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台山日記後
作者:徐弘祖
壬申(1632年)三月十四日 自寧海發騎騎馬出發,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東南十五里為桑洲驛,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門嶺,為入天台道。
十五日 渡水母溪,登松門嶺,過玉愛山,共三十里,飯於筋竹嶺庵,其地為寧海、天台界。陟山岡三十餘里,寂無人煙,昔彌陀庵亦廢。下一嶺,叢山杳冥中,得村家,瀹茗yuè煮飲石上。又十餘里,逾嶺而入天封寺。寺在華頂峰下,為天台幽絕處。卻騎下馬,同僧無餘上華頂寺,宿淨因房,月色明瑩。其地去頂尚三里,余乘月獨上,誤登東峰之望海尖,西轉,始得路至華頂。歸寺已更余矣。
十六日 五鼓,乘月上華頂,觀日出。衣履盡濕,還炙衣寺中。從寺右逾一嶺,南下十里,至分水嶺。嶺西之水出石樑,嶺東之水出天封。循溪北轉,水石漸幽。又十里,過上方廣寺,抵曇花亭,觀石樑奇麗,若初識者。
十七日 仍出分水嶺,南十里,登察嶺。嶺甚高,與華頂分南北界。西下至龍王堂,其地為諸道交會處。南十里,至寒風闕。又南下十里,至銀地嶺,有智者塔已廢。左轉得大悲寺,寺旁有石,為智者拜經台。寺僧恆如為炊飯,乃分行囊從國清下至縣,余與仲昭兄以輕裝東下高明寺。寺為無量講師復建,右有幽溪。溪側諸勝曰圓通洞、松風閣、靈響岩。
十八日 仲昭坐圓通洞,寺僧導余探石筍之奇。循溪東下,抵螺溪。溯溪北上,兩崖峭石夾立,樹巔飛瀑紛紛。踐石躡流,七里,山回溪墜,已到石筍峰底,仰面峰莫辨,以右崖掩之也。從崖側逾隙而下,反出石筍之上,始見一石矗立澗中,澗水下搗其根,懸而為瀑,亦水石奇勝處也。循溪北轉,兩崖愈峭,下匯為潭,是為螺螄潭、上壁立而下淵深。攀崖側懸藤,踞石遙睇其內。潭上石壁,中劈為四岐,若交衢然。潭水下薄,不能窺其涯涘sì水邊。最內兩崖之上,一石橫嵌,儼若飛梁。梁內飛瀑自上墜潭中,高與石樑等。四旁重崖回映,可望而不可即,非石樑所能齊也。其上有"仙人鞋",在寒風闕之左,可逾嶺而至。雨驟,不成行,還憩松風閣。
二十日 抵天台縣。
至四月十六日自雁宕返,乃盡天台以西之勝。北七里,至赤城麓,仰視丹霞層亘,浮屠佛塔標其巔,兀立於重嵐攢翠間。上一里,至中岩,岩中佛廬新整,不復似昔時凋敝。時急於瓊台、雙闕,不暇再躡上岩,遂西越一嶺,由小路七里,出落馬橋。又十五里,西北至瀑布山左登嶺。五里,上桐柏山。越嶺而北,得平疇一圍,群峰環繞,若另闢一天。桐柏宮正當其中,惟中殿僅存,夷、齊即伯夷、叔齊二石像尚在右室,雕琢甚古,唐以前物也。黃冠久無住此者,群農見遊客至,俱停耕來訊,遂挾一人為導。西三里,越二小嶺,下層崖中,登瓊台焉。一峰突瞰重坑,三而俱危崖迴繞。崖右之溪,從西北萬山中直搗峰下,是為百丈崖。崖根澗水至瓊台腳下,一泓深碧如黛,是名百丈龍潭。峰前復起一峰,卓立如柱,高與四圍之崖等,即瓊台也。