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集·卷十九
西蕃地里
夏州,漢朔方郡,後魏置夏州,深在沙漢之地。唐開元中,為朔方軍大總管兼安北都護。唐末,拓拔思恭鎮是州,討黃巢有功,賜姓李氏,世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五代李仁福彝超繼領節鉞,號定難軍。宋太平興國中,李繼捧來朝,願納土疆,得州四,酋豪二百七十人,部族五萬帳,復為王土。其弟繼遷時十七歲,不樂內徙,嘯聚亡命,侵擾邊界,淳化中詔廢毀舊城,其州兵徙相州置營,仍曰夏州;遷居民於綏銀州,分官地給之。鹹平末,繼遷死。景德中,子德明款塞內附,得假本道節制。德明死,子元景康定初復叛,遂封夏國王綏懷之,盡有夏、銀、綏、宥、靈、會、鹽、蘭、勝、涼、甘、肅十二州之地。東銀州三百餘里,西鹽州三百里,南鹽州三百八十里,北蕃界,東南綏州四百里,西南慶州五百九十里,西北豐州九百里,東北勝州九百里。
鎮寨六:
洪門鎮,本夏州地,唐寧節度張獻甫築洪門鎮城,置兵以防蕃寇。宋雍熙中廢夏州,其地後偽號為洪州。
石堡鎮,本延州西邊鎮寨也,至道中陷於虜,今偽號為龍州。
賀蘭山,東至懷遠鎮六十里,《涇陽圖經》曰:賀蘭山在邑西九十三里。
天都山,按關右、隴西圖記並無此山,今虜中曰為天都山,在鎮戎軍西北百五十里,土地寬平,西南有路入渭州,山外德順軍四寨界。
瓦川會,東至鎮戎軍易藏山界,西入蘭州界,皆山路。南至明堂川,北至會州界,皆川谷路。
天麻川,東北至捺龍谷路,入靜邊寨。西至馬銜山,南至龕谷路,北至瓦川會,皆川路。
銀州銀川郡,漢屬西河郡,為┯陰縣地,以其在┯水之陰也。五代以來,為夏州屬郡。夏州廢毀,遷居民延石州,今陷於虜。東石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夏州界二百里,南綏州界百陸十里,北麟州界三百里。
綏州上郡,秦所置,西魏為綏川。西漢六郡良家子,東漢十二郡騎士,其一綏州。唐屬朔方節度,城在延州東北無定河川。宋李繼遷叛,河右ㄈ擾,以高文丕知州事,繼遷攻擊不已,因徙,文丕洎居民於石州,廢毀其城。鹹平初,言事者請城綏州,屯兵積穀以遏党項。言利害者相半。遣工部侍郎錢若水馳往規度,既而若水上言:綏州頃為內地,民賦登集,尚須旁郡轉餉。自賜趙保忠以來,人戶凋殘。今若城之,須廣屯戍兵倍於往日,芻糧之給全仰河東,地隔黃河小大鐵碣二山,城下有無定河,緩急用兵,輸運艱阻。即罷其役。德明既款附,上言乞割綏州土界隸當道,詔以誓表令邊臣詳定附之。其地東至石州一百三十里,一說自石州孟門渡河一百五里,至綏州西夏州四百里,南延州三百五十里,北銀州一百六十里。
河二:
浦洛河,東南五十里至清遠軍。
無定河宥州寧朔郡,即漢三封縣之地。自河曲靈夏有蕃戎部落,後周武帝乃立胡州以統之。唐天寶中,改寧朔郡,後寄理於經略軍。以地形居中,可總統蕃部,北以應接天德,南為夏州之援,元和十九年復置宥州於長澤縣,隸夏綏銀節度,刺史兼管策軍。宋李繼捧納國,復為王土。自夏州廢毀,因陷於賊。東夏州界六十里,西鹽州界二百里,南保全軍界約百里,北夏州界約百五十里。
靈州靈武郡,即唐之回樂峰也,自後魏置靈州,初在河北,大統六年築城,即今城是也。唐開元中,邊境置節度,以飠登四夷,以州為四方節度理所,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捍禦北狄,統經略安豐、定遠、西受降城、安北都護、振武等七軍,內經略軍治在城內。肅宗即位,升都督府。宋初,楊瓊為部署,導黃河,溉民田數千頃,戶口四千餘,課利四十五萬貫。鹹平中陷於賊。河外舊有五鎮,今夏國偽升為州。按唐史元載獻議以靈武五城為之形勢;開元中,朔方節度張說往巡五城處置兵馬,即此地。東鹽州三百里,西涼州九百里,南原州五百六十里,東北豐州九百里。
