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繫辭傳上·第十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譯文

《易經》有聖人之道四,即辭變象占。以《易經》來談論的人則崇尚《易》辭,以動作營為的人則崇尚《易》之變化,以製造器具的人則崇尚《易》象,以筮卦的人則崇尚《易》占。所以君子將有作為,將行動的時候,探問於《易》以筮卦,而《易》即以其六十四爻當中的吉辭應答,即筮得吉凶之辭,則受易道之指引,如響之應聲。無論遠近幽深,吾人藉《易》之占筮,終於知解將來事物的變化,非天下最精深者,誰能如此呢?三才五行或陰陽之數參合五位的變化,錯綜其數字的推演,通達它的變化,終於成就陰陽之數的神妙,而《易》中陰陽卦爻的文辭也由此可以推知了。極盡數字的變化,遂能肇定天下的物象,非天下最神奇變化的,誰能如此呢?《易經》本身是沒有思慮的,是沒有作為的,是很安祥寂靜不動的,人若能感發興起而運用之,終能通達天下一切的事故,如非天下最神奇美妙的,誰能如此呢?。《易經》是聖人極盡幽深,研究神機莫測的一門大學問,正唯它的幽深,故能通達天下人的心志,正唯它的神機莫測,故能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務,正唯它的神妙,所以似不見其急速,而自然快速,似不見其行,而能到達。孔子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就是指此而言的。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