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鳳皇 鸞 比翼 烏 雀 燕 鳩 雉 馬 白鹿 狐 兔 騶虞 白狼比肩獸 龜 魚 鼎

◇鳳皇

《瑞應圖》曰:鳳皇者,仁鳥也,雄曰鳳,雌曰皇,王者不刳胎剖卵則至。

《山海經》曰:丹穴之山,有鳥,狀如鶴,五色而文,名曰鳳,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鳳皇翔。

《禮斗威儀》曰: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鳳皇集於苑林。

《尚書·中候》曰:堯即政七十載,鳳皇止庭,巢阿閣讙樹。

又曰:帝舜雲,朕惟不乂,百獸鳳晨,[百獸率舞,鳳皇司晨鳴也。]

尚書考靈耀曰:通天文者明,審地理者昌,明者天之時也,昌者地之財也,明王之治,鳳皇下之,春秋感精符曰:王者上感皇天,則鸞鳳至。

春秋合誠圖曰:黃帝游玄扈雒水上,與大司馬容光等臨觀,鳳皇銜圖置帝前,帝再拜受圖,[玄扈,石室。]

《春秋元命包》曰:火離為鳳皇,銜書游文王之都,故武王受鳳書之紀。

《春秋運斗樞》曰:天樞得則鳳皇翔。

樂動聲儀曰:鎮聲[《太平御覽》九百十五作星。]不逆行,則鳳皇至。

樂葉圖曰:五音克諧,各得其倫,則鳳皇至,冠類雞頭,燕喙,蛇頸龍形,麟翼魚尾,五采,不啄生蟲。

《楚辭》曰:獨不見鸞鳳之高翔,大皇之野,循四極而周回,見盛德而後下。

《孫卿子》曰:詩曰:鳳鳥啾啾,其翼若竽,其聲若簫,有皇有鳳,樂帝之心,此聖不蔽福也。

又曰: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惡殺,鳳在列樹。

《韓子》曰:昔者黃帝合鬼於西大山,鳳皇覆上,作為瀆[《太平御覽》九百十五作清。]角。

《淮南子》曰:昔者二皇,鳳至於庭,[二皇,伏犧神農。]三代,鳳至於門,[三代,堯舜禹也。]周室,鳳至於澤,德彌澆,所至彌遠,德彌精,所至彌近。

《韓詩外傳》曰:黃帝即位,施聖恩,承大明,一道修德,唯仁是行,宇內和平,未見鳳皇,乃召天老而問之曰:鳳象何如,天老對曰:夫鳳象鴻前而麟後,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燕纇而雞喙,首戴德,頸揭義,背負仁,心入信,翼挾義,足履正,尾系武,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色備舉,黃帝曰:於戲允哉,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帶黃紳,戴黃冠,齊於殿中,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梧樹,食竹實,沒身不去。

《漢書》曰:昭帝元始三年,鳳皇集東海,遣使祠其處。

又曰:宣帝幸河東之明年春,鳳皇集投栩,[漢書郊祀志作祋祤。]於所集處得玉寶,乃下詔赦天下。

又曰:鳳皇集上林,乃立鳳皇殿,以答嘉瑞。

又曰:幸甘泉,郊泰畤,改元曰五鳳。

又曰:本始元年,鳳皇集膠東,十四年,鳳皇集北海,地節二年,鳳集魯,群鳥從之,詔曰:威鳳為寶,神爵四年,鳳皇十一集杜陵。

又曰:祠帝后土,鸞鳳翱翔。又集長樂宮東園樹上,飛下至地,文章五色,吏民並觀之。

《東觀漢記》曰:光武生於濟陽,先是鳳皇集濟陽,故宮皆盡曰[二字太平御覽九百十五作畫。]鳳皇,聖瑞始於此。

又曰:建武十七年,鳳皇出,高八尺九寸,毛羽五采,集潁川,群鳥從之,蓋地數傾,章帝時,鳳皇百三十九見,安帝延光三年,鳳皇集濟南台丞霍穆舍樹上,賜帛各有差。

《琴操》曰:周成王時,天下大治,鳳皇來舞於庭,成王乃援琴而歌曰:鳳皇翔兮於紫庭,余何德兮以感靈。

《吳歷》曰:太元元年,有鳥集苑中,似雁,高足長尾,毛羽五色,鹹以為鳳皇,改元為鳳皇元年。

《異苑》曰:東莞劉穆之,字道民,素居京口,晉隆安中,鳳皇集其庭,相人韋藪謂之曰:子必協贊大猷。

【賦】晉顧凱之鳳賦曰:望太清以抗思,誕儀鳳之逸群,稟鶉火之靈曜,資和氣之煙熅,允雞喙而燕纇,頸蛇蜿而龍文,厲歸昌於漢陽,發明乎聖君,荷義躡正,雞峙鴻前,比翼交揮,五光備宣,與八風而降時雨,音中鍾律,步則規矩,朱冠赫以雙翹,靈質翽其高舉,歷黃冠於招搖,陵帝居之懸圃。

