣故城東,又南徑沔陽縣故城東,西南流,注於漢水。漢水又東,右會溫泉水口。水發山北平地,方數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湯湯,望之則白氣浩然,言能瘥百病雲。洗浴者,皆有硫黃氣,赴集者常有百數。池水通注漢水。漢水又東,黃沙水左注之。水北出遠山,山谷邃險,人跡罕交,溪曰五丈溪。水側有黃沙屯,諸葛亮所開也。其水南注漢水。南有女郎山,山上有女郎冢。遠望山墳,嵬嵬狀高,及即其所,裁有墳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謂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廟及搗衣石,言張魯女也。有小水北流入漢,謂之女郎水。漢水又東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嶺山,東南徑大石門,歷故棧道下谷,俗謂千梁無柱也。諸葛亮《與兄瑾書》云:前趙子尤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又云: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後諸葛亮死於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謂是道也。自後按舊修路者,悉無復水中柱,徑涉者,浮梁振動,無不遙心眩目也。褒水又東南徑三交城,城在三水之會故也。一水北出長安,一水西北出仇池,一水東北出太白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水又東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魚,常以三月出,十月入地,穴口廣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懸注,魚自穴下透入水,穴口向丙,故曰丙穴。下注褒水,故左思稱嘉魚出於丙穴,良木攢於褒谷矣。褒水又東南歷小石門。門穿山通道,六丈有餘。刻石言:漢明帝永平中,司隸校尉犍為楊厥之所開,逮桓帝建和二年,漢中太守同郡王升,嘉厥開鑿之功,琢石頌德。以為石牛道。來敏《本蜀論》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厥蓋因而廣之矣。《蜀都賦》曰:阻以石門,其斯之謂也。門在漢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東南歷褒口,即褒谷之南口也。北口曰斜,所謂北出褒斜。褒水又南徑褒縣故城東,褒中縣也。本褒國矣,漢昭帝元鳳六年置。褒水又南流,入於漢。漢水又東徑萬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餘丈,四面臨平,形若覆瓮。水南遏水為阻,西北並帶漢水,其城宿是流雜聚居,故世亦謂之流雜城。漢水又東徑漢廟堆下。昔漢女所游,側水為釣台,後人立廟於台上。世人睹其頹基崇廣,因謂之漢廟堆。傳呼乖實,又名之為漢武堆,非也。
東過南鄭縣南,縣,故褒之附庸也。周顯王之世,蜀有褒漢之地。至六國,楚人兼之。
懷王衰弱,秦略取焉。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漢中郡,因水名也。《耆舊傳》云: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大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為稱,即漢中郡治也。漢高祖入秦,項羽封為漢王。蕭何曰:天漢美名也。遂都南鄭。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內有小城,南憑津流,北結環雉,金墉漆井,皆漢所修築。地沃川險,魏武方之雞肋,曰: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緒鎮南鄭而還。晉鹹康中,梁州刺史司馬勛,斷小城東面三分之一以為梁州,漢中郡南鄭縣治也。