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三

蜀志

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其地東接於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地稱天府,原曰華陽。故其精靈則井絡垂耀,江漢遵流。《河圖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夏書》曰:“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泉源深盛,為四瀆之首,緞拗為九江。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錦、繡、罽、氂、犀、象、氈、毦,丹黃、空青、桑、漆、麻、紵之饒,滇、獠、賨、僰僮僕六百之富。其卦值坤,故多班采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應輿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與秦同分,故多悍勇。在《詩》,文王之化,被乎江漢之域;秦豳同詠,故有夏聲也。其山林澤漁,園囿瓜果,四節代熟,靡不有焉。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雖奉王職,不得與春秋盟會,君長莫同書軌。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

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

開明立,號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帝攻青衣,雄張獠僰。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未有謚列,但以五色為主,故其廟稱青、赤、黑、黃、白帝也。開明王自夢廓移,乃徙治成都。

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群臣賀曰:“天承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有養卒百人。蜀人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蜀也。”

武都有一丈彬化為女子,美而艷,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北角武擔是也。後王悲悼,作《臾邪歌》、《隴歸之曲》。其親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縣內有一方折石,圍可六尺,長三丈許。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橋,亦有一折石,亦如之。長老傳言,五丁士擔土擔也。公孫述時,武擔石折,故治中從事任文公嘆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應之!”歲中卒。

周顯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數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並將從。而山分為五嶺,直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於平石上為望婦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於秦。秦惠王方欲謀楚,群臣議曰:“夫蜀,西僻之國,戎狄為鄰,不如伐楚。”司馬錯、中尉田真黃曰:“蜀有桀、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惠王曰:“善”。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敗績。王遯走,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鄉,死於白鹿山,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馬錯等因取苴與巴。

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郡。以張若為蜀國守。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三年,分巴、蜀置漢中郡。六年,陳壯反,殺蜀侯通國。秦遣庶長甘茂、張儀、司馬錯復伐蜀,誅陳壯。七年,封子惲為蜀侯。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

赧王四年,惠王二十七年,儀與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臨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倉,上皆有屋,而置觀樓射蘭。成都縣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內。營廣府舍,置鹽、鐵、市官並長丞;修整里闠,市張列肆,與鹹陽同制。其築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養魚,今萬歲池是也。城北又有龍壩池,城東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徑通,冬夏不竭,其園囿因之。平陽山亦有池澤,蜀之漁畋之地也。

赧王十四年,蜀侯惲祭山川,獻饋於秦昭襄王。惲後母害其寵,加毒以進王。王將嘗之,後母曰:“饋從二千里來,當試之。”王與近臣,近臣即斃。王大怒,遣司馬錯賜惲劍,使自裁。惲懼,夫婦自殺。秦誅其臣郎中令嬰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惲郭外。十五年,王封其子綰為蜀侯。十七年,聞惲無罪冤死,使使迎喪入葬之郭內。初則炎旱,三月後又霖雨;七月,車溺不得行。喪車至城北門,忽陷入地中。蜀人因名北門曰鹹陽門,為蜀侯惲立祠。其神有靈,能興雲致雨,水旱禱之。

三十年,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但置蜀守。張若因取笮及楚江南地也。

周滅後,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謂汶山為天彭門;乃至湔氐縣,見兩山對如闕,因號天彭闕。仿佛若見神,遂從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沈濆。漢興,數使使者祭之。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又溉灌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外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溪於江南,命曰犀牛里。後轉置犀牛二頭:一在府市市橋門,今所謂石牛門是也;一在淵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於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時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伏行地中,會江南安,觸山脅溷崖,水脈漂疾,破害舟船,歷代患之。冰發卒鑿平溷崖,通正水道。或曰:冰鑿崖時,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與神斗,迄今蒙福。

僰道有故蜀王兵蘭,亦有神作大灘江中。其崖嶄峻不可鑿,乃積薪燒之,故其處懸崖有赤白五色。

冰又通笮道文井江,徑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會武陽天社山下,合江。又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經什邡,與郫別江會新都大渡。又有綿水,出紫岩山,經綿竹入洛,東流過資中,會江江陽。皆溉灌稻田,膏潤稼穡。是以蜀川人稱郫、繁曰膏腴,綿、洛為浸沃也。又識察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於是盛有養生之饒焉。

