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粵西遊日記十八

作者:徐弘祖

十八日 晨餐後放舟。十里,石狗灣。有小山在江左,江稍曲而東北。小山之東為龍船山,又西南為夾道雙山,此北門陸路所出也。由石狗灣五里,為油閘,江始轉而東。又東北十里為羅溝。向正東行者五里,始轉而南,十里為山門沖,即昔日洛容來渡江處也。江東為南寨山〔西麓,石崖回返,下嵌江流;〕江西岸為馬鹿堡。又南十里為羅峒。前有山突兀,坪中有罅南裂,上連下透〔如石門〕。其巔又有一圓石突綴於上,若一僧倚崖南向,肩與崖齊,而上路其頭顱,下透其腰背。余昔在羅山南已東望而見之,今復西眺,蓋水陸兼收之矣。又南五里,諸峰森叢江右,石崖回亘,亦猶山門之列於江左者,而其上復有石森列,若立而傴僂,若坐而箕踞者。舟人謂此處有“八仙對奕”,豈即此耶?至此江稍轉西南,其東岸有聚落日雞臘,乃柳州東南陸路大道也。道側有溪自西來人,於是舟轉東行。五里,轉而南,有崖懸突江左,層累疊嵌,〔光采離奇。〕眺其東,有尖峰彎豎,形若牛角。既而東轉五里,江北聚落出焉,名曰犁沖。蓋山脈北自牛角尖直下,江流環其〔東、南、西〕三面,中成盤涯,若犁之尖,故名。忽轉而北,又五里,直抵牛角山下。復轉東去。北山松檜森然,名曰羅墳。遙聞灘聲如雷,久之始至,則懸流回瀑,一瀉數里,是曰橫鏇灘。自犁沖北轉至此,破壁而出,建瓴而下,又共五里矣。東南下灘五里,山漸開伏,又十里,稍折而東北,又東十里,三江口。洛青〔江〕自東北來注,有聚落在柳江北、洛青西,昔有巡司並驛,今移霣江矣。時日已西銜山半,遂泊。

十九日 舟人因蚊蚋甚多,乘月放舟中流,聽其隨波去。五鼓抵賓江,市聚在東岸,其上連室頗盛,其下復有灘。下灘,舟稍泊,既曙乃行。二十里,象州,在江東岩。自犁衝來,石山漸隱,土山漸開,唯賓江之下有崖特立江左,江轉而西,山形下削上突,豈即《志》所謂“象台”耶?象州城在江東岸,瀕江岸頗高,西門城垣因之,州即在其內。州廨內外,多茅舍蕭條,其東即窪而下,居民之廬托焉。西門外隔江即為象山。山土而不高,土人曰:“春月有雲氣,望若象形,紛走其上,即之則散,故名。”其北岸有石蹲伏山頭,謂“貓兒石”也,頗覺宛然。舟泊,市蔬米,瀕午乃發。十里,轉而西,有崖峙江左。又西十里,過大容堡,轉而西南行,兩岸始擴然無山。又五里,轉而東南行。又十里,都泥江自西南來會,其水渾濁如黃河之流,既入而澄波為之改色。江東北岸有小山,北面分聳兩岐,西突兀而東尖峭,正與都泥入江之口相對,若為建標以識者。又東南十五里,折而西北,鏇轉西南。又十里,乃東下大灘,一瀉五里,曰菱角灘。下灘五里,日薄崦嵫,又十五里,泊於瀧村。在江北岸。

都泥江者,乃北盤之水,發源曲靖東山之北,經七星關抵普安之盤山,由泗城而下遷江,歷賓州、來賓而出於此。溯流之舟,抵遷江而止。蓋上流即土司蠻峒,人不敢入;而水多懸流穿穴,不由地中,故人鮮諳熟悉其源流者。又按慶遠忻城有烏泥江,由縣西六里北合龍江。詢之土人,鹹謂忻城無與龍江北合水口,疑即都泥南下遷江者。蓋遷江、忻城南北接壤,“烏泥”、“都泥”聲音相合,恐非二水。若烏泥果北出龍江,必亦貴州之流,惜未至忻城一勘其跡耳。若此江,則的為北盤之委,《西事珥》指為烏泥,似以二水為混,未詳核之也。