自齊、宋、魏鹹相仍焉。水南,即漢陰城也,相承言呂后所居也。有廉水出巴嶺山,北流徑廉川,故水得其名矣。廉水又北住漢水。漢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蓋社主之流,百姓四時祈禱焉。俗謂之獠子水,夾溉諸田,散流左注漢水。漢水又東,得長柳渡。長柳,村名也。漢太尉李固墓,碑銘尚存,文字剝落,不可復識。漢水又東徑胡城南。義熙十五年,城上有密雲細雨,五色昭彰,人相與謂之慶雲休符。當出曉而雲霽,乃覺城崩,半許淪水,出銅鐘十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陽,歸之宋公府。南對扁鵲城,當是越人舊所徑涉,故邑流其名耳。漢水出於二城之間,右會磐余水。水出南山巴嶺上,泉流兩分,飛清派注,南入蜀水,北注漢津,謂之磐余口。庾仲雍曰:磐余去胡城二十里。漢水又左會文水,水即門水也,出胡城北山石穴中。長老云:杜陽有仙人宮,石穴宮之前門,故號其川為門川,水為門水。東南流,徑胡城北。三城奇對,隔谷羅布,深溝固壘,高台相距。門水右注漢水,謂之高橋溪口。漢水又東,黑水注之。水出北山,南流入漢。庾仲雍曰:黑水去高橋三十里。諸葛亮箋云:朝發南鄭,暮宿黑水,四五十里。指謂是水也,道則百里也。
又東過成固縣南,又東過魏興安陽縣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
常璩《華陽國志》曰:蜀以成因為樂城縣也。安陽縣故隸漢中,魏分漢中,立魏興郡,安陽隸焉。涔水出西南而東北人漢。左谷水出西北,即婿水也。北發聽山,山下有穴水,穴水東南流,歷平川中,謂之婿鄉,水口婿水。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學道得仙,入雲台山,合丹服之,白日升天、雞鳴天上,狗吠雲中,惟以鼠惡,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腸胃更生,故時人謂之唐鼠也。公房升仙之日,婿行未還,不獲同階雲路,約以此川為居,言無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為信然。因號為婿鄉,故水亦即名焉。百姓為之立廟於其處也,刊石立碑,表述靈異。婿水南歷婿鄉溪,出山東南流,徑通關勢南。山高百餘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濬塹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蕭何守漢中,欲修北道通關中,故名為通關勢。婿水又東徑七女冢。冢夾水羅布,如七星,高十餘丈,周回數畝。元嘉六年,大水破墳,墳崩,出銅不可稱計。得一磚,刻云:項氏伯無子,七女造墩。世人疑是項伯冢。水北有七女池,池東有明月池,狀如偃月,皆相通注,謂之張良渠,蓋良所開也。婿水徑樊噲台南,台高五六丈,上容百許人。又東南徑大成固北。城乘高勢,北臨婿水,水北有韓信台,高十餘丈,上容百許人。相傳高祖齋七日,置台設九賓禮,以禮拜信也。婿水東回南轉,又徑其城東,而南入漢水,謂之三水口也。漢水又東會益口,水出北山益谷,東南流,注於漢水。漢水又東至城南,與洛谷水合。水北出洛谷,谷北通長安,其水南流,右則水注之。水發西溪,東南流,合為一水,亂流南出,際其城西,南注漢水。漢水又東徑小成固南。州治大成固,移縣北,故曰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興勢坂,諸葛亮出洛谷,戍興勢,置烽火樓處。通照漢水,東歷上濤,而徑於龍下,蓋伏石驚湍,流屯激怒,故有上下二濤之名。龍下,地名也。有丘郭墳墟,舊謂此館為龍下亭。自白馬迄此,則平川夾勢,水豐壤沃,利方三蜀矣。度此溯洄從漢,為山行之始。漢水又東徑石門灘,山峽也,東會西水,水北出秦嶺西谷,南歷重山。與寒泉合。水東出寒泉嶺,泉涌山頂,望之交橫似若瀑布,頹波激石,散若雨灑,勢同厭原風雨之池。其水西流入於西水。西水又南注漢,謂之西口。漢水又東徑媯虛灘。《世本》曰:舜居媯汭,在漢中西城縣,或言媯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虛,故後或姓姚,或姓媯,媯姚之異,是妄未知所從。