台後倚百丈崖,前即雙闕對峙,層崖外繞,旁絕附麗。登台者從北峰懸墜而下,度坳脊處咫尺,復攀枝仰陟而上,俱在削石流沙間。趾無所著也。從台端再攀歷南下,有石突起,窟其中為龕,如琢削而就者,曰仙人坐。瓊台之奇,在中懸絕壑,積翠四繞。雙闕亦其外繞中對峙之崖,非由澗底再上,不能登也。憶餘二十年前,同雲峰自桃源來,溯其外澗入,未深窮其窟奧。今始俯瞰於崖端,高深俱無遺勝矣。飯桐柏宮,仍下山麓,南從小徑渡溪,十里,出天台、關嶺之官道。復南入小徑,隙行十里,路左一峰兀立若天柱,問知為青山茁。又溯南來之溪十里,宿於坪頭潭之旅舍。
十七日 由坪頭潭西南八里,至江司陳氏。渡溪左行,又八里,南折入山。陟小嶺二重,又六里,重溪回合中,忽石岩高峙,其南即寒岩,東即明岩也。令僮先馳,炊於明岩寺,余輩遂南向寒岩。路左俱懸崖盤列,中有一洞岈然。洞前石兔蹲伏,口耳俱備。路右即大溪縈迴,中一石突出如擎蓋,心頗異之。既入寺,向僧索龍鬚洞靈芝石,即此也。寒岩在寺後,宏敞有餘,玲瓏未足。由洞右一上,視鵲橋而出。由舊路一里,右人龍鬚洞。路為莽棘所翳遮掩,上躋里許,如歷九霄。其洞圓聳明豁,洞中斜倚一石,頗似雁宕之石樑,而梁頂有泉中灑,與寶冠之芭蕉洞如出一冶。下山,仍至舊路口,東溯小溪,南轉入明岩寺。寺在岩中,石崖四面環之,止東面八寸關通路一線。寺後洞窈窕非一,洞右有石筍突起,雖不及靈芝之雄偉,亦具體而微精細小巧矣。飯後,由故道騎而馳三十里,返坪頭潭。又北二十五里,過大溪,即西從關嶺來者,是為三茅。又北五里,越小澗二重,直抵北山下,人護國寺宿焉。
十八日 晨,急詣趕赴桃源。桃源在護國東二里,西去桐柏僅八里。昨游桐柏時,留為還登萬年之道,故選寒、明。及抵護國,知其西有秀溪,由此入萬年,更可收九里坑之勝,於是又特趨桃源。初由澗口入里許,得金橋潭。由此而上,兩山愈束,翠壁穹崖,層累曲折,一溪介其中。溯之,三折而溪窮,瀑布數丈,由左崖瀉溪中。余昔來瀑下,路窮莫可上,仰視穹崖北峙,溪左右雙鬟諸峰娟娟攢立,嵐翠交流,幾不能去。今忽從右崖叢莽中,尋得石徑層疊,遂不及呼仲昭,冒雨撥棘而上。磴級既盡,復疊石橫棧,度崖之左,已出瀑上。更溯之入,直抵北岩下,蹊磴俱絕,兩瀑自岩左右分道下。遙睇岩左猶有遺磴,從之,則向有累石為橋於左瀑上者,橋已中斷,不能度。睇瀑之上流,從東北夾壁中來,止容一線,可踐流而入。計其勝不若右岩之瀑,乃還,從大石間向西北上躋,抵峽窟下,得重潭甚厲,四面俱直薄迫近峽底,無可緣陟。第從潭中西望,見石峽之內復有石峽,瀑布之上更懸瀑布,皆從西北杳冥深遠而不可見的地方中來,至此繽紛亂墜於回崖削壁之上,嵐光掩映,石色慾飛。久之,還出層瀑下。仲昭以覓路未得,方獨坐觀瀑,遂同返護國。聞桃源溪口,亦有路登慈雲、通元二寺,入萬年,路較近;特以秀溪勝,故飯後仍取秀溪道。西行四里,北折入溪,溯流三里,漸轉而東向,是為九里坑。坑既窮,一瀑破東崖下墜,其上亂峰森立,路無可上。由西嶺攀躋,繞出其北,回瞰瀑背,石門雙插,內有龍潭在焉。又東北上數里,逾嶺,山坪忽開,五峰圍拱,中得萬年寺,去護國三十里矣。萬年為天台西境,正與天封相對,石樑當其中。地中古杉甚多。飯於寺。又西北三里,逾寺後高嶺。又向西升陟嶺角者十里,乃至騰空山。下牛牯嶺,三里抵麓。又西逾小嶺三重,共十五里,出會墅。大道自南來,望天姥山在內,已越而過之,以為會墅乃平地耳。復西北下三里,漸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
