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第五節
作者:佚名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師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僧人志道,廣州南海人,他來見大師請教說:“弟子自從出家以來,閱覽《涅槃經》十年多,也沒有明了其中的大意,請和尚不吝賜教。”大師問:“你什麼地方不明白?”志道說:“《涅槃經》中有一首偈語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對它疑惑不解。”大師說:“你為什麼疑惑?”志道說:“一切眾生都有兩個身體,就是所謂色身和法身。血肉之軀的色身變化無常,有生有死;佛法所成的法身永恆不變,但沒有知覺。佛經上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超脫了生死輪迴,就是快樂境界。)我不知道是哪個身體寂滅,哪個身體享受快樂?如果說色身,那么在色身死滅時,地、水、火、風的四大就分散了,這都是痛苦,不能說是快樂。如果說是法身寂滅了,那就像草木瓦石一樣沒有感覺,那是誰享受快樂呢?再說法性是生滅的本體,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生滅的表現,一個本體五種表現,生和滅是永恆的變化。如果有生,那么就會從本體中產生這五種表現;如果要滅,那么五種表現就會返回本體。如果聽任它反覆重生,那就是有情有感的眾生,生死循環無窮無盡;如果不再重生,那就永遠歸於寂滅了,就等同於瓦石等無情之物了。如果是這樣,那么一切佛法都被涅槃所束縛,連重生都不再可能,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大師說:“你是釋迦牟尼的弟子,怎么學了外道的關於生死的偏見來議論最上乘的佛法?照你所說的,在色身之外還另外有法身,脫離生死而追求涅槃,還要推論涅槃的快樂,說有身體來享受它。這是執著於生和死,耽溺於世俗的享樂。你現在應該知道,佛正因為塵世愚迷之人把五蘊和合暫時構成的肉體當做自體的真實本相,把各種外界的表相作區分而當真,因此貪生怕死,念頭接著念頭沒有止境,不明白那一切其實都是夢幻一般虛假,徒勞地墮落於輪迴之中,把永恆的涅槃快樂,反而當做是苦痛,因此終日在紅塵中勞碌追逐。佛對此感到憐憫,於是把涅槃的真正快樂顯現出來,在剎那間沒有生的現象,也沒有滅的現象,當然更沒有生和滅本身可以消滅了,這樣那真正的寂滅才呈現出來,當這種時刻,也沒有什麼量度來衡定這種呈現,這才叫永恆的快樂。這種快樂沒有承受者,也沒有不承受者,豈有什麼一體五用等名目?何況你還說什麼涅槃束縛了一切佛法,讓其永遠不會再生,這實在是毀謗佛和佛法。你聽我的偈語: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詰問林仙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志道聽了偈語後,終於覺悟,高興得手舞足蹈,向大師行禮後退出。
注釋
①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意思是你不要隨意亂說,自負還懂點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