余按應劭之言,是地於西城為西北也。漢水又東徑猴徑灘,山多猴猿,好乘危綴飲,故灘受斯名焉。漢水又東徑小大黃金南。山有黃金峭,水北對黃金谷,有黃金戍,傍山依峭,險折七里。氏掠漢中,阻此為戍,與鐵城相對,一城在山上,容百餘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許人,言其險峻,故以金鐵制名矣。昔楊難當令魏興太守薛健據黃金,姜寶據鐵城。宋遣秦州刺史蕭思話西討,話令陰平太守蕭垣攻拔之,賊退酉水矣。漢水又東,合蘧蒢溪口。水北出就谷,在長安西南,其水南流,徑巴溪戍西,又南徑陽都坂東。坂自上及下盤折十九曲,西連寒泉嶺。《漢中記》曰:自西城涉黃金峭、寒泉嶺、陽都坂,峻崿百重,絕壁萬尋,既造其峰,謂已逾崧岱,復瞻前嶺,又倍過之。言陟羊腸,超煙雲之際,顧看向途,杳然有不測之險。山豐野牛野羊,騰岩越嶺,馳走若飛,觸突樹木,十圍皆倒,山殫民阻,地窮坎勢矣。其水南歷蘧蒢溪,謂之蘧蒢水,而南流注於漢,謂之蒢口。漢水又東,右會洋水,川流漫闊,廣幾里許。洋水導源巴山,東北流,徑平陽城。《漢中記》曰:本西鄉縣治也。自成固南入三百八十里,距南鄭四百八十里。洋川者,漢戚夫人之所生處也。高祖得而寵之,夫人思慕本鄉,追求洋川米,帝為驛致長安。蠲復其鄉,更名曰縣,故又目其地為祥川,用表夫人載誕之休祥也。城即定遠矣。漢順帝永光七年,封班超以漢中郡南鄭縣之西鄉為定遠侯,即此也。洋水又東,北流入漢。謂之城陽水口也。漢水又東歷敖頭。舊立倉儲之所,傍山通道,水陸險湊。魏興安康縣治,有戍統領流雜。漢水又東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岩嶺下。又南枝分,東注旬水,又南徑蓰閣下,山上有戍,置於崇阜之上,下臨深淵。張子房燒絕棧閣,示無還也。又東南歷直谷,徑直城西,而南流注漢。漢水又東徑直城南,又東徑千渡,而至蝦蟆頧,歷漢陽口,而屆於彭溪龍灶矣,並溪澗灘磧之名也。漢水又東,徑晉昌郡之寧都縣南,縣治松溪口。又東徑魏興郡廣城縣,縣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鹽井,食之令人癭疾。漢水又東徑魚脯谷口,舊西城、廣城二縣。指此谷而分界也。
又東過西城縣南。
漢水又東徑鱉池南鯨灘,鯨,大也。《蜀都賦》曰:流漢湯湯,驚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雲昏者也。漢水又東徑嵐谷北口,嶂遠溪深,澗峽險邃,氣蕭蕭以瑟瑟,風而颼颼,故川谷擅其目矣。漢水又東,右得大勢,勢阻急溪,故亦曰急勢也。依山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護吉挹所治,苻堅遣偏軍韋鍾伐挹,挹固守二年不能下,無援遂陷。漢水右對月谷口,山有坂月川於中,黃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饒水田,故孟達與諸葛亮書,善其川土沃美也。漢水又東徑西城縣故城南。《地理志》:漢中郡之屬縣也。漢未,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以申儀為西城太守,儀據郡降魏,魏文帝改為魏興郡,治故西城縣之故城也。氏略漢川梁州,移治於此城。內有舜祠、漢高帝廟,置民九戶,歲時奉祠焉。漢水又東為鱣湍,洪波渀盪,漰浪雲頹。古耆舊言,有鱣魚奮鰭溯流,望濤直上,至此則暴鰓失濟,故因名湍矣。漢水又東合旬水,水北出旬山,東南流,徑平陽戍下,與直水枝分東注,徑平陽戍,入旬水,旬水又東南徑旬陽縣,與柞水合。水西出柞溪,南流徑重岩堡西,屈而東流,徑其堡南,東南注於旬水。旬水又東南徑旬陽縣南。縣北山有懸書崖,高五十丈,刻石作字,人不能上,不知所道。山下有石壇,上有馬跡五所,名曰馬跡山。旬水東南注漢,謂之旬口。漢水又東徑木蘭寨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回數里,左岸壘石數十行,重壘數十里,中謂是處為木蘭寨,云:吳朝遣軍救盂達於此矣。漢水又東,左得育溪,興晉、旬陽二縣分界於是谷。漢水又東合甲水口,水出秦嶺山,東南流,徑金井城南,又東徑上庸郡北,與關祔水合。