二十日 昧爽放舟,五里下一灘,曰大鷺灘,江右石峰復駢列而出。又南五里,為武宣縣西門。縣城在江之左,亦猶象州之西臨江渚也。但隔江西岸之山,卓立岐分,引隊而南,〔岩皆奇詭,若垂首引項,傴僂比肩,種種怪異。《志》謂“縣西有仙人山,南有仙岩山”,當即所望諸異峰也,〕不似象州西山以雲氣得名也。其附舟去五人,復更四人,舟人泊而待之,上午乃發。南五里,江折而東,又五里,乃東南折而去,〔兩岸復擴然。〕又十五里,有溪自西來注。又東南十里,為勒馬堡,堡江左,過此即為潯州之桂平界矣。又南十〔里,兩岸山漸合,又〕五里為橫石磯。有石自江右山麓橫突江中,急流倒涌,遂極澒hòng相連不斷洞之勢。蓋兩崖皆連山逼束,至此為入峽之始。又南五里,轉而東南二十里,江左涯辟一坪,是為碧灘,設堡置戍,為峽中之界,名鎮峽堡焉。又東南十里,兩岸山勢高聳,〔獨冠諸峰,〕時有石峰懸峙。江至是轉而東,其南回東轉處,江左瞰流之石,有大書鐫石者,土人指為韓都憲留題,然舟疾不能辨也。又東北二十里,有小溪自北破壁而出,其內深峻屈曲,如夾堵牆。又東為大藤峽,大江南北兩崖,俱有石突江中。雲昔有巨藤橫駕江上,故南北兩山之賊,此追彼竄,彼得籍為津梁,而我不能施其威武。自韓公雍破賊而斷之,易名斷藤峽。過斷藤五里,下弩灘,遂南出峽口。有水自東來注,曰小江口。其水由武靖州來,至此,合併西南下,勢甚涌急,蓋出峽而恣其放逸也。北自橫石磯入峽,南至弩灘而出,其中山勢回逼,正如道州之瀧江,嚴陵之七里瀧。但此峽相去六、七十里,始入為東西峽,中轉為南北峽,中無居廬,叢木虧蔽,兩旁為瑤、僮窟宅,故易於為暴。使伐木開道,因泉置屯,則亦丹崖、釣台,勝概所麗矣。今碧灘之上置鎮峽堡,聲勢甚孤,恐怠玩之後,不足以震懾戎心也。出峽,又西南循山下,十大藤峽東抵府約三百餘里,乃漓、柳二江之夾中也。兩江瑤賊昔甚猖獗,屢征之後,今兩江晏然。當其猖獗時,賊東西相結,蓋其中有力山焉。東助府江,西援藤峽,互相竄伏,所謂狡兔之三窟也。王新建討定之後,當有布置,俊考之。

二十一日 隔晚泊潯州大北門稅廠下。夜半風雨大作,五更雨止,而風勢震撼不休,晨餐後乃殺。乃登涯入大北門。南行半里,轉而東一里,過府前,又半里,抵四牌坊。折而南半里,出大南門,則鬱江自西南來,繞城而東北,至小北門與黔江合而東北去,下平南達梧州者。下定寓南門驛前。乃登小北門城埤城牆上的矮牆,望二江交合處,有洲當其中,其江雖北去,鏇轉而東南下蒼梧也。循埤西行,望西山屼嶋出雲表,下瞰城隅,上有石縱橫,土人指其處有寺,當即《志》所稱三清岩也。其後山即大藤峽。時以舍館未定,不遑命屐,姑下舟覓夫,擔行囊置南門外逆旅。靜聞從而後,遍覓不得,下午乃至。薄暮仍雨。

二十二日 早,雨復淋漓不休。〔留靜聞、顧仆寓潯之南門,〕覓擔夫為勾漏、白石、都峽三山游。晨餐後雨止,乃發,即從驛前南渡鬱江。五里,灘頭村。又三里為車路江,下有石樑。梁外水發,〔小水自東南西北入郁,〕舟得而至焉。南二里為石橋村。人家至此,惟灘頭及石橋二村,眾俱蒼莽矣。從此南望,白石山與獨秀挺峙,若在三十里外,而土人云:“尚六十里而遙,竟日之力猶不能到。”蓋山路迂隔也。由石橋村而南,蒼莽中四高中窪,平地多伏莽突土之石,多分裂區匯之波。二里,得回石一壑,四面環叢,中瀦清流,有淵墜成潭,有迸裂成隙,水石容與閒暇自得的樣子,亦荒野中異景也。按先潯城南十五里有潦水,曠野中天然怪石甃其旁,水泉深碧清澄,中有巨魚,人不敢捕,即此無疑。更南,則匯潭更多。疑即《志》所稱南湖。上有岡為橫南墟,或湖南之訛。有一婦人結茅貫酒其上,去郡蓋十五里矣。其東有山,自南而北垂抵此,從其西漸升而南,迸穴愈多,皆平地下陷,或長如峽,或圓如井,中皆叢石,玲瓏攢嵌,下則淵水澄澈。蓋其地中二三丈之下,皆伏流潛通,其上皆石骨噓結,偶骨裂土迸,則石出而穴陷焉。下,皆伏流潛通,其上皆石骨噓結,偶骨裂土迸,則石出而穴陷焉。於是升涉溝壠,又三里,乃入山塢,則山皆純土,無復嶙峋之石,而塢中皆禾田曲蟠四麓矣。又二里,上湖塘嶺,坡陀相間,嶺壑重疊。十里,抵容塘村,有潭匯水,數十家聚居山半。又南陟一嶺,共二里,渡一溪橋,上嶺為官坂墟。墟有一婦結茅貫酒,與橫南同。郡中至此三十里,為白石山行之中道,乃餐粥茅店中。從岐東南逾嶺,十里,為姚村。村亦百家之聚,依山匯水,真山中之樂墅也。渡一小溪,又南逾嶺,五里,為木角村。村在白石山之北麓,去山尚十里,日有餘照而山雨復來,謀止宿其處而村人無納者。村楊姓,俱閉門避客。徘徊抵暮,坐舂舍置放舂米石碓的小棚間擬度其夜。既而一舂傍主人啟扉納焉,為之晚炊而宿。

