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諸風方·風痱第五
(論二首 方九首 灸法一首)
論曰∶夫風痱者,猝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遂而強直者是也。治之以伏龍肝五升為末,冷水八升和攪,取汁飲之,能盡為善。(《肘後》此方治心煩恍惚,腹中痛滿,絕而復甦。)
自此以下九方皆主此風,用之次第宜細尋之。
論曰∶凡欲醫此病,當知先後次第,不得漫投湯藥以失機宜,非但殺人,因茲遂為痼疾。已既得之,當進三味竹瀝,飲少似有勝於常,更進湯也。竹瀝飲子,患熱風者,必先用此制其熱毒。
竹瀝湯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覺四體有異似好,次進後湯方∶
竹瀝(一升) 生葛汁(五合) 川芎 防己 附子 人參 芍藥 黃芩 甘草 桂心(各一兩) 生薑(四兩) 羚羊角(二兩) 石膏(六兩) 杏仁(四十枚) 麻黃 防風(各一兩半)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減半,納瀝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間五日更服一劑,頻與三劑,漸覺少減,仍進後方。
竹瀝(三升) 防風 升麻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芎 (各二兩) 麻黃(三兩)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兩日服一劑。常用加獨活三兩最佳,此方神良,頻進三劑。若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朮二兩。若未除更進後方。
竹瀝(一升) 甘草(一本作葛根二兩) 人參 川芎 獨活 升麻(各一兩) 防風 麻黃枚)
上十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減半,納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若有氣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一兩。
煮散
凡風痱服前湯得瘥,訖可常服此除風方。
防風 防己 獨活 秦艽 黃 芍藥 人參 白朮 茯神 川芎 遠志 升麻 石斛牛膝 羚羊角 丹參 甘草 濃朴 天門冬 五加皮 地骨皮 黃芩(《翼方》作薯蕷)
桂心各(一兩,一雲各四兩) 乾地黃 橘皮 生薑 麻黃(各三兩) 檳榔 本(《翼方》作附子) 杜仲(《翼方》作麥門冬) 烏犀角(各二兩,《翼方》作山茱萸) 薏苡仁(一升)石膏六兩(一雲三兩)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粗散,和攪令勻,每服以水三升、藥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滓,頓服之,取汗,日一服。若覺心中熱煩、以竹瀝代水煮之。
荊瀝湯
凡患風人多熱,常宜服此方。
荊瀝 竹瀝 生薑汁(各三合)
上三味相合,溫暖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進此,平復好瘥乃止。
獨活煮散
治諸風痱方。
獨活(八兩) 川芎 芍藥 茯苓 防風 防己 葛根(各一兩) 羚羊角 當歸 人參 桂心 麥門冬 石膏(各四兩) 磁石(十兩) 甘草(三兩) 白朮(三兩)
上十六味各切銼,分為二十四份,每份入生薑、生地黃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間日服,無所忌。
五補丸
凡風服湯藥多患虛熱翕翕然,宜除熱方。
防風 人參 蓯蓉 乾地黃 羚羊角 麥門冬 天門冬(各一兩半) 芍藥 獨活 乾薑 白朮 丹參 食茱萸(一雲山茱萸) 甘草 茯神 升麻 黃 甘菊 地骨皮 石斛 牛膝 五加皮 薯蕷(各三十銖) 秦艽 川芎 桂心 防己 生薑屑 黃芩(各一兩) 附子(十八銖) 石膏(三兩) 寒水石(三兩)
上三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生薑蜜湯服二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忌油麵蒜生冷酢滑及豬羊雞魚等肉。
論曰∶古人立方,皆準病根冷熱制之。今人臨急造次搜尋,故多不驗。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熱,乃可檢方,用無不效,湯酒既爾,丸散亦然。凡此風之發也,必由熱盛,故有竹瀝、葛汁等諸冷藥焉。後之學人,不能仔細識其方意,故有茲論具而述之。其人無密室者,不可與療風。強人居室不密,尚中風邪,況服藥之人乎。
治風痱不能語手足不遂方∶
度病者手小指內歧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所註上合其下,開其上取其本,度橫置其開上令三合,其狀如倒作“ ”字形。男度左手,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