水出上洛陽亭縣北青泥西山,南徑陽亭聚西,俗謂之平陽水。南合豐鄉川水,水出弘農豐鄉東山,西南流徑豐鄉故城南。京相璠曰:南鄉淅縣,有故酆鄉,《春秋》所謂豐浙也。於《地理志》屬弘農,今屬南鄉。又西南合關淅水。關祔水又南入上津,注甲水。甲水又東南徑魏興郡之興晉縣南,晉武帝太康中立。甲水又東,右入漢水。漢水又東為龍淵,淵上有胡鼻山,石類胡人鼻故也,下臨龍井渚,淵深數丈。漢水又東徑魏興郡之錫縣故城北,為白石灘。縣故《春秋》之錫穴地也,故屬漢中,王莽之錫治也。具有錫義山,方圓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門,上有石壇,長數十丈,世傳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發餌術,恆數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漢水又東徑長利谷南,入谷有長利故城,舊縣也。漢水又東歷姚方,蓋舜後枝居是處,故地留姚稱也。
譯文
沔水發源於武都郡沮縣的東狼谷中,
沔水又名沮水。闡馳說:因為此水初發源處是一片濕流媲的窪地(沮枷),因而稱為沮水,縣也跟著叫沮縣。發源後往南流,泉街水注入。泉街水發源於河池縣,往東南流入沮縣,一與沔水匯合。污水又往東南流經沮水戍,又往東南注入漢水,匯流處叫沮口,這就是所謂河漢。《 尚書》 說:漾水發源於蟠家山,東流稱漢水。《 山海經》 說:漢水發源於鰍矚山。往東北流有獻水口。皮仲雍說:此水南流至關城與西漢水匯合。漢水又往東北流,匯合沮口,這都是漢水的上源。因此如淳說:這一帶地方的人稱漢水為沔水。孔安國說:漾水東流稱為沔水,是因為它與沔水匯合。流到漢中又稱漢水,水名可互相通用。沔水又向東流經白馬戍南面,洱水注入。燼水發源於北面的武都氏中,向南流經張魯城東面。張魯,是沛國張陵的孫子,張陵曾在蜀郡鶴鳴山學道,把他的道術傳給張衡,張衡又傳給張魯。張魯到了這裡,待人仁厚,四方百姓都來歸附他,學道所供給的費用,以五斗米為限,所以稱為五斗米道。初平年間(190 一193 ) ,劉焉封張魯為督義司馬。張魯深居漢中,斷絕了閣道,靠近峭嶺修建城邑,周圍五里,東邊頻臨深谷,谷深百丈,西北兩面都是連綿的山峰和崖壁,無窮無盡地伸展向遠方;往南是盤鏇的山徑,上登約二里有餘。洱水又往南流經張魯治東面,燼水西邊的山上有個張天師堂,至今百姓仍在信奉。庚仲雍稱此山為白馬塞,稱此堂為張魯治,東邊面對白馬城,又名陽平關。燼水往南流,注入酒水,匯流處叫洱日。此城西邊環繞著燼水,南邊面臨污川,城旁兩水交匯,因而又稱為燼口城。酒水又往東流經武侯壘南面,這是昔日諸葛武侯屯駐過的地方,南臨酒水,南岸有諸葛亮昔日的營壘,背山面水,其中有個小城,有山川纖回阻隔,很難到達。酒水又往東流經兩陽縣老城南面,按老的說法,這座城是漢高祖在漢中時蕭何修築的。漢建安二十四年( 219 ) ,劉備兼併了劉璋,北定漢中,開始設立祭壇,在此登上漢中王之位。此城南面靠近漢水,北面是通衡大道,南面靠水岸一邊,至今已崩塌了三分之一。就從這留下來的部分來看,此城當時的風貌大體上還看得出來。此城南面正對定軍山。曹操南征漢中時,張魯投降,於是命令夏侯淵守城。劉備從陽平關向南渡過沔水,殺了夏侯淵,占有了漢中。諸葛亮死後,遺囑把他葬在定軍山上,安葬時依山形地勢,而不高築墳壟,現在那裡唯有一片翁鬢的松柏,一叢叢的濃蔭布滿山野,而他的墳墓卻不知究竟在何處。山的東面叫高平,是當年諸葛亮宿營的地點,建有諸葛亮廟。諸葛亮死後,百姓在野外致祭。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共同上表說:我們聽說周朝人思念召伯的恩德,就不砍伐那棵他曾在下面休息過的甘棠樹;越王為了懷念范氫的功績,鑄了一尊金像紀念他。諸葛亮的德行可以作為天下的典範,功勳空前絕後,今天王室之所以能不衰敗下去,靠的全是他。而今讓百姓在街巷裡祭奠,戎夷在野外祭祀,這不是紀念他的德行和功勳,追思他節操的辦法。今天若要完全順從民心,那么就會流於淫濫而違反典章制度;如將祠廟建於京城,又勢必侵逼宗廟,這正是聖上心裡猶疑不定的原因。我們以為最好是在墓地近旁,就在河陽立祠,這樣就可以斷絕民間的私祭,尊重正規的禮儀。