【頌】吳薛綜鳳頌曰:猗歟石磬,金聲玉振,先王搏拊,以正五音,百獸翔感,儀鳳舞麟,在昔堯舜,斯磬乃臻,宗廟致敬,乃胥來顧,讚揚聖德,上下受祚。

【贊】晉郭璞鳳鳥贊曰:鳳皇靈鳥,實冠羽群,八象其體,五德其文,附翼來儀,應我聖君。

◇鸞

《說文》曰:鸞,赤神靈之精也,赤色五采,雞形,鳴中五音,頌聲作則至,周成王時,氐羌獻焉。

《山海經》曰:女床之山有鳥,其狀如翟,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

孫氏《瑞應圖》曰:鸞鳥鳳皇之佐,鳴中五音,肅肅雍雍,嘉則鳴舞,人君行步有容,進退有度,祭祠有禮,親疏有序,則至,一本曰:心識鍾律,鍾律調則至,至則鳴舞以和之。

《春秋運斗樞》曰:天樞得,鸞鳥集。

《春秋孔演圖》曰:天子官守以賢舉,則鸞在野。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鸞鳥舞。

《詩含神霧》曰:德化充塞,照潤八冥,則鸞臻也。

《尚書·中候》曰:黃帝鸞鳥來儀。

又曰:周公歸政於成王,太平制禮,鸞鳥見。

《海外經》曰:軒轅之國,清沃之野,鸞鳥自歌。

《漢書》曰:宣帝祀后土,鸞鳳翱翔。又集長樂宮東園園樹。

《抱朴子》曰:崑崙圖曰:鸞鳥似鳳而白纓,聞樂則蹈節而舞,至則國安寧。

《東觀漢記》曰:王阜為重泉令,鸞鳥集止學廳,阜使掾汝[《太平御覽》九百十六作沙。]疊為張雅樂,擊磬,鳥舉足垂翼,應聲而舞,翱翔縣庭,留十餘日乃去。

【贊】晉郭璞鸞鳥贊曰:鸞翔女床,鳳出丹穴,拊翼相和,以應聖哲,擊石靡詠,韶音其絕。

◇比翼

《山海經》曰:有鳥,其狀如鳧,一翼一目,得[《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七得上有相字。]乃飛,名曰蠻,[色青赤。]見則大水,《爾雅》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曰鶼鶼。

《瑞應圖》曰:比翼鳥者,王者德及高遠則至,一本曰:王者有孝德則至。

【贊】晉郭璞比翼鳥贊,鳥有鶼鶼,似鳧青赤,雖雲一質,氣同體隔,延頸離鳴,翻能合翮。

◇烏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白烏下。

《禮斗威儀》曰:江海不揚波,東海輸之蒼烏。

又曰:君乘木而王,其政昇平,南海輸以蒼烏。

《尚書緯》曰:火者陽也,烏者有孝名,武王卒成大業,故烏瑞臻。

《尚書·中候》曰:周太子發渡孟津,有火自天,止於王屋,為赤烏。

又曰:有火自上,復於王屋,流為雕,其色赤,其聲魄。

《春秋運斗樞》曰:維星得則日月光,烏三足,禮儀修,物類合。

孫氏《瑞應圖》曰:三足烏,王者慈孝,被於萬姓,不好殺生則來。

又曰:文王時見,蒼烏者,王者孝悌則至,一本曰:賢君帝主,修行孝慈,被於萬姓,不好殺生則來。

又曰:白烏者,宗廟肅敬則至。

又曰:赤烏,武王時銜穀米至屋上,兵不血刃而殷服,一本曰:王者不貪天下而重民命,則至。

《墨子》曰:赤烏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命周文王代殷,河出籙圖,地出乘黃,天錫武王黃烏之旗。

《古今注》曰:成帝河平四年,白烏集孝文廟殿下,黑烏從之,章帝元和二年,三足烏集沛國,三年,代郡高柳,烏子生三足,大如雞,色赤,頭上有角,長寸餘,和帝元興元年,白烏一,見廬江,足皆赤。