漢祖自漢中出三秦伐楚,蕭何發蜀、漢米萬船而給助軍糧,收其精銳以補傷疾。雖王有巴、蜀,南中不賓也。高祖六年,始分置廣漢郡。高后六年,城僰道,開青衣。

孝文帝末年,以廬江文翁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頃。是時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後,學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學,選吏子弟就學;遣雋士張叔等十八人東詣博士受七經,還以教授。學徒鱗萃,蜀學比於齊魯。巴、漢亦立文學。孝景帝嘉之,令天下郡國皆立文學,因翁倡其教,蜀為之始也。孝武帝皆徵入叔為博士。叔明天文、災異,始作《春秋章句》,官至侍中、揚州刺史。

元光四年,置蜀四部都尉。元鼎二年,立成都郭、十八門,於是郡縣多城觀矣。

建元六年,分巴、蜀置犍為郡。元封元年,分犍為置牂柯郡。元封二年,分牂柯置益州郡。

元居六年,以廣漢西部白馬為武都郡,蜀南部邛都為越巂郡,北部冉駹為汶山郡,西部笮都為沈黎郡,合置二十餘縣。天漢四年,罷沈黎,置兩部都尉:一治旄牛,主外羌;一治青衣,主漢民。孝宣帝地節三年,罷汶山郡,置北部都尉。時又穿臨邛、蒲江鹽井二十所,增置鹽、鐵官。

蜀自漢興至乎哀、平,皇德隆熙,牧守仁明,宣德立教,風雅英偉之士命世挺生,感於帝思。於是璽書交馳於斜谷之南,玉帛戔戔乎梁、益之鄉。而西秀彥盛,或龍飛紫闥,允陟璿璣;或盤桓利居,經綸皓素。故司馬相如耀文上京,楊子云齊聖廣淵,嚴君平經德秉哲,王子淵才高名雋,李仲元湛然岳立,林公孺訓詁玄遠,何君公謨明弼諧,王延世著勛河平。其次,楊壯、何顯、得意之徒恂恂焉。斯蓋華、岷之靈標,江、漢之精華也。故益州刺史王襄悅之,命王褒作《中和頌》,令胄子作《鹿鳴》聲歌之,以上孝宣帝。帝曰:“此盛德之事,朕何以堪之!”即拜為郎。

降及建武以後,爰迄靈、獻,文化彌純,道德彌臻。趙志伯三遷台衡,子柔兄弟相繼元輔,司空張公宣融皇極,太常仲經為“天下材英”,廣陵太守張文紀號“天下整理”,武陵太守杜伯持能決天下所疑,王稚子震名華夏,常茂尼流芳京尹。其次,張俊、秦宓英辯博通,董扶、楊厚究知天文,任定祖訓徒,同風洙泗。其性譬則有姜詩感物寤靈,禽堅精動殊俗,隗通石橫中流,吳順赤烏來巢。其忠貞,則王皓隕身不傾,朱遵絆馬必死,王累懸頸州門,張任守節故主。其淑媛則有元常、靡常、程玦及吳幾、先絡、郫之二姚、殷氏兩女、趙公夫人。自時厥後,龍宗有鱗,鳳集有翼,搢紳邵右之疇比肩而進,世載其美。是以四方述作,有志者莫不仰其高風,范其遺則,擅名八區,為世師表矣。其忠臣孝子、烈士貞女,不勝詠述,雖魯之詠洙泗,齊之禮稷下,未足尚也。故漢徵八士,蜀有四焉。

然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國,輒徙其豪俠於蜀,資我豐土。家有鹽銅之利,戶專山川之材,居給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結駟連騎,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設趟鬮之廚膳,歸女有百兩之從車,送葬必高墳瓦槨,祭滌邙羊豕夕牲,贈襚兼加,賵賻過禮,此其所失。原其由來,染秦化故也。若卓王孫家僮千數,程鄭亦八百人;而郄公從禽,巷無行人。簫鼓歌吹,擊鐘肆懸,富侔公室,豪過田文,漢家食貨,以為稱首。蓋亦地沃土豐,奢侈不期而至也。

蜀郡,州治,屬縣六。戶:漢廿七萬,晉六萬五千。去洛三千一百二十里。東接廣漢,北接汶山,西接漢嘉,南接犍為。州治太城,郡治少城。西南兩江有七橋:直西門郫江中曰沖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下,石犀所潛淵也;城南曰江橋;南渡流曰萬里橋;西上曰夷里橋,亦曰笮橋;從沖治橋西北折曰長昇橋;郫江上西有永平橋。長老傳言:李冰造七橋,上應七星。故世祖謂吳漢曰:“安軍宜在七星間。”城北十里有曬壬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其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於是江上多作橋,故蜀立里,多以橋為名。