天台之溪,余所見者:正東為水母溪;察嶺東北,華頂之南,有分水嶺,不甚高;西流為石樑,東流過天封,繞摘星嶺而東,出松門嶺,由寧海而注于海。正南為寒風闕之溪,下至國清寺,會寺東佛隴之水,由城西而入大溪者也。國清之東為螺溪,發源於仙人鞋,下墜為螺螄潭,出與幽溪會,由城東而入大溪者也;又東有楢溪諸水,余屐未經。國清之西,其大者為瀑布水,水從龍王堂西流,過桐柏為女梭溪,前經三潭,墜為瀑布,則清溪之源也;又西為瓊台、雙闕之水,其源當發於萬年寺東南,東過羅漢嶺,下深坑而匯為百丈崖之龍潭,繞瓊台而出,會於青溪者也;又西為桃源之水,其上流有重瀑,東西交注,其源當出通元左右,未能窮也;又西為秀溪之水,其源出萬年寺之嶺,西下為龍潭瀑布,西流為九里坑,出秀溪東南而去。諸溪自青溪以西,俱東南流入大溪。又正西有關嶺、王渡諸溪,余屐亦未經;從此再北有會墅嶺諸流,亦正西之水,西北注於新昌;再北有福溪、羅木溪,皆出天台陰即天台山北面,而西為新昌大溪,亦余屐未經者矣。 溪,亦余屐未經者矣。 ,俱無甚奇。
譯文
壬申年三月十四日從寧海縣騎馬出發,走了四十五里,在岔路口住宿。岔路口東南十五里為桑州釋,是去台州府的路;西南十里到松門嶺,是進天台山的路。
十五日渡過水母溪,攀登松門嶺,越過玉愛山,一共走了三十里,在筋竹嶺庵吃飯,這裡是寧海縣和天台縣的分界處。登山岡三十多里,一路上空無人煙,從前的彌陀庵也荒廢了。下了一道嶺,在幽深的叢山中找到一戶農家,煮茶讓我們坐在石上飲。又走了十多里,翻越山嶺進入天封寺。天封寺在華頂峰下,是天台山最幽靜的地方。下了馬,和僧人無徐一同登上華頂寺,在淨因和尚的房中住宿,這天晚上月光十分明亮晶瑩。華頂寺距離峰頂還有三里,我趁著月光獨自上頂,誤登上東邊的望海尖山峰,往西轉,才找到路登上華頂峰峰頂。返回到華頂寺時已經一更多了。
十六日五更夭時,趁著月光登上華頂峰,觀看日出。衣服鞋子都濕透了,返回寺中烤乾。順著華頂寺右邊翻越一座嶺,往南下十里,來到分水嶺。分水嶺西邊的水從石樑流出,東邊的水從天封寺流出。沿著溪水往北轉,水漸漸深了,岩石漸漸陡了。又走十里,經過上方廣寺,到達曇花亭,觀賞奇麗的石樑景觀,仿佛第一次看到似的新奇。
十七日仍然從分水嶺出去,往南走十里,登上察嶺,察嶺很高,和華頂峰分別形成南北界線。往西下到龍王堂,這裡是各條道路交會的地方。往南走十里,到寒風網。又往南下十里,到銀地嶺,這裡的智者塔已經被廢棄了。往左轉,進入大悲寺,寺旁邊有塊岩石,傳說是智者大師的拜經台。寺里的僧人恆如為我們做飯吃,於是分出行李,讓其他人從國清寺下到天台縣,我和族兄徐仲昭便得以輕裝往東下高明寺。高明寺是無量法師重建的,寺右有幽溪,幽溪兩岸有圓通洞、松風閣、靈響岩等風景名勝。
