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機緣·第三節

作者:佚名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譯文

僧人智通,壽州安豐人。他開始看的是《楞伽經》,大約讀了一千多遍,卻沒有理解“三身”和“四智”,因此拜見慧能大師,請求講解經文妙諦。大師說:“所謂‘三身’,第一是清淨的法身,是你的本性;第二是圓滿的報身,是你的智慧;第三是千百億化身,是你的行為。如果離開你的本性而來談‘三身’,就叫有身無智;如果領悟‘三身’並沒有它自己的本性,就叫四智菩提。聽我念一首偈語: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智通又問道:“‘四智’的妙義,我可以聽聽嗎?”大師說:“既然已經領悟了‘三身’,自然就懂‘四智’了,還問什麼呢?如果離開‘三身’,另外再談‘四智’,這就叫有智無身,這種所謂有智,其實還是無智。”大師接著又念誦了一首偈語:“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智通立刻領悟了本性的智慧,也念了一首偈語呈獻給大師:“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