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六十三·女仙八

玉女 邊洞玄 崔書生 驪山姥 黃觀福

玉女

唐開元中,華山雲台觀有婢玉女,年四十五,大疾,遍身潰爛臭穢。觀中人懼其污染,即共送于山澗幽僻之處。玉女痛楚呻吟。忽有道士過前,遙擲青草三四株,其草如菜,謂之曰:“勉食此,不久當愈。”玉女即茹之。自是疾漸痊,不旬日復舊。初忘飲食,惟恣遊覽,但意中飄搖,不喜人間,及觀之前後左右亦不願過。此觀中人謂其消散久矣,亦無復有訪之者。玉女周鏇山中,酌泉水、食木實而已。後於岩下。忽逢前,道士謂曰:“汝疾即瘥,不用更在人間。雲台觀西二里有石池,汝可日至辰時,投以小石,當有水芝一本自出,汝可掇之而食,久久當自有益。”玉女即依其教,自後筋骸輕健,翱翔自若,雖屢為觀中之人逢見,亦不知為玉女耳。如此數十年,髮長六七尺,體生綠毛,面如白花。往往山中人過之,則叩頭遙禮而已。大曆中,有書生班行達者,性氣粗疏,誹毀釋、道,為學於觀西序。而玉女日日往來石池,因以為常。行達伺候窺覘,又熟見投石采芝,時節有準。於一日,稍先至池上,及其玉女投小石、水芝果出,行達乃搴取。玉女遠在山岩,或棲樹杪,即在採去,則呼嘆而還。明日,行達復如此。積旬之外,玉女稍稍與行達爭先,步武相接。歘然遽捉其發,而玉女騰去不得,因以勇力挈其膚體,仍加逼迫。玉女號呼求救,誓死不從,而氣力困憊,終為行達所辱。扃之一室,翌日行達就觀,乃見皤然一媼,尪瘵異常,起止殊艱,視聽甚昧。行達驚異,遽召觀中人,細話其事,即共伺問玉女,玉女備述始終。觀中人固有聞知其故者,計其年蓋百有餘矣。眾哀之,因共放去,不經月而歿。(出《集異記》)

邊洞玄

唐開元末,冀州棗強縣女道士邊洞玄,學道服餌四十年,年八十四歲。忽有老人,持一器湯餅,來詣洞玄曰:“吾是三山仙人,以汝得道,故來相取。此湯餅是玉英之粉,神仙所貴,頃來得道者多服之。爾但服無疑,後七日必當羽化。”洞玄食畢,老人曰:“吾今先行,汝後來也。”言訖不見。後日,洞玄忽覺身輕,齒髮盡換,謂弟子曰:“上清見召,不久當往。顧念汝等。能不恨恨?善修吾道,無為樂人間事,為土棺散魂耳。”滿七日。弟子等晨往問訊動止,已見紫雲昏凝,遍滿庭戶;又聞空中有數人語,乃不敢入,悉止門外。須臾門開,洞玄乃乘紫雲,竦身空中立,去地百餘尺,與諸弟子及法侶等辭訣。時刺史源復,與官吏、百姓等數萬人,皆遙瞻禮。有頃日出,紫氣化為五色雲,洞玄冉冉而上,久之方滅。(出《廣異記》)