鎮寨九:
保靜鎮,本河外鎮,鹹平中陷,今為偽靜州,本鎮舊管番部六族。
臨河鎮,鎮城,舊管蕃部二族,置巡檢使,以酋長為之。
懷遠鎮,本河外縣城,西至賀蘭山六十里,鹹平中陷,今為偽興州。舊有鹽池三,管蕃部七族,置巡檢使七員,以本族首長為之。有水田果園,本黑連勃勃果園。置堰,分河水溉田,號為塞北江南,即此地也。
定遠鎮,唐制:朔方節度下定遠一軍七千人,在此城南,至懷遠鎮一百里,西賀蘭山六十里,西南至州二百里。宋至道中建為威遠軍,鹹平中陷,今為偽定州。其城則唐光天中,朔方總管郭元振以西域援闊,豐安勢孤,中間千里無城郭烽堠,故置此城,募官健五千五百人鎮守,為行軍計集之所。後信安郡王瑋又築羊馬城,幅員四十里,管蕃部四族,以酋長為巡檢使。
靈武鎮,河外鎮也。南渡黃河,至靈州五十里,東至保靜鎮四十里,西至賀蘭山六十里,北至懷遠鎮七十里,鹹平中陷,今為偽順州。以上五鎮,自鹹平以前,以靈州都監兼五原鎮都巡檢使主之。
豐安軍,唐屯田二十萬以上,並河外六鎮也。天寶末,魏少游為六城水運使,杜鴻漸為朔方留後度支使副,率兵白草鎮,迎謁肅宗,言:朔方,天下勁兵;靈州,用武之地。上倉儲庫物之數。
艾山舊渠,後魏刁雍為薄骨律鎮將,上表請開富平西三十里艾山舊渠,南北二十六里,州西四十五里,鑿以通河。自禹舊跡兩岸作溉田大渠,廣十步,以河水溉公私田四萬頃。人獲其利。回樂烽,置縣在州城,開元初置東皋蘭州,皆九姓突厥部落。
溫池,唐神龍年置縣,縣側有鹽池。唐洎五代,節度使兼領溫池榷鹽事。開元初,置燕然、燭龍二州,寄治溫池界,並九姓突厥部落。
鹽州五原郡,唐都督府,正元中城為部蕃所毀,塞外無保障,犬戎入寇,復加版築。既城之後,邊患息焉,迄德宗朝,虜不敢犯塞。今陷。東綏州六百里,西會州八百里,南慶州二百五十里,北宥州一百四十里,東南延州五百三十里,東北夏州三百里,西南原州七百里,西北靈州三百里。其地有白池,南北九十里,舊蕃戎之地。隋以其地有鹽池,置城以護之。唐曰白池縣,又名井城葭蘆澤。正元中,度支使兼靈鹽等州池井榷鹽使。宋景德中,趙德明乞入青鹽交易,不允。
清遠軍,東南七十里至環州美泥寨,西北五十里至浦洛河,又七十里至聖泉,七十里至定邊鎮,又六十里至靈州,西甜水堡五里,南至木波鎮。四十里。本席雞城地,宋太宗以靈武道路艱阻,欲城古威州以通漕輓,轉運使鄭文寶固請築此城,以清遠軍為名。深在瀚海不毛之地,素無井泉,陝西之民甚苦其役。鹹平中,都鹽段義逾城叛,尋陷於賊。
勝州榆林郡,戰國為雲中地,隋置州,為下都督府。煬帝發丁男百萬築長塊,東至紫河,西距榆林,車駕因幸榆林,突厥啟民可汗來朝,即此地。唐正觀中,平梁師都時,柴紹以破滅匈奴,奪得河南之地,因置,以決勝為名。今廢。東北東受降城二百里,東朔州四百二十里,南麟州四百里。
河鎮二:
紫河,隋築長城,起於紫河,即此地。今為之紫河汊,地產良馬。
唐龍鎮,在勝州之境,地居險峻,東至黃河二十里,河之東曰東躔,河之西曰西躔,騎兵所不能及。蕃族來義者嘗持兩端,事契丹及夏國。宋真宗朝,與叔不協,趨契丹破之,來依府州。義非大族,乃憫其窮而款塞優容之,賜錦袍銀帶,子孫官。景佑中為夏國所並。
