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人事部·卷九

○唇吻

《說文》曰:唇,口端也。

《釋名》曰:唇,緣也,口之緣也。吻,免也,入則碎,止則免也。又取抆也,漱唾所出,恆加抆拭,因以為名也。

《傳》曰:晉欲伐虢,假道於虞,虞君許之。宮之奇諫曰:"諺有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其虞虢之謂乎?"

又曰:吳將伐魯,王問於子泄,對曰:"諸侯將救之,未可以得老焉。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不救何為?"

《春秋玄命苞》曰:唇者,齒之垣,所以扶神設端,若有列星與外有限,故曰:唇亡齒寒。

《春秋孔演圖》曰:八政不中,則人無唇。(人恃唇乃語,命無陰不制。)

《孝經鉤命決》曰:仲尼斗唇吐教,陳機授度。

《史記》曰:越王勾踐曰:"孤常不料力,與吳戰,困於會稽,日夜焦唇乾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

《漢書》曰:張湯與顏異有隙,人有告異以他議,事下湯異。云:異與客語,客雲初令下有不便者,異不應,微反唇。湯奏異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非,論死。自是後有腹非之法。

又《薛宣傳》曰:博士申鹹毀丞相宣家行不足,宣子況賕(音求。)客楊明,斫鹹宮門外,申斷鼻唇。況坐徙敦煌,宣免為庶人。

王隱《晉書》曰:《寒俊傳》曰:"劉升龍,須昌人。赤色文唇,少言語,有大志,自縣小吏至雍州刺史。"

《梁書》曰:侯景僣位,入登太極殿,其徒數萬。吹唇唱吼而上。

《莊子》曰:孔子謂盜跖曰:將軍唇如激丹。

《淮南子·說山》曰:孕見兔而子缺唇,見麋而四目。物固有似然不然也。

賈誼曰:沸唇投塞垣之下。(匈奴號也。)

《通俗文》曰:唇不覆齒,謂之齖。(音牙。)齟。(粗家切。)

《廣志》曰:赤口濮嶄,其唇以丹飾之。

《瀨鄉記李母碑》曰:老君厚唇。

趙志《自敘》曰:志長七尺四寸,潔白,黑髮明眉,赤唇,髭鬢不多。

《敦煌實錄》曰:王棽(音參,又醜林。)卒,有盜開棽冢者,見棽與人樗蒲,舉杯酒賜盜者。盜者惶怖。既飲,見牽銅馬出。其夜有神告城門:"我王孟曾使也。人發孟曾冢,以酒黑其唇,明日入城有黑唇者是也。"須臾馬還,流汗,盜明詣城門不覺唇黑,為吏所縛。(孟曾。棽之字也。)

宋玉《神女賦》:朱唇若丹。

曹植《洛神賦》曰: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又曰:啟朱唇以徐言。

崔駰《七依》曰:紫唇素齒,雪白玉輝。

《廣雅》曰:咡謂之吻。(咡,音餌。)

《淮南子》曰:決吻治齲,君子不與。(齲,丘主切。)

○齒

《說文》曰:齔,毀齒也。男生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生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音引)

《釋名》曰:齒,始也,少長之別,始乎此也。以齒食多者長,食少者幼也。

《禮》曰:毋刺齒。(□□容止也。)

又曰:濡肉齒決,(決,猶斷也。)乾肉不齒決,壑宜用乎!

又曰:高子皋之執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言笑之微。)君子以為難。

《左傳》曰:陳僖子使召公子陽生,立之。將盟,遂誣鮑子曰:"子之命也。"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孺子,荼也。景公常銜繩為牛,使荼牽之,荼頓地,折其齒也。)

《詩·碩人》曰:齒如瓠犀。

又《閟宮》曰:既受多祉,黃髮兒齒。

《公羊傳·莊公》曰:仇牧聞閔公弒,趨而至,遇之於門,手劍而叱之。宋萬臂摋仇牧,碎其首,齒著乎門闔。(側手曰假。□袁葛切。)

《春秋玄命苞》曰:武王駢齒,是謂剛強。取象參房,誅害以從天心。(宋均注曰:房為明堂主布政,參為大辰主斬刈,兼此二者,故重者為表。)

《孝經鉤命決》曰:夫子駢齒。(像鉤星也。)