二十三日 早飯,別木角主人,授火錢,固辭不納。何前倨而後恭先前倨傲而後恭謙耶?由其東南越一嶺,由岐徑望白石白石山而趨。其山峰攢崖絕,東北特聳一峰為獨秀,峭拔弧懸,直上與白石齊頂,而下則若傍若離,直剖其根。崖石多赭赤之色,謂之“白石”,豈不以色起耶?五里,路漸沒草間。渡一溪,嶺半得一出家,傍舍植芭蕉甚盛。亟投問路,始知大道尚在西南,而此乃岐中之岐也。由其左登山,東向而上,望周塘村在路右塢中,相隔坑阪已兩三重也。由土山之脊轉而南,五里,度一山坳。稍東而南折,直抵山之北麓,則獨秀已不可見,惟轟崖盤削,下多平突之石,石質雖不玲瓏,而盤亘疊出,又作一態也。直上一里,抵崖石下。轉而南,一里,為三清岩。其岩西向,橫開大穴,闊十餘丈,高不過二丈,深不過五丈,石俱平燥,惟左後深入而東,然低庳bēi矮不逾尺,所云南通勾漏者即指此。余謂山脈自此與勾漏南接,若此洞高峙山半,而其山四面孤懸,謂穴道潛通,夫難入而誰試之耶?右壁盡處有穴大如管,泉自中滴下,懸四五尺,僧布竹承之,清冷異常。下丈余,匯為一潭,不甚深澈,指為“龍潭”雲。岩內有一石如舡,臥可為榻,坐可為幾。岩列三清像,故以“三清”為名,即白石之下洞矣。又南半里,為大寺。甚古,後倚崖壁,有觀音堂甚敞。其左峭壁下有圓珠池,亦水自半崖滴下者,下甃圓潭承之,無他異也。按《志》,山北有漱玉泉,而《西事珥》與《百粵鳳土記》俱謂其泉暮聞鐘鼓則沸溢而起,止則寂然,詫以為異。余謂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鳴鐘鼓,非泉之聞聲而為沸寂也。及抵白石,先詢之三清觀,再征之白石寺並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聞鍾泉沸之說,山僧茫然。洵皆好事之言也。寺僧為瀹茗,余急於會仙之勝,即以行囊置僧舍,不候茗,由後寺南循崖壁行。已東轉而上,入石峽中。其峽兩峰中剖,上摩層霄,中裂駢隙,相距不及丈,而懸亘千餘尺,俱不即不離,若引繩墨墨線、墨汁而裁削之者,即俗所夸為“一線天”,無以過也。磴懸其中,時有巨石當關,輒置梯以度,連躋六梯,始逾峽登坳。坳之南北,俱猶重崖摩夾。乃稍北轉,循坳左行,則虬木盤雲,叢篁蔭日,身度霄漢之上,而不知午日之中,真異境也。至是東嶂稍開,始見獨秀峰在東北,而東南塢中又起一峰,正與獨秀對峙,而高殺其三之一,〔宛然蓮蕊中擎,但四面為諸峰所掩,惟此得睹全體耳。〕又北攀懸崖而上,木根交絡石間,為梯為絙gēng粗索,足躡手緣,無非此矣。已轉一壑,有澗自頂西向墜峽,累潭搗穴。由峽右復懸梯上登,宛轉三梯,遂行平岡間。其外乃萬丈下削之崖,其內即絕頂漱根之峽,內外皆喬松叢木,一道深碧,間有日影下墜,如篩金颺yáng翠,閃映無定。出林則鑿石成磴,又植竹回關,躋磴轉關,而會仙之岩岈然南向矣。其岩皆黃赤之石,上下開窟,而內漸湊合,旁無氤氳之竅,上無滴瀝九乳,與下岩同;而地位高迥,境路幽去。五里之雲梯杳藹,自大寺來,約有五里。千秋之鶴影縱橫,非有棲霞餐液之緣,誰得而至哉!時已過午,中有雲寮,綰鑰已久,灶無宿火,囊乏黃粱,無從掃葉煮泉,惟是倚筇臥石,隨枕上之自寐自醒,看下界之雲來雲去。日既下舂,炎威少退,乃起,從岩右躡削崖,凌絕頂。崖雖危峭而層遙,盤隔處中有子石,圓如鵝卵,嵌突齒齒,上露其半,藉為麗趾腳踩踏之級,援手之階。不覺一里,已騰踴峰頭,東向與獨秀對揖矣。蓋此峰正從潯州來,所望獨秀峰西白石絕頂,而獨秀四面聳削如無柱,非羽輪不能翔其上。粵西三獨秀,而桂城最著,柳州面一罅,梯峽上躋,頗如太華三峰,上分仙掌,下懸尺峽,透險跖危。此真青柯嫡冢zhǒng墳墓,他未見其比也。何者?桂、朔、柳、融諸峰非不亭亭如碧簪班筍,然石質青幻,片片如芙蓉攢合,竅受躡,痕受攀,無難直躋;而此則赤膚赭影,一劈萬仞,縱覆鍾列柱,連轟駢峙,非披隙導窾kuǎn,隨其腠理,不能排空插翅也。〔獨秀、蓮蕊二峰,為此峰門戶,其內環壑深塹,虧蔽日月,重岡間之,人無至者。〕坐眺久之,乃仍下會仙。別岩而下,歷三梯,三里至峽坳上,見峽左一石,倚崖而起,上並崖端倚雲,下有線罅透日。急賈勇穿其中,則其隙不即不離,僅容側身而進,其上或連或缺。既而漸下,南轉出罅,則飛石上下懸嵌,危不可躋矣。返出峽坳,見倚石之側,復有一道上出石端,用懸殊甚,乃流沙滾溜而成者。心益不能已,復攀根引蔓而登。躋其端,誘入石闕中,則倚石西盡處也,與前崖夾而成闕。穿闕而南,則飛石南懸之上也,瞰前罅正在其下。遂攀登倚石之頂,則一台中懸,四崖環峙,見上又或連或缺,參錯不齊。正憑眺間,聞雷聲殷殷,仍下峽坳,歷六梯,一里西出峽,又一里,北返大寺。亟問餐於僧,濯足於泉,而雷雨適至。先是,餘下至上梯,遇寺中肄業即未完成學業諸生,見余登岩久不下,亦乘興共登,至是未返,困於雨。而平南有鄉貢梁凌霄者,開繹帷寺中,見余輒有傾蓋朋友相遇餘切交談之雅,為之挑燈夜談。中夜雷雨大奮,臥室淋漓。