涼州武威郡,唐為河西節度使,以斷羌胡,統赤水、大斗、建康、寧寇、王門、墨離、豆盧、新全等八軍,內四軍涼州界。地勢西北斜出在南山之間,南隔西羌,西通西域,漢時號為斷匈奴右臂。西晉末,張丸據之,為一會府,號前涼。後呂光有其地,號後涼。唐建方鎮,開元末,宰相兼領節鉞以鎮之;天寶末陷於西戎。宣宗恢復河湟,命土豪領之,自置牧守。或請命於中朝,五代漢高祖命申師厚為之帥。迄今州郭外數十里,尚有漢民陷沒者耕作,餘皆吐蕃。宋開寶中復來請帥,以殿直丁惟清領州事(時惟清市馬於涼州,而西境大豐稔,因為所留,就而命也)。鹹平初。潘羅支來貢,命為六國大首領。李繼遷來寇涼州,戰於城下,退至三十井死。羅支封武威郡王,天聖初土貢不絕。東會州六百里,西甘州五百里,西北三百里先至甘州刪丹,又二百里至州南浩河,二百六十里東南蘭州,五百四十里東北會州鳥蘭縣界。
赤水軍,唐武德中置,在涼州城內,軍之最大者,幅員五千里,赤塢有赤泉,因以名焉。
大斗軍,在州西二百里,又百八十里即張掖郡古安西城也。唐開元中,以赤水軍守捉使改大斗軍,以西接張掖,東連武威州,故曰大斗。其鎮曰雪山,雪山在軍南五十里。
建康軍,在州西西二百里,即甘肅二州中路,在祈連山下。唐證堅中,王孝傑開四鎮置軍,張守常為軍使。
寧寇軍,後周保定中置,號同城戍,在州東北千餘里。唐舊號同城守捉,天寶中置軍,隸張掖守捉使。
山一:
焉支山,漢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涉狐境水,過焉支山千餘里,執渾邪王收休屠祭天金人,即此地也。山在河西郡界,東西百餘里,南北二十里,有松柏古木。其水甘草美,宜蓄牧。一說焉支山在刪丹故縣,東西百餘里,南北二十里。
甘州張掖郡,地里風俗記曰:漢結烏孫,絕隔諸羌,裂寇賊右臂,自張其掖。
後魏為甘州,以地有甘峻山為名,號外國古地。《禹貢》曰: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即此地。今黎水並在郡界,居延海、祈連山、遮賊障在焉。遮虜障,路博德所築。隋大業,車駕巡河右,置橋樑於浩河,以幸張掖。唐天寶之亂,遂陷回鶻。後尚公主,迄宋景以來,猶陳甥舅禮,酋長稱可汗,王妻稱公主,朝廷歲頒正朔。東涼州五百里,西肅州四百二十里,南雪山,北張掖河三百里。
山一:
祈連山,在張掖、酒泉二界之上,東西二百餘里,南北百餘里。山中冬溫夏涼,美水草畜牧。古寇賊嘗失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隋自西平鄯州,臨羌城以西,且末以東,祁連山以南,雪山以北,東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皆為隋土,置郡縣鎮戎,發天下輕罪徙居之。山下有霍將軍神祠。
肅州酒泉郡,漢元狩中昆邪王以其眾來降,以其地為武威、酒泉二郡,而酒泉郡以隔絕故,與羌通路;又西通月支、大夏故,以公主妻烏孫王,以分外國西方之援。後為涼武昭所據。隋置肅州,玉門在其西,去長安二千八百里,東至甘州四百二十里,西至玉門關七十里,又四百一十里瓜州,南蕃界,北回鶻界。
玉門軍,本廢玉門縣,唐開元中置,隸河西節度,在州西二百里。
瓜州軍晉昌縣,古西戎地,漢武帝開之為墩煌郡,隋置瓜州。前秦符堅徙江漢之人於墩煌,中州人有田疇不辟者,亦徙千戶。涼武昭王以南人置會稽郡,中州人置廣夏郡。西方之俗高尚武力,唐之驍將郭知運、王君,俱郡人也。今城即開元中刺史張守所築。東至肅州五百二十里,西至沙州二百八十里,南至新昌鎮,北豹門守捉,西北至伊州界五百里。