《帝王世紀》曰:豐公家於沛之豐邑中陽里,其妻夢赤烏若龍,戲己而生執嘉,是為太公太上皇。

《吳歷》曰:吳王為神王表,五[《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作立。]廟蒼龍門外,時有烏巢朱雀門上。

又曰:有兩足烏,銜一鵲,置神座前,或得神書,說改號之意,乃改赤烏為太元。

《吳志》曰:赤烏元年八月,武昌麒麟見,集於殿前,朕所親見,若神靈以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烏。

又曰:孫休永安三年,春三月,西陵言赤烏見。

晉諸公贊曰:世祖時,西域獻三足烏,遂累有赤烏來集此昌陵縣,按昌字重日,烏者日中之烏,有記[《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作託。]體陽精,應期曜質,以顯至德者也。

◇雀

《孝經援神契》曰:王者奉己約儉,台榭不侈,尊事耆老,則白雀見。

《尚書·中候》曰:赤雀銜丹書入豐,止於昌前,[事具帝王部。]

又曰:維天降紀,泰伯[《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二作秦。]出狩,至於鹹陽,天震大雷,有火下,化為白雀,銜籙,集於公車。

《禮稽命徵》曰:祭五嶽四瀆,得其宜,則黃雀見,[黃雀,土精。]

春秋孔演圖曰:鳥化為書,孔子奉以告天,赤雀集書上,化為黃玉,剋曰:孔提命,作應法,為制雀集,[將受命制。]

《春秋考異郵》曰:黃帝將起,有黃雀,赤頭,立日旁,帝占曰:黃者土精,赤者火熒,雀者賞萌,余當立。

《漢書》曰:宣帝元康三年詔曰:前年夏,神雀集雍,[大如鸚雀,黃喉白領黑背,腹斑文。]今春,五色烏以萬數,飛屬縣,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樀巢探卵,彈射飛鳥,為令。

《東觀漢記》曰:永安十七年,公卿以神雀五色,翔集京師,奉觴上壽,上令賈逵作神雀頌。

謝承《後漢書》曰:琅邪董種,為不其令,赤雀乳廳前桑上,民為作歌頌。

《瑞應圖》曰:赤雀者,王者動作應天時,則銜書來,一本曰:孔子坐玄扈洛水之上,銜丹書隨至。

《遁甲》曰:赤雀不見,則國無賢,白雀不降,則無後嗣,[赤雀主銜書,陽精也,白雀主銜錢豢,(《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二作鐵券。)陰精也,不來則國王無後嗣也。]

《古今注》曰:孝哀帝初元三年,泰畤殿中,有雀五色,頭有冠,長寸餘,大似雀,始到時,鳥環其旁。

《零陵先賢傳》曰:周不疑,曹公欲以為議郎,不就,時有白雀瑞,儒林並已作頌,授紙筆,立令復作,操奇異之。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白雀十九見。

《吳志》曰:華覈上孫皓表曰:明珠既覿,白雀繼見。

《吳錄》曰:景帝永安六年,赤雀見於豫章。

《豫章舊志》曰:太守孔竺,臨郡三月,白雀出,南昌太守夏侯嵩,臨郡六年,白雀見女蘿。

叚龜龍《涼州記》曰:呂光太安三年,白雀巢陽川令蓋敏室。

郭璞《洞林》曰:丞相府有雛雞,雀集其背,驅之去復來,如此再三,令璞占之,曰:此晉王即祚之漸也。

《燕書》曰:愍帝時,有異雀,素質綠首,集於端門東樹,棲翔二旬而去,夏四月,以異雀故,大赦,名東園白雀。

◇燕

《呂氏春秋》曰:有娥[《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二作娀。]氏有二佚女,為九成之台,帝令燕往夜鳴,二女愛而爭博之,覆以玉筐,少選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不返,二女作歌,始遺北音。

田俅子曰:少昊之時,赤燕一羽而飛,集少昊氏之戶,遺其丹書。

《漢書·名臣奏》曰:丞相薛宣對曰:茂陵寢上食日,玄鳥來集,吐所含大豆,紫黑色,翱翔殿上,此陛下永與天無極,天下幸甚。

王威別傳曰:時有白燕來翔,被令為賦。

宋元嘉起居注曰:元年七月,有白燕集於齊郡,游翔庭宇,經九月乃去,眾燕翼隨,僅有數千。

◇鳩

《瑞應圖》曰:鳩成湯時來,王者養耆老,尊道德,不以新失舊,則至,一本曰:成王時來。

《古今注》曰:平帝元始三年,濟南鳩生白子。

《吳錄》曰:赤烏十二年八月,白鳩見章安。

◇雉

《孝經援神契》曰:周成王時,越裳獻白雉,去京師三萬里,王者祭祀不相逾,宴食衣服有節,則至。

又曰:德至鳥獸,故雉白首,[妃房不偏,故白雉應。]