崔書生

唐開元天寶中,有崔書生,於東州邏谷口居,好植名花。暮春之中,英蕊芬郁,遠聞百步。書生每初晨,必盥(盥原作與,據明抄本改)漱看之。忽有一女,自西乘馬而來,青衣老少數人隨後。女有殊色,所乘駿馬極佳。崔生未及細視,則已過矣。明日又過,崔生乃於花下,先致酒茗樽杓,鋪陳茵席,乃迎馬首拜曰:“某性好花木,此園無非手植。今正值香茂,頗堪流眄。女郎頻日而過,計仆馭當疲。敢具單醪,以俟憩息。”女不顧而過。其後青衣曰:“但具酒饌,何憂不至?”女顧叱曰:“何故輕與人言!”崔生明日又先及,鞭馬隨之,到別墅之前,又下馬,拜請良久。一老青衣謂女曰:“馬大疲,暫歇無爽。”因自控馬,至當寢下。老青衣謂崔生曰:“君即未(未原作求,據明抄本改)婚,予為媒妁可乎?”崔生大悅,載拜跪請。青衣曰:“事亦必定。後十五六日,大是吉辰,君於此時,但具婚禮所要,並於此備酒肴。今小娘子阿姊在邏谷中,有小疾,故日往看省。向某去後,便當咨啟,期到皆至此矣。”於是俱行,崔生在後,即依言營備吉日所要。至期,女及娣皆到。其姊亦儀質極麗,送留女歸於崔生。崔生母在故居,殊不知崔生納室。崔生以不告而娶,但啟以婢媵。母見新婦之姿甚美。經月余,忽有人送食於女,甘香殊異。後崔生覺母慈顏衰悴,因伏問幾下。母曰:“有汝一子,冀得求全。今汝所納新婦,妖媚無雙,吾於土塑圖畫之中,未曾見此。必是狐魅之輩,傷害於汝,故致吾憂。”崔生入室,見女淚涕交下曰:“本侍箕帚,望以終天;不知尊夫人待以狐魅輩,明晨即別。”崔生亦揮涕不能言。明日,女車騎復至,女乘一馬,崔生亦乘一馬從送之。入邏谷三十里,山間有一川,川中有異花珍果,不可言紀;館宇屋室,侈於王者。青衣百許迎稱曰:“無行崔郎,何必將來?”於是捧入,留崔生於門外。未幾,一青衣女傳姊言曰:“崔郎遺(遺原作遣,據明抄本改)行,太夫人疑阻,事宜便絕,不合相見;然小妹曾奉周鏇。亦當奉屈。”俄而召崔生入,責誚再三,詞辨清婉。崔生但拜伏受譴而已,後遂坐於中寢對食。食訖命酒,召女樂洽奏,鏗鏘萬變。樂闋,其姊謂女曰:“須令崔郎卻回,汝有何物贈送?”女遂袖中取白玉盒子遺崔生,生亦留別,於是各嗚咽而出門。至邏谷口回望,千岩萬壑,無有遠路。因慟哭歸家,常持玉盒子,鬱鬱不樂。忽有胡僧扣門求食曰:“君有至寶,乞相示也。”崔生曰:“某貧士,何有是請?”僧曰:“君豈不有異人奉贈乎?貧道望氣知之。”崔生試出玉盒子示僧。僧起,請以百萬市之,遂往。崔生問僧曰:“女郎誰耶?”曰。:“君所納妻,西王母第三女,玉卮娘子也。姊亦負美名於仙都,況復人間!所惜君納之不得久遠,若住得一年,君舉家不死矣!”(出《玄怪錄》)