墨離軍,本月支國舊地,唐武德初置瓜州,因置軍焉,隸河西節度。城在瓜州西北千里,張守嘗為軍使,修築此城。河西隴右節度王忠嗣伐吐渾於墨離川,虜其全軍而歸,即此地。
沙州,漢墩煌郡地,居流沙東北,以其沙風吹流行,謂之流沙,在郡西八十里。唐天寶後,陷於西戎。大中後,刺史張義潮以州歸順,特建歸義軍節度,以義潮為帥。宋太平興國中,義潮孫延祿承襲,累封譙國王,後每修貢。東至瓜州二百八十里,西南口烽,北至鹹泉戍三百二十里,東北至伊州界三百八十里,即大磧之外地。
關山四:
陽關,漢龍勒縣地,縣有陽關、玉門關。玉門關,漢列河西四郡,通道玉門障塞,出長城外數千里是也。東至沙州百二十里,東南至沙州二百五十里,去長安三千六百里。自關度流沙西一千里至鄯善,又自關度流沙北行二千三百里至車師。隋煬帝巡狩河西,至玉門關,置伊吾、且末等郡。唐為玉門縣。
鳥鼠同穴山,渭水出於山中,有鳥如家雀,色小白,鼠小黃而無尾,同穴。
白龍堆,在沙州玉門關,東倚三危,北望蒲昌,是為西極外國要路。
伊州伊吾郡,漢烏壘城地,在沙州北大磧之外,去玉門關八百里。隋將段文振征吐谷渾,出伊吾道,逐賊於清海,即此路。地多沙磧,一名鬼磧。一說鳥壘城去陽關一千七百里。唐郭知運、王孝傑相繼為刺史。東至瓜州界八百里,西至西州七百三十里,南至沙州界二百四十里,北至伊吾軍三百里。
屯山二:伊吾屯,漢置伊吾屯田,後漢置宜禾都尉,以為屯田。號膏腴之地。
後魏置邑,唐貞觀中分置納職縣。
天山,伊吾有天山,高十五里,廣六十里,冬夏積雪,一名雪山,匈奴過之皆下馬拜。漢遣二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虜萬級而還,即此地也。一說且彌國治天山東大谷,去長安八千六百七十里。
伊吾軍,本昆吾國地,西扼大磧。唐景龍中置軍,隸北廷節度,在伊州西北三百里甘露川。
西州交河縣,本車師國之高昌壁也。漢和帝時,班超定西域,置戊巳校尉,領兵五百人戍之,以地勢高峻,人物昌盛,故立高昌壘,壘有八城。唐太宗命侯君集為交河道行營大總管,平高昌,置兩州,以交河城為交河縣(其水流出邑地),始昌城為天山縣,田北城為柳中縣,東鎮城為蒲昌縣。儀鳳中,吐蕃叛,洮河道總管裴行儉帥師至西州破之,立碑於碎葉城,以紀功,皆此地。東至伊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輪台縣五百里,南吐蕃界,北至北庭都護府四十五里。
河一:
交河,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去東京九千三百里。城北三源,一源出東北五里,一源正北六里,一源出西北五里,去城百步,三河合流,又分流城之四合,故曰交河。漢戊己校尉所理。
天山軍,漢戊己校尉所理。唐正觀中置,隸安西節度。在西北三百里,東西三百里。其山春夏有積雪。
庭一:
北庭,治金蒲縣,在流沙西北,漢烏孫縣舊地也。去陽關二千七百里,與渠黎田官相近,土地肥饒,歷代為胡虜所居。唐貞觀中,置庭。文明中,郭元振奏置瀚海軍,後為北庭都護府,又置節度,統瀚海、天山、伊吾三軍,防制突騎施堅昆。東至伊州界六百八十里,西碎葉嶺,南至西州界四百五十里,東北回縣。
瀚海軍,在西安都護府,唐長安中置,隸北庭節度。居金山之北,赤野之南,地方五千里,漢烏孫王之境。
海縣二:
蒲類海,一名鹽澤,去玉門、陽關三百餘里,廣袤三百里,其水冬夏不增減。
一名婆惜海。漢班超將兵擊伊吾於蒲類海是也。《水經》曰:河水一源出於闐國南山下,水北流,與蔥嶺河合,又東注於蒲昌海,即蒲類也。隋開皇中,西羌內附,詔宇文攸持節安輯,置蒲昌、鹽澤二郡,以安降附。