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為有五津:始曰白華津;二曰皂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沙頭津,劉璋時召東州民居此,改曰東州頭;五曰江南津。入犍為有漢安橋、玉津、東沮津,津亦七。

始,文翁立文學精舍、講堂,作石室,一曰玉室,在城南。永初後,堂遇火,太守陳留高更修立,又增雜鄴石室。州奪郡文學為州學,郡更於夷里橋南岸道東邊起文學,有女牆。其道西城,故錦官也。錦工織錦濯其江中則鮮明,濯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里”也。西又有車官城,其城東西南北皆有軍營壘城。其郡四出大道,道實二十里,有衢。今言十八里者,昔蜀王女未嫁,年二十亡,王哀悼,不忍言二十,故言十八也。王女墓在城北,今王女陌是也。

其太守著德垂績者,前漢莫聞。建武以來,有第五倫、廉范叔度特垂惠愛。百姓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來時我單衣,去時重五袴。”其後漢中趙瑤自扶風太守來之郡,司空張溫謂曰:“第五伯魚從蜀郡為司空,今掃吾第以待足下。”瑤換廣漢。陳留高亦播文教。太尉趙公初為九卿,適子甯還蜀,命為文學,撰《鄉俗記》。亦能屈士如此。廣漢王商、犍為楊洪皆見詠懷。及晉建西夷府,太守多遷為西夷校尉,亦遷益州刺史。

成都縣郡治。有十二鄉,五部尉。漢戶七萬,晉三萬七千。名難治。漢時廣漢馮顥為令,而太守京兆劉宣不奉法,顥奏免之。立文學,學徒八百人;實戶口萬八千,開稻田百頃,治有尤異。後有廣漢劉寵為令。大姓恣縱,諸趙倚公,故多犯法。濮陽太守趙子真父子強橫,寵治其罪,莫不震肅。郫民楊伯侯奢侈,大起冢營,因寵為郫令,伯侯遂徙占成都;寵復為成都,豪右敬服。有蜀侯祠。大姓有柳、杜、張、趙、郭、楊氏。豪富:先有程鄭、郄公,後有郭子平。奢豪:楊伯侯兄弟。

郫縣郡西北六十里。冠冕大姓:何、羅、郭氏。

繁縣郡北九十里。有泉水稻田。三張為甲族。

江原縣郡西,渡大江,濱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稱江祠。安漢上下、朱邑出好麻、黃潤細布,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東方常氏為大姓。文井江上有常堤三十里,上有天馬祠。

臨邛縣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實之。有布濮水,從布濮來合文井江。有火井,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也。井有二,一燥一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鹽;家火煮之,得無幾也。有古石山,有石礦,大如蒜子,火燒合之,成流支鐵,甚剛,因置鐵官,有鐵祖廟祠。漢文帝時,以鐵銅賜侍郎鄧通,通假民卓王孫,歲取千匹;故王孫貲累巨萬,鄧通錢亦盡天下。王孫女文君能鼓琴。時有司馬長卿者,臨邛令王吉與之游王孫家,文君因奔長卿。漢世,縣民陳立歷巴郡、牂柯、天水太守,有異政。陳氏、劉氏為大姓冠蓋也。

廣都縣郡西三十里。元朔二年置。有鹽井、漁田之饒。大豪馮氏有魚池鹽井,縣凡有小井十數所。江有魚漕梁,山有鐵礦。江西有好稻田。穿山崖過水二十里。漢時縣民朱辰字元燕為巴郡太守,甚著德惠。辰卒官,郡獽民北送及墓。獽蜑鼓刀辟踴,感動路人,於是葬所草木頃許皆仿之曲折。迄今蜀人莫不嘆辰之德,靈為之感應。今朱氏為首族也。

成都市官本有長,建武十八年省。蜀郡,太康初屬王國,改號曰成都內史;王改封,乃復舊。

廣漢郡,高帝六年置。屬縣八。漢戶十七萬,晉四萬。去洛三千里,南去成都百二十里。西接汶山,北接梓潼,東接巴郡。本治繩鄉,安帝永國中,陰平、漢中羌反,元初二年移涪,後治雒城。王莽改曰就都,公孫述名曰子同。