譯文

十八日早餐後開船。十里,到石狗灣。有座小山在江左,江微微曲向東北。小山的東邊是龍船山,又往西南是夾道雙山,這是從北門走陸路經由的地方。由石狗灣行五里,是油閘,江流開始轉向東。又向東北行十里是羅溝。向正東行船五里,這才轉向南,十里後是山門沖,就是往日從洛容縣來渡江之處了。江東是南寨山的西麓,石崖反折過來,下嵌江流之中;江西岸是馬鹿堡。又向南十里是羅酮。前方有座山聳立在平地中,山上有條縫向南裂開,上邊連著下面穿透過去好像一道石門。山頂又有一塊圓石突立點綴在上面,好似一個和尚背靠石崖面朝南方,肩部與石崖平齊,而上邊露出他的頭顱,下邊他的腰背處透著亮光。我從前在羅山南面已向東望見它了,今天又從西邊眺望,大體上它水陸的景色都兼收了。又向南五里,群峰森然叢立在江右,石崖迴繞綿亘,也像那排列在江左山上的石門一樣,而且山上又有石崖森然排列,像站著卻彎腰曲背,如坐著卻又似盤腿的樣子。船夫說此處有“八仙對奕”,莫非就是這裡嗎?到此地江流漸漸轉向西南,江東岸有村落叫雞臘,是柳州東南方向走陸路的大道。路邊有溪水自西面流來注入江中,從這裡船轉向東行。五里後,轉向南,有石崖懸突在江左,層層疊壘深嵌,光彩離奇古怪。眺望它的東面,有座尖峰彎彎地豎立著,形狀好像牛角。隨後往東轉五里,江北露出村落,名叫犁沖。大概是山脈從北方自牛角尖一直下延,江流環繞過它的東、南、西三面,中央形成迴繞的江岸,好像犁樺的尖端,所以叫這個名字。忽然間轉向北,又行五里,徑直抵達牛角山下。再轉向東去,北岸山上松柏森然茂密,名叫羅墳。遠遠聽到河灘水聲響如雷,很久才走到,就見高懸迴旋的江流變成瀑布,一瀉就是數里,這裡叫橫鏇灘。自犁沖向北轉到此地,衝破崖壁而出,高屋建領順流而下,又共行了五里。往東南駛下河灘走五里,山勢漸漸開闊低伏,又行十里,稍稍折回東北,又向東十里,到三江口。洛青江自東北流來注入柳江,有村落在柳江北岸、洛青江西岸,從前這裡有巡檢司及騷站,今天遷到責江了。此時落日已西銜在半山腰,便停泊下來。

