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第二節
作者:佚名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善知識們,迷惑的人只在嘴裡念誦佛法,當念誦的時候,卻充滿了妄想是非之心。如果能又念又行,那叫真正的佛性。悟到這個方法的,就是般若法;照這樣修行的,就是般若行。不這樣修行的,就是凡俗之人。只要有了這種修行的念頭,那他就和佛一樣了。善知識們,凡夫就是佛,煩惱就是菩提。前一個念頭迷惑了就是凡夫,後一個念頭覺悟了就是佛。前一個念頭執著於世俗境界就是煩惱,後一個念頭離開了世俗境界就是菩提。善知識們,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最尊貴的至高無上的最第一的佛法。無住,無往,無來,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的諸佛都是從這裡產生的。應當運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果這樣修行,一定能修成佛道,使貪、嗔、痴三毒變成戒、定、慧。善知識們,我的這個法門,從一個般若中能生出八萬四千種智慧。是什麼原因?因為世人有八萬四千種世俗煩惱,如果沒有世俗煩惱,智慧就經常出現而不離開自己的本性。覺悟了這種佛法的人,就沒有妄念,沒有回憶也沒有執著,不產生怪誕狂妄的念頭,而是運用自己的真如佛性,用智慧觀照一切。對於一切佛法,既不貪求,也不捨棄,這樣就認識到了人的本性並成就了佛道。善知識們,如果要進入很深的佛法境界,以及般若三昧,那就需要修習般若行,堅持誦讀《金剛般若經》,那就能認識佛性。要知道這部經典的功德,那是無量無邊的。在經典中已經有很明白的讚嘆,不需要具體解說了。這個法門是最上乘的,是為有大智慧的人說的,為有大根器的人說的。而小根器小智慧的人聽了後,心中卻不相信。為什麼呢?比如天龍在閻浮提降暴雨,城鎮村落都會在雨水中浸淫損壞,好像草葉漂流一般;但雨落到大海里,大海卻不增也不減。如果那些具有大乘智慧的人,最上乘智慧的人,聽了講說《金剛經》,就會心竅大開,覺悟領會。因此我們知道人的本性中本來具有般若智慧,自己運用這智慧經常來觀照一切,不需要憑藉文字。就像雨水,不是無中生有產生的,原本是龍能興雲降雨,讓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的,無情的都受到滋潤,匯成百川合流,歸入大海,與海合成一體。眾生本性中的般若智慧,也就像這個樣子。善知識們,小根器的人聽講這個頓教法門,就像草木;因為它根性小,如果遭遇大雨,都會自己倒伏,而不能自己增長,小根器的人,也是這個樣子。其實般若智慧,小根器的人和大智慧的人並沒有差別,為什麼卻聽到佛法不能開竅覺悟呢?那是由於邪僻的偏見障礙太重,塵世煩惱太深,就像濃雲覆蓋了太陽,不經過大風吹,太陽光就不會顯現。般若智慧也沒有大小之別,只是因為一切眾生自己心裡的執迷或覺悟是不一樣的,迷惑的心總是對外在的東西執著,從外面修行來尋找佛道,而沒有覺悟自己的本性,這就是小根器之人。如果領悟了頓教的法門,不執著於外表的修行,只是從自己的內心經常產生正確的見解,各種世俗的煩惱都不會影響沾染,這就是認識了人的本性。善知識們,不要糾纏於內,也不要執著於外,來去都自由,能排除固執的成見,通達無礙,能這樣修行,就和般若經典的內容沒有差別了。善知識們,一切經典和文字,大乘、小乘、十二部經,都是因人而設,因為眾生本有智慧本性,才能有這些經典,如果沒有世人,一切佛法本來都不會有,因此我們知道一切佛法都是因為有了人才興盛起來的。一切的經書,都是因為人講說才產生的。因為人當中有愚蠢的也有智慧的,愚蠢的人像小孩,智慧的人像成年人。愚蠢的人向智慧的人請教,智慧的人給愚蠢的人講解佛法,愚蠢的人聽講後忽然覺悟開竅,就和智慧的人沒有差別了。善知識們,不覺悟時佛也是眾生,一念覺悟了眾生就是佛。因此我們知道萬種佛法都在自己的心中,為什麼不從自己的心中頓悟而認識真如的本性呢?《菩薩戒經》上說,我本來的自性就是清淨的。如果能從自己的本心認識佛性,都可以成就佛道。《淨名經》上說,瞬間豁然貫通,還是來自於本心。善知識們,我在弘忍和尚那裡,一聽到他講佛法立刻就覺悟了,頓時認識了真如本性。因此我將這種教法宣傳流布,讓學佛道的人頓悟菩提,各自審視自己的內心,各自認識自己的本性。如果自己不能覺悟,那就需要找更有智慧的善知識,能領悟最上乘佛法的人,直接指示引導正路。這樣的善知識與佛法有極大因緣,所謂教化開導,能讓人認識到佛性。一切好的佛法,都因為這樣的善知識才能起作用。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典,在人的本性中本來都是具有的,可惜許多人不能自己覺悟,這就需要尋求善知識來指導啟示,才可認識。如果本來能夠自己覺悟,不需要向外求助,卻固執地認為需要其他善知識幫助自己覺悟,那是不對的。為什麼呢?因為自己內心本來就有可以覺悟的本性,如果產生了邪僻的偏見,妄想叢生,心智顛倒,那么即使外邊有善知識給你教授講解,也不能從根本上救拔你。如果從內心產生了真正的般若智慧予以觀照,在一剎那間,各種妄念偏見都消除了。如果認識了自己的本性,瞬間覺悟就可達到佛的境界了。
注釋
①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②三毒:指貪、嗔、痴,佛教認為是人生煩惱的根本原因。戒定慧:所謂三學,是針對三毒的對症下藥。
③閻浮提:梵語音譯,意譯是瞻部洲。閻浮,本為樹名,因地生此樹,地以之為名。
④《菩薩戒經》:《梵網經》中的《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共兩卷。
⑤《淨名經》:《維摩詰經》的另一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