益州以蜀郡、廣漢、犍為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俊乂,一州稱望。然漢選蜀郡、廣漢太守,每重德高俊。故前有趙護、第五伯魚,後有蔡、陳,表章禮物,殊於諸郡。其太守著功德者有劉鹹、孫寶、蔡茂、陳寵。伯魚自郡逕遷司徒,寵亦至三公。而礻殳諷、尹睦、鮮于定、趙瑤,皆公望也;薛鴻輩,卿佐也;而許靖亦為上公,及何祇、常閎皆有稱。

以處州中,益州恆治此郡。初平中,益州牧劉焉自綿竹移雒縣城,築闕門;雲其地不王,乃留孫循據之。建安十八年,劉先主自涪攻圍且一年,軍師龐統中流矢死。先主痛惜,言則涕泣。廣漢太守南陽張存曰:“統雖可惜,違大雅之體。”先主怒曰:“統殺身成仁,非仁乎?”即免存官。十九年夏,雒城拔。襄陽馬良書詒諸葛亮曰:“承雒城已下,尊兄配業光國,魄兆見矣。”時州或治成都,時復治雒,為蜀淵府。

雒縣郡治。汎鄉有孝子姜詩田地宅。姓族有鐔、李、郭、翟氏。

綿竹縣劉焉初所治。綿與雒各出稻稼,畝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漢時任定祖以儒學教,號侔洙泗。有多士,秦、杜為首族也。

什邡縣山出好茶。楊氏為大姓。美田,有鹽井。

新都縣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為三都,號名城。有金堂山,水通於巴。漢時五倉,名萬安倉。有棗、魚梁。多名士,有楊厚、董扶。又有四姓:馬、史、汝、鄭者也。

五城縣郡東南。有水通於巴。漢時置五倉,發五縣民,尉部主之,後因以為縣。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山出龍骨。傳雲龍升其山,值天門閉,不達,墮死於此,後沒地中,故掘取得龍骨。

郪縣有山原田、富國鹽井。濮出好棗。宜君山出麈尾,特好,入貢。大姓王、李氏。又有高、馬家,世掌部曲,蜀時高勝、馬秦皆叛,伏誅。

廣漢縣有山原田。蜀時彭羕有俊才,晉世段容號令德,故二姓為甲族也。

德陽縣有青石祠。山原肥沃,有澤漁之利。士女貞孝,望山樂水,土地易為生事。車騎將軍鄧芝雅有終焉之思,後遂葬其山。太守夏侯慕時,古濮為功曹。康、古、袁氏為四姓,大族之甲者也。

劉氏延熙中,分廣漢四縣置東廣漢郡,鹹熙初省。泰始末又分置新都郡,太康省。末年又置,屬王國,蜀郡常騫為內史。永嘉末省。

犍為郡,孝武建元六年置。時治鄨,縣十二,漢戶十萬。鄨,故夜郎地是也。鄨有犍山,見《保乾圖》。

武帝初欲開南中,令蜀通僰、青衣道。建元中,僰道令通之,費功無成,百姓愁怨,司馬相如諷諭之。使者唐蒙將南入,以道不通,執令,將斬之,嘆曰:“忝官益土,恨不見成都市!”蒙即令送成都市而殺之。蒙乃斬石通閣道。故世為諺曰:“思都郵,斬令頭”雲。後蒙為都尉,治南夷道。

元光五年,郡移治南廣。太初四年,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陽。孝昭元年,郡治僰道,後遂徙武陽。至晉,屬縣五,戶二萬,去洛三千二百七十里。東接江陽,南接朱提,北接蜀郡,西接漢嘉。王橋升其北山,彭祖家其彭蒙,白虎仁於廣德,寶鼎見於江溉。綏和元年,又上寶磬十六,劉向以為美化所降,用立辟雍。而士多仁孝,女性貞專。王莽改曰西順,郡人不服。會更始都南陽,遠奉貢職。及公孫述有蜀,郡拒守,述伐之。郡功曹朱遵逆戰,眾寡不敵,遵絆馬死戰,遂為述所並。而任君業閉戶,費貽素隱。光武帝嘉之,曰:“士大夫之郡也!”