十九日船夫因蚊子太多,乘著明月放船中流,聽任它隨波而去。五更時到達震江,集市在東岸,岸上房屋連線不斷十分繁榮,岸下又有河灘。下了河灘,船略停了些時候,天露曙光後便出發。行二十里,到象州,在江東岸,自犁沖以來,石山逐漸隱去,土山漸漸開闊起來,唯有震江之下有座石崖獨立在江左,江流轉向西去,山勢下邊陡削上面突起,莫非就是志書所說的“象台”嗎?象州城在江東岸,瀕江之岸很高,西門的城牆沿岸築成,州衙就在城內。州衙內外,多半是蕭條的茅草房。州衙東面立即低洼下去,居民的房屋坐落在那裡。西門外隔江處就是象山,山為土質而且不高,當地人說:“春月間有雲氣,望去好似大象的形狀,紛紛奔走在山上,走近它就散了,所以叫這個名字。”江北岸有塊岩石蹲伏在山頭,稱為“貓兒石”,覺得十分逼真。船停泊下來,買菜買米,臨近中午才開船。十里,轉向西,有山崖矗立在江左。又向西行十里,路過大容堡,轉向西南行,兩岸這才十分開闊沒有山。又行五里,轉向東南行。又走十里,都泥江自西南流來會合,都泥江水渾濁得如同黃河的水流,流入柳江後清澈的江水為之變色。江東北岸有座小山,北面分別聳起兩座支峰,西峰突兀而東峰又尖又陡峭,正與都泥江流入柳江的江口相對,好像是標桿以便識別的模樣。又往東南行十五里,折向西北行,隨即轉向西南。又行十里,便向東下一個大河灘,一瀉就是五里,叫做菱角灘。下灘後行五里,落日逼近西山,又行十五里,停泊在攏村。〔在江北岸〕。

都泥江,是北盤江的水流,發源於曲靖東山的北面,經七星關流到普安的盤山,由泅城往下流到遷江,經過賓州、來賓後流到此地。逆流而行的船,到遷江便停止了。大概是上游就是土司管轄的蠻族聚居區,人不敢進去;而且江上有許多瀑布飛下穿過地下的洞穴,不流經地面上,故而極少有人熟悉它的源流。又據志書慶遠府忻城縣有都泥江,由縣城西面六里處往北合流於龍江。向當地人請教,都說忻城縣沒有與龍江在北邊合流的江口,懷疑就是都泥江往南下流到遷江的一段。大概是遷江、忻城南北接壤,“烏泥”、“都泥”聲音相似,恐怕不是兩條河。如果烏泥江果然向北流到龍江,必定也是在貴州境內的江流,可惜未能到忻城去勘察一下它的實情。假如此江的確是北盤江的下游,《西事鮮》指認為烏泥江,似乎把兩條江相混了,沒有詳細核實過它。

二十日黎明開船,行船五里下了一個河灘,叫大鷺灘,江右石峰又一次並列而出。又往南五里,是武宣縣西門。縣城在江的左岸,也如象州一樣西邊面臨江中的沙洲。但隔江處西岸的山,直立分叉,排成佇列往南延去,岩石全很奇異,好像垂著頭伸長脖子,彎腰駝背並肩而立,種種怪異。志書稱“縣城西面有座仙人山,南面有座仙岩山”,應當就是望見的這些怪異的山峰了,不是如象州的西山那樣是以雲氣得名的了。那些搭船的人去了五個,又換了四個人,船夫停下來等他們,上午才開船。向南行五里,江折向東去,又行五里,便折向東南而去,兩岸重又開闊起來。又行十五里,有溪水自西邊前來注入柳江。又向東南一里,是勒馬堡,堡在江左,過了此地就是得州府的桂平縣境內了。又向南十里,兩岸的山漸漸合攏,又行五里是橫石磯。有岩石自江右山麓橫突在江中,急流倒涌,竟然極盡了洶湧無際的氣勢。大體上兩岸的山崖都是緊逼過來束攏,由此是入峽的開始。又往南行五里,轉向東南二十里,江左岸邊辟出一塊平地,這裡是碧灘,建了城堡派駐了軍隊,是峽中的分界,名叫鎮峽堡。又往東南十里,兩岸山勢高聳,獨自勝過群峰,不時有懸絕的石峰聳峙。江流到這裡轉向東去,江流由南迴轉到東去之處,江左岸俯瞰江流的岩石上,有刻在石頭上的大字,當地人指認為韓都指揮使留下的題辭,但船太快不能辨認。又向東北行二十里,有條小溪自北邊衝破崖壁而出,溪谷內深峻曲折,如牆壁相夾。又向東去是大藤峽,大江南北兩側的山崖,都有岩石突出江中。據說從前有粗藤橫架在江面上,所以南北兩面山上的盜賊,這邊追剿就逃竄到那邊,那幫人得以藉此作為橋樑,而我軍不能施展它強大的威力。自從韓雍公剿滅盜賊並砍斷藤條後,改名叫斷藤峽。過斷藤峽後行五里,下了弩灘,終於向南出了峽口。有水流自東面前來注入柳江,叫做小江口。這條河水由武靖州流來,到此地,合流後往西南流下去,水勢十分洶湧湍急,大概是出峽後就任憑縱情奔流了。北面從橫石磯入峽,南邊到弩灘出峽,峽中山勢迴繞逼窄,正如道州的攏江,嚴陵的七里攏。但此峽相距六七十里,開始入峽時是呈東西向的峽谷,中途轉向成為南北向的峽谷,峽中沒有居民房屋,叢林遮蔽天日,兩旁是瑤人、憧人的藏身聚居地,所以容易發生暴亂。假使砍去樹木開通道路,憑藉泉水駐兵屯守,便也是如丹崖、釣台一樣景色優美的處所了。今天碧灘之上設定了鎮峽堡,看上去十分孤單,慈怕鬆懈忽視之後,不足以震懾戎族之心了。出峽後,又往西南順山而下,十五里到達得州府。已經天黑,停泊在大北門。大藤峽往東到達府江大約有三百餘里,是灕江、柳江兩江相夾的中間地帶。兩江流域的瑤族盜賊從前十分猖撅,屢次征討之後,今天兩江流域十分安定。正當盜賊猖撅之時,東西兩部盜賊互相勾結,大概這其中是得力于山地吧。往東救助府江,向西援助大藤峽,互相逃竄潛伏,正所謂狡兔有三窟了。王新建討伐平定之後,應該有所部署,留待考察。