這座祠廟就是在習隆、向充啟奏後修建的。鍾士季征伐蜀國時,曾親自來此祭祀。墳地東面,就是諸葛亮擺八陣圖的地方,遺址還在,但崩塌荒廢,很難辨認了。酒水又往東流經西樂城北面。城在山上,周圍三十里,十分險要堅固,城側有個山谷,叫客裘谷,有道路通益州。山上有很多撩人居住著,諸葛亮修築此城以防他們騷擾。梁州刺史楊亮,憑藉這天險和堅固的城防,想要守城安居,卻被符堅攻破。後任刺史姜守、潘猛也相繼守衛此城。城的東面,容裘溪水注入污水,這條水俗稱洛水,發源於南方的巴嶺山,向東北流,水的左面有一座老城,利用山勢險處而建,四面阻絕。昔日先主派遣黃忠據守於此,以抗拒曹公。溪水又向北流經西樂城東面,向北注入漢水。漢水在左邊流到度口。度水發源於陽平北山,有兩個源頭:一條叫清檢,出產鮮美的鰓魚;另一條叫濁檢,出產頂瓜瓜的螂魚。通常在二月、八月釣捕,能嘗到這些水產的美味。度水往西南流經陽平縣老城東面,又往南流經酒陽縣老城東面,然後往西南流,注入漢水。漢水繼續東流,右邊流匯合溫泉水口。此口的水發源於山北的平地,那裡有個方圓數十步的溫泉,泉源騰湧如沸,冬夏都是滔滔滾滾,看上去一片水汽瀰漫,據說能治百病。人們沐浴後,身上都留有硫磺氣味,趕去沐浴的常有上百的人。池水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黃沙水從左邊注入。此水發源於北方的遠山,那裡山谷深幽險阻,人跡罕至。有溪叫五丈溪,水邊有個黃沙屯,是諸葛亮所開。溪水南流注入漢水。漢水南面有座女郎山,山上有座女郎墓,遠遠望那山墳,只見巍峨高起的樣子,走近那地方,才顯出墳墓的形狀。山上有一條直路通往山下,不長草木,民間稱為女郎道。山下有女郎廟和禱衣石,據說這位女郎就是張魯的女兒,有一條小溪澗往北沐入漢水,”峨女郎水。漢水又往東流,匯合了褒水。褒水發源於西北面的衙嶺山,往東南流經大石門,流過舊時的棧道下谷,俗稱千梁無柱。諸葛亮《 與兄瑾書》 說:先前趙子龍退兵時,燒壞了赤崖以北沿著山谷周圍的閣道百餘里,閣梁一頭通入山中,另一頭在水中立柱。現在山水大而急,已無法立柱,困難已到了極點,不能勉強了。又說:近時山洪暴發,赤崖以南的橋樑閣道全都沖毀了,當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個在赤崖駐防屯田,一個駐於赤崖口,雙方只能沿崖互相呼叫,還能聽到而已。後來諸葛亮死於五丈原,魏延首先撤退,焚了棧道,就指這條棧道。自此以後,那些按照舊道修路的人,都不再在水中立柱了。過往行人在搖搖晃晃的浮橋上經過,無不提心弔膽,頭暈目眩。褒水又向東南流經三交城,因為此城坐落在三條水的匯合處,所以得名。這三條水,一條發源於北方的長安,一條發源於西北方的仇池,一條發源於東北方的太白山。城名就是因此而來的。褒水又向東南流,有丙水口。丙水上源承接丙穴,穴中出產嘉魚,通常在三月出穴,十月入穴。穴口寬五六尺,離平地七八尺。有一條泉水從上而下注入,魚從穴下鑽進來,游入這條水中。穴口向南,丙屬南,因而叫丙穴,穴水向下注入褒水。所以左思說:嘉魚出於丙穴,良木集於褒谷。褒水又往東南流經小石門,石門鑿山開出通路,長六丈有餘,門口刻著:漢明帝永平年間(58 一75 ) ,司隸校尉鍵為楊厥所開。到了桓帝建和二年(148 ) ,楊厥的同郡老鄉、漢中太守王升為了表彰他開鑿通道之功,刻石頌揚他的功績,這條路就是石牛道。來敏《 本蜀論》 說:秦惠王想攻打蜀國,但不知路怎么走,於是做了五頭石牛,把黃金放在尾巴下,揚言說石牛能拉出金子。蜀王命令五位壯士憑力氣一路將石牛拖到蜀國。秦國派遣張儀、司馬錯循路尾隨滅了蜀國,因而把這條路稱石牛道。這條路大概就是把石牛道拓寬而成的。《 蜀都賦》 說:為石門所阻,就指這地方。石門在漢中之西,褒中之北。褒水又往東南流經褒口,就是褒谷南面的山口。北面的山口叫斜谷,所謂北出褒斜,就指這地方。褒水又往南流經褒縣老城東面,就是褒中縣,過去原是褒國。褒中縣於漢昭帝元鳳六年(前75 年)設定。褒水又往南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經萬石城下,城在高原上,高原高十餘丈,四周鄰接平原,形狀好像倒置的瓮。南面有水阻隔,西北兩邊都瀕臨漢水。此城向來是流民雜戶所居的地方,因此人們又稱為流雜城。,漢水又往東流經漢廟堆下,是過去漢女游過的地方。水旁有個釣台,後人在台上建廟,人們見那倒塌的廟基又高又大,就稱它為漢廟堆。以後因訛傳,又叫漢武堆,其實是錯誤的。