郡去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昔人作大橋曰漢安橋,廣一里半,每秋夏水盛,斷絕,歲歲修理,百姓苦之。建安二十一年,太守南陽李嚴乃鑿天社山,尋江通車道,省橋,梁三津,吏民悅之。嚴因更造起府寺,城觀壯麗,為一州勝宇。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蜀以劉氏瑞應。其太守,漢興以來,鮮有顯者。

武陽縣郡治。有王橋、彭祖祠。蒲江為大堰,灌郡下,六門。有朱遵祠。山出鐵及白玉。特多大姓,有七楊、五李,諸姓十二也。

南安縣郡東四百里,治青衣江會。縣溉有名灘,一曰雷坻,二曰鹽溉,李冰所平也。有柑橘官社。漢有鹽井。南安、武陽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峽,南有峨眉山。山去縣八十里。《孔子地圖》言有仙藥,漢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藥,不能得。有四姓:能、宣、謝、審;五大族:楊、費。又有信士呂孟,莫紀至行也。

僰道縣在南安東四百里,距郡百里,高后六年城之。治馬湖江會,水通越巂。本有僰人,故《秦紀》言僰童之富,漢民多,漸斥徙之。有荔芰、薑、蒟。濱江有兵蘭——李冰所燒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黃。魚從楚來,至此而止,畏崖映水也。有韓原素祠。又有孝子隗通,為母汲江裔水,天為出平石,生江中,今石在馬湖江。而孝子吳順奉母,赤烏巢其門。崩容江出好磨石,崩江多魚害。民失在徵巫,好鬼妖。大姓吳、隗,又有楚、石、薛、相者。

牛鞞縣受新都江,去郡三百里,元鼎二年置。有陽明鹽井。程、韓氏為冠蓋之族。

資中縣受牛鞞江也。先有王延世著勛河平,後有董鈞為漢定禮。王、董、張、趙為四族。二縣在中,多山田,少種稻之地。

江陽郡,本犍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置郡。漢安程徵、石謙白州牧劉璋,求立郡。璋聽之,以都尉廣漢成存為太守。屬縣四,戶五千,去洛四千八十里。東接巴郡,南接牂柯,西接犍為,北接廣漢。有荔芰、巴菽、桃枝、蒟、給客橙。俗好文刻,少儒學,多樸野,蓋天性也。

江陽縣郡治,治江、洛會。有方山、蘭祠。江中有大闕、小闕,季春黃龍堆沒,闕即平。昔雲世祖微時,過江陽,有一子,望氣者曰:“江陽有貴兒氣。”王莽求之,縣人殺之。後世祖為子立祠,謫江陽民不使冠帶者數世。有富義鹽井。又郡下百二十里者曰伯塗魚梁,雲伯氏女為塗氏婦,造此梁。四姓:王、孫、程、鄭;八族:又有趙、魏、先、周也。

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四姓:程、姚、郭、石;八族:張、季、李、趙輩。而程、石傑立,郡常秉議論選之。

符縣郡東二百里,元鼎二年置,治安樂水會。東接巴樂城;南,水通平夷鄨縣。永建元年十二月,縣長趙祉遣吏先尼和拜檄巴郡守,過成瑞灘,死。子賢求喪不得。女絡年二十五,乃分金珠作二錦囊,系兒頭下。至二年二月十五日,女絡乃乘小船至父沒所,哀哭自沈。見夢告賢曰:“至二十一日與父屍俱出。”至日,父子浮出。縣言郡,太守蕭登高之,上尚書,遣戶曹掾為之立碑。人為語曰:“符有先絡,僰道張帛,求其夫,天下無有其偶者矣。”

新樂縣郡西二百八十里,元康五年置。西楚僰道。有鹽井。大姓魏、呂氏。

汶山郡,本蜀郡北部冉駹都尉,孝武元鼎六年置。舊屬縣八,戶二十五萬,去洛三千四百六十三里。東接蜀郡,南接漢嘉,西接涼州酒泉,北接陰平。有六夷、羌胡、羌虜、白蘭峒、九種之戎,牛馬、旄氈、班罽、青頓、毞毲、羊羖之屬。特多雜藥名香。有醎石,煎之得鹽。土地剛鹵,不宜五穀,惟種麥。而多冰寒,盛夏凝凍不釋。故夷人冬則避寒入蜀,庸賃自食,夏則避暑反落,歲以為常,故蜀人謂之作氐、白石子也。

宣帝地節三年,武都白馬羌反,使者駱武平之,因慰勞。汶山吏及百姓詣武自訟:“一歲再度,更賦至重,邊人貧苦,無以供給,求省郡。”郡建以來四十五年矣。武以狀上,遂省汶山郡,復置都尉。

