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
歷史來源
1、春秋時期,楚國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的後代,以祖字為氏。上古商代時,有位王族叫理利貞,為了逃避商紂王的迫害,曾路經一棵李樹下以李子充飢,後來就改姓為李利貞。李利貞的十一世孫李聃,被後人尊為道家創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後代中,有的為紀念遠祖中的王族李利貞,取利字為姓,切代相傳。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遠祖是同一人。利姓產生較晚,是老子李聃的後代中形成的。
2、出自羋姓,來源於封地,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楚國有公子受封於利邑(今四川省廣元縣境),其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世代相傳姓利。
3、出自姬姓,來源於封地,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食采於利邑,其後人以利孫為氏,後改為單姓利氏。
4、出自北方鮮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後遂漸與漢文化融合,後改為利氏。
家族名人
利倉:西漢時期名丞相,現今發現的馬王堆濕屍就是他的夫人。
利幾:漢代武將,先是項羽部將,後來為劉邦帶兵。
利元吉:宋朝學者,字文伯,盯江人。是宋代著名儒者陸九淵的高才生,學問獨到,陸九淵的兒子後來想拜他為師,利元吉謝曰不敢當。中國古文化的要領,常出於師徒口耳相傳。舉進士而當官,為官清正廉潔,愛民如子,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政績顯著。晚年以教書為樂。
利本堅:明朝英德(今廣東省)人。由監生任贛縣主簿,調四川安岳縣令。為官公正,愛民節用。為眾論所推許。
遷徙分布
(缺)利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個來源。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祖名利貞,其後代中有利氏;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也改稱為利氏。有說認為利氏與李氏同宗,因為李氏來源之一是避難時,遇李樹解渴的理利貞,他還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後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為姓氏的。周朝時,楚國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後代就以邑名為姓氏,稱為利氏。北魏時,叱利氏的後代也有改稱為利氏的。據《路史》載: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又《姓纂》記載:“楚公子食采於利,因以為氏”。望出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