驪山姥

驪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採方術。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黃帝《陰符》本,絹素書,緘之甚密。題云:“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謙之藏之名山,用傳同好。”以糜爛,筌抄讀數千遍,竟不曉其義理。因入秦,至驪山下,逢一老母,鬢髻當頂,余發半垂,弊衣扶杖,神狀甚異。路旁見遺火燒樹,因自言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克。”筌聞之驚,前問曰:“此黃帝《陰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計一百八十年,六周總計一千八十年矣(“一千八十年矣”原作“一千八年”。據陳校本改)。少年從何而知?”筌稽首載拜,具告得符之所,因請問玄義。使筌正立,向明視之曰:“受此符者,當須名列仙籍,骨相應仙,而後可以語至道之幽妙,啟玄關之鎖鑰耳。不然者,反受其咎也。少年顴骨貫於生門,命輪齊於日角,血脈未減,心影不偏,性賢而好法,神勇而樂智,真吾弟子也!然四十五歲,當有大厄。”因出丹書符一通,貫於杖端,令荃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於是命坐,為說《陰符》之義曰:“陰符者,上清所秘,玄台所尊,理國則太平,理身則得道。非獨機權制勝之用,乃至道之要樞,豈人間常典耶?昔雖有(明抄本“雖有”作“蚩尤”。)暴橫,黃帝舉賢用能,誅強伐叛,以佐神農之理。三年百戰,而功用未成。齋心告天,罪己請命。九靈金母命蒙狐之使,授以玉符,然後能通天達誠,感動天帝。命玄女教其兵機,賜帝九天六甲兵信之符,此書乃行於世。凡三百餘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法,一百言演術。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皆出自天機,合乎神智。觀其精妙,則黃庭八景,不足以為玄;察其至要,則經傳子史,不足以為文;較其巧智,則孫吳韓白,不足以為奇。一名黃帝天機之書。非奇人不可妄傳,九竅四肢不具、慳貪愚痴、驕奢淫佚者,必不可使聞之。凡傳同好,當齋而傳之。有本者為師,受書者為弟子。不得以富貴為重、貧賤為輕,違之者奪紀二十。每年七月七日寫一本,藏名山石岩中,得加算。本命日誦七遍,益心機,加年壽,出三屍,下九蟲,秘而重之,當傳同好耳。此書至人學之得其道,賢人學之得其法,凡人學之得其殃,職(明抄本、陳校本“職”作“識”)分不同也。經言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蓋泄天機也。泄天機者沉三劫,得不戒哉!”言訖,謂筌曰:“日已晡矣,吾有麥飯,相與為食。”袖中出一瓠,命筌於谷中取水。既滿,瓠忽重百餘斤,力不能制而沉泉中。卻至樹下,失姥所在,惟於石上留麥飯數升。悵望至夕,不復見姥,筌食麥飯。自此不食,因絕粒(粒字原闕,據明抄本、許刻本補)求道,注《陰符》,述二十四機,著《太白陰經》,述《中台志閫外春秋》。以行於世。仕為荊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史。(出《集仙傳》)

黃觀福

黃觀福者,雅州百丈縣民之女也。幼不茹葷血,好清靜,家貧無香,以柏葉、柏子焚之。每凝然靜坐,無所營為,經日不倦。或食柏葉,飲水自給,不嗜五穀。父母憐之,率任其意。既笄欲嫁之,忽謂父母曰:“門前水中極有異物。”女常時多與父母說奇事先兆,往往信驗。聞之,因以為然,隨往看之。水果來洶湧,乃自投水中,良久不出。漉之,得一古木天尊像,金彩已駁,狀貌與女無異。水即澄靜。便以木像置路上,號泣而歸。其母時來視之,憶念不已。忽有彩雲仙樂,引衛甚多,與女子三人,下其庭中,謂父母曰:“女本上清仙人也,有小過,謫在人間。年限既畢,復歸天上,無至憂念也。同來三人,一是玉皇侍女,一是天帝侍辰女,一是上清侍書。此去不復來矣。今來此地,疾疫死者甚多,以金遺父母,使移家益州,以避凶歲。”即留金數餅,升天而去。父母如其言,移家蜀郡。其歲疫毒,黎雅尤甚,十喪三四,即唐麟德年也。今俗呼為黃冠佛,蓋以不識天尊道像,仍是相傳語訛,以黃冠福為黃冠佛也。(出《集仙傳》)