下缺

漢嘉郡缺

越巂郡以上缺拜越巂太守,迎者如雲。後蜀郡趙溫亦著治績。故王莽遣任貴為領戎大尹守之,自武后數叛。

章武三年,越巂叟大帥高定元稱王,恣睢,遣斯都耆帥李承之殺將軍梓潼焦璜,破沒郡土。丞相亮遣越巂太守龔祿住安上縣,遙領太守。安上去郡八百里,有名而已。延熙三年,蜀安南將軍馬忠討越巂郡夷,郡夷剛很,皆鴟視。忠率越巂太守張嶷將所領之郡,誘殺蘇祁邑君冬逢及其弟隗渠等,懷集種落,威信允著,諸種漸服。又斬斯都耆帥李承之首,乃手殺焦璜、龔祿者也。又討叛鄙,降夷人,安種落,蠻夷率服。嶷始以郡郛宇頹,更築小塢居之。延熙五年,乃還舊郡,更城郡城,夷人男女,莫不致力。興復七縣。嶷遷後,復頗奸軌。雖有四部斯臾及七營軍,不足固守,乃置赤甲、北軍二牙門及斯臾督軍中堅,衛夷徼。

邛都縣郡治,因邛邑名也。邛之初有七部,後為七部營軍。又有四部斯臾。南山出銅。有邛都河,河中有蜯巂山。有溫泉穴,冬夏常熱,其源可湯雞豚,下流澡洗治疾病。餘多惡水,水神護之,不可污穢及沈亂髮,照面則使人被惡疾,一郡通云然。

台登縣有孫水,一曰白沙江,入馬湖水。山有砮石,火燒成鐵,剛利,《禹貢》“厥賦砮”是也。又有漆,漢末夷皆有之,張嶷取焉。

闌縣故邛人邑,治邛部城,接寒關。今省。

零道縣缺

蘇示縣漢末,夷王及弟隗渠數偝叛,以服諸種。張嶷先殺王,弟隗渠又叛遁入西徼,遣親信二人使嶷。嶷知奸計,以重賂使使殺渠。渠死,夷徼肅清。縣晉省。

會無縣路通寧州,渡瀘得堂狼縣。故濮人邑也。今有濮人冢,冢不閉戶,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有天馬河,馬日千里,後死於蜀,葬江原小亭,今天馬冢是也。縣有天馬祠。初,民家馬牧山下,或產駿駒,雲天馬子也。今有天馬徑,厥跡存焉。河中有銅胎,今以羊祀之,可取,河中見存。土地特產犀牛。東山出青碧。

大筰縣漢末省也。

定筰縣筰,笮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漢嘉、越巂曰筰,蜀曰邛,皆夷種也。縣在郡西,渡瀘水。賓剛徼,曰摩沙夷。有鹽池,積薪,以齊水灌,而後焚之,成鹽。漢末,夷皆錮之,張嶷往爭。夷帥狼岑,槃木王舅,不肯服。嶷禽,撻殺之,厚賞賜餘類,皆安。官迄有之。北沙河是。

三縫縣一曰小會無,音三播。道通寧州,渡瀘得蜻蛉縣。有長谷,石豬坪中有石豬,子母數千頭。長老傳言:夷昔牧豬於此,一朝豬化為石。迄今夷不敢牧於此。

卑水縣去郡三百里,水流通馬湖。

潛街縣漢末置,晉初省。

安上縣

馬湖縣水通僰道,入江。晉初省。

右益州。漢初統郡五。後漸分建:蜀郡及巴郡又分為七郡;廣漢、漢中、犍為為九郡;又開益州五郡,合二十六郡。及寧州、梁州建,復增七郡。蜀於是有三州三十三郡,一百八十二縣。州分後,益州凡新舊郡七,縣四十八。戶:夷、晉二十四萬。

撰曰:蜀之為邦:天文,井絡輝其上;地理,岷嶓鎮其域;五嶽,則華山表其陽;四瀆,則汶江出其徼。故上聖則大禹生其鄉,媾姻則黃帝婚其族,大賢彭祖育其山,列仙王喬升其岡。而寶鼎輝光於中流,離龍仁虎躍乎淵陵。開闢及漢,國富民殷,府腐谷帛,家蘊畜積。《雅》《頌》之聲,充塞天衢,《中和》之詠,侔乎二《南》。蕃衍三州,土廣萬里,方之九區,於斯為盛。固乾坤之靈囿,先王之所經緯也。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