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人事部·卷四十五

○師

《韓詩外傳》曰:知如源泉,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

又曰:哀公問於子夏曰:"五帝有師乎?"子夏曰:"臣聞黃帝學乎太顛,顓頊學乎祿圖,帝嚳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務成子附,舜學乎尹壽,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貸子相,文王學乎錫疇子斯,武王學乎太公,周公學乎郭叔,仲尼學乎老聃。此十一聖人,未遭此師,則功業不能著乎天下,名號不能傅乎後世。"

《尚書》曰: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周禮·地官下》曰:師氏掌以美詔王,(告王以善道也。《文王世子》曰: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以三德教國子,居虎門之左,則司王朝、掌國中得失之事以教國子弟。凡國之貴遊子弟學焉。

《大戴禮》曰:帝入大學,承師問道。

《禮記·檀弓上》曰:事師無犯而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心喪戚容如父而無服也。)

又《學記》曰: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

《記》曰"三王四代惟其師",其此之謂乎?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屍,主也,吻祭主。)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又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師無當於五服,五服不得不親。

又《文王世子》曰: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曰:鄭人游於鄉校(鄉人之學校。)以論執政。(論政得失。)然明謂子產:"毀鄉校如何?"(患人於中謗議國政。)子產曰:"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何毀之?"

《穀梁傳》昭公曰:子既生,不免乎水火,母之罪也。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就師學問無方,心老不通,師之罪也。

《論語·為政》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又《述而》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叢子》曰:子思居魯,穆公師而尊之。

《春秋後語》曰:甘羅請張唐相燕,呂不韋叱曰:"我自請不行,汝安能行之?"甘羅曰:"夫項橐七歲為孔子師,今臣十二歲矣。"曰:"君其試臣,何遽叱乎?"

《史記》曰: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

又曰:曹參為齊相,乃避正堂,舍蓋公而師之。齊果大治。

又曰:鄒子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往親師之。

又曰:文王為西伯,鬻熊者為文王師,有功於文王。及武王滅殷,未之封也。成王學勤事之後,封其曾孫熊繹為楚子。

《漢書》曰:初,梁相褚大通五經,為博士時,倪寬為弟子。及御史大夫缺,徵,褚大夫自以為得御史大夫。至雒陽,聞倪寬為之,褚大笑。及至,與寬議封禪於上前,大不能及,退而服曰:"上誠知人也。"

又曰:龔勝既歸鄉里,二千石長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師弟子之禮。

又曰:嚴彭祖字公子,東海下邳人。與顏安樂俱事眭孟。弟子百餘人,惟彭祖、安樂為明。質問疑誼,各持所見。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樂各顓門教授。

又曰:竇皇后兄弟長君、少君。絳侯灌將軍等曰:"吾屬命乃懸兩人。此兩人所出微,不可不為擇師傅。"於是,乃選長老之有行者與居。長君、少君由此為退讓君子,不敢以富貴驕人。

又曰:張良稱曰:"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亦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又曰:張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陽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宣為人恭儉有法度,而崇愷悌多知,二人有異行。禹心親愛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責師置酒設樂與弟子相娛。禹將崇入後堂飲食,婦女相對,作優人管弦鏗鏘極樂,昏夜乃罷。而宣之來也,禹見之於便坐,講論經義,日晏賜食,不過一肉卮酒相對,宣未嘗得至後堂。及兩人皆聞知,各自得。(服虔曰:各為得宜也。)

又曰:腖錯,潁川人也。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生所,(軹縣之儒生,姓張名恢。)與洛陽宋孟、劉帶同師,以文學為太常掌故。

又曰:孔霸亦治尚書,事太傅夏侯勝,昭帝末年為博士,宣帝時為太中大夫,以選授皇太子經遷詹事、高密相。玄帝即位,徵霸以師,爵關內侯,號褒成君。(常為師教帝今成就,故曰褒成君。)

又曰:張禹初為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為《論語章句》獻之。

《後漢書》曰:廉范初師事薛漢,後辟公府。會薛漢坐楚王事誅,故人門生莫敢收視。范獨往收斂之。吏聞,顯宗大怒,召入詰責。范叩頭曰:"臣無狀,愚戇,心為漢等皆已伏誅,不勝師資之情,罪當萬死。"因貰之。