《尚書》曰: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言至道之王,遭變異,正其事而異自消也。]乃訓於王曰:惟天監下民,典厥義,[祖己既言,遂以道訓諫王也,言天下視民,以義為常也。]春秋感精符曰:王者旁流四表,則白雉見。

又曰:魯昭公時,雉銜環入,[雉之為言弟也,喻昭公弟為季氏入之為君也。]

《漢書》:平帝元始元年春,越裳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薦宗廟。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白雉十九見。

《魏志·文紀》曰:延康元年四月,饒安縣言白雉見。

◇馬

《瑞應圖》曰:玉馬者,王者清明尊賢則至,一本曰:玉澤馬者,師曠時來。

又曰:王者順時而制事,因時而治道,則來。

騰黃者,神馬也,其色黃,王者德御四方則至,一名吉光,乘之壽三千歲,此馬無死時。

又曰:乘黃,王者輿服有度則出,騕褭者,神馬也,與飛兔同,以明君有德則至也。

又曰:飛兔者,行三萬里,禹治水土,勤勞歷年,救民之害,天應其德則至,駃蹄者,后土之獸也,自能言語,王者仁孝於民則出,禹治水有功而來。

又曰:龍馬者,仁馬,河水之精也,高八尺五寸,長頸,骼上有翼,旁垂毛,鳴聲九音,有明王則見,一本曰:王者不儲馬,則龍馬乘黃澤馬朱髦並集。

《禮斗威儀》曰:君乘火而王者,其政訟平,則南海輸以駿[《太平御覽》八百九十三作駮。]馬。

《尚書·中候》曰:堯時,龍馬銜甲,赤文綠色,臨壇上,甲似龜,廣袤九尺,圓理平上,五色,文有列星之分,斗政之度,帝王錄紀之數,[事具帝王部。]

周書曰:犬戎文馬,赤鬛白身,目若黃金,名曰古[按當作吉。]黃之乘,成王時來獻也。

《淮南子》曰:天下有道,飛黃服皂。

又曰:黃帝時,飛黃服皂也。

《漢書》曰:武帝元鼎四年,馬出渥窪水中,作天馬之歌。

◇白鹿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白鹿見。

《瑞應圖》曰:天鹿者,純善之獸也,道備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則見。

《命歷序》曰:皇神駕六飛鹿,值三百歲。

《禮斗威儀》曰:君乘水而王,其政平,則北海輸白鹿。

《東觀漢書[按當作記。]曰》,章帝元和二年,白鹿見。

又,安帝延光三年,潁川上言,白鹿見。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白鹿十九見。

晉《起居注》曰:太元十六年,豫章太守范甯,獻白鹿一頭,二十年,荊州送白鹿,晉朝白鹿數見諸郡。

◇狐

《瑞應圖》曰:九尾狐者,六合一同則見,文王時,東夷歸之,一本曰:王者不傾於色則至。

《河圖》曰:白帝生,先致白狐。

《周書》曰:成王時,青丘獻狐九尾。

《禮斗威儀》曰:君乘火而王,其政訟平,南海輸以文狐,《尚書大傳》曰:文王拘羑里,散宜生之西海之濱,取白狐青翰獻紂,紂大悅,[翰,長毛也,六韜得青狐,班固幽通賦注曰:散宜生至吳,得九尾狐,以獻紂也。]

春秋運斗樞曰:機星得則狐九尾。

《潛潭巴》曰:白狐至,國民利,不至,下驕恣。

《山海經》曰:武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狐,蓬尾,[蓬,大。]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狐九尾。

《呂氏春秋》曰:禹年三十未娶,行塗山,恐時暮失嗣,辭曰:吾之娶,必有應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證也,於是塗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於家室,我都攸昌,於是娶塗山女。

《東觀漢記》曰:章帝元和二年,九尾狐見。

《古今注》曰:章帝元和二年,白狐九尾見信都,《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九尾狐見於譙陳。