二十一日隔夜停泊在得州大北門稅廠下。半夜風雨大作,五更時雨停了,但風勢颳得震撼不止,早餐後才減弱。於是登岸走入大北門。往南行半里,轉向東走一里,路過府衙前,又行半里,抵達四牌坊。折向南走半里,出了大南門,就見鬱江自西南流來,筍過城轉向東北,到小北門與黔江會合後往東北流去,下到平南縣流到梧州•在南門釋站前講定了寓所。於是登上小北門城牆上的矮牆,望見兩江會合之處,有沙洲正當急流之中,那江水雖然往北流去,但又迴繞向東南方下流到蒼梧。沿著城牆往西行,望見兩山高聳出雲天之外,下瞰府城一角,山上有縱橫交錯的岩石,當地人指點那地方有寺院,應該就是志書所稱的三清岩了。它後面的山就是大藤峽。此時由於還沒有住定旅館,來不及移步前往,姑且找了挑夫下船,擔行李放在南門外旅店裡。靜聞跟在後面走,四處找不到,下午才到來。傍晚時仍下雨。

二十二日清早,雨又下得淋漓不止。留下靜聞、顧仆寄住在礙州的南門,找來挑夫準備去勾漏、白石、都嬌三座山遊覽。早餐後雨停了,於是出發,就從驟站前向南渡過鬱江。行五里,到灘頭村。又走三里是車路江,下方有座石橋,橋外水面開闊起來,一條小河從東南往西北流入鬱江,船得以行到這裡。向南二里是石橋村〔住家到了此地,只有灘頭及石橋兩個村莊,其餘全是蒼茫的原野。〕從此向南望去,白石山與獨秀峰挺拔聳立,好像在三十里開外,可本地人說:“還有六十里之遙,走一整天仍不能到。”大概是山路迂迴阻隔的原因。由石橋村往南走,蒼茫的原野中四面高中間低洼,平地上有許多倒伏在草叢中突出於地上的岩石,分散著很多深裂積水的地方。二里路,見到一處迴繞的石壑,四面環繞著樹叢,中間貯著清流,有深墜的深潭,有迸裂的裂隙,潭水與岩石顯出悠然自得的樣子,也算是荒野中的奇異景象了。〔據考察,先得知得州城南十五里處有個深水,在曠野中天然的怪石砌在它四旁,泉水深綠清澄,水中有大魚,人不敢捕,就是此地無疑。〕再往南,就見積水潭更多。〔懷疑就是志書所稱的南湖。〕上邊有座山岡是橫南墟,〔或許是“湖南”的錯讀。〕有一個婦女在岡上蓋了茅屋賣酒,距府城大約十五里了。這裡東面有山,自南往北低垂到此,從山西面慢慢向南爬升,迸裂的洞穴更多,都是在平地中下陷,有的長如峽谷,有的圓如水井,中間都是成叢的岩石,玲瓏小巧,攢聚深嵌,下邊則是澄澈的深水潭。大概這裡的地里二三丈以下,都是地下水暗中相通,地上都盤結著嶙峋的岩石吐著雲氣,偶爾骨頭樣的岩石裂開泥土迸出,那就岩石突出而洞穴深陷了。從這裡登涉山溝土壠,又走三里,這才進入山塢,就見山都是純淨的泥土,不再有嶙峋的山石,而塢中都是稻田環繞在四面山麓上。又行二里,上登湖塘嶺,山坡與山岡相間,山嶺與壑谷重疊。十里,抵達容塘村,有深潭積水,幾十家人聚居在山腰。又往南登上一道嶺,共二里,越過一座溪上的橋,登上嶺是官坂墟。墟上有一個婦女建了茅屋賣酒,與橫南墟相同。從府城中到此有三十里,是去白石山的半路,於是在茅屋酒店中吃了稀粥。從岔道向東南越嶺,十里,是姚村。這也是個有百戶人家的聚落,依山匯水,真是山中的樂園呀1渡過一條小溪,又向南越嶺,五里,是木角村。村子在白石山的北麓,距山還有十里,落日還有餘輝可山雨重又來臨,打算停在此處投宿但村里人沒有接納的。〔村里人都姓楊,全關上門躲避客人。〕徘徊到黃昏,坐在春米用的小棚中準備度過此夜。隨後小棚旁一所屋子的主人開門接納了進去,替我燒了晚飯吃後睡下。