譯文

玉女 邊洞玄 崔書生 驪山姥 黃觀福

玉女

唐朝開元年間,華山雲台觀有個婢女叫作玉女,四十五歲那年得了一場大病,遍身潰爛,又臭又髒。觀中的人害怕她傳染,就共同把她送到山澗旁幽深僻靜的地方。玉女痛楚呻吟。忽然有個道士從她前面走過,遠遠地扔給她三、四棵青草,那草像菜似的。道士對她說:“你儘量把這草吃下去,不久病就能痊癒。”玉女就把那幾株青草吃了。從此玉女的疾病漸漸好轉,不到十天就恢復舊日的狀態。開始她忘記吃飯喝水,只想隨意遊覽,但心中飄忽不定,不喜歡人間,連雲台觀的前後左右也不願經過。這些觀中人認為玉女消失很久了,也不再有尋訪她的人。玉女就在山中往來週遊,渴了喝泉水,餓了就吃樹籽、花果。後來在山岩下,忽然又遇到先前那個道士,道士對她說:“你的病已經好了,不用再留在人間。雲台觀往西走二里有個石池,你可以每天到辰時,把小石子投進去,會有一棵水芝自己出來,你可把它拿來吃,時間長久了,自然會有好處。”玉女就依照道士的指教去做。從這以後,玉女筋骨輕健,翱翔自如,雖然屢次被觀中人碰見,但誰也認不出她就是玉女了。就這樣過了幾十年,玉女頭髮有六七尺長,身體上生出綠毛,面容卻象一朵白色的花。山裡的人遇見她,往往離著很遠就叩頭行禮。大曆年間,有個叫作班行達的書生,此人性情粗俗,常常誹謗詆毀佛、道二教,在雲台觀西廂房讀書。而玉女每天都要往來石池,自己就把這事看作平常了。而班行達則伺機等著偷看,又見慣了玉女投石采芝,時節都很準確。有一天,班行達稍稍趕在玉女先頭到達石池之上,等到那個玉女投出小石頭的時候,水芝果然出來了,班行達竟把水芝奪去。玉女遠在山岩之上,有時停留在樹梢上,既然水芝已被別人採去,玉女就只能嘆息而還了。第二天,班行達還是這樣乾。差不多十天以後,玉女稍稍與班行達爭先,腳步相接。班行達突然就把玉女的頭髮抓住了,使玉女無法騰躍而去,班行達趁此機會憑勇力抓摸玉女的膚體,頻加逼迫。玉女哭著喊著呼救,誓死不從,但是氣力不足,終於被班行達所污辱。班行達把她捉回,鎖在一間屋子裡。第二天,班行達到那屋裡一看,竟然看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太太,瘦病異常,起坐都很艱難,視物不清,聽話不明。班行達很驚訝,也覺得奇怪,急忙把觀中人召來,詳細地告訴她們事情的經過,於是,大家一起探問玉女,玉女就把她的遭遇從頭到尾詳細地敘述了一遍。觀中人本來就有聽說並知道的人,估計玉女的年齡大概有一百多歲了。大家可憐她,就共同商量這件事情放她離去,後來不到一個月,玉女就死了。

邊洞玄

唐代開元末年,冀州棗強縣有個女道士叫做邊洞玄,學道及服仙藥四十年。她八十四歲那年,忽然有一個老人拿著一食器湯餅,來拜訪洞玄,他說:“我是三山仙人,因為你有道,特意來接取你。這個湯餅是玉英之粉所制,為神仙所珍視,近來得道的人多數都吃它。你儘管服食,不要懷疑,此後七天一定能羽化成仙。”洞玄吃完,老人說:“我現在先走了,你隨後來吧!”說完就不見了。過了兩天,洞玄忽然覺得身體輕了,牙齒和頭髮全換了,她就對弟子說:“上清召我去,不久就能前往。但惦念你們這些弟子,能不遺憾嗎?你們要好好修行我道,不要津津樂道人間之事,那只能變為土棺中的散魂而已。”滿了七天,弟子等凌晨前往問訊洞玄、探詢行止時,已經看見紫雲深濃凝聚又聽到空中有幾個人說話,就不敢進去,全都站在門外。不一會兒,門開了,洞玄就乘著紫雲,聳身在空中站立,離地一百多尺,與眾弟子以及法侶等人告辭訣別。當時刺史源復與官吏百姓等數萬人,都遠遠地瞻仰禮拜。隔了一會兒,太陽出來了,紫氣變為五色祥雲,洞玄冉冉上升,紫氣很久才消失。