十八日徐仲昭在圓通洞坐著。寺里的僧人帶我去探尋奇異的石筍峰。沿幽溪往東下,來到螺溪。溯流往北上,兩岸懸崖峭石聳立,樹梢、崖頂上瀑布紛紛。踩著崖石沿溪流前進,七里,山巒曲折環繞、溪水順山勢往下瀉,已經到了石筍峰底,抬頭卻看不清石筍峰,因為右邊的崖壁擋住了視線。從崖壁邊的縫隙中穿越而下,反而走出到石筍峰上面,於是看到一塊岩石矗立在山澗中,澗中的水往下沖搗岩石根部,然後騰空而起形成瀑布,也是一處水石奇異的勝境。沿著溪水往北轉,兩岸的崖壁越來越陡,崖壁下面有水匯積成潭,這就是螺獅潭,上面崖石壁立,而下面則深不可測。從崖石側邊攀援懸掛的藤條而上,盤坐在崖石上遠遠地看螺獅潭內。潭上的石壁從中間分成四塊,裂隙像交叉的道路一樣,而潭水往裂隙下流,看不到潭的邊際。最裡邊的兩塊崖石上,橫嵌著一塊石頭,很像懸空的橋樑。橫石內瀑布從崖石上墜落到潭中,瀑布的高度和石樑相等。四周山崖層巒疊嶂盤繞映襯,可望而不可即,這景致卻不是石樑風景所能比的。聽說上面有“仙人鞋”的名勝,在寒風網的左邊,翻過嶺就可以去。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沒去成,返回松風閣休息。
二十日到達天台縣。
到四月十六日從雁宕山返回來時,才遍遊了天台山西部的勝景。往北走七里,來到赤城山麓,抬頭仰望,一層層紅色的山崖,山頂上挺拔的佛塔,突立在層層雲霞和茂密的樹木中。往上行一里,來到中岩,岩上的佛寺重新修過,不再像從前那樣破舊衰敗。此時我急於去瓊台、雙網,來不及再攀登上岩,於是往西越過一座嶺,沿著小路走了七里,出到落馬橋。又走十五里,往西北來到瀑布山,從左邊登嶺,走五里,登上桐柏山。翻越山嶺往北走,看到有一片平地,平地四周群峰環繞,仿佛是另外開闢的一塊天地。桐柏宮就位於這片平地正中,但只剩下中殿了,伯夷、叔齊的兩尊石像還存放在右室中,雕刻風格古樸,是唐朝以前的遺物。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道士在這裡住了,一群農民看見有遊客來,都停止耕種前來訊問,於是拉住其中一人當嚮導。往西走三里,越過兩座小嶺,下到層疊的山崖中,就登上了瓊台。一座山峰突起來俯瞰深坑,三面都盤繞著陡峭的崖石。崖石右側的溪水,從西北邊萬山之中直衝峰下,這峰名百丈崖。崖底的澗水流到瓊台腳下,一池清水又深又綠,這就叫百丈龍潭。百丈崖前又聳起一座山峰,猶如柱子似的高高聳立,高度和四周的山崖相同,這就是瓊台了。瓊台背靠百丈崖,前面則和雙胭對峙,層疊的山崖向外環繞,瓊台四周沒有任何依附物。登瓊台的人要從北峰懸墜而下,越過看似近在咫尺的山坳山脊,再攀援樹枝、抬頭往上升登,完全是在陡峭的岩石和流沙之間攀登,兒乎沒有落腳的地方。順著瓊台邊緣第二次攀爬過去往南下,有一塊突起的岩石,岩石中間凹陷進去,如同專門雕琢劈削的神完一樣,取名仙人座。瓊台的奇異之處,就在於懸空在十分陡峻的壑谷中,四周環繞著茂密的樹木。