《史記》曰: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齒早落。

又曰:范雎事魏中大夫須賈,賈使齊,雎從,齊襄王聞雎辯,賜金及牛酒,賈以為雎持魏事告齊,故得饋。以告魏相,魏齊大怒,使人笞擊雎,折脅摺齒。雎佯死。

《漢書》曰:張蒼無齒,惟飲乳,百有餘歲而卒。

謝承《後漢書》曰:豫章項誦,字叔和,為郡主簿。太守為屬縣所誣,章誦詣獄證,要引刀自掾,(音斷。)血出滂流,齒皆墮地。太守獲免。

《晉書》曰:溫嶠先有齒疾,疾因拔齒,中風而卒。

又曰:成帝杜皇后少有姿色,長猶無齒,有求昏者輒中止。及帝納采,一夜齒盡生。

又曰:謝鯤鄰家有美女,鯤調之,女以梭投鯤,折其兩齒。世俗為之謠曰:任作達不已,幼輿折齒。"幼輿,鯤字也。

《山海經》曰:黑齒國,為人黑齒。

《河圖矩起》曰:帝嚳駢齒。(宋均曰:所以駢齒,齒星位。)

《白虎通》曰:帝嚳駢齒,上法日參。秉度成紀,以理陰陽。

《抱朴子內篇》曰:或問堅齒之道,答曰:"養以華池,漱以濃液,永不動;次則服靈非散,既脫更生。"

楊泉《物理論》曰:夫齒者,年也,身之寶也。藏之斧鑿,所以調諧五味,以安性氣者也。

《神仙傳》曰:老君疏齒。

《神仙服經》曰:服神丹三百歲,齒化為石。

《王閎本事》曰:閎為琅琊太守,張步欲誅之。閎出東武城門,馬奔,墮車折齒。閎心惡,移病歸府,遂得免。

《字林》曰:〈齒告〉,(牛於切。)齒不相值也。齼,(初舉切。)齒傷酢也。咬、齧、噬也。齨,(音舅。)老人齒如臼也。

《段國沙州記》曰:國人年五十以上四齒皆落,將由地寒多障氣也。

《異物志》曰:屠移在海外,以草染齒,因號黑齒。

《袁子正書》曰:山樑氏泥於西,屠而漆其齒。

《世說》曰:孫子荊少時欲隱語,王武子曰:"吾當枕石漱流。"誤雲"漱石枕流。"王曰:"流非可枕,石非可漱。"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又曰:王子猷詣謝玄,林公先在坐。王曰:"若林公髮鬢並全,神情當復勝此?"謝曰:"唇齒相須,不可偏亡。"

《琴操》曰:聶政父為韓王冶劍,過期不成,王殺之。時政未生,及長,入太山,遇仙人,學鼓琴,漆身為厲,吞炭變音,七年琴成。入韓,逢其妻,從買櫛,對妻而笑,妻泣曰:"君何以似政齒?"政乃入山,援石擊落其齒。

《楚辭》曰:美人皓齒嫮以姱。

《臨海水土志》曰:夷州人俗,女曰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齒。

宋玉《登徒子賦》曰:腰如束素,齒如含貝。

司馬相如《上林賦》曰:皓齒粲爛。

張協《禊賦》曰:清哇發於素齒。

○牙

《釋名》曰:牙,植也,隨形言之也。

乾寶《晉紀》曰:賈庶人未害慜懷太子時,有謠曰:"南風烈烈吹白沙,千歲髑髏生齒牙。"(南風,庶人名。慜懷,小名沙門。)

《三國典略》曰:齊太上主生齻(音顛。)牙,問於尚藥典御,鄧宣以對,太上主怒而撻之。中書監徐之才拜賀曰:"此知牙,生者聰明長壽。"太上悅而賞之。

○喉咽

《說文》曰:咽,嗌也,喉嚨也。

《釋名》曰:咽,咽物也。青徐謂之脰(音脰。)物投其中,受而下之也。又謂之嗌,氣所通流,厄要之處也。

《傳》曰:敗狄於鹹,獲長狄僑如。富父終生舂其喉,以戈殺之。

《孝經鉤命決》曰:夫子輔喉。

《史記》曰:孫子曰:"夫救斗者不搏撠(音戟。)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亢音剛,又音抗,人喉也。)

又曰:貫高聞赦張王,乃曰:"所以不死者,白張王不反。今王已出,吾責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弒之名,何面復事上哉!縱上不殺我,不愧心乎?"乃仰絕亢而死。(韋昭曰:亢,咽也。)

《漢書》曰:人有上書言息夫躬懷怨恨,非笑朝廷所進,候星宿,視天子吉凶,與巫共祝詛。上遣侍御史、廷尉監逮躬,系雒陽詔獄。欲掠問,躬仰天大呼,因僵仆,吏就問,雲咽已絕。(師古曰:咽,喉嚨也,音一千歹。)

《後漢書》曰:霍諿(音緝。)為舅,宋光被誣,上書曰:"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腸胃,已絕喉咽,豈可為哉!"