崔書生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有個姓崔的書生,在東州邏谷口居住,好種名花。每到暮春季節,花蕊芬郁,遠在百步之外就可以聞到花香。書生每天早晨剛起來,都是先洗漱,然後便去看花。有一天,忽然有一個女子,從西邊乘馬而來,穿青衣的老少幾個婢女跟隨在她的後邊。這女子姿色極美,所乘的駿馬也極佳。崔生還沒來得及細看,女郎就已經過去了。第二天女郎又從這裡經過,崔生就在花下先擺上酒茶和酒杯茶杯,鋪上草墊子,在墊上又鋪上蓆子,就去迎著女郎的馬首參拜說:“我生來喜好花木,這個園子裡的花沒有不是我親手栽植的。如今正趕上花香濃郁,頗值得您流連一顧。女郎這幾天頻繁從這裡經過,估計僕人和馬匹都會疲勞。我斗膽準備薄酒,來等您歇息。”女郎連看也沒看就過去了。她身後的青衣婢女說:“只管準備酒菜宴席,何愁不來?”女郎回頭呵叱婢女說:“為什麼輕易與別人說話!”崔生第二天又先到了,揚鞭策馬隨在女郎後邊,到了一座別墅的前面,崔生又下了馬,下拜請求了很久。一個青衣老婢女對女郎說:“馬太疲乏了。暫且歇一歇也不會有什麼差錯。”於是女郎自己控制著馬,到對著寢室的門前下來。老婢女對崔生說:“您即然沒有結婚,我給你做媒妁可以嗎?”崔生高興極了,又拜又跪地請求幫忙。老婢女說:“這件婚事必定成功。過後十五六日,是個大吉之辰,您到這個時候,只管置辦婚禮所必需的東西,並在這裡備辦酒肴。如今小娘子的姐姐在邏谷中,有點小病,所以天天去探看。你走之後,就會提出請求建議,日期到了的時候我們都到這裡了。”於是一起走,崔生在後。崔生回去,就依照老婢女所說的那樣,置辦準備吉日所必需的物品。到了約定的日子,女郎和她的姐姐都到了。她的姐姐的儀表氣質也極其俏麗,就把女郎送來留給崔生。崔生的母親還在故居居住,一點兒也不知道崔生娶媳婦的訊息。崔生因為沒有稟告母親而私下娶妻,就向母親假言,她是一位侍奉自己的婢妾。他母親看到了新娘子也覺得她姿色很美。經過一個多月了,有一天,忽然有人給女郎送來食品,那食品又甜又香,很是奇異。後來崔生覺得母親衰老憔悴,於是跪伏在几案之下給母親問安。他的母親說:“我只有你這一個兒子,希望能夠求得保全。如今你所娶的新媳婦,妖媚無雙,我在土塑的圖畫當中,也不曾見到過這樣的美貌女子,一定是狐狸精一類的東西,恐怕對你有傷害,所以造成我的憂慮。”崔生回到自己內室,見到女郎涕淚交流,女郎說:“我侍奉你,給你作妻子,指望終老天年;沒想到老夫人用對待狐狸精的態度對待我。我明天早晨就告別。”崔生也淚流滿面,說不出話來。第二天,女郎的車馬又來了,女郎騎一匹馬,崔生也乘一匹馬跟著去送她。進入邏谷三十里,山間有一片平地,田野之中有異花珍果,不能用語言描繪,館宇屋室比王公的府第還奢華。青衣僕人上百人迎著女郎下拜,說:“這無行的崔郎,何必領來!”於是簇擁著女郎把她捧了進去,而把崔生留在門外。不一會兒,一個青衣婢女傳達女郎姐姐的話說:“崔郎缺乏德行,太夫人疑心阻撓,婚事應該立即斷絕,本不該見他;但小妹曾奉侍過他,為他周鏇,也當奉屈而入吧!”不久,有人召崔生進去,女郎姐姐又把崔生責備了再三,清晰婉轉,很有口才。崔生只能拜伏在地,接受譴責而已。後來就坐在寢室中對面吃飯。吃完飯命擺酒,召女樂演奏,樂曲鏗鏘萬變。樂曲停下了,女郎的姐姐對女郎說:“該讓崔郎回去了,你有什麼物品贈送給他?”女郎就從袖子中取出一個白玉盒子贈給崔生,崔生也留下東西告別,於是各自嗚咽著分手,崔生就出了門。到了邏谷口回頭一望,千山萬壑,看不到自己剛才走過的路。於是崔生痛哭著回到家裡,從此,他經常拿著玉盒子鬱鬱不樂。忽然有個胡僧敲門找飯吃,他說:“您有最有價值的寶物,請讓我看看。”崔生說:“我是個貧士,你怎么會有這種請求?”胡僧說:“您難道沒有異人贈送的東西嗎?貧道一望氣,便知道有這個寶物。”崔生抱著試探的心理拿出玉盒子給胡僧看。胡僧站起身來,請求用一百萬兩銀子購買它。買到後就想走開。崔生問那個胡僧:“那位女郎是誰呀?”胡僧說:“您所娶的妻子,是西王母的第三個女兒玉卮娘子。她的姐姐在仙界也負有美名,何況在人間呢?所可惜的是您娶了她時間不長,如果能同住上一年,您的全家就都可以不死了!”