雙胭也是瓊台外圍之中和瓊台對峙的山崖,不從澗底再上,也不能登上去。回想起二十年前,我和雲峰和尚一齊從桃源過來,溯雙網的外澗而入,沒能深入窮探這裡的神奇奧妙。這一次才得以從崖頂上俯瞰,高處、深處的景色都沒有遺漏了。在桐柏宮吃飯後,仍然下到山麓,往南順小路走,渡過溪流,走十里,出到天台縣、關嶺的大路上。又往南走小路,在狹窄的山縫中走了十里,小路左側有一座山峰像天柱般高高聳立,間後才知道名青山茁。又溯南邊流來的溪水走了十里,在坪頭潭的旅舍住宿。十七日從坪頭潭往西南行八里,到江司陳家。渡過溪水往左走,又八里,往南轉進山。登了兩座小嶺,又走六里,在盤繞迴環的道道溪水之間,忽見岩石高高聳立,南邊的就是寒岩,東邊的就是明岩。讓僕人朝前快走,到明岩寺做飯。我們一行人則往南去寒岩。道路左邊全是陡崖盤繞排列,崖中有一個很高大的洞。洞前蹲伏著石兔,石兔的嘴和耳朵都是完整的。道路右邊則是大溪曲折環流,當中突起一塊岩石形狀像舉著的蓋子,我心裡感到很詫異。進入寒岩寺後,向僧人詢問龍鬚洞、靈芝石,就是剛才所看到的洞、石了。寒岩在寺背後,岩上的洞宏偉寬敞有餘,小巧玲瓏不足。從洞右的一個洞穴上去,觀覽鵲橋後出來。順原路走一里,往右進入龍鬚洞。道路被荒草、荊棘所遮蔽,往上攀登一里左右,猶如上了九重天。龍鬚洞洞頂圓聳,明亮空闊,洞口斜靠著一塊岩石,很像雁宕山的石樑,只是石樑頂上有泉水從正中飛灑下來,和寶冠寺的芭蕉洞好像同出一轍。下山,仍然走到原路路口,往東溯小溪而上,往南轉進明岩寺。明岩寺在岩石正中,四面石崖環繞,只有東面八寸關有一條線一樣狹窄的通道。寺後的山洞景物美好的地方不止一處,洞右有石筍突起,石筍雖然趕不上靈芝石那么雄偉,但形態也是很得體、很精緻的。飯後,順原路騎馬急行三十里,返回坪頭潭。又往北走二十五里,渡過大溪,就是從西邊關嶺過來的路,這裡名三茅。又往北走五里,越過兩道小澗,直達北山下,到護國寺中住宿。十八日早晨,急著趕到桃源。桃源在護國寺東邊二里處,往西距離桐柏宮只有八里。昨天遊覽桐柏宮時,留下桃源作為返回去登萬年寺時順路游的地方,所以先去寒岩和明岩。等到了護國寺,才知道護國寺西邊有秀溪,沿著秀溪進萬年寺,還可以觀賞九里坑名勝,於是又專門奔赴桃源。剛從澗口往裡走了一里左右,便到金橋潭。從金橋潭往上走,兩邊的山挨得越來越近,蒼翠的絕壁、彎隆高聳的懸崖,層層疊疊,曲折盤繞,一條溪水從中穿過。溯溪流而上,轉了三次,走到溪水盡頭,數丈高的瀑布從左邊的懸崖上沖瀉到溪中。我從前來到瀑布下面時,道路斷絕,不能上去,抬頭仰望,彎隆的懸崖峙立在北邊,溪流左右兩邊,雙鬢等眾山峰嫵媚地簇擁而立,山中的雲霧和青翠的樹木互相交融,幾乎讓人不忍離去。這一次忽然從右邊崖石間的荒草叢中,找到一條石塊堆砌的小路,於是來不及招呼徐仲昭,冒雨撥開荒草荊棘而上。一級級石階走完了,又堆砌石塊橫接棧道,登到左邊的崖石上,便出到瀑布上面了。又溯瀑布水深入進去,直達北岩下,溪水、石階都斷了,兩股瀑布從岩石左右分流而下。遙望岩石左邊還殘留有石階,從石階上走過去,則是從前堆砌石塊搭橋的左瀑布上面,橋已經斷了,不能過去。