二十三日早晨吃飯,辭別木角村的房主人,付給柴火錢,堅決推辭不肯接受。為什麼先前據傲可後來又恭敬呢?由村子往東南越過一嶺,由岔開的小徑望著白石山趕去。此山峰巒攢聚山崖懸絕,東北面獨自聳立著的一座山峰是獨秀峰,陡峭挺拔,孤零零地高懸著,筆直向上與白石山的山頂平齊,但下部卻若即若離,一直剖裂到山腳。石崖多半是褚紅色,把它稱為“白石”,難道不是根據顏色起名的嗎?五里,路逐漸隱沒在草中。渡過一溪,山嶺半腰見到一戶山野人家,房屋附近種植的芭蕉十分茂盛。急忙奔過去問路,才知道大道還在西南方,而這裡則是岔路中的岔路。由房屋左邊登山,向東而上,遠望周塘村在路右邊的山塢中,相隔的坑谷和山坡已有兩三層了。由土山的山脊上轉向南走,五里,穿過一個山坳。稍往東走後折向南,直達山的北麓,則獨秀峰已看不見,唯見崩裂的山崖盤結陡削,山腳下有很多平地突起的岩石,石質雖不玲瓏精緻,可盤繞綿亘層層疊疊湧出,又作出另一番姿態了。一直上登一里,抵達石崖下。轉向南走一里,是三清岩。這個岩洞向西,橫向裂開一個大洞,寬十多丈,高不超過二丈,深不超過五丈,岩石都平滑乾燥,唯在左側後部往東深入進去,但低矮不超過一尺,所說的向南通到勾漏山的洞就是指這裡。我認為山脈從此處往南與勾漏山相接,至於此洞則高高聳峙在山腰,而且此山四面孤零零地高懸著,說是有穴道暗中相通,那誰進去過而誰又試過呢?右洞壁的盡頭有個大如竹管的洞穴,泉水從洞中滴下來,高懸四五尺,和尚鋪設了竹片接水,異常清涼。下去一丈多,積為一個水潭,不十分幽深清澈,指認為“龍潭”。岩洞內有一塊岩石如船一樣,躺下可作臥床,坐下可為几案。洞中排列著三清神像,所以用“三清”來起名,這就是白石山的下洞了。又向南走半里,是大寺。寺十分古老,後邊緊靠崖壁,有座觀音堂十分寬敞。堂左峭壁下有個圓珠池,也有水從崖壁半中間滴下來,下邊砌成圓形水潭來接水,沒有其他奇特之處。根據志書,山北有處漱玉泉,可《西事洱》與《百粵風土記》都說此泉傍晚聽到鐘鼓之聲就會沸騰漫溢起來,鐘鼓聲停下便寂靜無聲,以為十分奇怪。我認為泉水的沸騰與平靜,自有它不變的規律,是僧人等泉水沸騰才去敲響鐘鼓,而不是泉水聽聲音才為之沸騰平靜的‘及到了白石山後,首先打聽三清觀,再詢問白石寺與漱玉泉的名字,不知是指哪裡,而泉水聽到鐘鼓聲就會沸騰的說法,山中的和尚茫然不知。確實都是好事者的說法。寺中的僧人為我煮了茶,我急於去找會仙岩的勝景,立即把行李放在僧房,沒等喝茶,就由寺後向南沿崖壁行。不久往東轉上去,進入石峽中。這個峽谷兩側山峰從中剖開,上面摩到層層雲霄,中段裂開兩道裂縫,相距不到一丈,可懸空綿亘千餘尺,全都不合攏也不分開,好像是拉了墨線用刀裁斧削出來的一般,就是一般人誇讚為“一線天”的地方,不算過份。石瞪懸在裂縫中,時常有巨石擋在險要之處,就放了梯子越過去,一連上爬了六道梯子,這才越過峽谷登上山坳。山坳的南北兩面,仍然全是兩重山崖逼近相夾。於是稍向北轉,沿山坳的左側走,就見盤曲的樹木盤繞雲天,竹叢遮蔽天日,身子穿越在雲霄天河之上,更不知正午紅日當空了,真是奇異之境。到了這裡,東面高聳的山峰稍微開闊了些,這才見到獨秀峰在東北方,而東南山塢中又聳起一峰,正與獨秀峰對峙,可高處低於獨秀峰三分之一,宛如蓮花的花蕊在中央托起,只是四面被群峰遮住,唯有在此處能夠看到全貌罷了。又往北攀著懸崖而上,樹根交纏在岩石間,是楠子又是繩子,腳踏手抓,無非是這樣了。不久轉進一個壑谷,有澗水早少頂向西墜入峽電接連搗入數層深潭和坑穴之中。由峽右又由高懸的梯子上登,彎彎轉轉上了三道梯子,終於行走在平緩的山岡’里沖岡外側是向下陡削的萬丈懸崖,山岡內側就是山澗由絕頂沖街到山腳的峽谷,內外都是高大的松樹成叢的林木,一片深綠,間或有日光下射,如同篩子篩下黃金落下翡翠,閃爍照耀不定。