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皇王部·卷一

○敘皇王上

《尚書緯》曰:帝者天號,王者人稱。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稱也。皇者,煌煌也。

《洛書》曰:皇道缺,故帝者興。

《易坤靈圖》曰:在政不私公位,稱之曰帝。

《易緯》曰:帝者,天號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稱之曰帝。天子者,繼天治物,改正一統,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生人,至尊之號也。大君者,君人之盛也。

《易乾鑿度》曰:帝王興亡,必察八部,觀卦之符,物之應動。(八部者,八部之方,候將興以孟月,候將亡以季月,觀非卦之符,如震則有龍,巽則有雞之類,物謂雲物也。)

又曰:興於仁,立於禮,畢於義,定於信,成於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下之際,聖王之所以通天意而明至道也。

又曰:王者,天下所歸;天子者,繼天理物,改一統政;大君者,人君之盛德。大化行於萬人,宜處王者,施大化,為大君也。

《周書》曰:三王之統,若循連環。周則復始,窮則反本。

《尚書大傳》曰:三王之治,如環之無端,如水之勝火。

又曰:古者,天子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有問無以對,責之疑;可志而不志,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之弼。

《韓詩外傳》曰:明王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志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

又曰:君者,群也。群天下萬民而除其害者,謂之君。王者,往也,天下往之。善養生人者也,故人尊之;善辯治人者也,故人安之。善顯設人者也,故人親之;善粉飾人者也,故人悅之。四德具而天下往之,四德無一而天下去之。往之之謂王,去之之謂亡,故曰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

《大戴禮》曰: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觀治亂得失。

又曰:昔堯取人以狀,舜取人以言,湯取人以聲,文王取人以度。

《禮》曰:君天下,曰天子。

又曰: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

又曰: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舉賢而置之,聚眾以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

又曰: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堯能賞均刑法以義終,舜勤眾事而野死,鯀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人之災,此皆有功烈於人者也。

又曰:王天下有三重,其寡過矣乎?(三重,三王之禮也。)

又曰: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謂五帝時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同猶和平也。)

又曰: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

又曰:故聖人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人之田也。

《禮斗威儀》曰:帝者得其英華,王者得其根核,霸者得其附支。故帝道不行不能王,王道不行不能霸,霸道不行不能守其身。

《禮含文嘉》曰:山澤者,三皇五帝之感應也。

《春秋演孔圖》曰:正氣為帝,間氣為臣,宮商為姓,秀氣為人。(正氣為若木,則人得蒼龍之形,靈威仰之氣,史則得朱鳥之形,赤熛怒之氣以生之。)

又曰:天子皆五帝精寶,各有題序,次運相據,起必有神靈符紀,諸神扶助,使開階立遂。

又曰:王者,常置圖籙坐旁以自正。

《春秋元命苞》曰:皇者,煌煌也。道,爛然顯明。帝者,諦也。

《春秋文耀鉤》曰:王者,往也。神所嚮往,人所歸樂。

《春秋運斗樞》曰:宓犧、女媧、神農,是謂三皇也。皇者,合元履中,開陰布綱,指天畫地,神化潛通。

《春秋合誠圖》曰:大帝之精,起三河之州、中土之腴。

又曰:大帝冠五彩,衣青衣,黑下裳,抱日月。日在上,月在下,黃色正方居曰間,名曰五光。(正黃而名為五光者,蓋以黃為質而眾彩就飾之,故曰五色,此大帝人象旁文也。)

《春秋保乾圖》曰:天子至尊也,神精與天地通,血氣含五帝精,(人受天地氣而生,故精神與天地通。)天愛之子也。

《春秋佐助期》曰:天子法斗,諸侯應宿。

《春秋潛潭巴》曰:天子有三寶。(謂璇璣玉衡得其度也。)

《春秋繁露》曰:德侔天地者,稱皇帝。天祐而子之號,稱天子。

《孝經援神契》曰:王德珍文備象,連表萬精,曲飾題類,設術修經,躬仁尚義,祖禮行信,握權任智,順道形人,俱在至德。

《孝經鉤命訣》曰:三皇步,五帝驟;三王馳,五霸鶩。或稱帝王,接上稱天子,明以爵事天;接下稱帝王,明以號令臣下。

《論語摘·褰聖承進》曰:帝不先義任道德,王不先力尚仁義,霸不先正尚武力。

《論語撰考訁韱》曰:考靈差德,知堯步、舜驟、禹馳、湯騖。德有優劣,故曰行轉疾也。

《家語》曰: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之墉,有堯、舜、桀、紂之象,又有周公相成王之圖。孔子謂從者曰:"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

又曰:季康子問於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天有五行:木、金、火、水及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取法五行,易代改號五行更王,始終相生,亦象其義也。故其生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

《白虎通》曰:帝王者,號也。號者,古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德合天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

又曰: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總,美大之稱也。時質總稱之。

《漢書》曰:堯、舜,禹、稷與之為善則行,驩兜欲與為惡則誅。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桀、紂,龍逄、比干欲與為善則誅,子華、崇侯與之為惡則行,不可與為善,可與為惡,是為下愚。

