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武職
韓柳歐蘇,固文人之最著;起翦頗牧,乃武將之多奇。范仲淹胸中具數萬甲兵,楚項羽江東有八千子弟。孫臏吳起,將略堪夸;穰苴尉繚,兵機莫測。姜太公有《六韜》,黃石公有《三略》。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毛遂譏眾,碌碌無奇。
大將曰干城,武士曰武弁。都督稱為大鎮國,總兵稱為大總戎。都閫即是都司,參戎即是參將。千戶有戶侯之仰,百戶有百宰之稱。以車為戶曰轅門,顯揭戰功曰露布。下殺上謂之弒,上伐下謂之徵。
交鋒為對壘,求和曰求成。戰勝而回,謂之凱鏇;戰敗而走,謂之奔北。為君泄恨曰敵愾;為國救難曰勤王。膽破心寒,比敵人懾服之狀;風聲鶴唳,驚士卒敗北之魂。
漢馮異當論功,獨立大樹下,不夸己績;漢文帝嘗勞軍,親幸細柳營,按轡徐行。苻堅自誇將廣,投鞭可以斷流;毛遂自薦才奇,處囊便當脫穎。羞與噲等伍,韓信降作淮陰;無面見江東,項羽羞歸故里。韓信受胯下之辱,張良有進履之謙。衛青為牧豬之奴,樊噲為屠狗之輩。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棄干城之將;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棄連抱之材。總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自古英雄,難以枚舉;欲詳將略,須讀《武經》。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是文人中最著名的人,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是武將中的多奇智的人。
范仲淹能文能武,胸中有數萬甲兵;項羽渡江作戰時,帶過來八千江東子弟。孫臏和吳起,用兵的謀略值得人們誇讚;穰苴和尉繚,用兵的計謀敵人難以猜測。
姜太公曾經寫過《六韜》,黃石公曾經寫過《三略》。韓信領兵打仗,兵越多越好,沒有限制;毛遂助平原君說服楚王后,諷刺同去的其他人碌碌無奇。
大將保衛國家叫“干城”,武士頭戴武冠,稱作“武弁”。都督又可以稱作“大鎮國”,總兵又可以稱作“大總戎”。“都閫”即是都司的別稱,“參戎”即是參將的別稱。統領千戶的將領叫做“戶侯”,統領百戶的長官叫做“百宰”。用相向的車轅交接成半圓形的門稱作“轅門”,展示戰功的捷報稱作“露布”。臣下刺殺君王,就叫做“弒”;君王討伐臣下,就叫做“征”。交鋒又叫“對壘”,求和又叫“求成”。
打了勝仗歸來,就叫“凱鏇”;打了敗仗逃走,就叫“奔北”。替君王抵抗所憤恨的敵人,叫“敵愾”;救社稷於危難之中,叫“勤王”。“膽破心寒”,是形容敵人驚恐畏懼的樣子;“風聲鶴唳”,是形容士卒潰敗逃跑時疑神疑鬼的樣子。
東漢的馮異在別的將領論功時,總是獨自站在大樹下,不誇耀自己的戰績;漢文帝親自去慰勞軍兵時,細柳營軍紀嚴明,他只好牽著馬的韁繩慢慢前行。苻堅自誇兵多將廣,把馬鞭投入長江就可以讓江水斷流;毛遂推薦自己有過人的才能,像錐子一樣處在布袋中,錐尖一定會露出來。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對與樊噲等人為伍感到羞恥;項羽兵敗之後,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不肯渡過烏江。
韓信曾經受過胯下之辱,張良曾經謙恭有禮地給黃石公拾起鞋子並幫他穿上。衛青曾經做過牧豬的奴隸,樊噲曾經以屠狗為業。
君王選拔人才不要太苛求,不要因為兩個雞蛋的小事而放棄能護衛國家的大將;君王任用人才要像木匠使用木頭一樣,不要因為一丁點的腐爛就放棄棟樑之材。
總之,一個人想做君子的話,要能做大事,也能做小事;一個人想做大丈夫的話,一定要做到能屈能伸。自古以來的英雄才俊真是數不勝數,要想詳細知道作戰的謀略,必須熟讀《武經七書》。
注釋
韓柳歐蘇:指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軾。起翦頗牧:指戰國時秦國大將白起、王翦,趙國大將廉頗、李牧。
胸中具數萬甲兵:北宋名臣范仲淹能文能武,在鎮守延州抗拒西夏時,被西夏人稱為“腹中自有數萬甲兵”。
孫臏:戰國時齊國軍事家,著《孫臏兵法》。吳起:戰國時魏國軍事家,善於帶兵,著有《吳子兵法》。穰苴:戰國時齊國軍事家,著有《司馬法》。尉繚:戰國時魏國軍事家,著有《尉繚子》。