走出樹林就是岩石鑿成的石瞪,險要之處又種了竹子回護著,登石瞪轉過險要之處,就見會仙岩十分深邃地朝向南方了。這個岩洞都是黃譽魯的岩石,上下開有洞窟,可洞內漸漸合攏來,旁側沒有煙氣氮尋的石竅,頂上沒有滴水的鐘乳石,與下洞相同,但地勢與位置高季,環境與路程相距遙遠。五里都是雲梯的路幽暗深遠,〔從大寺琴,竺有五里。〕千秋的仙鶴身影縱橫翻飛,不是有棲霞餐露的緣竺,誰能夠來到呢’此時已過中午,洞中有道士居住的小屋,關鎖著已經很久,灶中沒有餘火,口袋中缺少小米,無法掃落葉煮泉水,唯亨這樣背靠竹子躺在岩石上,任隨在枕上自己睡去自己醒來,觀看卜邊的雲彩飄來飄去。太陽已經西下,炎熱的威勢稍許退了些,這產起身,從岩洞右側上登陡削的山崖,登上絕頂。山崖雖然險要陡峭而且層層遠隔,盤繞隔絕處崖上有石子,圓如鵝蛋,深嵌壁中,一齒齒地突出來,上邊露出一半,藉以作為踏腳的梯級,手抓的石階,不知不覺走了一里,已縱身躍上峰頂,向東與獨秀峰對面作揖了。大概此峰正是從得州延伸而來,可望見獨秀峰西面的白石山絕頂,而獨秀峰四面聳立陡削如擎天之柱,沒有神仙的車輪是不能翱翔到它上面的。〔粵西有三座獨秀峰,而桂林城的最著名,柳州的默默無聞,但都是尖聳高峻可以登上去;唯獨此處聳得最高,孤零零地最陡峭。〕此峰三面也都是危崖突立,唯在南面有一道縫隙,在峽中架了梯子上登,很像太華山的三座山峰,上面分岔如仙人的手掌,下邊高懸著一尺寬的峽谷,穿過險途踏著危石。這真是相地術士認為的正宗的墓葬福地,其他地方沒見過可與它相比的了。為什麼呢?桂林、陽朔、柳州、融縣諸峰不是不亭亭玉立如同碧玉替、斑竹筍,然而石質發青變幻,片片如芙蓉攢聚在一起,石竅可承受踩踏,石痕受得住攀援,不難徑直上登;可此處岩石表面呈赫紅色斑影,如一斧劈開萬初高聳,縱向如下覆地上的銅鐘排列著的石柱,連線不斷崩裂的山崖雙雙對峙,不是分開裂隙導入空處,順著山勢的紋理空隙走,是不能插翅凌空而上的。獨秀、蓮蕊兩座山峰,是此峰的門戶,那以內是環繞的壑谷深陷的塹溝,遮蔽了日月,重重山岡隔在其中,世人無人能到。坐著眺望了很久,這才仍然下到會仙岩。告別岩洞往下走,經過三道梯子,三里來到峽坳上,見峽左的一塊岩石,緊靠崖壁聳起,上面與崖頂並排倚著雲夭,下邊有一線縫隙透進陽光。急忙鼓足剩餘的勇氣穿入縫隙中,就見這條縫隙不分不合,僅能容許側著身子前進,頂上或是連著或是缺開,隨即漸漸往下走,向南轉出縫隙,就見上下飛石懸絕深嵌,高不可登了。返回來出到峽坳,見那緊靠山崖的岩石側邊,又有一條路上通岩石頂端,特別高險懸絕,是流沙滾動下滑而形成的路。心裡越不能自已,又抓著樹根拉住枝葉上登。登到岩石頂端,鑽入岩石缺口中,就是那緊靠山崖的岩石在西面的盡頭,與前邊的山崖相夾形成缺口。穿過缺口往南走,就是南邊飛石高懸的上方了,俯瞰先前鑽進去的縫隙正在它的下方。於是攀登那緊靠山崖岩石的頂部,就見一個平台懸在中央,四面崖壁環峙著,見上面又是有的地方連著有的地方缺開,交錯在一起參差不齊。正在憑眺之時,聽見雷聲隆隆,仍下到峽坳,經過六道梯子,向西一里路出了峽谷,又走一里,向北返回大寺。急忙向僧人要飯吃,在泉水中洗了腳,而雷雨恰好來臨。這以前,我下來爬梯子時,遇上在寺中修習功課的幾位儒生,見我登洞去後很久不見下來,也乘興一同登山,到此時還未返回來,被雨困住了。而有個平南縣的鄉貢梁凌霄,在寺中開館授徒,見到我便有一見傾心的交情,為此挑燈夜談。半夜雷雨大作,臥室中雨水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