輪台縣,漢桑弘羊上希主意,遣士卒繞田輪台築城,以威西域,是此地。後棄之。唐時因城置縣。
安西都護府,唐太宗開西域,初置府。高宗開四鎮,西境開柘數千里,得于闐、焉耆、龜茲、疏勒諸國,明慶中移都護於龜茲,東接焉耆,西連疏勒,至蔥嶺七百里。後西陲不守,並陷吐蕃。如意初,王孝傑大破吐蕃,克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郭元振、郭知運輩並相次為都護。後為安西節度,撫寧西城,統領四國。今龜茲即安西都護治所。
疏勒國,都白山南百里,漢時舊國。東至安西一百里,北至碎葉二千里,唐亦置都督府。去東京一萬五百里。
于闐,統十三州國,周四千里,都蔥嶺之北二百里。東北去瓜州二千八百里,北至龜茲一千四百里,東去鄯善一千五百里,去長安九千六百里。宜五穀,氣序和暢,知禮義。
焉耆國,都白山南七十里,漢時舊國。貞觀中,駙馬府都尉阿史那社爾平之,置都督府,北至墩煌,南至且末,並古界。
山一:
蔥嶺山,西域三十六國,而限以蔥嶺。其河兩源,一出蔥嶺,一出於闐,在南山下,與蔥嶺河合。按《水經》:蔥嶺高千里,行十二日可至其頂。一說蔥嶺在墩煌西,河源潛發其嶺,分為二水。一說自玉門渡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車師。
又一說自沙車西行百里至蔥嶺。
鄯州西平郡,治湟水縣,本西羌烏弋奚劍所居,謂之湟中,亦月支之別種也。
趙充國伐先零,計度臨羌至浩,為屯田,可墾者二千頃。霍去病逐諸羌,及渡河湟,築龍居塞。隋煬帝出臨津關,渡黃河至西平(後漢為西平郡),陳兵講武,大獵於拔延山,長圍周亘二千里,皆此地。唐平薛舉,置鄯州,為隴右節度使治所,管臨洮、河源、安仁、振武、威戎、莫門、寧塞、積石、鎮西共九軍,綏和、合川、平夷三守捉,東至蘭州廣武百十里,西至吐蕃界三百一十里。自州西百二十里至河源軍,又百二十里至白水軍,又八十里至定戎軍,又七十里石堡城,南一百八十里至廓州,北七十里至清海涼州,二十里至昌松縣界。
水一:
湟水,《水經》曰:金城東允吾縣北,即湟河之源。地理志亦謂湟水所出處。
積石軍,在廓州遠化縣西界,本吐谷渾地。唐貞觀中,吐谷渾叛。初置為靜邊鎮,儀鳳中升軍額。
城一:
石堡城。天威軍,唐開元中信安王攻下之,置振武軍,後為吐蕃所陷。天寶中,哥舒翰又攻下,置軍。
臨洮軍,秦始皇築長城,界中國,西不過臨洮,是也。唐開元中,移洮州狄道縣置軍。自軍西六十里,即河州大夏縣,又一百一十里至河州,東南至故渭州一百九十里,西北至蘭州二百里。
河源軍,置在湟川東北,今鄯州西一百二十里。一雲漢趙充國亭堠地也。
白水軍,唐開元中郭知運、張懷亮置。
安仁軍,在鄯州西北星宿州,唐開元中置。
振武軍,在鄯州鄯城縣西界,東距州二百里,本吐蕃鐵仞城。
威戎軍,唐開元中,杜希望收吐蕃新城,因置軍。在鄯州西北三百五十里。
故渭州隴西郡,漢陽有坂,名曰隴坻,今州城處其西,故曰隴西。領狄道等十一縣,風俗尚武力,習戰射,西漢六郡良家,東漢十二郡騎士,其一出隴西。
唐置州,升為都督府。廣德中,西戎犯邊。洮蘭秦渭盡為虜境,廢城在秦州永寧寨北七十里、熟戶張香兒族帳之所。東秦州三百里,西岷州三百里,南成州四百里,北蘭州四百里。
蘭州金城郡,漢昭帝置,以其地並狄種,故曰狄道;築城得金,故曰金城。
趙充國曰: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即此地。范曄《後漢書》曰:西戎在漢金城郡之西南,即古之西戎地也。東北會州二百里,西鄯州四百九十里,南故渭州四百里,北涼州五百五十里,州城北渡金城關二十驛至涼州。