◇兔

《瑞應圖》曰:王者恩加耆老,則白兔見,一本曰:王者應事疾則見,赤兔者,王者德茂則見。

《古今注》曰:成帝建平元年,山陽得白兔,目赤如朱。

《東觀漢記》曰:章帝元和二年,白兔見。

又曰:永康元年,西河言白兔見。

石勒傳曰:莊[《太平御覽》九百零七引晉書作茬。]平民師懽,上黑兔,令曰:按記應白兔為瑞,此黑兔曰祥,外撿典舊,議者以為黑兔見,水德之祥,往公孫臣以為漢家土行,當有黃龍為瑞,後黃龍見於成紀,遂從土德,今大趙革命,以水受金,夫兔陰獸,玄水色,黑色見,以表應行,以推之,黑兔上應。

◇騶虞

《瑞應圖》曰:白虎者,仁而不害,王者不暴虐,恩及行葦則見。

《毛詩》曰:吁嗟乎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而來。]

《河圖括地象》曰:令訾野中有玉虎,晨鳴雷聲,聖人感期之興。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白虎見。

春秋演義[按當作孔。]圖曰:湯地七十,內懷聖明,白虎戲朝。

《春秋元命包》曰:堯為天子,季秋下旬,夢白虎遺吾馬啄[《太平御覽》三百九十七作喙。]子,其母曰扶始,升高丘,睹白虎,上有雲感己,生皋陶,索扶始問之,如堯言,明於刑法,罪次終始,故立皋陶為大理。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上言,白虎二十七見。

王隱《晉書》曰:太康六年,荊州送兩足虎,時尚書郎索靖,議稱半虎,博令[湯球輯本作士。]王鈐[湯球輯本作銓。]為文曰:般般白虎,觀亹荊楚,孫吳不逞,金皇赫怒。

中興徵祥說曰:天下太平,則騶虞見,騶虞者,仁獸也,狀如白虎而黑文,其尾參倍,昔召公化行陝西之國,而騶虞應。

又曰:王者仁而不害,則白虎見,白虎狀如虎而白色,嘯則風興,皜身如雲,而無雜者是也,近代所謂白虎者,背斑而虎文,爾雅所謂彪虎者也。

【頌】後漢蔡邕五靈頌曰:大梁乘精,白虎用生,思叡信立,繞於垣坰。

吳薛綜頌曰:婉婉白虎,優仁是崇,飢不侵暴,困不改容,斂威揚德,愷悌之風,聖德極盛,騶虞乃彰。

【贊】晉郭璞騶虞贊曰:怪獸五采,尾參於身,矯足千里,儵忽若神,是謂騶虞,詩嘆其仁。

◇白狼

《瑞應圖》曰:白狼,王者仁德明哲則見,一本曰:王者進退,動準法度則見,周宣王時,白狼見,犬戎滅。

《山海經》曰:蓋山,獸多白狼。

《尚書·中候》曰:湯牽白狼,握禹籙。

田俅子曰:商湯為天子,都於亳,有神手牽白狼,口銜金鉤,而入湯庭。

【贊】晉郭璞白狼贊曰:矯矯白狼,有道則游,應符變質,乃銜靈鉤,惟德是適,出殷見周。

◇比肩

《瑞應圖》曰:比肩獸者,王者德及幽隱,鰥寡得所則至。

《爾雅》曰: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岠虛比,為邛邛岠虛齧甘草,即劂有難,邛邛岠虛負而走,其名曰蟨。

《呂氏春秋》曰:北方有獸,名蟨,鼠前而兔後。

【贊】晉郭璞比肩獸贊曰:蟨與岠虛,乍兔乍鼠,長短相濟,彼我俱舉,有若自然,同心共膂。

◇龜

《龍魚河圖》曰:堯時,與群臣賢智到翠媯之川,大龜負圖來投堯,堯敕臣下寫取,告瑞應,寫畢,龜還水中。

《黃帝出軍決》曰:帝伐蚩尤,乃睡,夢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一在前,天一備後,河出符信,戰即剋矣,黃帝寤,思其符,不能悉憶,以告風后力牧,風后力牧曰:此兵應也,戰必自勝,力牧與黃帝俱到盛水之側,立壇,祭以大牢,有玄龜銜符,從水中出,置壇中而去,黃帝再拜稽首,受符視之,乃所夢得符也,廣三寸,表一尺,於是黃帝備之以征,即日禽蚩尤。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於雒,玄龜負書出,背甲赤文成字,止壇。又沉璧於河,黑龜出文題。