驪山姥

驪山姥,不知道是哪個朝代的人。李筌喜好神仙之道,經常遊歷名山,廣泛採集方術,在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到了黃帝《陰符》本絹素書。素書封固得很嚴密。上面有題字,內容是: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謙之把它藏在名山,用它傳給愛好相同的人。因書已糜爛,李筌將書抄下來,並讀了幾千遍,但始終不明白《陰符》的義理。因為到陝西去,走到驪山腳下,遇到一個老媽媽,這個老媽媽的髮髻從鬢邊梳到頭頂,其餘的頭髮半垂,穿著破衣服,拄著拐杖,神情狀態很不一般。老媽媽看到路旁有遺火燒樹,就自言自語地說:“火生於木,禍發必克。”李筌聽到這話很驚訝,就上前問她:“這是黃帝《陰符》中的秘言,老媽媽怎么能說出它呢?”老媽媽說:“我接受這個符,已經三元六周甲子了。三元一周,總計一百八十年,六周總計一千零八十年了。年輕人,你從哪裡得知《陰符》呢?”李筌行過稽首禮又行拜禮,就詳細地告訴老媽媽得符的地方,趁便請問《陰符》的玄義。老媽媽讓李筌正面站立,向著亮處把他看了看,說:“接受這個符的人,該當名列仙籍,骨相應當成仙,然後可以告訴他至道的幽深奧妙,付與他開啟玄關之鎖的鑰匙。如果不是這樣的人,反而會受到責罰。年輕人的顴骨通到生門,命輪與月角相齊,血脈未滅,心影不偏,本性賢德而又喜好法術,精神旺盛而又喜歡動腦子,真是我的弟子啊!然而四十五歲時,你當有場大難。”於是拿出硃砂寫了一道符,串在拐杖尖上,令李筌跪著把它吞下去。說:“天地保佑你。”於是命季筌坐下,給他解說《陰符》的意義,她說:“陰符是上清秘密保存而又為玄台所尊崇的道經,用它治國,國家就太平;用它治理自身,自身就能得道。不僅僅用於機變權謀以制勝,乃是至道的核心要訣,哪裡是人間的一般典籍呢?從前雖有橫暴,黃帝推舉任用賢能的人,誅伐強暴叛逆,來幫助神農治國。三年作戰一百次,而功用仍沒有完成。他就誠心齋戒,稟告上天,歸罪自己,請求天命。九靈金母命蒙狐使者授給黃帝玉符,然後就通天達誠,感動天帝。天帝又命玄女教給他兵機,賜給黃帝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這本書才在世上流行。《陰符》總共三百多字,一百字解說道,一百字解說法,一百字解說術。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這都出自天機,合乎神智。觀看了它的精妙,黃庭八景就不以為玄;洞察它的至要,經傳子史就不足以稱為文章;考較它的巧智,孫吳韓白等人都不足以稱作奇人。這書還有一名,叫《黃帝天機之書》,不是奇人不可隨便傳授。九竅四肢不全,或慳貧愚痴、驕奢淫逸的人,一定不能讓他們知道它。凡是傳給愛好相同的人,應當齋戒之後傳給他,有本的人是師父,受書的人是弟子。不能把富貴看得很重,把貧賤看得很輕,違背它的人則被奪去二十年壽命。每年七月七日寫一本,藏在名山石岩中,就能得到增加壽算,本命日讀七遍,可以有益於心機、增加壽命、跳出三屍、使九蟲降服。保守秘密而珍重它,並且只能傳給愛好相同的人。這本書至人學它可以得其道,賢人學它可以得其法,凡人學它則會得到懲罰,這是因為人的職分不同啊。經上說君子得到它可以固身,小人得到它可以喪失性命,原因是小人泄露天機。泄露天機的人要沉淪三劫,能不警惕嗎?”說完這些道理,又對李筌說:“已經到吃飯的時候了,我有麥飯,一起吃飯吧!”又從袖子裡拿出一個瓢,令李筌到山谷中去取水。瓢里的水滿了以後,瓢忽然有一百多斤重,李筌的力氣小,不能控制,瓢就沉到泉水中了。李筌回到樹下時,驪山老媽媽已經不見了,只是在石頭上留著幾升麥飯。李筌惆悵地等到晚上,也沒有再見到驪山老姥。李筌吃了麥飯以後,從此不再吃飯,就絕食求道,註解《陰符》,陳述二十四機,著《太白陰經》,又寫下了《中台志閫外春秋》,在世上流行。李筌後來做了官,任荊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吏。