又曰:王青字公然。青父隆,建武初為都尉功曹。青為小吏,與父俱從都尉行縣,道遇賊,隆以身衛全都尉,遂死於難。青亦被矢貫咽,音聲流喝。

又曰:李固對詔曰:"陛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北斗,天之喉舌;尚書,陛下之喉舌。"

《魏志》曰:樂陵王茂兄東平王薨。茂稱咽病,不肯發哀,詔削戶。

《蜀志》曰:彭羕與葛亮書曰:"先民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扼其喉,愚夫不為也,況仆頗別菽麥哉!"

《唐書》曰:幽州朱融、鎮州王庭湊叛,東川節度王涯獻書曰:"臣聞用兵若斗,先扼其喉。今瀛、莫、易、定,兩賊之咽喉也,誠宜假之威柄,戍以重兵。俾其死生不相知,間諜無所入,而以大軍先進冀、趙,次臨井陘,此一舉萬全之勢也。"

《抱朴子》曰:焦喉之渴,遙指滄海。

《列女傳》曰:齊鍾離春者,宣王后也,極醜,卬鼻結喉。

《益部耆舊傳》曰:膣為楊鳳珪者,其妻陳姬,珪早亡,兄弟欲嫁之,姬於是列刀割咽,流亞幾死。九族驚異,乃從其節。

又曰:蜀郡史賢妻張昭儀。賢既犯罪被誅,儀取刀自割咽喉而死。

《物理論》曰:咽喉生之要孔。

《黃帝素問》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頤頷

《釋名》曰:頤或曰輔車,其骨強,所以輔持其口。或曰牙車,牙所載也。或曰頷車。頷,含也。

《韓詩》曰:有美一人,碩大且{妗酉}。(薛君曰:{妗酉},重頤也,瘟澎切。)

《周易·噬嗑卦》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又《頤卦》曰: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春秋玄命苞》曰:后稷歧頤自求,是謂好農,蓋象角玄,載土食穀。(宋均注曰:麵皮有二象也。頤面為下部,下部為地,巧於利也。)

《戰國策》曰:靜郭君善昆辯,昆辯多疵,門下不悅。孟嘗君以諫,靜郭君大怒,舍之上舍,令長子御,旦暮進食。威王薨,宣王立,太子不善靜郭君,辭之薛。昆辯至齊見宣王,王曰:"子,靜郭君所聽愛者乎?"曰:"愛即有之,聽即無有。王之為太子,辯謂靜郭君曰:太子相不仁,過頤豕視,若是法背父,不若廢太子,更立衛姬子嬰兒郭師。靜郭君泣而曰:'不可!吾弗忍為。'聽辯而為之,必無今患矣。"宣王曰:"寡人殊不知此。"乃迎靜郭君。

《史記》曰:黃歇上書秦王曰:"本國殘,社稷壞,刳腹結腸,折頸摺頤。"(摺,盧合切。)

又曰:蔡澤顩頤。(顩,瘟篷切。)

《漢書》曰:王莽蹙頤。

范曄《後漢書》曰:班超字仲升。為人大志,不修小節。嘗行詣相者,相者曰:"祭酒布衣諸生,而當封侯萬里之外。"超問其狀,相者曰:"生燕頷虎頭,飛而肉食,此萬里侯相也。"

《江表傳》曰:孫權方頤大口。

《三國略》曰:徐之才,年十三,劉孝綽見之,言曰:"徐郎燕頷,班超之相也。"

《帝系》曰:帝嚳方頤。

《莊子》曰:支疏頤隱於齊。

又曰:孔子游緇帷之林,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下船而來,鬚眉交白,被發揄袂,行原而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之。

《韓子·喻老》曰:白公勝慮亂,罷朝,到杖策錣貫頤,而血流至地而弗知,鄭人聞之曰:"頤之忘,何不忘哉?"(策,馬箠也。箠端有針似□馬謂之錣,音竹劣、陟衛二切。)

《河圖》曰:黃帝兌頤。

《說苑》曰:田單攻翟,三月不克,嬰兒謠曰:"大冠如箕,長劍柱頤。"

《西京雜記》曰:匡衡字稚圭,親騷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字也。

王粲《七釋》曰:揚蛾眉而頤指。

《汝南先賢傳》曰:周燮顩頤折頞,其貌甚醜也。

《談藪》曰:北齊李恕無須,崔諶玩之曰:"何不錐刺頤,作數百孔,拔左右好須者栽之。"

○承漿

《釋名》曰:口下曰承漿,承水漿也。

《針灸經》曰:承漿,一名懸漿也。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