又曰:周公沉璧,玄龜青純倉光,刻背甲,止於壇。

《禮斗威儀》曰:君乘土而王,則龜被文而見。

《春秋運斗樞》曰:玉衡星得,百獸率舞,靈龜躍。

《管子》曰:龜生於水,發之於火,故為南方物,為禍福也。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神龜出於靈池。

晉《起居注》曰:永嘉六年,玉龜出灞水。

《孫氏瑞圖》曰:龜者神異之介蟲也,玄采五色,上隆象天,下平象地,生三百歲,游於蕖葉之上,三千歲尚在蓍叢之下,明吉凶,不偏不黨,唯義是從,王者無偏無黨,尊用耆老,不失故舊,則出,一本曰:德澤湛潰,漁獵從,則出。

又曰:禹卑宮室則出,文王時亦出。

【表】吳謝承表曰:伏睹靈龜出於會稽章安,臣聞靈龜告符,五色粲彰,則金則玉,背陰向陽。

梁劉孝儀為始興王上毛龜表曰:臣聞嘉瑞五靈,既著方策,故休名千載,可得而傳,是以玄蔡赤文,來表軒黃之政,神龜青純,用顯姬公之德,出自江安,寔荷謙夷之慶,甲生□毳,寧非銷□之徵,實皇家之巨瑞,庶民之休幸。

【啟】梁丘遲為范雲謝示毛龜啟曰:玄甲應於姬渚,青髯符於夏室,翱翔卷耳之陰,浮游蓮葉之上,藏采千載,獻狀一朝,斯誠陛下至德動天,窮神為化,故能寶瑞開圖,珍祥映諜,間出蕃畿,繼踵郊甸。

隋江總上毛龜啟曰:臣聞聖王受命,以代紹興,日月精明之狀,煙雲爛漫之采,神鼎出於汾陰,寶玉開於張掖,靈山奧澤,卉木呈祉,靜海澄波,鱗介提福,靡不顯符瑞以固鴻基,肇徵祥以光永世者也,影合四靈,光分五色,懷星抱月,負字銜圖。

◇魚

《爾雅》曰:東方有比目魚,不比不行,其名曰〈魚枼〉。

《帝王世紀》曰:黃帝出遊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能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於海,始得圖書,今河圖帝視萌之篇是也。

《尚書·中候》曰:桓公欲封泰山,管仲曰:昔者聖王功成道格,符瑞出,乃封泰山,今比目之魚不至,鳳麟不臻,未可封也。

《瑞應圖》曰:比目魚者,王者明德則見。

《史記》曰: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舟中,[魚者介鱗之物,兵象,白者殷家之政,言以殷之兵眾與周之象也。]武王俯取以祭。

《漢書》曰:宣帝元康四年,神魚舞河。

《魏志》曰:文帝欲受禪,赤魚游於露。

【贊】晉郭璞比目魚贊曰:比目之鱗,別號王餘,雖有二片,其實一魚,協不能密,離不為疏。

【表】晉王肅賀瑞應表曰:伏承祖廟文昭廟,魚生於鼎,臣聞易中孚彖曰:信及豚魚,言中和誠信之德,下及豚魚,則無所不及。

◇鼎

《易》曰:鼎元吉,亨,其彖曰:鼎象也,聖人以享上帝。

孫氏《瑞應圖》曰:神鼎者,質文精也,知吉凶存亡,能輕能重,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自盈,中生五味,昔黃帝作鼎,象太一,禹治水,收天下美銅,以為九鼎,象九州,王者興則出,衰則去。

歸藏占曰:鼎有黃耳,利得鱣鯉。

《左傳》曰: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人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史記》曰: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又曰:漢武帝時,汾陰巫錦,[錦,巫名。]為民祠魏睢后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棓視得鼎,以禮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晏溫有黃雲蓋焉,有鹿過,上自射之,因以祭之,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謂之寶鼎。

《晉陽春秋》曰:鹹康八年,穀成[《太平御覽》七百五十六作城。]縣民留珪,夜見門內有光,取得玉鼎,一圍四寸,廬江太守以獻。

晉《起居注》曰:鹹和元年,宣成[按當作城。]春穀縣山甿,獲古鼎,可受三斛餘,群臣畢賀。

【贊】晉郭璞贊曰:九牧貢金,鼎出夏後,和味養賢,以無化有,赫赫三事,鑒於覆蔌。

【啟】梁劉孝綽送瑞鼎詣相國梁公啟曰:生木游火之禽,夾階紀朔之華,白環銀瓮之跡,素雉金船之瑞,自天宥祚,不為定於郟鄏,虛其所止,非獨在於汾陰。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