往東流過南鄭縣南,南鄭縣是從前褒國的附庸。周顯王時,蜀國據有褒漢之地,到六國時,楚國兼併了褒漢。楚懷王時國力衰弱,褒就被秦奪取了。周掇王二年(前313 ) ,秦惠王在此設定漢中郡,是根據漢水來命名的。據老人相傳:南鄭這名稱,始於鄭桓公。桓公被犬戎所殺,他的百姓向南逃奔,因此稱為南鄭。南鄭也是漢中郡的治所。漢高祖入秦後,項羽封他為漢王,蕭何說:天漢,是美好的名稱。於是就建都於南鄭。南鄭大城周圍四十二里,城內有個小城,南面臨水,北面圍築城牆難諜,堅固的城牆和深井,都是漢時修建的。‘漢中土地肥沃,江流險惡,魏武把它比作雞肋。他說:拋下了良馬不去騎,還匆匆忙忙去另找什麼呢?於是留下杜子緒鎮守南鄭,自己就回去了。晉鹹康年間(335 一342 ) ,梁州刺史司馬勛把小城東面三分之一隔斷,作為梁州漢中郡南鄭縣的治所,自此以後,宋、齊、魏都照此相承下來。漢水南面就是漢陰城,相傳呂后居住在這裡。有一條廉水,發源於巴嶺山,往北流經廉川,所以就得了廉水之名。廉水又往北注入漢水。漢水在右面匯合了池水。池水發源於旱山,山下有祠,羅列著十二座石雕,也不知道它們的來歷,大概是社神之類,老百姓四時都到這裡來祈禱。池水俗稱撩子水,灌溉著兩岸田地,下游散流從左面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經長柳渡,長柳是村名。這裡有漢朝太尉李固墓,碑銘還在,但文字剝落,不能辨認了。漢水又往東流經胡城南,義熙十三年(417 ) ,胡城上空布滿密雲,細雨綿綿,現出明亮耀眼的五彩靈光。人們相互談論,說這是祥雲,是吉兆,天明雲散以後,只覺城崩地陷,半個城已沉沒在水中了。崩陷處出現銅鐘十二口,刺史索邀將鍾送到洛陽,為宋公府所有。胡城南與扁鵲城相望。扁鵲從前一定來過這裡,所以這座城就以他的名字流傳下來了。漢水從兩城之間流出,在右面匯合了磐余水。磐余水發源於南山巴嶺上,分作兩條,清泉帶著晶瑩的浪花飛流,向南的一條注入蜀水,向北的一條流注漢水,分流處叫作磐余口。庚仲雍說:磐余距胡城二十里。漢水又在左面匯合了文水,文水就是門水,發源於胡城北山的石洞中。老人說:杜陽有仙人宮,宮的門前有石洞,所以稱那裡的平川為門川,流水為門水。門水往東南流經胡城北面,那一帶有三座城隔著山谷分布著,都有很深的護城河和堅固的城牆,高台相望,形成鼎立之勢。門水向右注入漢水,匯流處稱高橋溪口。漢水又往東流,黑水注入,黑水發源於北山,南流注入漢水。庚仲雍說:黑水離高橋三十里。諸葛亮《 箋》 說:早晨從南鄭出發,晚上到黑水投宿,水路約四五十里,指的就是這條水;陸路則有百里。
又往東流過成固縣南面,又往東流過魏興郡安陽縣南面,滓水發源於旱山,北流注人。
常據《 華陽國志》 說:蜀國以成固為樂城縣。安陽縣從前隸屬於漢中,魏把漢中的土地分出來,設定了魏興郡,安陽縣隸屬於魏興。渾水發源於西南,往東北注入漢水。左谷水從西北流來,就是婿水,婿水發源於北方的聽山,山下有穴水,穴水往東南流經平原中部,那地方叫婿鄉,水就稱婿水了。平原中有個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是成固人,得道成仙,進入雲台山,煉丹服食,白日升天。跟著他上天的雞在天上啼,狗在雲中吠,只有老鼠因為可惡,被留在地上,老鼠憤恨極了,在月光晦暗的夜晚,氣得把腸胃都吐了出來,但隨後又會生出新的腸胃,所以當時人們稱為唐鼠。唐公房升仙那天,他女婿遠行尚未回來,不能一同登上雲頭,來往於天上,相約在這片平原居住,說是無須擔心老是降霜和蛟龍老虎之害。當地百姓以為確實如此。因而稱這地方為婿鄉,把水也稱為婿水了。後來百姓又在此處為唐公房建廟,刻石立碑,表述靈異的事跡。婿水往南流經婿鄉溪,出山後往東南流經通關勢南面。通關勢山高百餘丈,山上有一座匈奴城,周圍五里,環城有三道深溝。漢高祖北定三秦後,蕭何據守漢中,他想往北修一條通往關中的道路,因而名為通關勢。婿水又往東流經七女墓,七座墳墓散布於婿水兩岸,羅列有如七星。墓高十餘丈,墓地周圍數畝。元嘉六年(429 ) ,洪水衝破了墳墓,墳中取出的銅不計其數,還發現一塊磚,上面刻著:項氏伯無子,七女造棺榔等字,當時人們猜測這是項伯的墳墓。