《六韜》: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傳說為周朝姜尚所著,但一般認為是後人托姜尚之名所著,作者已不可考,大約書成於戰國時代。《三略》: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又稱《黃石公記》、《黃石公三略》。所謂《三略》,意為上、中、下三卷韜略,共三千八百餘字。相傳其源出於太公姜尚,經黃石公推演授予張良,故舊題黃石公撰;《隋書·經籍志》稱“下邳神人撰”,均不可考,約為秦漢時無名氏作品。
韓信將兵:漢高祖劉邦曾與韓信談論帶兵打仗之事,韓信說劉邦最多能帶十萬兵,而自己帶兵則是多多益善。毛遂譏眾:秦國攻趙,毛遂自薦隨趙平原君去楚國搬救兵,遊說楚王時,毛遂按劍上前,說服楚王出兵。事後,毛遂譏平原君其他隨從為碌碌無為之輩。
干城:乾指盾牌,城指城牆,都是用來抵禦外敵的,因此用做大將的代稱。武弁:武士戴的頭巾,也代指武士。
都閫:都司的俗稱。明代都指揮使司為一省掌兵的最高機構,簡稱都司。
轅門:用車轅圍出的營門。古代君王在外紮營時,用兩車車轅相對作門,因此稱轅門。露布:北朝魏時,檄文和捷報都寫在布上,不用封口,因此露布又為檄文、捷報的代稱。
風聲鶴唳:前秦苻堅率兵進攻東晉,大敗而逃,潰退中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趕來了。
馮異: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大將。每當其他大將坐在一起評論功勞時,馮異就退避一旁,立在大樹下,因此被人稱為大樹將軍。細柳營:漢文帝時,劉禮駐守灞上,徐厲駐守棘門,周亞夫駐守細柳。文帝去各軍慰勞,到灞上和棘門軍營,都可直馳而入,但去細柳軍營,守營兵士卻不讓他入內。兵士通報周亞夫之後,放文帝一行進營,並叮囑他們不可在軍營中駕馬快跑,於是文帝只好按轡徐行。周亞夫軍紀嚴明,防守謹慎,文帝稱其為“真將軍”,灞上、棘門軍不過是兒戲。見《漢書·周亞夫傳》。後以“細柳營”稱譽紀律嚴明的軍營。
苻堅自誇:前秦苻堅出兵東晉前,號稱自己兵力有百萬之眾,投鞭於江,足以斷流。結果為東晉所敗。脫穎:趙平原君要帶二十人去楚國當說客,找了十九人,還差一人,於是毛遂自薦,平原君說:“賢士處世,就像是錐子放在布袋中,末尖馬上可以看見,而先生在我這裡三年,還沒有聽說你做了什麼事情。”毛遂說:“那現在請讓臣處於布袋中吧。如果早讓臣處於布袋中,早就脫穎而出了。”穎,本義指禾穗的末尖,這裡指錐子的末尖。
羞與噲等伍:漢朝建立後,韓信被封為楚王。劉邦忌憚其勢盛,找藉口降其為淮陰侯。一次韓信到樊噲那裡,樊噲自稱臣子,並用王的禮節迎送他。韓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無面見江東:項羽曾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作戰,後來兵敗烏江,烏江亭長請他渡江,項羽不肯,說無顏面見江東父老,於是拔劍自刎。
胯下之辱:韓信少年時喜歡佩劍,淮陰有個年輕的無賴屠夫當眾侮辱他說:“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韓信看了他很久,就從胯下鑽過,眾人都笑韓信怯懦。進履:張良行刺秦始皇不成,逃亡下邳。一日在橋上遇到一位老人,他走到張良面前,故意將鞋扔到橋下去,讓張良去撿。張良感到驚愕,強忍怒氣,把鞋撿上來,跪著送到老人跟前。老頭把腳伸出來,讓張良幫他穿上鞋,張良照做,老人說:“孺子可教矣!”於是授《太公兵法》與張良,使其輔佐劉邦,滅秦建漢,成就大業。
求士莫求全:戰國時,子思曾向衛侯推薦苟變為將,說他可以指揮五百輛戰車。衛侯認為苟變為吏時曾吃過百姓兩枚雞蛋,不可重用。子思就說:“聖人官人,如大匠之用木,取所長,棄其短。君以二卵棄干城之將乎?”衛侯聽取了子思的意思,任苟變為將。
《武經》:即《武經七書》,北宋朝廷官方頒行的兵法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它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彙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