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出門
邵子自言“四不出”:大風、大雨、大寒、大熱也。愚謂非特不可出門,即居家亦當密室靜攝,以養天和;大雷大電,尤當緘口肅容,敬天之怒。如值春秋佳日,扶杖逍遙,盡可一抒沉鬱之抱。
偶然近地遊覽,茶具果餌,必周備以為不時之需。置食簏,竹編如盒,疊作數層,外以環約之,使一手可提。《記·王制》曰:“膳飲從於游,乃兼具酒食。”如近地亦非必備。
春秋寒暖不時,即近地偶出,綿、袷衣必挈以隨身。往往頃刻間,氣候迥異。設未預備,乍暖猶可,乍涼即足為患。
乘興而出,不過邇在村郭間,可泛小舟,舟前後必障蔽。樂天詩,所謂“一莖竹篙剔船尾,兩幅青幕覆船頭”也。舟中不能設椅,屹坐搖杌,殊覺不寧。制環椅無足,平置舟板上,與坐環椅無別。居家時不妨移置便榻,亦堪小坐。舟中別置褥,厚而狹者,可坐可臥;另置枕,短而高者,可靠手、可枕首。微覺懶倦,有此則坐臥胥安。
足力尚健者,備游山鞋。每制必二緉[liǎng古代計算鞋的單位,相當於“雙”],上山則底前薄後厚,下山則底前厚後薄,趁宜而著,命童子攜之。古人有“登山屐”,去屐前齒,亦此意。摺疊凳:游具也。四足,兩兩交加,連則但具前後,以木棉縷繃為面,軟而可折,今俗稱“馬踏子”。其制 自前明,見《三才圖會》。予詩有“穩坐看山權當榻,不妨摺疊入游囊”之句。凡出門,命攜以相隨,足力倦即堪少坐,不必專為游山也。
太白詩:“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又東坡戴笠行雨中,繪《笠屐圖》。笠為古人所恆用,御雨兼障日。夏秋之初,或倚杖而出,亦可預辦。制以棕與藤,俱嫌少重,竹為骨,皂紗蒙其上,似較輕便。另用紗二寸許,垂於笠邊,謂之“笠檐”,亦堪障日。
老年出不遠方,無過往來鄉里。《曲禮》曰:“行役以婦人”,謂設有不得已而遠行,所以慮之周也。以婦人者,婦人舉動柔和,故用之。然此亦古人優體衰羸,不嫌過於委曲。苟有勤謹童僕,左右習慣者,未始不可用。
遠道行李,必作信宿計,各項周備外,其要尤在床帳。辦闊大摺疊凳二(其制見前),或棕繃之,或皮繃之,兩凳相接而排,長廣恰如床式。聞軍營中多用此。帳用有骨子可以架起者。(制詳四卷帳內)
嚴冬遠出,另備帽,名“將軍套”。皮製邊,邊開四口,分四塊:前邊垂下齊眉,後邊垂下遮頸,旁邊垂下遮耳及頰。偶欲摺上,扣以紐,仍如整邊。趁寒趁暖,水陸俱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