黃觀福

黃觀福,是雅州百丈縣一個普通百姓家的女兒。她小時候就不吃葷腥之物,喜好清靜。她的家裡沒有香,她就用柏葉、柏子當香燒。她還經常凝神靜坐,什麼事情也不做,靜坐幾天不倦怠。有時吃柏葉、飲水來供給自己,不愛吃五穀。她的父母憐愛她,就全由她的性子。成年以後,父母想讓她出嫁,她忽然對父母說:“門前水中有極靈異之物。”女兒平時經常與父母說一些奇事的先兆,往往真實,得到驗證,所以聽了她這句話,就以為真是這樣,就隨著她前去看靈物。這時河水果然來勢洶湧,黃觀福就自己投進河水中,很久她也沒出來。人們去撈她,只打撈到一尊古木天尊像,像上的金彩已經掉落斑駁,像的狀貌與黃觀福無異,這時河水也澄清安靜了。她的父母就把木像放在道路上,哭泣著回家了。她的母親時常來看她,憶念不已。有一天,忽然有彩雲仙樂,黃觀福引領很多護衛,與三個女子從空中下降到黃家院子裡。黃觀福對她的父母說:“女人本來是上清的仙人,因為有小過錯,被貶到人間。現在年限已畢,又回到天上。你們不要太憂愁想念了。同來的三個人,一位是玉皇的侍女,一位是天帝的侍辰女,一位是上清的侍書。這次離去就不再回來了。近來這個地方疾疫死人很多,我把金子留給父母,讓你們把家遷移到益州,用以躲避凶年。”於是她就留下幾塊金子,升天而去。父母按照她的話去做,把家搬到蜀郡。那一年疫毒在黎、雅二州尤其嚴重,十個人中就死三四個,這就是唐代麟德年間的事。如今世俗之人把她稱作黃冠佛,原因是不認識天尊的道像,乃是相傳時言語訛誤,把黃冠福當作黃冠佛了。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