水一:
浩水,出西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蘭州有浩故城。
會州會寧郡,古西羌地,秦並天下,屬金城郡。漢昭帝分天水、隴西、張掖各三縣,為金城、安定二郡,此為櫟陽縣地,屬金城。後魏置會寧縣,西魏因立會州,尋廢。唐復建州。東故原州四百里,西涼州六百里,南蘭州四百二十里,北靈州六百里。
關二:
烏蘭關,會寧關西四十里。
會寧關,州西北一百八十里。
河州抱罕縣,《禹貢》導河自積石,今積石山在金城西南,河之所經。漢始元中,分隴西、天水、張掖三郡,立金城郡,今州即金城之抱罕縣。唐平李軌,置河州。後陷於虜。東蘭州三百里,兩廓州三百九十里,南洮州三百里,北鄯州三百里。自州北百里過鳳州關,渡黃河,百四十里至鄯州龍支縣,又百六十里至鄯州鎮西軍。
山二:
積石山,《書》曰:導河自積石。唐貞觀中,吐谷渾叛,詔李靖、侯君集為西海路大總管,師出鄯州,行空虛之地二千里,過星宿川,望積石原,觀河源之所出焉,乃班師。
皋蘭山,在積石山下,有石門,有河水西南流,《禹貢》所謂導河積石也。
漢元狩中,霍去病出隴西,至皋蘭山。
洮州臨洮縣,本羌戎地。秦分三十六郡,西臨洮,即其地。洮水出西戎中,北至抱罕,東入河。周恭帝置州,唐隸隴右道。天寶初,哥舒翰破吐蕃於臨洮城西二百里,遂以其地為神策軍。後唐長興中,建為保順軍,節度塞外十鎮,洮州則其一也。今邈川大首領角廝羅立文法臨制諸羌,款塞為藩臣,其部族在洮河之地,康定中命為節度以羈縻之。東至岷州百七十里,西無州縣,南至疊州百七十里,北至河州三百一十里。
莫門軍,在洮州,唐儀鳳中置。
山海三:
洮水,《漢書》: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抱罕,東入於河。
青海,在吐谷渾國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其海周回千餘里,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輒放牝馬於其上,言得龍種。吐谷渾常得波斯草馬放入海,因生驄駒,能日行千里,故時稱青海驄。隋將段文振征吐谷渾,出伊吾,逐賊於青海。唐天寶中,築神武軍於青海上,吐蕃攻破,哥舒翰築城於青海之中龍駒島,吐蕃遂不敢近青海。
金山,會州之西,青海之東,甘州之南,邈州之北。蠕蠕虜世居金山之陽,山之西南薛延陀舊地。
岷州和政郡,秦三十六郡,隴西之臨洮縣地。蒙恬擊胡出塞,築長城起於此,通道九原,至雲陽。後魏大統中置岷州,唐武德初置都督府,天寶初改名和正郡,至德後陷於虜。東至故渭州三百里(開元中置八驛),西至洮州一百七十里,南至懷安二百五十里,北至蘭州狄道縣五百二十里。
廓州寧塞郡,古西域之地,城本吐谷渾所築。漢宣帝時諸羌皆叛,後將軍趙充國屯隴西,縻諸羌不敢動,即此地。
疊州合川郡,其地山多重疊,秦漢晉魏為諸羌所據,後周西逐諸羌,始統有其地,因置州焉。唐李出為都督,盡西域之地,皆設屯田,以為戰守之備。宰相婁師德常為河源積石懷遠軍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使,而河西隴右凡三百六十屯,大者五十頃,小者二十頃,河西歲入二十六萬石,隴右四十四萬石,今皆在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