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卷七十一
○常
《釋名》曰:九旗之名,日月為常。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尚書·君牙》曰: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貞,服勞王家,厥有成績,紀於太常。
《周禮》曰:日月為常,十二旒。
《河圖》曰:風后曰:"予告汝帝之五旗:東方法青龍曰旗,南方法赤鳥曰鼠,西方法白虎曰典,北方法玄蛇曰旂,中央法黃龍曰常。
《國語》曰:吳王會晉於黃池。吳王白常白旂,赤常赤旗。
《文選》曰:建辰旒之太常。
又曰:建太常兮裶々。
○旂
《釋名》曰:交龍為旂,旂,奇也。畫作兩龍相依倚也。通以一赤色為之,無文采。諸侯所建也。
《爾雅》曰:有鈴曰旂。(郭璞注曰:懸鈴竿頭,畫交龍於旒。)
《詩》曰:王錫韓侯,淑旗綏章。龍旂陽陽,和鈴央央。
又曰:旂旐央央。
《禮記·月令》曰:天子春載青旂,夏載赤旂,秋載白旂,冬載玄旗。
《周禮》曰:交龍為九旂,諸侯所建。
《左傳》曰:周分魯大路大旂。
又曰:三辰旂旗,昭其明也。(三辰:日、月、星也。)
○旃
《釋名》曰:旃,戰也。戰戰恭巳而已。三孤所建,象無事也。
《說文》曰:旃,曲柄也。所以招士眾也。
《世本》曰:黃帝作旃。
《爾雅》曰:因章曰旃。(郭璞曰:以白練為疏,因其文章,不復畫也。)
《周禮》曰:通帛為旃。(大赤也。周正赤無所飾,孤卿所建也。)
《左傳》曰:城濮之戰,亡大旆之左旃。(旃旗名繁。旐曰旃。)祁瞞奸命,(當此之事而不治為事,軍令也。)司馬殺之以殉於諸侯。
《漢書》曰:田蚡前堂羅鍾鼓,立曲旃。(如淳曰:通白為旃,蘇林曰:柄上曲也。)
《孟子》曰:招庶人以旃。(田也。)
《西京賦》曰:虹旃霓旄。
又曰:樹修旃。
《上林賦》曰:立歷天之旂,曳梢星之旃。
○物
《釋名》曰:雜帛為物,以雜色綴其邊為翅尾也。將帥之所建也。
《禮含文嘉》曰:制度為科,物應以宜,明物以類感其方也。
《左傳》曰:蒍敖為宰,擇楚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右者,俠為軍備;左者,追草為宿備。)前茅慮無,(如今斥候持絳及白幡,見騎賊舉絳幡,見步賊舉白幡。備不虞,有無茅,明也。或以云:楚以茅為旗幟也。)中權,後勁,(中軍制謀,後以精兵為殿耳。)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兵矣。
○旗
《釋名》曰:熊虎為旗,期也。將軍所建,象其猛如熊虎,與眾期其下也。
《禮記》曰:龍旂九旒,天子之旍也。
又曰: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勁其怒。(注曰:以此四獸為軍陣,象天也。畫招搖星於旌旗上,以起居堅勁軍之威怒。)
《周禮》曰: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旃,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金羽為旞,析羽為旌。(《物名》曰:有畫異物,則異名也。)
又曰: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交龍為旗,諸侯所建也。大火倉龍,宿之心也。其屬箕尾九星也。)鳥旟七斿,以象鶉火也。(鳥隼為旟,州里之所建也。鶉火朱鳥,宿之柳也,其屬有七星也。)熊旗六斿,以象參伐。(熊虎為旗,師都之所建也。伐屬白虎,宿與參連體而六星也。)龜蛇四斿,以象營室也。(龜蛇為旐,具鄙之所建營室立武宿也。與東壁連體而四星也。)弧旌枉矢以象弧。(《覲禮》曰:侯氏載龍旂弧韣,則旌旗之屬皆有弧。弧以張縿之,幅有衣,謂之韣。又為矢象弧星,有矢象妖星,有枉矢。枉史者,蛇行有尾。由此雲,枉矢,蓋畫之也。韣,音獨。)
《左傳》曰:礻勻服振振,取虢之旗。(礻勻,音均。)
又曰:三辰旂旗,昭其明也。(註:日、月、星也。)
又曰:狄人伐衛,衛懿公戰於滎澤。衛師敗績。滅衛。衛侯不去旗,是以甚敗。
又曰:越伐吳。王孫彌庸見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見讎而勿殺。"