婿水北面有個七女池,池東有個明月池,形狀仿佛半弦月,水流都可相通,通水渠道稱張良渠,是張良所鑿的。婿水又流經樊啥台南,台高五六丈,台上能容納百餘人。婿水又往東南流經大成固北面,此城地勢很高,北臨婿水。婿水北面有個韓信台,高十餘丈,頂上能容納百餘人,相傳漢高祖齋戒七日,在這裡置壇設九賓禮,隆重地任命韓信為大將軍。婿水向東彎,向南轉,又流經大成固城東,然後向南注入漢水,匯流處叫三水口。漢水又東流與益口水匯合。益口水發源於北山益谷,往東南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到澆城南面,與洛谷水匯合。洛谷水發源於北方的洛谷,洛谷北邊通長安,水往南流,右面有境水注人。境水發源於西溪,往東南流,與洛谷水匯合後成為亂流,往南流過境城西邊,往南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經小成固南,州治是大城固,以後把縣治移到這裡,因稱小成固城。小成固城以北一百二十里,有個地方叫興勢坂。諸葛亮率兵出洛谷,在興勢駐軍防守,置烽火樓,點燃烽火處,把漢水照得一片通明。漢水又往東流經上濤,又流經龍下,這一段溪中多亂石,水流湍急,驚濤怒吼,因此有上濤、下濤的名稱。龍下是地名,那裡有許多墳墓,從前稱此處的館舍為龍下亭。從白馬到此地,漢水兩岸平川,水源豐富,土地肥沃,三蜀受益。過了這裡,從漢水逆流而上,就開始走山路了。漢水又往東流經石門灘 是一條山峽,東流與酉水匯合。酉水發源於秦嶺酉谷,往南流經重山與寒泉匯合。寒泉發源於東面的寒泉嶺,源頭的泉水在山頂上噴涌而出,望去相互交錯,仿佛瀑布一樣,水流急瀉而下,衝激岩石,水花飛濺,像雨點似的紛紛灑下,此種情景十分類似厭原的風雨之池。水往西流,注入酉水。酉水又往南流注入漢水,匯流處稱為酉口。漢水又往東流經勸墟灘,《 世本》 說:舜居住在勸吶,在漢中西城縣。有人說:妨墟在西北,是舜居住的地方,也稱姚墟,因此舜的後代有姓姚的,也有姓勸的,勸、姚二姓不同,不知究竟應當依哪一個才對。我查考了應劭的有關說法,勸墟是在西城的西北面。漢水又往東流經猴徑灘。這裡山上有許多猿猴,它們喜歡從險處下來飲水,溪灘就因此而得名。漢水又往東流經小黃金和大黃金南面,山上有個黃金峭,與水北的黃金谷隔江相望,那裡有個黃金戍,背倚山邊的峭壁,憑險曲折長達七里。因氏族攻掠漢中,所以在此據險駐防,建立堡壘,與鐵城相對。一城建在山上,可容百餘人,一城築在山下,能安頓百來人。因為地勢險峻,所以用金、鐵命名。從前楊難當命令魏興太守薛健據守黃金戍,姜寶據守鐵城,宋派遣秦州刺史蕭思話西征,蕭思話命令陰平太守蕭垣攻克兩城,敵兵退到酉水。漢水又往東流,與蓬藤溪口匯合。蓬藤水發源於北方的就谷,谷在長安西南。水往南流經巴溪戍西面,又往南流經陽都坂東面。此處山坡從上到下東盤西轉,共有十九道彎,西面連線寒泉嶺。《 漢中記》 說:從西城翻越黃金峭、寒泉嶺、陽都坂,高山峻岭,層層疊疊,絕壁萬丈,攀上一座山峰,以為已經翻過裕山、泰山那樣的高峰了,可是抬頭再看前面的山嶺,都比過來的山還要加倍高峻。攀登在山間的羊腸小道之間,置身於縹緲的雲霧之上,回頭瞻望走過來的路,迷濛深杳,到處隱伏著不可測的兇險。山上有很多野牛、野羊,翻崖越嶺,奔跑如飛,那些巨獸一撞到樹木,周長二三尺的樹也會被撞倒。山勢的險峻,地形的起伏,真到了極點。水往南流經蓬藤溪,稱為蓬藤水,往南流注入漢水,匯流處稱為藤口。漢水又往東流,在右面與洋水匯合,這裡河面寬闊,約有幾里。洋水源出巴山,向東北流經平陽城。《 漢中記》 說:平陽城原是西鄉縣的治所,從成固南行是三百八十里,距南鄭四百八十里。洋川是漢朝戚夫人的誕生地。漢高祖得了她,對她十分寵愛。戚夫人思念家鄉,想吃洋川米,漢高祖特設釋站,從洋川到長安。並免除當地的賦稅和搖役,改名為縣。為了紀念戚夫人誕生這件祥瑞的喜事,於是把那地方改名為祥川。此城就是定遠城。漢和帝永元七年偽5 )封班超為定遠侯,把漢中郡南鄭縣的西鄉封給他,就是這地方。洋水又往東北流,注入漢水,匯流處稱為城陽水口。漢水又往東流經敖頭,從前這是建立過糧倉的地方,敖頭的路沿山而過,是水陸交通樞紐,魏興郡安康縣的治所就在這裡。建有駐防堡壘,管理流民雜戶。漢水又往東流與直水匯合。直水發源於北面的子午谷岩嶺下,往南流分出一條支流,往東注入旬水;又往南流經褪閣下,有一座邊防城堡,築在高高的山頭上,下臨深淵。張子房把山上的棧道全部燒毀,以表示決不後退的決心。直水又往南流經直谷,經過直城西,而後南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經直城南,又往東流經千渡到蝦蟆頗,流過漢陽、撫口直到彭溪、龍灶,這兩處都是溪澗沙灘名。漢水又往東流經晉昌郡的寧都縣南面,縣治在松溪口。又往東流經魏興郡廣城縣,縣治在王谷。谷道向南通巴撩,那裡有鹽井,吃了會使人患咽喉病。漢水又往東流經魚脯谷口,從前西城、廣城兩縣從此谷為分界。