應劭《漢官儀》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舉措審諦,父天母地,為天下主。

《漢雜事》曰:漢有天下,號曰皇帝,自稱朕,人臣稱之曰陛下,其命令、制誥、衣冠、車馬、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至曰幸,所居曰某禁中,所進曰御。(天子至尊,不敢褻凟之,故托於乘輿。天子以天下為家,不以京師宮室為常處,則當乘輿以行天下,猶調之車駕。今雖在京師,京師言行在,所巡狩天下,所奏事處皆為宮,在長安則曰長安宮,在泰山則曰奉商宮,惟當時所至。)

《帝王世紀》曰:天子,至尊之定名也。應神受命,為天所子,故謂之天子。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功合神者稱皇,德合天地稱帝,義名曰稱王。

《韋曜洞紀》曰:自天地剖判,君世、宰人可得而言者,惟庖犧畫卦、神農作稼、黃帝輿服,最為昭顯,其餘非書記所述,難可紀焉。

《六韜》曰:王者之道,如龍之首,高居而遠望,深視而審聽。神其形而散其精,若天高而不可極,若淵深而不可測。故可怒而不怒,臣乃為虎;可殺而不殺,大賊乃發。

又曰:昔柏皇氏、栗陸氏、驪連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者也。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勸。此皆古之善為政者也。至於伏羲氏、神農氏,教化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古之不變者,有苗有之,堯化而取之。堯德衰,舜化而受之;舜德衰,禹化而取之。

《太公伏符陰謀》曰:武王曰:"三皇之治,毋禮義而民利之,何也?"太公曰:"三皇之時,近之則利,去之則病。所謂上聖神德而治,其次教而化之,近聖賞罰之。"

《管子》曰:黃帝立明台之議,上觀於賢也;堯有衢室之問,下聽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建諫鼓於朝,而備評謠也;湯有總街之庭,觀人誹也;武王有靈台之宮,賢者進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亡也。

又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

又曰:桓子問曰:"三王者,既殺其君矣,今言仁義,則必以三王為法度,不識其故何也?"對曰:"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亂之,湯放桀以定禹功也;湯平治天下,及紂而亂之,武王伐紂以定湯功也。善之伐不善,自古至今,未有改之,君何疑焉!"

又曰:言室滿室,言堂滿堂,是謂聖王。

又曰: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

《晏子》曰:古者有紩衣攣領而王天下者,有處層巢窟穴而王天下者。

《老子》曰: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又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無為,則無不治也。

又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

又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聖人在,天下歙然。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又曰:聖人之言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朴。"

又曰: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撤。(聖人之心,與百姓心猶左右契耳。契來則和,故上下相親,怨用不作,後世不能,執左契以應物,而守常轍以軌民,用此來和,必有餘怨矣。)

又曰: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聖人慾上人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也,必以其身後之。故處上弗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也。

《董子》曰:為天子,不可不承天意,必順其道,然後為安。

又曰:古之造文字者,三畫而謂之王。三畫者,天、地、人也。連其中者,通其道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言人人皆有不忍加惡於人之心也。)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也。

又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趙台卿章句曰:五霸大國康政以率諸侯也。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也。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

《孫卿子》曰:人君者,降禮尊賢而王,重法愛人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也。

又曰:粹而王,駮而霸,無一焉而亡。

又曰:國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大榮,積善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莊子》曰:盜跖曰:"古之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人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人不知衣服,夏則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人。神農之代,臥則居居,起則于于。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同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又曰: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用為天下而有餘。

又曰: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此三者恣物之性而無所牽滯。)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

又曰:廣成子曰:"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郭璞曰:皇王之稱,隨世之上下耳。其於得通變之道以應無窮,一也。)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失無窮之道,則自信於一,變而不能均同上下矣,故俯仰異心也。)"

又曰: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又曰:昔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郭象曰:足以紀要而已也。)甘其食,美其服,(適故常甘,當故常美,若思夫侈靡,則無時慊矣。)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無求之至也。)若此之時,則至治也已。

又曰: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下不自慮也;辯雖彫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君之道也。

又曰: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民如野鹿,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

又曰:聖人之靜也,非曰其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郭象曰:撓亂也。)夫靈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聖人休焉。

《唐子》曰:君人者,乘南面之尊,操殺生之柄,威如秋霜,恩如春養,何求而不得,何化而不從?君人者,當以江海為腹,山林為面,當使其觀者不知江海何藏,山林何有?

《蘇子》曰:天子坐九重之內,樹塞其門,旒以翳明,衡以隱聽,鸞以抑馳。《陸子》曰:三皇垂策而五帝繁手,唐虞按轡,禹湯馳轅,雖使周公御衡,仲尼促節,固不已也。

《孫綽子》曰:道一者帝,德充者王,依仁仗義者霸。無為而治者道也,為能不恃者德也。存三亡國,仁也;責貢不入,義也。

《慎子》曰:昔者,天子手能依而宰夫設服,足能行而相者導進,口能言而行人稱辭,故無失言失禮也。

又曰:古者立天子,貴之者非以利一人,曰天下無一貴,則理無由通。通理,為天下也。故立天子為天下也,非立天下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也,非立國以為君也。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