又曰:鄭人擊簡子中肩,斃於車中,獲其蜂旗。(蜂旗,旗名。)
又曰:公孫龐以徒五百人宵攻鄭師,取蜂旗於子姚之幕下。
又曰:鄭伐許,穎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
《史記》曰:李斯上書云:"今陛下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漢書·郊祀志》曰:武帝將伐南越,以班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太一。
《東觀漢記》曰:耿弇追張步,步奔平壽,乃肉袒負斧鑕於軍門。而弇勒兵入據其城,樹十二郡旗鼓,令步兵各以部人詣旗下。眾向十餘萬,輜重七千餘,而皆罷遣歸鄉里。
沈約《宋書·輿服志》曰:五旗者,五色各一旗。以木牛承其下,蓋取負重而安穩也。五旗纏竿即禮記德車結旌不畫飾也。戎事乃散之。又武車綏旌垂舒之也。
《北史》曰:盧賁嘗事隋文,及受禪命。賁清宮因典宿衛。賁乃奏改周伐旗幟,更為嘉名,其青龍、騶虞、朱雀、玄武、千秋萬歲之旗,皆賁所創也。
《隋書》曰:凡旗:太常畫三辰,(日、月、五星。)旂畫青龍,(皇帝升龍,諸侯交龍。)旟畫朱雀,旌畫黃麟,旗畫白獸,旐畫玄武,皆加雲氣。其旃物在軍亦畫其事號,加之以雲氣,徽幟亦如。(通帛為旃,雜帛為物。在軍亦畫其人官與姓名之事號,徽幟亦書之,畫其所書之例。)旌節又畫白獸,而折羽於其上。
又曰:司常掌旗物之藏,通帛之旗六以供郊丘之祀:一曰蒼旗,二曰青旗,三曰朱旗,四曰黃旗,五曰白旗,六曰玄旗。畫繢之旗六以充王路之等,一曰三辰之常,二曰青龍之旗,三曰朱鳥之旟,四曰黃麟之旌,五曰白獸之旗,六曰玄武之旐。皆左建旗而右建榻戟。(榻,它臘切。)
又曰:有繼旗四以施軍旅:一曰麾以供軍將,二曰旞以供師帥,三曰旐以供旅師,四曰旆以供倅長。
《唐書》曰:元和中,淮南節度使馬總進吳元濟旌旗七百三十九事。
《家語》曰:子路言志云:"願得旌旗繽紛,下蟠於地。"
《詩推度災》曰:上出號令而化天下,震雷起而驚蟄,睹旗鼓,動三軍,駭觀其前,動化而天,情可見矣。
《戰國策》曰:建七星之旗,天子之位也。
《穆天子傳》曰:日月之旗,七星之文。(今旒上畫日月及北斗星也。)
周遷《車服雜記》曰:晉元皇始制五牛之旗,設青在左,黃在中。
《六韜》曰:武王伐紂,懸紂之首於白旗。
《古司馬軍法》曰:夏後氏玄首人之執也,殷曰白天之義也,周曰黃地之道也,(旌首有鈴曰旂。三王所以立,不失天地人之道也。)章夏以日月上明也,殷以虎上威也,周以龍上文也。(章,畫飾也。三王畫各有所法也。)
《郝萌占》曰:旗上有光,人主大喜,延年益壽。
黃石公《三略》曰:欲知敵形色可勝之符,先戰以二十八騎。角人青衣赤旗東方七人,徵人赤衣黃旗南方七人。商人白衣黑旗西方七人,羽人黑衣青旗北方七人。凡二十八騎,象二十八宿。
《軍令》曰:聞雷鼓音舉白幢絳旗,大小船皆進戰,不進者斬。聞金音舉青旗,船皆止,不止者斬。
《王孫子》曰:桀紂或放南巢,或頭懸赤旗,斯無它,不節財而暴人也。
《孫子》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鐸,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又曰:無要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
《列子》曰:黃帝與炎帝戰,以雕鶡鷹鳶為旗幟。
《隋巢子》曰:天賜武王黃鳥之旗以伐殷。
《淮南子》曰:凡國有難,君自宮召將詔之曰:"社稷之命在將軍身,今國有難,願子將而應之。"將軍受命,乃令祝史太卜齋三日,之太廟鑽靈龜,卜吉日,以受旗鼓。
《楚辭》曰:駕龍輈兮乘雷,(輈,車軒也。)載雲旗兮逶迤。
又曰:乘迴風兮載雲旗。
又曰:揚彗星以為旗。
又曰:乘赤豹兮狐從文貍,新夷車兮結桂旗。
宋玉《高唐賦》曰:眄兮若妖姬,揚袂鄣日而望所思。忽兮若駕駟馬,建羽旗。
相如《上林賦》曰:靡魚須之橈旃,(以魚須為旃柄,驅馳逐戰也。)曳明月之珠旗。(以明珠綴飾旃。)
王沉《餞行賦》曰:曳招搖之修旗,若蜿虹之垂天。
崔駰《東巡頌》曰:升九龍之華旗。
《文選》曰:雲旗拂霓。
又曰:牙紛繽。
又曰:旌旗拂天。
又曰:揭竿為旗。
又曰:曳彗星之飛旗。
又曰:朱旗所拂,九土披攘。
又曰:朱旗絳天。
又曰:建祝姑。(祝姑,旗名。)
又曰:青霞雜桂旗。
○旟