文往東流過西城縣南面。
漢水又往東流經鱉池南面的鯨灘。鯨,是大的意思。《 蜀都賦》 說。奔流不息的漢水浪濤滾滾,發出驚雷似的轟鳴,遠望水天相連,無邊無際;近觀雲霧迷茫,昏昏嚎檬。東流經嵐谷北口,這一帶重巒疊嶂,溪澗幽深,斷崖峽谷,深沓險峻;山風濺贍,山嵐繚繞,所以峽谷得了這個名字。漢水又往東流,右岸有大勢,因有急流阻隔,所以又稱為急勢。這裡依山築了一座小城,周圍二里,屬梁州督護吉握所管轄。符堅派遣偏軍韋鍾進攻吉抱,吉抱堅守了二年,攻不下來;最後由於沒有援軍,才被攻陷。漢水右面正對月谷口,山裡有個坂月川,這片黃土川原,肥沃而平坦,水田很多,到處種滿桑麻。所以孟達《 與諸葛亮書》 里,讚美這片平川土壤的肥美。漢水又往東流經西城縣舊城南,《 地理志》 說:西城是漢中郡的肩縣。漢末則是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219 ) ,劉備任命申儀為西城太守,後來申儀據有該郡投降了魏國,魏文帝把它改為魏興郡,郡治在西城縣舊城。氏族攻略漢川時,梁州把治所移到這裡。城內有舜祠、漢高帝廟,安排了九戶百姓,每年按時祭祀。漢水又東流,就到擅湍,急流奔騰,水浪滔天。古時老人們傳說,有一條鮑魚迎著浪濤奮力逆流而上,游到此處則魚鰓破裂,力竭而上,因而名為擅湍。漢水又往東流與旬水匯合,旬水發源於北面的旬山,往東南流經平陽戍下,與直水的支流匯合,往東流經平陽戍注入旬水。旬水又往東南流,經過旬陽縣與柞水匯合,柞水發源於西方的柞溪,往南流經重岩堡西面,又轉向東流,經堡南往東南注入旬水。旬水又往東南流經旬陽縣南,該縣北山有個懸書崖,高五十丈,崖壁上刻著字,人不能上,不知刻的是什麼。山下有個石壇,壇上有五處馬腳印,所以把山叫馬跡山。旬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漢水,匯流處叫旬口。漢水又往東流經木蘭寨南面,右岸有一座城,名叫伎陵城,周圍數里;左岸有幾十道用石塊堆砌成的壁壘,重重疊疊的營壘延綿幾十里,這就是木蘭寨。據說吳國派軍隊到這裡援救孟達。漢水又往東流,左面接納了育溪,興晉、旬陽兩縣,就以這條溪谷為分界。漢水又往東流與甲水口匯合,此水發源於秦嶺山,往東南流經金井城南,又往東流經上庸郡北面,與關襯水匯合。關襯水發源於上洛郡陽亭縣北面的青泥西山,往南流經陽亭聚西。這條水俗稱平陽水,南流與豐鄉川水匯合。豐鄉川水發源於弘農縣豐鄉東山,往西南流經豐鄉舊城南。京相潘說:南鄉浙縣有舊鄂鄉,就是《 春秋》 所說的豐漸。在《 地理志》 里,屬於弘農郡,現在屬於南鄉郡。豐鄉川水又往西南流,與關襯水匯合。關襯水又往南流,到上津注入甲水。甲水又往東南流經魏興郡興晉縣南面,該縣是在晉武帝太康年間( 280 - 289 )設定。甲水又往東流,在右面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有龍淵,淵上有山,山上岩石像胡人的鼻子,所以稱為胡鼻山;下臨龍井諸,水深數丈。漢水又往東流經魏興郡錫縣舊城北面,就到白石灘。錫縣從前是《 春秋》 里所說的錫穴地方,過去屬漢中,就是王莽時的錫治。該縣有錫義山,方圓百里,山形如城,四面有門,山上有石壇,長數十丈,民間傳說:這是眾仙居住的地方。現在常有道士數十人住在那裡,他們披著頭髮,吃的是術。這座山很高峻,峽谷深幽,遍地長著薇薪草。這種草風吹不倒伏,無風卻會自行搖擺。漢水又往東流經長利谷南邊,進入山谷,有一座舊縣城,就是長利舊城。漢水又往東流經姚方,是舜後裔的一個分支居住的地方,因而地名中帶有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