謝承《後漢書》曰:董春字紀陽,會稽餘姚人。少好學,師事侍中祭酒王君仲,受古文《尚書》。後詣京房授《易》,究極聖旨,條列科義。後還為師,立精舍,遠方門徒學者常數百人。

《東觀漢記》曰:顯宗即位,尊桓榮以師禮。常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几杖,會百官,驃騎將軍東平王蒼以下榮門生數百人,天子親自執業,每言"太師在是"。既罷,悉以太官供具賜太常家,其恩禮如此。永平二年,辟雍初成,拜榮為五更,每大射,養老禮畢,上輒引榮及弟子升堂執經,自為下說。

又曰:顯宗以張酺受皇太子業,甚得輔導之體。章帝即位,出拜東郡。玄和二年,東巡狩,幸東郡,引酺及門生並郡掾吏並會庭中。帝先備弟子之儀,使酺講《尚書》一篇,然後修君臣之禮。賞賜殊特。

《續漢書》曰:李膺性簡亢,無所交接,惟以同郡荀淑、陳實為師友。

又曰:楊政從代郡范升學。升嘗為出婦所告,坐系獄。政乃肉袒以箭貫耳,抱升子潛伏道傍,候車駕過,泣涕辭請,有感帝心。詔曰:"乞楊生師。"即為放出升。

范曄《後漢書》曰:歐陽歙字王思,樂安千乘人,為大司徒。坐汝南贓罪千餘萬,發覺下獄。平原孔震年十七,聞獄當斷,馳之京師,行到河內獲嘉縣,自系,上書求代歙死。曰:"伏見臣師大司徒歐陽歙,為儒宗八世博士,乞殺臣以代歙命。"書奏而歙已死獄中。

又曰: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事扶風馬融。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傅授於玄,日夜尋誦,未嘗息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說,聞玄善算,乃召見於樓上。玄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諸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又曰:鍾皓字季明,潁川長社人。以篤行稱,為士大夫所慕。李膺嘗嘆曰:"鍾君至德可師。"

《魏志》曰:夏侯惇字玄讓,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

又曰:荀攸字公達。文帝在東宮,太祖謂曰:"荀公達人之師表,汝當盡禮敬之。"攸曾病,世子問病,獨拜床下。其見尊異如此。

《晉書》曰:高貴鄉公之入學也,將崇先典。乃命王祥為三老,侍中鄭小同為五更。祥南面几杖,以師道自居。帝北面乞言。

又曰:王承為東海王越記室。越與世子毗書曰:"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形,諷味遺言不如親承音旨。王參軍人倫師表,爾其師之。"

徐艏《宋書》曰:武帝登祚,加顏延之金章紫綬,領湘東王師。

《後魏書》曰:陽平王之子欽托高僧壽為子求師。師至未幾逃去,欽以讓僧壽。僧壽性滑稽,乃謂欽曰:"凡人絕粒,七日乃死,始經五朝,便爾逃遁去。"欽乃大慚。於是,待客稍厚之。

裴景仁《前秦記》曰:苻堅幸太學,問博士經典。博士盧壼對曰:"周官禮注,未有其師。韋逞母宋傅其父業,得周官音義。自非此母,無可授後。"堅於是就宋立講室書堂,生徒百二十人,隔絳紗幔而授業焉。拜宋爵號宣文君,賜侍婢十人。

崔鴻《後秦錄》曰:初,姚泓之為太子,受經於太學博士淳于歧。歧病在家,泓以師者人之表范,傅先聖之訓,加在三之義,不可以不重。親詣省疾,拜於床下。

又《前燕錄》曰:劉贊字彥真,平原人也。鞠效博通,為世純儒,貞清非禮不動。慕容廆重其德學,使太子晃師事之。

又《後趙錄》曰:張躍,清河武城人也。學敏才達,雅善清談,勤偉其儀辯。拜世子衛軍長史。敕世子曰:"張長史,人之表范,汝其師之。"(案《世說》或曰:王、趙、鄧,"王參軍人倫師表,爾其師之。"謂王安期、鄧伯道、趙禮之也。)