《釋名》曰:鳥隼為旟。旟,譽也。軍吏所建也。急疾趨事則有稱譽也。
《爾雅》曰:錯革鳥曰旟。(郭璞注曰:此謂全剝鳥皮毛置之竿頭也。舊說刻革鳥置竿首也。孫叔敖云:革,急也。言畫急疾之鳥於旒也。《周官》鳥隼為旟也。按《禮記》鄭玄雲,載之以示眾,即此類也。《書》云:鳥戰目革。《詩》云:如載嗚蔦鳥斯革。旌首鳥者,自是鳥之皮毛,明矣。)
《詩》曰:孑孑乾旟,在浚之都。
又曰:彼旟旐斯,胡不旆旆?(旆,旒垂也。)
《周禮》曰:鳥隼為旟,州里所建也。(州長之屬)
○旐
《釋名》曰:龜蛇為旐,兆也。龜知氣兆之吉凶,建之於後,察度事宜之形兆也。
《爾雅》曰:績廣充幅,長尋曰旐。(郭璞注曰:帛全幅,長八尺者也。)
《詩》曰:設此旐矣。
又曰:建旐設旄,搏獸於敖。(周宣王也。)
《周禮》曰:龜蛇為旐,四斿,縣鄙之所建也。
○旞
《釋名》曰:全羽為旞,旞猶〈阝匱〉。〈阝匱〉也,順滑貌也。(一作襚。)
《說文》曰:旞者,導車所載,全羽以為允,允而進也。
《周禮》曰:全羽為旞,導車所進。(車象路也。王以朝夕燕出入也。)
○旌
《釋名》曰:折羽為旌。旌,精光也。綏有虞氏之旌也,注旄竿首,其形蕊蕊然也。綏夏後氏之旌也,其形襄也。白旆,殷旌也,以帛繼旐末也。翿,陶也。其貌陶陶下垂也。
《爾雅》曰:旄首曰旌。(郭璞注曰:戴旌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旄也。)
《廣雅》曰:天子之旌高九仞,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
《詩》曰:孑孑乾旌,在浚之城。
又曰:悠悠旆旌。
《禮記》曰:前有水則載青旌。(鄭玄注曰:載,所謂舉於旌首,所以警眾者也。鄭記王贊問曰:"舉旌於首,當皆以皮邪畫之耶?"鄭答曰:"皆俱舉皮置於首,不畫羽為旌也。")
《周禮》曰:折羽為旌,游車所建。(游車,木路也,王以田也。全羽、折羽,皆五色文也。)
又曰:掌舍為帷官設旌門。(樹旌以表門。)
《左傳》曰:鄢陵之役,欒釒或見子重之旌,謂晉侯曰:"楚人謂夫旌,子重之旌也。"
又曰:范宣子假羽毛於齊而弗歸。(折羽為旌,王者游車所建,齊私有之,因謂之羽毛。)
又曰:楚靈王之為令尹也,為王旌。芋尹無宇斷之曰:"一國兩君,其誰堪之?"
又曰:衛宣公烝夷姜,與朔構急子。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而殺之,壽子載其旗旌以先,盜殺之。急子後往,盜又殺焉。
又曰: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旌摩壘而還。"(靡旌,驅疾也。摩,近也。)
《公羊傳》曰: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逆。(何休曰:茅旌,宗廟所用也。為宗廟所用,求以宗廟歸首也。)
《史記》曰:秦並天下,以水德之始,旌旄節皆尚黑。
《漢書·文帝詔》曰:朝有進善之旌。(應劭註:堯設五達之道,令人進善也。)
又曰:高祖使韓信與楚戰,信潛伏人於楚軍之側。方戰,兵遂偽走,楚軍逐之,乃令拔楚旌立漢旌,楚師望見奔走,遂敗楚矣。
《後漢書》曰:世祖進師臨河,連旌沿河十餘里。
《戰國策》曰:蘇秦為趙合從於楚。威王曰:"寡人西接秦,秦虎狼之國。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懸旌。"
《漢武故事》曰:欒大有方術,常於殿前樹旌,數百人因令自相擊庭中,去地十餘丈,觀者大駭。
《孟子》曰:齊景公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非其招也,夫招虞人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況以不賢招賢人乎。
《管子》曰:舜有告善之旌,示不蔽也。
《莊子》曰:楚昭王使延屠羊說以三旌之位、萬鍾之祿也。
《抱朴子·軍術》曰:軍始出而旌旗繞竿者,急住。更待善時而出軍。
《天文要集》曰:翼星明,旌旗用。
《趙氏兵書》曰:有鳥集將軍旌上,將軍增秩祿。
《文選》曰:蔽引高旌。
又曰:旌旗拂天。
又曰:霓為旌,翠為蓋。
又曰:筌橈兮蘭旌。(筌,此緣切。橈,音饒。)
又曰:建虹旌兮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