遙望瀑布上游,從東北狹窄的崖壁中流來,壁縫窄得如同一線,可以踩著水流而入。估計裡邊的景物比不上右邊岩石的瀑布,於是返回去,從大石塊中往西北方攀登,到達峽窟下,看到一個十分陰森的深潭,四周的崖壁直逼峽底,無路可以攀緣。只能從潭中往西遠看,見石峽裡邊還套著石峽,瀑布上面另外懸掛著瀑布,潭水全都從西北幽暗的山中流來,流到這裡後亂紛紛地墜落在曲折盤鏇的懸崖峭壁上,在霧氣和陽光的掩映之下,呈現出岩石欲飛的景色。過了很久,返回去,出到層層瀑布下面。徐仲昭因為沒找到路,正獨自坐著觀賞瀑布,於是一同返回護國寺。聽說桃源的溪口,也有路上到慈雲寺、通元寺,再去萬年寺,路程較近;只是因為秀溪風光獨特,所以飯後仍然取道去秀溪。往西行四里,往北轉進溪水流域,溯溪流走了三里,漸漸地轉向東走,這裡名九里坑。九里坑盡頭處,有一股瀑布劈開東崖往下墜落,上面亂峰森林般的聳立,沒有路通上去。沿著西嶺攀登,繞到瀑布北面,回頭觀看瀑布背面,兩塊岩石像門一樣插立在那裡,裡邊有龍潭。又往東北攀登數里,越過嶺,山中忽然辟開一塊平地,五座山峰圍著平地拱立,中間是萬年寺,這裡距離護國寺有三十里。萬年寺在天台山的西境,正好和天封寺相對,石樑瀑布位於兩寺之中。萬年寺中古杉很多。在寺中吃飯。又往西北走三里,翻越寺後的高嶺。又往西攀登嶺角十里,於是到騰空山。朝牛枯嶺下去,三里到達山腳。又往西越過三道小嶺,一共走了十五里,出到會墅。大路從南邊伸來,看到天姥山在內的眾多山峰,都已經穿越而過,以為會墅就是平地了。又往西北下了三里,山水漸漸匯成溪流,沿著溪岸走五里,在斑竹的旅舍住宿。天台山的溪流,我所看見的有:正東面的是水母溪;察嶺東北,華頂峰南邊,有分水嶺,不太高;水母溪往西流形成石樑瀑布,往東流過天封寺,繞著摘星嶺往東流,流出松門嶺,從寧海縣注入大海。正南面是寒風網的溪流,往下流到國清寺,和寺東佛隴的水會合,從天台縣城西流入大溪。國清寺東邊是螺溪,溪水發源於仙人鞋,往下墜入螺蜘潭,再流出去與幽溪會合,從縣城東南流入大溪;東邊還有槽溪等水,我的足跡沒有去到。國清寺的西邊,大的是瀑布水,水順著龍王堂往西流,流過桐柏山時名女梭溪,往前流經三個水潭,然後墜落下去形成瀑布,是清溪的上源,再往西邊還有瓊台、雙網的溪水,這溪應當是發源於萬年寺東南,往東流過羅漢嶺,注入深坑而匯集成百丈崖的龍潭,潭水環繞瓊台流出,和青溪會合;再往西是桃源的溪水,溪水上游有雙重瀑布,東西交匯而流,源頭應當在通元寺左右,沒能窮究;再往西邊是秀溪水,秀溪水發源於萬年寺所在的嶺,往西流下去為龍潭瀑布,再往西流為九里坑,流到秀溪後往東南流去。各條溪水從青溪以西,都往東南注入大溪。另外,正西面的關嶺、王渡等溪流,我的足跡也沒到達;從這裡再往北有會墅嶺的各條溪流,也是正西面的河流,往西北流入新昌縣;再往北有福溪、羅木溪,都發源於天台山北面,然後往西流匯成新昌大溪,也是我沒有到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