《唐書》曰:賀德仁,越州山陰人。少與從兄德基俱事國子祭酒周弘正,鹹以詞學見稱。時人語曰:"學行可師賀德基,文質彬彬賀德仁。"德仁仕陳,至吳興王友。入隋,授豫章王府記室參軍。王以師資禮之,恩遇甚厚。

又曰:員半千本名餘慶,與彥先同師事學士王義方,甚嘉重之,嘗謂曰:"五百年生一賢,足下當之矣!"因改名半千。及義方卒,半千與彥先皆制師服喪,畢而去。

《六韜》曰:文王卜田,史扁布卜曰:"田於渭之陽,將得焉。非熊非羆,非虎非狼,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文王乃齊戒三日,田於渭陽。卒見呂尚,坐茅以漁。文王再拜,乃與之歸。

《老子》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孫卿子》曰:干將、莫耶、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然而,不加砥礪,則不能利;不得人力,則不能斷。驊騮、騏驥、纖離、綠耳,此皆古之良馬也,然而,必前有銜轡之制,後有鞭策之戚,加之造父之御,然後一日而致千里。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

又曰:國將興,必尊師重傅。尊師重傅則法度存。師術有四,傅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不懈,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又曰:夫達師之教也,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此六者得於學,則邪僻之道塞焉;此六者不得於學,則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師不能令於徒。

《鶡冠子》曰: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管子作革,百里官奴,海內荒辭,立為世師。

《莊子》曰: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又曰:善卷,堯聞其得道之士,乃北面而師事之。蒲衣八歲,而舜之師。

又曰:申屠嘉兀者也,與鄭子產同師伯昏無人。

《列子》曰:列子既師壺丘子林,友伯昏瞀人,反居南郭,從之處者百數。

《呂氏春秋》曰:魏文侯師子夏。

又曰: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昭,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摯,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伯里奚、公孫枝,楚莊王師孫叔敖、沈申,吳王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範蠡。此十聖六賢,未見不尊師者也。

《淮南子》曰:段乾木,晉之大駔,為文侯師。

《海內先賢傳》曰:仇覽字季知。郭太齎刺從之。曰暮求留宿。明旦,太下床朝之曰:"君非太友,乃太師也。"

《荀氏家傳》曰:爽字慈明,幼而歧嶷,大學儒林鹹嘆服之。年十二,太尉杜喬師焉。

江微《陳留志》曰:樓望字次子,雍丘人也。少受《春秋》於少府丁子然,以節操稱。建武二十八年,趙孝王聞其名,遣大夫齎玉帛聘望為師。不受。

《邴原別傳》曰:原舊能飲酒。自行後八九年間,酒不向口。單行負笈,苦身持力至陳留,則師韓子助,潁川宗陳仲躬,涿郡則盧子幹。臨歸,師友以原不飲酒,會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飲酒,但以荒思廢業,故斷之耳。今當遠別,因見貺餞,可以一飲宴。"於是,每坐飲,終日不醉。

太史公《素王妙論》曰:計然者,蔡丘濮上人。其先晉國公子也,姓辛氏,字文當,南遊越,范蠡師事之。

揚子《法言》曰: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

又曰:一巷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書必立之師。

又曰:李仲玄,一世之師也。見其貌者,肅如也;觀其行者,穆如也。

桓譚《新論》曰:談言三歲學,不如三歲擇師。

又曰:昔殷之伊尹,周之太公,秦之百里奚,雖鹹有天才,然皆年七十餘乃升為王霸師。

《論衡》曰:通書千篇以上,萬卷已下,敷暢壅閉,審定文義而以教授為人師者,通人也。

《潛夫論》曰:天地之所貴者,聖人。聖人之所尚者德義。德義之所成者,知也。知之所求者,學問也。雖有至聖,不生而知;雖有至知,不生而能。故《志》曰:"黃帝師風后,顓頊師老彭,帝嚳師融,堯師務成,舜師紀後,禹師黑始,湯師伊尹,文武師姜尚,周公師庶季,孔子師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則人不可以不就師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聖也,猶待學問,其知乃博,其德乃碩,而況於凡人乎!"

《苻子》曰:玄冥子謂由有子曰:"子有師乎?"由有子曰:"吾將以萬物為師矣。"

韋昭《辯名》曰:古者,稱師曰先生。

應璩《百一詩》曰:子弟可不慎,慎宰傘師友。師友必良德,中才可進誘。

完善